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后锚钉固定与单纯缝合的中长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比较急性严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接近韧带止点处的马尾状撕裂)后采用锚钉固定与单纯缝合术后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7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接近韧带止点处的马尾状撕裂)修复手术的146例患者资料。男101例,女45例;年龄(27.1 ± 10.3)岁(12~62岁)。根据修复方法不同分为锚钉组(81例,对撕裂韧带采用1.8 mm带线锚钉重建)和缝合组(65例,对撕裂韧带采用编织线直接缝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Tegner评分,以及术后恢复运动的时间和程度、关节活动受限率、再次扭伤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46.1 ± 14.1)个月(36~132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的踝-后足评分、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时VAS评分、AOFAS评分、Tegner评分、再次扭伤率、关节活动受限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锚钉组比缝合组恢复运动的程度更高(92%±13% vs. 89%±13%),恢复运动的时间更早[4.2±1.1)个月 vs.(4.6±1.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韧带修复无论采用锚钉固定还是单纯缝合,对于运动要求较高的急性严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患者是一种可靠的手术,但锚钉固定相较于单纯缝合可使患者更早重返运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踝部扭伤的再认识:不仅仅是外侧副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踝关节扭伤是普通人群和运动员人群发病的常见原因。大多数扭伤涉及踝关节外侧,影响距腓前韧带。然而,损伤类型和程度将取决于损伤机制。骨性结构和韧带特点是导致踝部扭伤好发的主要原因。踝部扭伤导致的踝关节损伤不止是外侧副韧带损伤,还容易引起距骨骨软骨损伤、前踝撞击症、后踝撞击症等。踝部扭伤除了踝关节受累外,常常导致距下关节和跗横关节损伤,甚至应力性骨折、特殊部位骨折或肌腱软组织伤病,也常常出现多种损伤并存,临床工作中务必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轻微下胫腓损伤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轻微下胫腓损伤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症状相似,又因为不合并骨折,故而极易被漏诊、误诊。处理不当常引起慢性疼痛、功能障碍,加速踝关节退变。轻微下胫腓损伤的诊断需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关节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轻微下胫腓损伤的治疗常依据损伤时间:急性者常采用保守治疗、下胫腓螺钉、袢钢板、弹性胫腓钩、混合固定;慢性者常采用关节镜清理、下胫腓融合、韧带重建;亚急性者治疗方案则具有争议,介于两者之间。轻微下胫腓损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与预后息息相关。本文就轻微下胫腓损伤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前前踝骨性撞击对踝外侧副韧带重建术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术前合并前方骨性撞击征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重建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行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重建术的踝关节慢性不稳定患者,依据术中观察有无踝关节前方骨性撞击分为无骨性撞击征组(NI组)和合并骨性撞击征组(BI组),记录所有患者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踝评分(AOFAS)、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运动水平Tegner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在术后至少2年时再次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学评估。结果:共随访59例患者,其中NI组29例,男23例,女6例,年龄(28.4±7.1)岁;BI组30例,男28例,女2例,年龄(31.9±8.6)岁。NI组AOFAS、KAFS、Tegner评分分别从术前的(65.8±10.6)分、(65.9±10.1)分和3.0(3.0,4.0)分提升至术后的(97.5±4.3)分、(97.8±4.7)分和6.0(5.0,6.0)分,VAS从术前的3.0(3.0,4.0)分降至术后的0(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I组AOFAS、KAFS、Tegner评分分别从术前的(65.2±11.0)分、(64.2±10.0)分和3.0(3.0,4.0)分提升至术后的(97.1±4.3)分、(97.3±4.3)分和5.0(4.0,6.0)分,VAS评分从术前的3.0(3.0,5.0)分降至术后的0(0,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间术前基线评分及临床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AOFAS、KAFS及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NI组Tegner评分高于BI组[6.0(5.0,6.0)比5.0(4.0,6.0)分, P=0.026]。所有患者影像评估显示重建的韧带结构完好,术前存在的关节内合并损伤均有明显愈合征象。 结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慢性踝不稳合并或不合并前方骨性撞击征可在踝关节功能、稳定性、疼痛水平方面获得相似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马拉松运动员外侧副韧带损伤对运动状态下踝稳定性及距骨滑车软骨受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马拉松运动员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运动过程中外侧副韧带(LCL)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及距骨滑车软骨受力分布变化情况。方法:采集1名马拉松运动员右侧踝关节三维MRI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对图像进行初步三维模型重建。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模型进行边界条件及载荷的加载,建立4种踝关节LCL损伤有限元模型,即LCL正常模型、距腓前韧带(ATFL)损伤模型、AFTL合并跟腓韧带(CFL)损伤模型、AFTL合并CFL、距腓后韧带(PTFL)损伤模型。