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导板辅助下中老年患者全口种植固定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中老年患者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行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科行数字化导板辅助下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15例患者,年龄(58.6±5.3)岁(50~67岁),男性11例,女性4例。其中上颌牙列缺失15例,下颌牙列缺失8例,共植入145枚种植体。对比术后与术前设计的种植体三维位置,评估数字化导板精度。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评估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别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检查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对数字化导板精确度评估结果显示,种植体肩部偏差为(0.78±0.59) mm,根部偏差为(1.38±0.63) mm,深度偏差为(0.65±0.35) mm,角度偏差为4.12°±2.77°。种植体5年累计存留率为98.6%(143/145),145枚种植体中,种植相关生物并发症发生率为4.1%(6/145);修复相关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为57%(13/23)。负荷5年后,边缘性骨吸收为(0.69±0.35) mm;患者对种植修复的效果满意。结论:中老年患者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行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度牙周炎患者种植体与天然牙相互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从改善天然牙牙周健康的角度,评价规律复查的重度牙周炎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治疗对天然牙的影响,以及天然牙牙周状态对种植体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3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并完成后牙单冠种植修复治疗的重度牙周炎者5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37例,年龄(52.2±8.0)岁,种植体共136枚,缺牙区相邻天然牙135颗。回顾性比较种植前后口内余留天然牙的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和松动度变化,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天然牙对种植体PD、BOP和末次复查时边缘骨丧失(MBL)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5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4.5±14.1)个月,最长复查间隔为(8.3±2.7)个月。缺牙区相邻天然牙PD由种植前的4.3(3.6,4.6)mm显著改善至末次复查时的3.6(3.2,4.0)mm( P<0.01),BOP(+)%由种植前的69.6%(94/135)显著改善至末次复查时的46.7%(63/135)( P<0.01),松动度≥Ⅱ度的牙齿占比由15.6%(21/135)显著降至5.9%(8/135)( P<0.01);同区段天然牙的PD≥4 mm%由种植前的21.0%(13.3%,26.0%)显著改善至末次复查时的18.0%(12.0%,25.0%)( P<0.05),BOP(+)%由种植前的29.0%(24.0%,35.0%)显著改善至末次复查的23.0%(18.0%,31.0%)( P<0.05),松动度≥Ⅱ度的牙齿数量由0.0(0.0,1.0)颗显著下降至0.0(0.0,0.8)颗( P<0.05);全口天然牙的功能牙齿单位(FTU)分值由种植前的8.0(6.0,10.0)分显著提升至末次复查时的12.0(12.0,12.0)分( P<0.01),PD≥4 mm%由种植前的11.0%(6.0%,25.0%)显著提升至末次复查时的13.0%(3.0%,21.0%)( P<0.05),种植前BOP(+)%[(17.0±9.7)%]与末次复查时[(14.6±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松动度≥Ⅱ度的牙齿数量由1.0(0.0,1.8)颗显著降为1.0(0.0,1.0)颗( P<0.05)。 结论:规律复查的前提下,重度牙周炎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治疗有助于改善余留天然牙的PD、BOP和松动度,同时初诊牙周炎分期分级可影响种植体的PD和BO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miR-146a、miR-155表达及其与骨吸收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GCF)中微小RNA-146a(miR-146a)、miR-155表达及其与骨吸收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口腔科就诊种植体周围炎患者80例80颗种植体为疾病组,另取同期复查种植体周围健康者80例80颗种植体为对照组,采用吸潮纸尖采集受检牙GCF,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GCF中miR-146a、miR-155表达水平,采用X线片检测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GC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桥蛋白(OPN)等炎症因子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GCF中miR-146a、miR-155表达水平及与骨吸收量、IL-1β、TNF-α、OPN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探针深度PD(4.56±0.73)mm、菌斑指数(PLI)(2.21±0.44)、龈沟出血指数(SBI)(2.69±0.32)、骨吸收量(1.86±0.34)、GCF中miR-146a水平(2.46±0.43)、miR-155水平(4.20±0.57)、IL-1β水平(75.48±10.29)ng/ml、TNF-α水平(54.16±9.23)ng/ml、OPN水平(252.41±42.03)p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47±0.26)mm,(1.02±0.19),(0.94±0.21),(0.47±0.09),(0.97±0.16),(1.03±0.21),(44.52±8.14)ng/ml,(21.45±4.27)ng/ml,(181.91±36.28)pg/L]( 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种植体周围炎患者GCF中miR-146a与miR-155水平互呈正相关( P<0.05),其分别与骨吸收量、IL-1β、TNF-α、OPN水平均呈正相关( P<0.05)。 