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患者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指数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胃癌患者术前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指数(L3 skeletal muscle index, 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基于术前腹部CT影像学数据,将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面积(cm 2)除以身高的平方(m 2),得到归一化的LSMI(cm 2/m 2)。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胃癌患者术前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研究共纳入胃癌患者132例,其中病理分期Ⅰ期患者39例,Ⅱ期患者36例,Ⅲ期患者57例。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胃癌患者LSMI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 P<0.01)、血红蛋白( P<0.01)及前白蛋白( P<0.01)呈正相关,与白细胞介素6( P=0.027)和C反应蛋白( P=0.014)呈负相关。 结论:LSMI可作为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评定指标,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在胃癌患者中肌减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在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显露技术下斜外侧腰椎间清创双模块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安全性、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OLIF显露技术下采用斜外侧腰椎间清创双模块植骨融合及后路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2例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65.4±9.5)岁(范围,49~79岁)。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及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报告、病原学结果及并发症。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病变节段角及腰椎前凸角,记录病变椎间隙的融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及Kirkaldy-Willis标准评估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及临床疗效。采用 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6例使用双模块钛网,6例使用双模块自体三皮质髂骨块植骨。10例病原学培养阳性,阳性率83.3%(10/12),其中链球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大肠埃希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5.1)个月。白细胞计数,末次随访时[(4.89±1.28)×10 9/L]较术前[(6.25±2.02)×10 9/L]降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末次随访时[(8.48±8.79)mg/L和(9.25±5.50)mm/1 h]较术前[(58.73±52.56)mg/L和(51.88±19.04)mm/1 h]均明显降低。腰痛VAS评分和ODI,末次随访时[(1.50±0.55)分和18.00%±2.31%]较术前[(6.67±1.63)分和72.57%±3.41%]均明显降低;SF-36评分,末次随访时[(73.73±5.86)分]较术前[(56.33±4.93)分]明显升高。椎间隙高度术后即刻为(11.68±2.64)mm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3.9%;腰椎前凸角术后即刻为32.89°±14.52°较术前增大,随访过程中维持良好;病变节段角术后即刻为10.8°±8.51°较术前增大,随访过程中维持良好。所有患者椎间均融合,融合时间(9.2±3.5)个月。临床疗效优10例(83.3%),良2例(16.7%),优良率100%。1例患者于术后第2天发生肺部感染合并栓塞,1例于术后第1天发现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结论:OLIF技术应用于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可直接清除椎间隙及椎旁病灶,椎间隙高度恢复佳,可矫正后凸畸形,且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尤因肉瘤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尤因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理诊断。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2022年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尤因肉瘤6例,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男女比例2∶1,发病年龄17~40岁,中位年龄23岁,6例均位于脊柱椎管内(颈椎2例、胸椎1例、腰椎2例、骶椎1例),临床表现多为腰痛、肢体乏力麻木疼痛,其中1例术后肿瘤复发转移至鞍上区及第三脑室内。镜下观察:肿瘤呈弥漫浸润性生长,部分病例肿瘤与脊膜关系密切,肿瘤细胞排列呈片状、小叶状、细条索、巢团结构,可见Homer-Wright菊形团;肿瘤细胞小至中等大,大多数细胞胞质稀少,少数细胞胞质透亮,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横纹肌样,细胞核形规则,局灶轻度多形性,染色质均匀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肿瘤间质见宽窄不等的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可伴黏液变性。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均表达CD99、NKX2.2、Fli1、ERG;H3K27me3、ATRX、INI1、BRG1均保留;不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等;Ki-67阳性指数30%~7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均存在EWSR1基因断裂重组。结论:尤因肉瘤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少见,需与多种具有原始未分化小细胞形态的肿瘤鉴别,确诊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特征性的分子遗传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肉衰减症在胰腺癌患者的患病率及其对临床结局影响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肌肉衰减症在胰腺癌患者中的患病率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0月26日的关于肌肉衰减症在胰腺癌患者的患病率及其对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采用NOS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评价文献质量。首要结局指标为总体生存期;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胰瘘、重大并发症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 d内死亡及住院时间等。结果:共纳入18项高质量队列研究(亚洲12篇、欧洲1篇、北美洲5篇),共计4 346例研究对象。肌肉衰减症以身高校正的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指数、双侧腰大肌面积指数,或身高校正的四肢骨骼肌指数进行诊断。