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规律及手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规律及手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有关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4月27日。建立Excel专题数据库再通过SPSS 25.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4篇,穴位49个。下肢常用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涌泉等,上肢常用腧穴为合谷、曲池和内关,躯干常用腧穴为关元、中脘和肾俞;特定穴以五输穴频次最高占59.40%(335/564);经脉以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其中足太阴脾经频次最高占22.7%(128/564)。对按摩穴位及手法分析各得到3个有效聚类。结论:经分析高频腧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3条经络,未来可对选穴及按摩手法进一步规范并辅以循经穴位按摩探讨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针刺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增强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善海马线粒体功能、减轻脑内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血脑屏障、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脑循环、增强脑区默认网络连接、改善脑白质损伤等方面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目前,从脑网络连接角度探索针刺治疗VCI机制仍处于初步阶段;现有机制研究多采用电针作为干预方式,且穴位选择、电针刺激强度等各不相同,还需提高实验严谨性,加强常规针刺研究,并针对操作手法、留针时间等进行探讨;现有动物模型对VCI其他合并症欠缺考虑,与VCI患者临床特征还存在一定差异,今后还需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疗机构小儿推拿技术规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小儿推拿技术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小儿推拿从业者技术操作。依据教材、古籍和文献资料,通过德尔菲问卷及专家共识的方法制订小儿推拿技术规范。本规范涵盖了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常用穴位的定位操作及功效主治、小儿推拿的诊疗规范(适应证、禁忌证、慎用证、操作步骤与方法)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子宫穴芒针透刺疗法治疗妇科病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寅教授总结的子宫穴芒针透刺疗法结合了子宫穴本身特殊的治疗作用和芒针透刺治疗的优势,扩大了治疗范围,具有调理冲任、补肾健脾、活血化瘀、升阳举陷等作用。临床中,在子宫穴芒针透刺疗法的基础上配合穴位加减及适宜手法,可用于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如痛经、闭经、崩漏等,并取得良好疗效。附验案三则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刮痧治疗颈椎病选穴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运用文献数据挖掘方法对刮痧治疗颈椎病的应用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为颈椎病刮痧疗法规范化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刮痧治疗颈椎病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12日,建立刮痧治疗颈椎病的数据库,统计腧穴、经络及手法等,利用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描述腧穴配伍关联规律。结果:纳入文献152篇,共使用79个穴位,累计使用频次为1 088次。最常用的腧穴为风池(11.86%,129/1 088)、肩井(10.39%,113/1 088)、大椎(8.46%,92/1 088)等。足少阳胆经、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等为常用经脉。肩井-风池、肩井-大椎是常用腧穴配伍组合。点压、按揉及弹拨手法是常用治疗颈椎病刮痧手法。结论:文献数据挖掘可有效分析刮痧治疗颈椎病的常用腧穴及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合谷刺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合谷刺主要用于治疗骨伤科、神经内科疾病,如颈椎病、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等,在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体征方面起效较快、疗效较好;单独应用较少,常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如透穴针法、电针、齐刺、输刺、放血疗法、滞针、温针灸、隔姜灸、催气手法、舒筋弹拨推拿法、正骨推拿、运动疗法等;针具多选毫针或圆利针。目前合谷刺施术穴位多为阿是穴或刺激点,较少选取十四正经的穴位;在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上运用较少;对疑难杂症有一定疗效,如痴呆、眩晕、惊恐发作、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癌性疼痛等,但相关临床研究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刺辅助抢救超早期脑疝危象患者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颅内情况差、脑疝危重的急重型脑病患者常出现脑疝危象,危及生命。针刺治疗可有效参与抢救。对针刺辅助抢救超早期脑疝危象患者2例的抢救过程、中医辨治思路及待解决问题进行阐述,认为针灸治疗应注重调和阴阳、醒神开窍,根据证型选取穴位及补泻手法,还需规划针刺时机及取穴部位,并考虑针刺对血压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的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寒湿痹证患者,在固定室温条件下,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治疗,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后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人体测温仪、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观察曲池与合谷穴,足三里与冲阳穴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变化。结果: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手法后,上下肢穴位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均不同程度升高,且留针15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最高。①上肢:曲池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 P<0.05),合谷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 P<0.05);曲池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合谷穴( t=3.793, P=0.034)。②下肢:足三里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 P<0.05),冲阳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 P<0.05);足三里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冲阳穴( t=3.794, P=0.034)。 结论:"金氏烧山火"手法可升高寒湿痹证患者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的皮肤表面温度,具有明确的临床热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创伤骨科卧床患者尿潴留防治护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尿潴留是创伤骨科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造成膀胱永久性损伤及肾功能衰竭,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与心理压力,严重阻碍患者康复。中医适宜技术包括中草药、针灸、按摩等,在预防及治疗创伤骨科卧床患者尿潴留方面具有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等特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了解中医适宜技术用于创伤骨科卧床患者尿潴防治护理的研究进展,笔者从针刺疗法、艾灸疗法、手法治疗、中药外治法及穴位注射的作用原理、操作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相关护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经颅多普勒超声的针刺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是无创脑血管动态监测的重要超声技术,广泛用于针刺疗效评价及针刺穴位效应特异性研究。基于TCD检测结果可知,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针刺不同的单穴或组穴,或施以不同针法,均可引起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性变化,体现了针刺对脑血流动力学的整体良性调节作用。应用TCD可为临床针刺方案优化提供可视化依据,但相关研究在脑血流参数设定、临床设计、技术操作等方面尚存不足。应从优势病种、优势方案入手,进行大样本RCT,并注意与其他脑血流检测技术进行交叉对比研究,对针刺手法、针刺得气、刺激参数等影响因素开展规范化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