结论:龈沟液中miR-146a、miR-155高表达,二者呈正相关,可能通过机体炎症反应影响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骨吸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种修复流程制作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效果的3年临床随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全数字化修复流程与常规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拟行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35例,女性17例,男性18例,年龄(49.0±15.4)岁(24~86岁)。分为全数字化组(采用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即种植体植入术后即刻口内扫描,用数字化模型直接制作全氧化锆单冠,共14件)和常规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取常规印模,灌制实体模型,模型扫描为数字化模型后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共21件)。修复后3年对修复体颜色、表面质地、外形、边缘适合性进行评价;检查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状况,记录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边缘骨丧失量以及机械并发症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两组比较。 结果:修复后3年修复体及种植体的总存留率均为100%(35/35)。两组修复体颜色、外形、表面质地和边缘适合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5件修复体中16件修复体出现邻接触丧失。35件修复体中10件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全数字化组修复体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的发生率(4/14)与常规组[29%(6/2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和种植体近远中颈部边缘骨丧失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142.50, t=-0.53, U=119.50和133.00, P>0.05)。 结论: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稳定,其临床修复效果与常规修复流程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牙区种植义齿穿龈轮廓的影响因素与美学考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前牙区种植义齿的穿龈轮廓对最终的美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前牙区种植义齿穿龈轮廓设计进行评述,分析影响种植义齿穿龈轮廓的因素:种植体颈部设计(平齐对接设计、平台转移设计、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种植体植入位置及角度(种植体植入深度、颊舌向位置、近远中位置、颊舌向角度)、修复基台类型及种植体颈部周围软组织的质量等。结合现有文献和笔者的临床实践与思考,为关键区和次关键区的穿龈轮廓设计分类提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修复体对患者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及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研究通过建立分组,探讨不同种植修复体对患者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及并发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根壁保留技术在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中的应用及对牙龈形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保留根壁技术(SST)在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牙龈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上颌牙列缺失患者75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SST组(采用SST技术行上颌牙美学区种植, n=30)与即刻组(行即刻种植, n=45)。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区唇侧骨板厚度、红色美学参数(PES)、牙周探诊深度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SST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唇侧骨板厚度吸收分别为(0.24±0.07)mm、(0.41±0.10)mm,均显著低于即刻组的(0.56±0.11)mm、(0.86±0.15)mm( t=14.12、14.41,均 P < 0.001);SST组术后6个月、12个月,PES量表中唇侧龈缘曲度、高度及颜色、质地评分均显著高于即刻组( t6个月=7.13、6.38、5.45、4.92, t12个月=3.43、2.92、7.50、6.25,均 P < 0.05),两组各时间段近中牙乳头及远中牙乳头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SST组术后6个月牙周探诊深度为(1.21±0.06)mm,显著低于即刻组的(1.92±0.07)mm( t=45.49, P < 0.001),术后12个月,两组牙周探诊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SST可有效解决唇侧骨量不足问题,避免唇侧骨量吸收,在恢复唇侧牙槽突形态及软组织水平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临床应用效果与即刻种植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在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加速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绍兴市中医院收治的因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无法保留或缺失多年无法实行种植的正畸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正畸对照组(A组)15例、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实验组(B组)15例。观察比较治疗后两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PD)、角化牙龈宽度(WKG)、牙龈萎缩(GR)、临床附着丧失(CAL)、下第二磨牙近中牙根吸收、牙槽骨高度(测量从下切牙的中心点到颏部前缘距离,即LM-AC距离)、下颌骨高度(测量牙根远中面或近中面至牙槽骨缘距离,即CEJ-AC距离)、矫正满意度。