-
角膜神经移植在神经营养性角膜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NK)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其中角膜神经受损导致角膜感觉减退,严重者可致失明。传统的NK治疗旨在支持角膜愈合和防止角膜损伤的进展。近年来,角膜神经移植在NK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与传统治疗相比,角膜神经移植不仅能解决角膜神经缺损的问题,从而避免后续发生的角膜病变;还能显著恢复角膜敏感性、角膜上皮和视力等。角膜神经移植手术主要分为直接角膜神经移植和间接角膜神经移植两大类。如今,该手术方法已逐渐用于临床,并在疱疹病毒和神经瘤引起的单侧NK以及双侧NK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然而,对于干眼、糖尿病和慢性青光眼等引起的NK的手术治疗知之甚少。未来可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来进一步完善针对NK的病因治疗。本文将从角膜神经移植手术的具体术式、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手术的时机三个方面介绍这一新型外科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角膜知觉重建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是由三叉神经损伤导致的角膜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角膜上皮持续性缺损、角膜溃疡甚至穿孔,角膜神经功能的丧失是该疾病的主要病因。传统的治疗方法以角膜损伤修复的支持性治疗为主,难以完全治愈该病。角膜知觉重建手术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可重建角膜神经,抑制角膜病变的进展,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和视力恢复。本综述总结了角膜知觉重建所使用的手术方法,包括直接神经转位和间接神经移植,并讨论了该方法的治疗效果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自体血清点眼对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持续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评估自制自体血清滴眼液对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NK)持续角膜上皮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NK导致的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20例20眼,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将患眼分级,采用自制自体血清滴眼液为主的综合治疗,记录角膜上皮愈合时间。采用角膜荧光素染色法标记缺损的直径和面积,10倍裂隙灯显微镜下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8周角膜缺损直径和面积变化;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定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1、2、4、12和24周LogMAR视力改变;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分别检查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周角膜神经纤维分布变化及角膜知觉丝线长度。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基线角膜缺损特征对上皮愈合时间的影响。结果:治疗前角膜缺损范围直径为5.00(4.00,5.75)mm,缺损面积为15.50(12.00,20.00)mm 2。伴角膜基质水肿者占45%(9/20),伴内皮皱褶者占35%(7/20)。除1例糖尿病伴葡萄膜炎患者治疗前角膜溃疡面积较大(8 mm×6 mm),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2周效果不明显,联合角膜清创+羊膜移植手术覆盖缺损之后继续用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外,其余19例均以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为主,20例患者全部治愈。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前时程为2周~3个月,平均(39.55±25.34)d。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12~42 d,平均(19.68±9.25)d。自体血清滴眼液使用前后各时间点角膜缺损面积和直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3.130、28.265,均 P<0.001),其中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和直径均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自体血清点眼前后不同时间点LogMAR视力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229, P<0.001),其中自体血清点眼1、2、4、12和24周患眼LogMAR视力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自体血清滴眼液使用前后各时间点角膜知觉丝线长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295, P<0.001),其中自体血清点眼4、12和24周角膜知觉丝线长度均长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角膜缺损严重程度分级对愈合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β=10.55, P=0.032),角膜缺损直径和角膜缺损面积对愈合时间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β=-2.02, P=0.501; β=0.49, P=0.199)。 结论:以自体血清滴眼液为主的治疗对NK导致的顽固角膜缺损安全有效。停止血清治疗后个别患者角膜缺损复发,再次使用后仍有效。疑难病例可联合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的识别、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NK)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退行性角膜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眼表损害,导致角膜溃疡、穿孔甚至致盲。改善眼表损害的最佳时机在NK的早期阶段,而早期NK患者的典型症状较少,导致其诊断往往被延误。2021年《BMC Ophthalmology》于21卷第1期发布了《神经营养性角膜病的识别、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本文通过对该共识中NK筛查时机以及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解读,以期进一步提高眼科医生对筛查和治疗NK的认识,并优化NK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管理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眼表重建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眼表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以稳态机制共同维持角膜的完整性;当眼表因疾病而改变时,其稳态就会失衡,导致不适感、角膜混浊及视力下降。传统的眼表疾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滴眼液或手术移植,眼表重建疗法则是通过刺激眼表细胞增殖、维持眼表稳态及恢复眼表功能修复受损眼表。因此,促进角膜组织再生和改善泪膜稳定性对眼表疾病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且较传统方法更有优势,具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中笔者就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干眼及翼状胬肉等常见眼表疾病的眼表重建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肽P物质与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关系及其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是由多种因素损伤角膜感觉神经,导致角膜知觉减退,进而引起角膜营养障碍和炎症性改变,其常表现为复发性或持续性的角膜上皮缺损、角膜创伤愈合的延迟,产生角膜溃疡,甚至穿孔.目前临床靶向性治疗神经修复仍有一定难度.P物质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眼部神经、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细胞及多种免疫细胞中广泛表达,通过启动胞内信号通路产生相应生物学功能.近年来,随着P物质相关研究增多,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治疗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本文回顾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从感染、手术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方面,总结神经肽P物质与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关系及其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角膜上皮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角膜上皮功能障碍,即角膜缘干细胞功能未出现失代偿的条件下,角膜上皮细胞的细胞学行为及其功能异常.患眼呈现疼痛、眼红、畏光、流泪、异物感及睁眼困难等症状.其病因多源于外伤、干眼症、药物毒性、眼前段手术及神经营养性角膜上皮功能异常等病因导致.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方法包括人工泪液、自体血清和软性角膜接触镜;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羊膜移植、角膜前基质针刺术和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塞奈吉明滴眼液在治疗眼科罕见病神经营养性角膜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新药塞奈吉明滴眼液的药理学特性和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炎(neurotrophic keratitis,NK)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塞奈吉明滴眼液的药理学特性及在NK的治疗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 塞奈吉明滴眼液是一种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nerve growth factor,rhNGF),其结构与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一致,眼局部使用后,可在眼部表达NGF的相关作用,包括刺激眼表伤口愈合,增加泪液产生和结膜杯状细胞密度,支持角膜神经再生等.塞奈吉明滴眼液用于NK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NK患者在局部使用该药物治疗8周后,与对照品赋形剂相比,塞奈吉明滴眼液在促进角膜愈合疗效上具有显著优越性,复发率低,避免了角膜盲、溶解穿孔、眼球摘除等的后果.上市后临床研究发现,塞奈吉明滴眼液8周能显著修复角膜神经纤维丛,使角膜新生血管消退,角膜知觉和视力明显改善.无论是成人NK还是儿童NK,塞奈吉明滴眼液的疗效都相似.在治疗过程中,眼部不适症状的不良反应最明显,但都较轻微一过性可耐受,基本对治疗无影响.结论 塞奈吉明滴眼液作为治疗NK的孤儿药,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NK这种罕见眼病,于2017年欧洲批准上市,2018年在美国上市,2021年在我国也成功上市,其在中国的真实世界临床治疗数据也还有待揭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