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的骨折线分布特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造成如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足底压力分布异常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其损伤机制尚未阐明。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74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及临床资料,利用Mimics 17.0软件将所有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数据进行重建,再利用3-Matic软件在所有患者的第五跖骨立体图形中一一标识骨折线,绘制骨折线热图。探讨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中的骨折线三维立体分布特点,为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Scarf截骨治疗跖内收型青少年外翻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跖内收型青少年外翻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足外科采用Scarf截骨术治疗的跖骨内收型青少年外翻患者20例,男4例、女16例,年龄(16.2±2.4)岁(范围14~19岁),双足10例、单足10例。术中截骨前先松解外侧关节囊、籽骨悬韧带、收肌,于第一跖骨干部做"Z"形截骨,将截骨远端做一定程度短缩、截除楔形骨块,利用平移和旋转将第一跖骨向第二跖骨方向推挤直至挤压第二跖骨头,减小跖内收角度。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的外翻角、第一、二跖骨间角、跖内收角、第二至五跖骨间角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无一例发生感染。截骨端临床愈合时间为(5.1±0.7)周(范围4.1~6.6周)。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0±5.4)个月(范围2~18个月)。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外翻角分别为35.40°±5.45°、6.93°±3.60°、9.8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89.214, P<0.001);第一、二跖骨间角分别为11.50°(9.75°,14.00°)、1.50°(0.00°,2.00°)、1.50°(0.0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53.255, P<0.001);跖内收角分别为22.80°±2.60°、20.63°±2.27°、20.67°±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7.041, P<0.001);第二至五跖骨间角分别为19.03°±1.85°、15.37°±1.33°、16.03°±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450, P<0.001)。术后所有指标均较术前改善,其中外翻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术后6~8周的VAS评分分别为(2.60±1.64)分、(1.30±0.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30, P<0.001)。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转移性跖骨痛和复发内翻。 结论:采用Scarf截骨术治疗跖内收型外翻可有效矫正第一跖骨内收,同时对其余跖骨的内收状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术后早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腓肠神经临床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的应用解剖及其在相关手术入路中的损伤风险。方法:以"腓肠神经""解剖""手术入路"和"sural nerve""anatomy""surgical approache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inoMed、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19年7月间有关腓肠神经临床应用解剖的文献,检索到文献999篇,剔除内容不符合、无法获取原文、重复性研究或存在设计缺陷的文献,最终纳入34篇。总结腓肠神经应用解剖研究成果,重点阐述踝关节骨折的后外侧入路和跟骨骨折的L型入路、跗骨窦入路,以及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入路等4种手术入路与腓肠神经的解剖学关系。结果:研究显示,腓肠神经在解剖学上变异类型众多,其走行区域与踝关节骨折的后外侧入路、跟骨骨折的L型入路和跗骨窦入路、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入路4种手术入路的关系十分密切。结论:术前正确掌握腓肠神经的解剖特点,对足踝骨折手术入路选择以及减少手术中腓肠神经损伤风险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Matti-Rüsse植骨联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第五跖骨近端3区Ⅲ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Matti-Rüsse 植骨联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第五跖骨近端3区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北部战区总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手术治疗的10例第五跖骨近端骨干陈旧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男性,年龄18~24岁(平均18.9岁),均为军事训练伤所致Lawrence分区3区、Torg Ⅲ型骨折。所有患者采用Matti-Rüsse植骨联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返回部队接受正常训练的时间、再骨折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手术效果。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获术后随访12~25个月 ;术后9例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0~7.0周(平均6.8周),1例术后10.0周延期愈合,影像学愈合时间为6.0~10.0周(平均7.2周);返回部队训练时间为7.0~11.0周,(平均9.8周)。10名患者中无再发骨折,取骨部位均无术后并发症,2例发生术后腓肠神经炎。 结论:Matti-Rüsse植骨联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第五跖骨近端3区Ⅲ型骨折是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接收的105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在组间主要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n=53).对照组实施牵伸训练干预,观察组实施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足底压力、步态特征、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平衡功能,统计两组患者干预期间跌倒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脚趾区、第一、第二跖骨区、足后跟区足底压力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第三至第五跖骨区、足底中部区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步速、步频、步幅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步行周期参数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干预后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值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期间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应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可改善足底压力和平衡功能,纠正步态特征,增强肌群活动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疲劳对中老年女性足底压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究下肢疲劳产生后中、老年人行走过程中足底压力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40~59岁中年女性、60~69岁老年女性各15名,采用重复坐-起来疲劳干预方案,通过Freestep足底压力平台进行疲劳干预前后的行走时足底压力数据收集.