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与2018年中国15岁及以上非现在吸烟人群二手烟暴露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2010与2018年中国≥15岁非现在吸烟人群二手烟暴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0与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均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获得全国代表性样本。本研究选择≥15岁非现在吸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经基于复杂抽样加权后,对一般人口学特征、二手烟危害的认知、公共场所室内区域禁烟的态度,以及不同场所二手烟暴露情况、限制吸烟的规定进行描述,采用Rao-Scott 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二手烟暴露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15岁非现在吸烟人群中,看到有人室内吸烟的比例从2010年的84.7%下降到2018年的71.9%,在各个场所看到吸烟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女性、45~64岁、教师、医务人员、企业/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村和中部地区人群二手烟暴露情况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18年,在各年龄组中,家庭全面禁烟或部分区域允许吸烟的二手烟暴露比例均低于家庭允许吸烟或无禁烟规定;在25~44岁人群中,所在工作场所全面禁烟的二手烟暴露比例低于允许吸烟或无禁烟规定( OR=0.65,95% CI:0.49~0.87),认为0~5类公共场所室内区域不应该允许吸烟的二手烟暴露比例高于8类公共场所( OR=2.13,95% CI:1.35~3.36);在45~64岁人群中,教师( OR=0.37,95% CI:0.17~0.78)、医务人员( OR=0.35,95% CI:0.16~0.76)、农林牧渔水利人员( OR=0.49,95% CI:0.29~0.84)二手烟暴露比例均低于政府/事业单位人员。 结论:中国≥15岁非现在吸烟人群二手烟暴露情况整体有所改善,无烟环境建设初现成效,但建设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要积极倡导无烟家庭建设,加强烟草危害宣传教育,提高非吸烟者拒绝二手烟暴露技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多状态Markov模型的我国老年人无失能期望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无失能期望寿命(DFLE)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方法:利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长寿调查研究2011-2018年数据,采用多状态Markov模型和微观仿真法计算我国≥65岁老年人的期望寿命(LE)、DFLE、DFLE占比(DFLE/LE)及危险因素所致的DFLE损失,利用Bootstrap法估计95% CI。 结果:我国≥65岁老年人DFLE为14.27(95% CI:13.85~14.74)年,女性高于男性,经济状况较好者高于经济状况较差者;DFLE/LE为86.33%(95% CI:85.52%~87.18%),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镇。未定期体检、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吸烟和压力分别造成男性0.74、0.41、0.62、0.12年和女性0.82、0.42、0.19、0.20年的DFLE损失。消除以上4种危险因素,可使我国男女性老年人的DFLE分别增长1.73年和1.45年。 结论:提高我国老年人DFLE应重点关注男性、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促进老年人定期体检和足量的蔬菜水果摄入、禁烟、缓解老年人压力等措施可提高我国老年人的DFL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十周年控烟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10周年后各类公共场所的实施效果,调查人群的烟草暴露和危害认知情况,为控烟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源于2012和2021年天津市控烟调查。调查采用现场观察法记录天津市各类公共场所内各项控烟措施的落实情况,并采用拦截面对面调查方式收集天津市≥15岁常住居民二手烟暴露和烟草相关知识数据。结果:2012-2021年天津市医疗卫生机构禁烟标志张贴率处于较高水平(100.0%),教育机构、政府办公机构上升至100.0%,出租车下降幅度较大。医疗卫生机构、公共交通等候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公交车的控烟宣传资料摆放率下降,其他场所均上升。除出租车外,其他调查场所在观察期间发现有人吸烟的现象均下降。非吸烟人群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的二手烟暴露率从43.2%下降至26.6%。公众对吸烟导致中风的知晓率上升11.3%、导致心脏病、肺癌的知晓率分别下降7.7%和7.2%;二手烟导致成年人心脏病、儿童肺部疾病、成年人肺癌的知晓率分别下降21.8%、22.1%、9.1%。结论:《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以来,二手烟暴露情况得到改善,但禁烟场所的环境布置尤其是烟草危害宣传有待进一步提高,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控烟宣传与监督执法,共创无烟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心力衰竭流行情况及其吸烟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描述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情况,探究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BMI信息缺失、基线调查后即失访以及基线自报有冠心病、脑卒中或恶性肿瘤的研究对象,共纳入487 197人进行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中位随访10.15年,随访期间共有4 208人新发心衰,粗发病率为0.87/1 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0.86%。基线年龄越大,心衰发病率越高。高年龄组、农村、男性心衰发病率分别高于低年龄组、城市、女性人群。相比于非吸烟者,偶尔吸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 HR=1.05;95% CI:0.91~1.22),而既往吸烟者( HR=1.48;95% CI:1.31~1.67)和当前吸烟者( HR=1.34;95% CI:1.22~1.49)的风险升高。合并非吸烟或偶尔吸烟者组后,既往吸烟者( HR=1.33;95% CI:1.21~1.46)和当前吸烟者( HR=1.46;95% CI:1.31~1.64)相比于该组的心衰发病风险均升高。