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的骨折线分布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造成如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足底压力分布异常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其损伤机制尚未阐明。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74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及临床资料,利用Mimics 17.0软件将所有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数据进行重建,再利用3-Matic软件在所有患者的第五跖骨立体图形中一一标识骨折线,绘制骨折线热图。探讨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中的骨折线三维立体分布特点,为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腓肠神经临床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的应用解剖及其在相关手术入路中的损伤风险。方法:以"腓肠神经""解剖""手术入路"和"sural nerve""anatomy""surgical approache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inoMed、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19年7月间有关腓肠神经临床应用解剖的文献,检索到文献999篇,剔除内容不符合、无法获取原文、重复性研究或存在设计缺陷的文献,最终纳入34篇。总结腓肠神经应用解剖研究成果,重点阐述踝关节骨折的后外侧入路和跟骨骨折的L型入路、跗骨窦入路,以及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入路等4种手术入路与腓肠神经的解剖学关系。结果:研究显示,腓肠神经在解剖学上变异类型众多,其走行区域与踝关节骨折的后外侧入路、跟骨骨折的L型入路和跗骨窦入路、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入路4种手术入路的关系十分密切。结论:术前正确掌握腓肠神经的解剖特点,对足踝骨折手术入路选择以及减少手术中腓肠神经损伤风险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功救治高龄双下肢严重挫压撕脱伤并大面积跟腱骨外露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76岁,因被大巴车碾压双下肢疼痛、出血1h于2017年6月18日入院.入院前1h被大巴车车轮碾压双下肢,疼痛、伤口出血,出血量约800 ml,无昏迷,伤后轻度烦躁、恶心无呕吐,无明显呼吸困难,无腹痛腹胀.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0余年,自行服药,具体不详,否认其他病史.查体:体温36.2℃,呼吸22次/min,脉搏92次/min,血压90/60 mmHg(1 mmHg =0.133 kPa),痛苦面容,面色苍白,烦躁,对答切题.左小腿、左足背皮肤软组织广泛挫压撕脱,跟腱及跖骨、趾骨外露,跟腱挫伤明显,跖骨基底部碎裂,创面活动性出血,左足1~5趾皮肤软组织,趾骨碎裂,左足及左外踝可及骨擦感,左踝活动欠佳,左足各趾活动受限,末梢无血运、感觉差;右膝上10 cm至右足踝皮肤软组织广泛撕脱,胫骨及跟腱外露,跟腱挫伤,创面活动性出血,开放伤口泥沙污物残留,腓肠肌及胫腓骨下段外露,腓骨中下段见骨折端,右外踝骨折,撕脱皮肤无血运,患肢触痛,可及右腓骨中段及外踝骨擦感,右踝及右足各趾活动欠佳,右足末梢血运差,感觉迟钝.入院诊断:右膝部、双小腿及双足部等多处大面积严重挫压皮肤软组织撕脱伤;跟腱挫裂撕脱伤;左足五趾毁损伤并足背皮肤大面积缺损;左外踝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左第五跖骨骨折;左骰骨骨折;左足1~5趾毁损伤;右内踝开放性骨折并骨缺损;右腓骨中段骨折;双踝跟腱部分撕脱并外露;糖尿病;高血压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负重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65例第五跖骨基底部Ⅰ、Ⅱ区骨折患者,术后分别采用早期负重和晚期负重,笔者比较两种术后处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65例,男36例,女29例,年龄19~ 53岁.根据术后负重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早负重组(术后3d完全负重)和晚负重组(术后4周完全负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可吸收带线锚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30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用可吸收带线锚钉治疗Dameron Ⅰ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30例DameronⅠ区移位超过1 cm,且累及第五跖骨远端骰骨关节面超过30%的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带线锚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所有患者均在8~12周(平均8.6周)达到骨性愈合,无伤口感染,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按美国足踝矫形协会的中前足评分标准评分,30例评分为85~100分,平均(91.2±2.5)分,疗效满意.结论:采用可吸收带线锚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塑形棒钩钢板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发一种用于治疗内踝、外踝、第5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等部位微小撕脱骨折的内固定器械,并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其有效性.方法 选取80具包含完整内踝、外踝、第5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骨性结构的骨骼标本,测量内踝、外踝、第5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的高度、宽度、厚度.选取200例正常成人内踝、外踝、第5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的CT三维重建数据,采用Mimics软件同上测量相关解剖结构数据.根据测量结果设计并制备塑形棒钩钢板.选取40只市售新鲜猪下肢标本随机分为A、B组(n=20),8具成年人下肢标本(左、右各4具)随机分为A、B组(n=4).所有标本均制备内踝撕脱骨折后,A组采用塑形棒钩钢板固定,B组采用带线锚钉固定.然后采用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行踝关节远端负载、轴向扭转试验.结果 根据测量结果成功设计塑形棒钩钢板.动物及人体标本模型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一致.在踝关节远端负载试验中负荷与位移呈线性关系,当加载至最大负荷时A组位移明显小于B组(P<0.05).踝关节轴向扭转试验中,A组内固定失效时扭转角度及扭矩均大于B组(P<0.05),扭矩为1 N.m时的扭转角度小于B组(P<0.05),最大扭矩大于B组(P<0.05),最大扭矩对应的扭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塑形棒钩钢板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带线锚钉,手术操作简便,有望用于临床治疗内踝、外踝、第五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等微小撕脱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2例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诊疗体会.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们对12例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伴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无头加压螺钉,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以锚钉在韧带附着点固定修补,术后行石膏外固定踝关节背伸轻度外翻位固定.2周后拆线并扶双拐带石膏托下地不负重行走,3~4周后去除石膏,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行走2周,8周后完全负重.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定疗效.结果 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12个月,平均10.5个月,伤口均达到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随访期间1例出现退钉情况.全部病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8周,平均7.4周.术后6个月根据AOFAS系统评定,优10例,良2例.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无头加压螺钉联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术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并探讨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术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的疗效.方法 研究2014年12月至2018年3月本院采用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术治疗的第五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患者33例.其中,男14例,女19例;Ekrol 1型6例,Ekrol2型18例,Ekrol3型9例;年龄17~68岁,平均40.6岁;记录手术时间;所有病例在术后第6周第1次复查X线片,以后每隔4~6周复查1次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是否移位,锚钉是否松动、脱出;在术后满6个月分别应用AOFAS中前足评分标准和VAS疼痛评分评估患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33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时间为10~14 min,平均(11.5±1.5) min.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5±1.5)周.所有患者无骨折不愈合,骨折移位,锚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所有病例的AOFAS中前足评分为88~99分,平均(93.2±4.2)分,术后VAS疼痛评分0.5~2.5分,平均(1.2±0.5)分.结论 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是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的理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投照方法的改进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第五跖骨近端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跖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其中约70%涉及第五跖骨,而第五跖骨骨折的病例中约80%发生于基底部[1].第五跖骨近端对维持外侧足弓的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第五跖跗关节的活动度相当于第一跖跗关节活动度的3倍[2],且第五跖跗关节是矢状面和水平面的复合活动[3];第五跖骨近端更易受外力致伤,增加了受伤至骨折的风险.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过去采取保守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且价格低廉,不会形成新的创伤,深受患者的认可;但会带来其它问题,比如长时间固定制动,骨折稳定性差、治疗周期长、易导致骨质疏松、足底压力分布异常以及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等.刘欣伟等[4]报道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会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局部骨折愈合后肿胀、疼痛等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