结果 疲劳干预后中年组第一趾骨(T1)、第四-第五趾骨(M4-5)、内侧足弓(MFL)、内侧足跟(HM)、外侧足跟(HL)区域面积出现显著变化,HM、HL区域显著增大(P<0.05),HM、HL区域峰值压力显著增大(P<0.05),负荷百分比未出现明显变化,HM、HL区域峰值压强显著增大(P<0.05),压力中心轨迹长占足印百分比无变化;老年组群体表现中内侧足弓(MFM)、HM区域面积明显增大(P<0.05);T1和MFL区域负荷百分比明显增大(P<0.05).疲劳前压力时间呈现双峰形状,疲劳后曲线第一峰值降低,不对称性增加,M4-5、HM区域相对压力峰值明显增加,M2-3压强峰值明显增大,压力中心轨迹占足印长度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 疲劳产生对中、老年人的足底压力产生影响,老年人表现出较弱的抵抗疲劳能力,在疲劳后的足跟内侧与跖骨外侧区域峰值压力增加,压力中心轨迹长度增加,疲劳后的行走稳定性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高运动需求者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时期的肌肉力量、本体感觉和足底触觉与重返运动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常见手术,患者术后重返运动情况与不同身体功能的关系未有定论.本研究旨在明确高运动需求者ACLR术后不同时期的肌肉力量、本体感觉和足底触觉与重返运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ACLR精准康复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共招募了 42例ACLR术后6个月以上的高运动需求者,根据术后时间,将20例纳入6-11个月组,22例纳入12-18个月组.测试了2组患者的肌肉力量、本体感觉和足底触觉,以及重返运动(Knee Santy Athletic Re-turn to Sports,K-STARTS)总分,其包含心理得分(ACL Return to Sports after Injury scale,ACL-RSI)和功能得分.使用偏相关分析探索了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屈膝力量与K-STARTS总分和ACL-RSI得分显著相关,伸膝力量与K-STARTS总分和功能得分显著相关;45.的本体感觉与K-STARTS总分和功能得分显著相关;6-11个月组患者的第五跖骨的足底触觉与K-STARTS总分和功能得分显著相关,而在12-18个月组患者中其仅与功能得分显著相关.结论:高运动需求者ACLR术后的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与K-STARTS总分、ACL-RSI得分和功能得分有关,足底触觉仅在术后6-11个月与K-STARTS总分有关,在术后12-18个月与K-STARTS总分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等速肌力测试、平衡及步态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的肌力、平衡及步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该病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10月网上招募及徐州市康复医院收治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46例,同时,招募23例踝关节未曾发生损伤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受试者进行踝关节背伸及跖屈、踝关节内翻及外翻的等速向心运动测试,髋关节内收及外展的等速向心测试;采用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方法获得受试者平衡参数,采用GaitScan仪器对受试者足底压力和步态进行测量.结果:健康组和FAI组在30°/s、60°/s、120°/s角速度下,内翻、外翻、外翻/内翻比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FAI组患侧的内翻、外翻小于健康组,外翻/内翻比值大于健康组.健康组和FAI组在30°/s、60°/s、120°/s角速度下,跖屈、背屈/跖屈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背伸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FAI组的患侧跖屈小于健康组,背屈/跖屈比值大于健康组.健康组和FAI组在30°/s、60°/s、120°/s角速度下,髋关节外展、外展/内收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内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FAI组的患侧髋关节外展、外展/内收比值小于健康组.FAI组的前、外、外后、后、内、内前星形偏移平衡结果与健康人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小于健康组(P<0.05).外前、内后方向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FAI组患侧足跟内侧、第一跖骨、第二跖骨压力小于健侧和健康组(P<0.05),足跟外侧、第四跖骨、第五跖骨压力大于健侧和健康组(P<0.05).FAI组患侧承重反应延长(P<0.05),站立末期缩短(P<0.05).结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对患者的肌力、步态、平衡参数造成了显著影响,初次扭伤后,应当及时干预,避免进展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活动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活动性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特点.方法 选取糖尿病患者50例,其中活动性DFU 10例(DFU组),无足溃疡40例(DMC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平板检测各组在足底拇趾区(T1)、小趾区(T2~5)、第一跖骨区(M1)、第二跖骨区(M2)、第三跖骨区(M3)、第四跖骨区(M4)、第五跖骨区(M5)、中足区(MF)、足跟内侧区(MH)以及足跟外侧区(LH)各分区的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触地面积和总触地时间.结果 DFU组在T2~5区和MF区的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高于DMC组和对照组;在M1区峰值压强高于对照组;总触地时间长于DMC组和对照组;在MF区和M1区的触地面积大于DMC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P均<0.05.其他足底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活动性DFU患者的足底压强显著升高,触地期延长可能是导致足底压强升高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半肢骨骺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半肢骨骺发育异常(DEH)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10例DEH患儿,男7例,女3例,年龄2~13岁,临床表现为关节周围硬性肿块,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型:局限型6例,经典型3例,全身型1例.发病部位:发生于膝关节3例,踝关节2例,足部关节2例,腕关节1例,膝关节及踝关节1例,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1例.合并畸形:4例合并膝外翻,1例合并踝内翻,1例合并双下肢不等长,1例合并脚趾弯曲.影像表现:9例X线和/或CT表现为骨骺旁钙化、骨化影,2例与固有骨骺无融合,5例有融合,2例与骨骺及干骺端均有融合,4例骨骺偏侧增大,1例全侧增大,2例骨骺及干骺端均有增大;1例表现为跟骨和骰骨变形,骰骨和第四、五跖骨近端旁多发不规则骨化影,第五近、远节趾骨骨骺增生,脚趾弯曲.3例MRI表现为骨骺旁骨软骨信号,2例与固有骨骺间无软骨间隙,1例有软骨间隙.结论 DEH的影像表现较具特征性,表现为骨骺旁骨软骨结构,可与固有骨骺发生/不发生融合,偶可累及干骺端,干骺端增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