当前吸烟者(趋势检验 P=0.347)和既往吸烟者(趋势检验 P=0.066)的吸烟量与心衰风险间均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非吸烟或偶尔吸烟组相比,既往吸烟者戒烟<5、5~、10~、≥20年的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61(95% CI:1.36~1.92)、1.55(95% CI:1.27~1.90)、1.24(95% CI:1.02~1.51)、1.35(95% CI:1.08~1.68)(趋势检验 P=0.091),非因疾病戒烟者与因疾病戒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23(95% CI:1.04~1.45)和1.62(95% CI:1.41~1.86)。健康吸烟行为较非健康吸烟行为对心力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HR=0.75;95% CI:0.69~0.81)。城乡地区和冠心病家族史与吸烟行为是否健康存在对心衰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交互检验 P<0.05)。 结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无论吸烟频率、吸烟量、戒烟时长和戒烟原因,既往吸烟和当前吸烟者相比于从不吸烟或偶尔吸烟者,心衰风险均较高。吸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继续坚持全面禁烟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浙江省大学生烟草使用情况及校内二手烟暴露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浙江省大学生烟草使用情况,分析校内二手烟暴露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抽取浙江省9所高等学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6 530份,收回6 035份,有效问卷6 030份(96.48%);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卷烟和电子烟使用情况、以及二手烟暴露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不同特征大学生二手烟暴露情况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校内二手烟暴露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浙江省大学生现在吸烟率和现在电子烟使用率分别为3.70%和1.56%,卷烟和电子烟双重使用率为1.16%;大学生校内二手烟暴露率为25.06%,校外场所二手烟暴露率为32.35%。大学生对吸烟导致疾病的知晓率依次为:肺癌(92.02%)、心脏病(73.15%)、卒中(72.87%)、阳痿(64.08%);二手烟导致疾病的知晓率依次为:成人肺癌(91.11%)、成人心脏疾病(78.91%)、儿童肺部疾病(89.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校类型、专业、年级、禁烟规定、吸烟镜头、二手烟危害健康知识等7个因素对大学生在校遭受二手烟暴露产生影响[ OR值=2.63、0.67、0.69、(0.39、0.60、0.68)、0.51、1.74、0.72](均 P<0.01)。 结论:浙江省大学生卷烟和电子烟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电子烟使用率甚至高于成人水平;大学生二手烟暴露状况依然严峻,男生、非医学类、专科生、高年级的大学生校内二手烟暴露更为严重,二手烟暴露知识认知率高、媒体吸烟镜头接触少、学校有全面无烟规定的大学生在校内二手烟暴露较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9-2020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二手烟暴露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40岁人群二手烟的暴露情况,为控烟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对象来源于2014-2015年和2019-2020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5个监测点的≥40岁常住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以面对面询问方式完成了74 559人的问卷调查,共64 142人纳入分析。采用复杂抽样加权方法描述我国≥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各类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以及与每天吸烟者共同生活的比例,分析二手烟暴露和接触的影响因素,并与2014-2015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中的二手烟暴露率和各类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进行比较。结果:2019-2020年,我国≥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为46.4%(95% CI:44.1%~48.8%),女性(47.2%,95% CI:44.8%~49.7%)高于男性(44.8%,95% CI:42.0%~47.6%),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职业为办事人员的二手烟暴露率最高。≥40岁人群在家中、工作场所、餐厅和公共交通工具接触二手烟的比例分别为24.3%(95% CI:22.2%~26.4%)、23.3%(95% CI:21.1%~25.5%)、6.6%(95% CI:5.3%~7.9%)和2.2%(95% CI:1.6%~2.7%);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在家中接触二手烟的比例越低。在14岁及以前、14岁至调查时与每天吸烟者共同生活的比例分别为56.4%和59.2%。与2014-2015年相比,2019-2020年≥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56);≥40岁人群在家中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下降,而在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上升,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人群在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上升幅度最大。