胰腺癌患者肌肉衰减症的平均患病率为42%(95% CI =32%~53%)。与非肌肉衰减症比较,肌肉衰减症患者总体生存期缩短( HR=1.62,95% CI=1.34~1.95, P<0.01)。胰瘘( RR=0.86,95% CI= 0.58~1.28, P=0.459),住院时长(标准化均值差=0.02,95% CI =-0.12~0.16, P=0.743),重大并发症( RR=0.95,95% CI =0.79~1.15, P=0.604),术后30 d死亡发生率( RR=1.39,95% CI =0.42~4.59, P=0.590),总体并发症发生率( RR=1.00,95% CI= 0.88~1.12, P=0.962)在肌肉衰减症组和非肌肉衰减症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胰腺癌患者肌肉衰减症患病率较高。伴肌肉衰减症的胰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缩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测量L 1和L 3层面透析患者骨骼肌质量的一致性及L 1层面骨骼肌密度与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CT测量第1腰椎(L 1)与第3腰椎(L 3)层面透析患者骨骼肌质量的一致性及L 1层面骨骼肌密度(SMD)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及扬州大学附属医院4家中心初始透析且同时有CT检查结果的1 020例患者资料,筛选出同时具有L 1和L 3层面CT图像的患者,测量计算骨骼肌指数(SMI)和SMD。分析L 1和L 3层面SMI、SMD的一致性,探讨L 1层面SMI和SMD预测全因死亡的最佳临界值及与透析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应用Cox回归模型研究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同时具有L 1和L 3层面CT图像的透析患者383例,男233例,女150例。有16例样本(4.2%)SMD平均值超出了95%的一致性界限范围(-8.71~7.75 HU),15例样本(3.9%)SMI平均值超出了95%的一致性界限范围(-20.45~9.53 cm 2/m 2)。L 1层面SMD预测全因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58(95% CI:0.596~0.721, P<0.001),最佳临界值为36.46 HU,灵敏度83.8%,特异度57.5%;L 1层面SMI与全因死亡无明显相关性( P=0.29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 1层面低SMD是全因死亡( HR=2.861,95% CI:1.576~5.193, P=0.001)和心源性死亡( HR=3.771,95% CI:1.462~9.724, P=0.006)的危险因素。 结论:CT测量L 1与L 3层面透析患者SMD具有良好一致性,可通过L 1层面SMD评估肌肉质量,且低SMD是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肌肉脂肪浸润指数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计算机体层成像图像中L1腰椎横突水平的肌肉脂肪浸润指数(intramuscular adipose tissue index,IATI)与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关系,以期为改善透析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4家三甲医院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IATI为低衰减值肌肉(low attenuation muscle,LAM)密度/骨骼肌密度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IATI的最佳切点值,并作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IATI组和低IATI组,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和L1椎体层面测量参数的差异。随访截至2022年12月23日,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患者3年内发生全因死亡。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2组患者生存率及其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IATI与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高IATI的影响因素。结果:该研究纳入维持性透析患者478例,年龄(53.55±13.19)岁,男319例(66.7%),血液透析365例(76.4%),腹膜透析113例(23.6%)。低IATI(<0.42)组376例(78.7%),高IATI(≥0.42)组102例(21.3%)。高IATI组患者年龄≥60岁比例( χ2=24.746, P<0.001)、糖尿病比例( χ2=5.570, P=0.018)、空腹血糖( t=-2.145, P=0.032)、LAM密度( t=-3.735, P<0.001)、LAM指数( t=-7.072, P<0.001)及LAM面积/骨骼肌面积比值( Z=-9.630, P<0.001)均高于低IATI组,而男性比例( χ2=11.116, P=0.001)、血清白蛋白( Z=2.708, P=0.007)和骨骼肌密度( t=12.380, P<0.001)均低于低IATI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IATI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高IATI组(Log-rank χ2=19.188,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TI<0.42[<0.42/≥0.42, HR(95% CI):0.50(0.31~0.83), P=0.007]为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年龄≥60岁[ HR(95% CI):2.61(1.60~4.23), P<0.001]、糖尿病[ HR(95% CI):1.71(1.06~2.78), P=0.029]和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HR(95% CI):1.04(1.00~1.07), P=0.049]均为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经逐步Cox回归分析校正,IATI<0.42仍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0.42/≥0.42, HR(95% CI):0.45(0.27~0.76), 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骨骼肌密度[ OR(95% CI):0.84(0.81~0.88), P<0.001]和高三酰甘油[ OR(95% CI):1.39(1.07~1.82), P=0.015]均为IATI≥0.42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L1腰椎横突水平IATI<0.42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高质量骨骼肌局限性肌肉脂肪变性可能降低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大肌指数对胆道闭锁肝移植儿童受者术后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腰大肌指数对胆道闭锁肝移植儿童受者术后早期存活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因胆道闭锁行肝移植术的244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术前的腹部CT测量第三腰椎终板水平双侧腰大肌总面积(psoas muscle area,PMA),并使用身长平方进行归一化得到腰大肌指数(psoas muscle index,PMI)。根据受者术后1年的生存情况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截止值,依截止值将受者分为高PMI组(173例)和低PMI组(71例),进而对两组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受者及移植物术后1年内的生存曲线,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受者早期死亡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PMI截止值被确定为534.6 mm 2/m 2,其中高PMI组共173例,低PMI组共71例。