结果:治疗后第4、6、8、12周,B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分别为(0.86±0.13)mm、(2.75±0.24)mm、(3.54±0.24)mm、(4.67±0.13)mm,均大于A组的(0.43±0.06)mm、(1.27±0.14)mm、(1.85±0.53)mm、(2.65±0.06)mm( t=6.83、14.13、18.24、23.78,均 P < 0.001)。治疗前,两组PI、GI、PPD、WKG、GR、CA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A组PI、GI、WKG、GR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PPD、CAL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7、-7.50,均 P < 0.05);B组PPD、WKG、GR、CAL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66、-5.57、-45.33、-9.72,均 P < 0.001);且B组PPD、WKG、GR、CAL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8、-3.18、10.00、10.69,均 P < 0.001)。两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牙根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4, P < 0.001)。治疗后两组LM-AC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能够加速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能维护牙周组织健康,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引导骨再生对下颌后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影响的十年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对下颌后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进行下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进行GBR以及种植时间分为对照组(未植骨)、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于最终修复后即刻和10年随访时拍摄的X线片上测量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修复后10年复查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分别随访到26、32、13例患者,58、76、26枚种植体;随访时年龄分别为(46.5±9.9)、(45.5±10.7)、(58.3±6.4)岁,随访时间分别为(11.2±0.7)、(11.1±0.8)、(11.1±0.9)年;种植体10年存留率分别为100%(58/58)、100%(76/76)、100%(26/26);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91±0.28)、(0.84±0.27)、(1.01±0.27)mm,植骨同期种植组与植骨延期种植组边缘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后牙区使用自体血混合颗粒状骨粉的GBR同期或延期种植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长期影响与未植骨者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局部性牙周炎患者单颗固定种植修复后牙龈厚度、龈乳头及边缘骨吸收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局部性牙周炎患者行后牙单颗固定种植修复后其功能及结构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治疗的牙缺失需进行后牙单颗牙固定种植修复的患者13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慢性牙周炎(稳定期),将患者分成牙周炎组(40例,合并慢性局部牙周炎)和牙周健康组(93例,牙周健康)。随访6个月,比较在种植修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种植体探诊深度(PD)、牙龈厚度、牙龈乳头指数(PIS)、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边缘骨吸收变化等参数,考察两组的种植修复成功率。结果:两组种植修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93/93)比95.0%(38/40),χ 2=1.94, P=0.163];牙周健康组与牙周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0.0%(0/93)比2.5%(1/40),χ 2=0.19, P=0.663]。牙周炎组术后3个月、6个月PD与术后1个月比较,参数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1、4.30, P=0.020、< 0.001)。牙周炎组术后6个月mSBI( t=1.97, P=0.048)、牙周健康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mSBI( t=3.64、4.50,均 P < 0.001)与相应组术后1个月相对应参数比较均降低。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PD、PIS、mSBI相关参数同一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间PD、mSBI相关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6、2.13, P=0.041、0.035)。种植修复术后6个月,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边缘骨吸收量较其术后呈升高趋势,牙周炎组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比较( t=1.64、0.63, P=0.100、0.524),牙周健康组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比较( t=1.70、1.18, P=0.088、0.236),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牙周炎组牙龈厚度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比较( t=0.99、0.49, P=0.321、0.620),牙周健康组牙龈厚度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 t=0.87、1.36, P=0.379、0.1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牙龈厚度、边缘骨吸收量在相同时间点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49、0.39、0.54、0.77、0.55、0.38, P=0.623、0.693、0.590、0.439、0.580、0.699)。 结论:单颗固定种植修复术可用于治疗牙缺失合并慢性局部性牙周炎患者,近期疗效较好,对牙龈厚度、边缘骨吸收量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较牙周健康者具有较高的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