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影响二手烟暴露风险及在不同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 结论:我国≥40岁人群的二手烟暴露率仍较高,工作场所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的职业人群二手烟暴露水平上升,需加强对已有禁烟条例和法规的执行监督,不断推动国家公共场所禁烟立法并特别关注女性、文化程度较低、农林牧渔水利业人群的禁烟及二手烟暴露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20-2021年度南京市医学院校大学生烟草危害及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南京市医学院校大学生对烟草使用、暴露、危害情况及对禁烟控烟措施的知晓程度和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对控烟措施制定实施和健康教育方式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以调查问卷形式于2020年7月5日至8月5日选取南京市医学专业大学生1 200人为调查对象,就烟草和二手烟使用情况、对人体危害情况、对禁烟控烟措施的了解程度和态度开展调查.结果 获得有效问卷1 183份.其中现在吸烟人数154人,现在吸烟率为13.02%(154/1 183);中医学专业吸烟率最低,为4.38%(7/160),且各专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校(室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74.47%(881/1 183),高于家庭(室内)[72.19%(854/1 183)],低于公共场所(室内)[89.77%(1 062/1 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508,P<0.01).对于烟草危害的知晓率,中医学相比临床医学等专业总体了解程度最深.医学院校学生总体对禁烟控烟态度支持,但对于现有控烟政策了解程度低,专业间基本无明显差异.结论 本次调查的医学院校大学生现在吸烟率在全国属较高水平,烟草危害认知程度较高,禁烟控烟态度积极,且与专业类别相关.中医学专业相比其他医学专业吸烟率低,危害知晓率高,总体情况较好,建议通过中医药知识宣传和普及来减少烟草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7-2021年上海市松江区公共场所控烟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评估《上海市公共场所控烟条例》(简称《条例》)修正案的实施成效,为各执法部门后续对公共场所控烟的执行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2017-2021年在上海市松江区14类公共场所中抽取110家场所作为监测点,采用现场观察法对监测场所进行连续5年控烟实施情况和效果的监测,并对场所内的工作人员和外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条例》修正案实施后,2017-2021年上海市松江区公共场所吸烟情况出现率分别为30.9%、35.5%、27.3%、18.2%和14.5%,总体呈下降趋势(x2趋势=14.535,P<0.001).不同年份场所禁烟标识和举报电话的张贴率均维持在98.0%以上,但场所控烟资料摆放率从2017年的76.4%下降至2021年的49.1%.2017-2021年调查对象对烟草危害知识的知晓率以"过滤嘴不可降低吸烟的危害"知晓率最低,知晓率为34.9%~56.5%;"被动吸烟不比主动吸烟危害小"知晓率最高,知晓率为64.6%~80.5%.场所工作人员对《条例》的总体知晓率和支持率分别为95.0%和99.3%,场所外来人员对《条例》的总体知晓率和支持率分别为89.2%和98.0%.结论《条例》修正案在上海市松江区的实施获得一定成效,但部分控烟指标存在回落现象,需提高重视,做好长期宣传与监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重庆市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控烟知信行现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了解重庆市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控烟知信行现状,以冀为完善控烟政策、加强控烟执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7-9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9个区县的523名公共场所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1名公共场所工作人员(19.31%)知晓《重庆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内容,知晓所在场所为禁烟区域的有481人(91.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曾经吸烟(OR=2.485)、被动吸二手烟频率为3~4 d/周(OR=0.345)是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条例》知晓率的影响因素(P<0.05);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职高(OR=4.900)、文化程度为大专(OR=4.569)、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6 000元(OR=0.296)、家庭人均月收入9 000元以上(OR=0.051)、从不吸烟(OR=0.171)、被动吸二手烟频率为3~4 d/周(OR=3.123)、被动吸二手烟频率为5~6 d/周(OR=5.858)是公共场所工作人员禁烟区域知晓率的影响因素(P<0.05).支持《条例》的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有375人(71.7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大专(OR=1.737)、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6 000元(OR=3.318)、家庭人均月收入>6 000~9 000元(OR=2.225)、家庭人均月收入>9 000元(OR=2.903)、从不吸烟(OR=0.290)是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条例》支持率的影响因素(P<0.05).129名(24.67%)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有投诉举报吸烟的行为,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6 000元(OR=4.275)、家庭人均月收入>6 000~9 000元(OR=3.110)、家庭人均月收入>9 000元(OR=2.101)是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投诉举报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重庆市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对《条例》的整体知晓率、支持率较低,投诉举报行为较少,建议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控烟宣传教育,加大《条例》宣传力度,加大控烟执法力度,完善控烟投诉监督举报机制,以充分发挥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在控烟中的强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禁烟後之嗎啡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