两组儿童受者在性别、年龄别体重Z评分(weight-for-age Z-score,WAZ)、年龄别身长Z评分(length-for-age Z-score,LAZ)及术前的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PMI组儿童受者的中位年龄较高PMI组更高(7.77个月比6.57个月, P<0.01),两组在供者类型、手术类型上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低PMI组儿童受者有Kasai术史的比例更高(78.87%比53.76%, P<0.01)。低PMI组儿童和高PMI组肝移植儿童相比较,术后1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88.7%和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和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87.3%和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低PMI组儿童中位住院天数较多(23 d比20 d, 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高PMI是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HR=0.132,95% CI:0.028~0.626, P=0.011)。 结论:PMI是胆道闭锁肝移植儿童受者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对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丧失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图像线性骨骼肌指数对肝硬化患者肌肉减少症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拟提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基于CT图像的肌肉减少症诊断指标——线性骨骼肌指数(LSMI),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收集入院前6个月内在本院的腹部CT图像,通过Itk-snap软件提取第三腰椎平面全部区域中的骨骼肌面积,通过人工分割计算骨骼肌指数(SMI),通过椎旁肌群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最大径计算LSMI。以人工分割所得SMI男性<50 cm 2/m 2,女性<39 cm 2/m 2为金标准诊断肌肉减少症,评估LSMI诊断肝硬化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效能。 结果:共纳入115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Child-Pugh A级90例(78.26%),肌肉减少症56例(48.70%)。所有纳入者根据随机数法分为建模组( n=58)和验证组( n=57)。建模组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在总人群中为0.913(95% CI:0.840~0.986, P<0.001);在男性中为0.895(95% CI:0.793~0.997, P<0.001),最佳界值为24.114 cm 2/m 2;在女性中为0.917(95% CI:0.782~1.000, P=0.008),最佳界值为22.54 cm 2/m 2。建模组LSMI诊断肌肉减少症的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86.7%,阴性预测值为85.7%,约登指数为0.724。根据建模组所得的诊断界值,验证组中LSMI诊断肌肉减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95% CI:0.737~0.954, P<0.001),灵敏度88.5%,特异度80.6%,阳性预测值79.3%,阴性预测值89.3%,约登指数0.691。 结论: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中48.7%存在肌肉减少症。LSMI是一种可应用于临床的简便诊断肝硬化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终丝离断术治疗隐性脊髓栓系综合征中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隐性脊髓栓系综合征(occult tethered cord syndrome,OTCS)患儿行终丝离断术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OTCS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6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32例OTC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为(6.8±1.6)岁,术后随访时间为(6.52±1.23)年。32例中4例骶尾部皮坑,2例大便失禁,4例便秘,大便2~4 d/次;6例小便失禁,14例尿频、尿急;19例下肢肌力异常。所有患儿术前、术后均行腰骶部磁共振成像检查、尿常规、尿流动力学及泌尿系统超声检查,通过测定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力、膀胱顺应性及膀胱残余尿量等指标评估患儿术后的改善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计算其改善率及改善指数。结果:术后1例大便失禁恢复,2例大便恢复至1 d/次;5例小便失禁改善,11例尿频尿急改善,5例下肢肌力增强;术后14例膀胱残余尿量减少;膀胱容量为(116.1±46.8)ml,平均预期改善76.4%, P=0.017;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力为(44.0±13.2)cmH 2O(1 cmH 2O=0.098 kPa),平均预期改善10%, P=0.001;膀胱顺应性为(41.5±16.6)ml/cmH 2O,平均预期改善27.3%, P=0.01;膀胱残余尿量(3.6±3.2)ml,平均预期改善52%, P=0.01;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增高,21例患儿改善率>25%,改善指数为(2.24±1.42)。 结论:终丝离断术可改善OTCS患儿的临床症状,疑似OTCS的患儿应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可行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肝肝硬化伴前肌少症患者的代谢组学双平台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双平台分析,揭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伴前肌少症患者的代谢特征,识别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营养支持治疗提供方向。方法:征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样本。通过CT测量第三腰椎横截面的骨骼肌面积,计算骨骼肌指数。前肌少症的诊断标准:男性骨骼肌指数<46.96,女性骨骼肌指数<32.46。最终纳入15例乙肝肝硬化伴前肌少症的患者和14例乙肝肝硬化非前肌少症的患者。通过液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对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液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别富集到5种和28种差异代谢通路,其中氨基酸相关的代谢通路、尿素循环通路、乙醛酸盐和二羧酸盐代谢通路与乙肝肝硬化肌肉质量减少相关。3-羟基丙醛、苯丙酸、甜菜碱醛、(r)-3-羟基丁酸、磷酸羟基丙酮酸和肌酐的曲线下面积大于0.7,可以作为乙肝肝硬化伴肌肉重量减少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研究筛选出33条紊乱的代谢通路和多种差异代谢物,绝大多数紊乱的代谢通路与氨基酸代谢、尿素循环和乙醛酸盐和二羧酸盐代谢通路有关。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可以尽早识别前肌少症,开展营养干预,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