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穴位埋线联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及对炎症因子IL-4、IL-6、IL-10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研究针刺、穴位埋线联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1 年 6 月-2022 年 6 月医院诊治的过敏性鼻炎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进行穴位埋线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穴位埋线联合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炎症因子IL-4、IL-6、IL-10水平变化,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1%、84.9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炎症因子IL-4、IL-6、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4、IL-6水平均显著下降,IL-10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IL-4、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RQLQ 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RQLQ鼻部症状、眼部症状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3%、5.6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穴位埋线联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显著,并且能够显著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及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保证良好的安全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针刺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疼痛、关节僵硬等临床症状,改善类风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ESR等临床指标,并通过抑制病灶局部关节滑膜细胞增殖及软骨细胞凋亡、抑制肥大细胞炎症反应,以及脾脏、腘窝淋巴结等上游免疫器官炎症细胞浸润,调节T细胞极化平衡,改善RA炎症状态。临床多取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督脉等治疗,选穴以足三里、阳陵泉、大椎、曲池等温经散寒通络的穴位为主。近年研究表明,针药联用的治疗策略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脏疾病背根神经节交感-感觉偶联参与穴位敏化并放大针刺效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最初,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观察到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交感神经末梢异常芽生的现象.芽生的交感末梢围绕在DRG神经元周围,形成"篮状结构",即交感-感觉偶联,可以激活感觉神经元,导致疼痛的发生.近年来,学者注意到内脏病变(如心肌缺血)情况下,DRG及相应交感节神经间亦发生交感-感觉偶联,伴随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本团队既往的研究发现内脏疾病会引起体表痛觉过敏或牵涉痛,参与穴位敏化.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异常交感功能或者通过影响传入神经异常活动参与上述的病理性变化.而针刺这些敏化穴位放大了穴位本身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将阐述交感-感觉偶联与穴位敏化之间的联系以及针刺是否可以通过交感-感觉偶联对内脏疾病产生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穴位痛觉敏化现象在常见骨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穴位痛觉敏化是指在疾病状态下,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阴阳失衡,导致体表相关腧穴出现功能强弱和范围大小的改变,表现为痛觉敏化的现象.研究表明,在常见骨科疾病的治疗中,针刺敏化穴位的治疗效果比非敏化穴位好,深入探讨穴位痛觉敏化现象可为骨科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穴位痛觉敏化对常见骨科疾病治疗的研究,分析穴位痛觉敏化机制,开发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恢复健康.因此,对穴位痛觉敏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对改善骨科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核心稳定训练联合穴位敏化针刺治疗盘源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训练联合穴位敏化针刺治疗盘源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2023年1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1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核心稳定训练,观察2组在观察1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敏化针刺治疗,3组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2周、4周3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3组患者血清P物质(SP)、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水平及弥散张量成像中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和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结果 除对照组治疗结束后4周ODI评分外,3组患者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和4周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2组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和4周的VAS评分及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余2组(P均<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血清SP、CXCL10、CGRP水平及AD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FA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2组患者血清CXCL10、CGRP水平及ADC均明显低于其余2组(P均<0.05),血清S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A均明显高于其余2组(P均<0.05).治疗4周后,3组步行周期、单支撑时间均明显短于治疗前(P均<0.05),3组步速和观察1组、观察2组步长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2组步速明显高于其余2组(P均<0.05),单支撑时间明显短于其余2组(P均<0.05),步行周期仅短于对照组(P<0.05),步长仅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核心稳定训练联合穴位敏化针刺可以明显调节疼痛相关因子水平,缓解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和运动障碍,减轻椎间盘对坐骨神经的压迫,改善步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通过对近年来经脉-脏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及逻辑学研究,发现脏腑病变时,体表经脉会在其特定穴所居部位出现结节条索以及电阻、经络能量值、温度与血流量等改变.基于"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探讨脏腑功能于相应经脉系统的反映以及针刺十四经脉穴位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本研究进一步围绕肺、胃和肠探讨经脉-脏腑的治疗特异性,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思路.近年来探讨经脉-脏腑相关从经络诊察法到关注患者异常感觉变化再到基于表征的物理检测手法,研究手段逐步提高,结论更具客观性,但研究仍集中于肺、胃和大肠等脏腑,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注重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扩大研究范围,增加脏腑器官的普适性,为寻找更系统更全面的依据做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超声引导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对颈肩激痛点形态大小及硬度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是由于肌肉及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躯体疼痛、活动范围下降的一系列症候群.既往对MPS病人治疗中以针刺疗法最为常用,传统的针刺疗法源于中医经络学说,通过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针刺达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目的.近年来有学者 [1]提出在MPS病人的治疗中传统针刺疗法已逐渐向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TrPs)针刺演变发展,MTrPs是骨骼肌上紧绷的结节肌带点,其形成与长期的肌肉劳损相关,MTrPs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敏化并可引起远端牵涉痛,在MPS病人中MTrPs较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机械痛阈值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观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印堂、太阳、大椎、百会、风池、颊车是否存在痛敏现象,并对比经穴针刺与安慰针刺对此穴位的机械痛阈值的影响,探讨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痛敏的改善,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方法:将50 例MWoA患者随机分为经穴针刺组与安慰针刺组,并纳入25 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研究周期共20 周,其中基线期4 周,治疗期4 周,随访期12 周.治疗期间,隔日治疗1 次,每周治疗3 次,连续治疗12 次.主要结局指标为入组0 周、4 周及随访12 周时患者印堂、太阳、大椎、百会、风池、颊车的机械痛阈值;次要结局指标为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结果:MWoA患者百会、大椎、风池机械痛阈值较健康人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4 周、随访 12 周时,经穴针刺组患者风池、大椎机械痛阈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针刺组在治疗 4 周后、随访 12 周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穴针刺组治疗4 周、随访12 周时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VAS评分均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针刺组VAS得分在治疗4 周、随访12 周时下降;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在随访12 周时具有差异(P<0.05).结论:MWoA 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痛觉敏化,针刺可能通过提高MWoA患者风池、大椎的机械痛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敏感度,改善患者头痛发作情况;且相较安慰针刺具有显著优势,对降低MWoA患者痛觉过敏有一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近五年针刺治疗紧张型头痛作用机制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4/2/3
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现代医学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针刺在TTH的治疗上疗效明显.本文通过归纳总结近年来针刺治疗TTH机制的相关研究发现针刺的治疗作用主要是基于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实现的,神经调节可以通过抑制痛觉信号传导、抑制背根反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导致的外周敏化、抑制中枢敏化、抑制胶质细胞活化、调节神经递质和激活中枢镇痛机制等多种途径实现的,体液调节则从抑制趋化因子和炎症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展开.除头痛以外,TTH患者还受到焦虑抑郁和颅周触痛的困扰,这些症状会诱发或者加重患者头痛,针刺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肌筋膜状态和精神心理状态而进一步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笔者还发现除运用不同穴位组合治疗外,火针、电针和浮针等众多特殊针刺方法也被运用于TTH的治疗中,不同的针刺方法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其治疗作用.这提示在临床实践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血府逐瘀汤联合穴位针刺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穴位针刺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90 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5 例.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穴位针刺治疗,给予联合组血府逐瘀汤联合穴位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心肌损伤指标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24h动态心电图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疲倦乏力评分及中医证候总评分,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以及24h内缺血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ST段下降时间较治疗前降低或减少,且联合组上述指标低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穴位针刺治疗可以提高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疲倦乏力等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心肌损伤指标水平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24h动态心电图相关指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