观察4种模型下距骨滑车软骨应力峰值及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距骨前移值,两两间比较采用SNK- q检验方法。 结果:LCL正常模型中,距骨滑车应力峰值为0.21 MPa,主要分布于前内侧部(MA)与前外侧部(LA)交界区及部分LA区域;ATFL损伤时,应力峰值较正常模型增大,最大值为0.65 MPa,主要分布在MA区域;ATFL合并CFL损伤时,应力峰值进一步增大,峰值主要分布在MA区域,且由MA区域向LA偏移;ATFL合并CFL、PTFL损伤时,距骨滑车软骨应力峰值最高为2.29 MPa,最大应力主要分布在MA、LA,两者分布范围相当。LCL正常、AFTL损伤、AFTL合并CFL损伤、ATFL合并CFL、PTFL时,距骨前移值分别为(3.2±0.4)、(3.4±0.4)、(3.7±0.5)、(6.5±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9.08, P<0.001)。ATFL合并CFL、PTFL损伤模型的距骨前移值大于正常模型、AFTL损伤模型以及AFTL合并CFL损伤模型的距骨前移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马拉松运动员踝关节三维MRI图像成功构建了三维有限元模型,LCL损伤时,距骨滑车软骨应力峰值和范围发生变化,且导致距骨滑车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8~63岁[(47.3±12.3)岁]。体重指数(BMI)为16.7~27.8 kg/m 2[(23.9±3.9)kg/m 2]。皮肤缺损面积为10 cm×6 cm~20 cm×12 cm。均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在清创或肿瘤切除后,从浅、深脂肪层间切取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皮瓣面积为13 cm×8 cm~13 cm×10 cm,Ⅰ期削薄后皮瓣厚度3~6 mm。肋下神经外侧皮支跨越髂嵴处距离髂前上棘的距离7.5~10.0 cm。术后评估皮瓣存活、并发症、再手术情况。采用Tinel征及九宫格法测量皮瓣的单丝触觉、振动觉、疼痛觉、温度觉和静态两点辨别觉的恢复。评估患足踝关节活动度、穿鞋行走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估。观察供区副损伤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21.1±10.1)个月]。皮瓣均存活,无感染或肿瘤复发。1例修复足跟患者因溃疡行多余皮肤切除,1例Ⅱ期再削薄、取内固定。3~6个月后可首次测到皮瓣9个区域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不同程度恢复。随访12个月以上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基本均匀恢复,仅1例的1个区域内可测到25 mm的静态两点辨别觉。2例同时行骨韧带复合体重建的患者踝关节活动略受限。患足均可穿鞋无痛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78~97分[(86.4±7.4)分],较术前的10~70分[(44.2±18.4)分]显著提高( P<0.01)。供区无疼痛,残留略增宽的线性瘢痕。 结论:对于足踝部中等大小的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皮瓣可适当削薄,术后外形可,感觉恢复可靠;患足可穿普通鞋,无痛行走,功能恢复良好;供区副损伤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的影像学特征与损伤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高能量踝关节骨折Logsplitter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踝关节周围各解剖结构的损伤特征,探讨Logsplitter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62例Logsplitter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龄21~69(42.3±11.7)岁,左侧27例、右侧35例。提取术前X线和CT影像,分析腓骨损伤、胫骨损伤、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内侧损伤及外侧韧带损伤的特征及其不同损伤类型在本组Logsplitter损伤中的占比;结合踝关节骨折的Lauge-Hansen分型,分析不同踝关节骨折类型在本组Logsplitter损伤中的占比。结果:腓骨损伤特征:横行或短斜形骨折占61.3%(38/62),存在蝶形骨块占25.8%(16/62),粉碎性骨折占11.3%(7/62),腓骨无骨折占1.6%(1/62)。胫骨损伤特征:外侧关节面压缩占38.7%(24/62),合并后侧压缩占6.5%(4/62);内侧损伤包括内踝骨折占87.1%(54/62),三角韧带断裂占12.9%(8/62)。下胫腓联合损伤特征:单纯韧带断裂占11.3%(7/62),合并Tillux结节撕脱骨折占8.1%(5/62),合并Volkmann结节撕脱骨折占43.5%(27/62),同时合并Tillux结节与Volkmann结节撕脱骨折占37.1%(23/62);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占12.9%(8/62)。根据Lauge-Hansen分型显示,其中旋前外展损伤占87.1%(54/62),旋前外旋损伤占8.1%(5/62),旋后外旋损伤占1.6%(1/62),无法分类的占3.2%(2/62)。结论:Logsplitter损伤的影像学特征多样化,在严重骨折脱位的同时,可合并侧副韧带损伤;损伤机制以外展位垂直暴力最为多见,部分也可为外旋位垂直暴力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股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距腓前韧带修复术20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是武警官兵常见的运动损伤.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以距腓前韧带损伤最为常见,急性期通常采用非手术治疗,转为慢性期后往往需要手术修复.既往下肢手术多采用椎管内麻醉,近年来随着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侧股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满足手术需要同时,更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本研究观察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优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的肌骨超声表现及对康复效果的评价意义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与分析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的肌骨超声表现及对康复效果的评价意义.方法:选择2020 年1 月—2022年 10月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 78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关节镜手术检查和肌骨超声检查,观察影像学特征.同时所有患者都给予针灸、推拿的康复治疗,判定康复效果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等.结果:在 78例患者中,关节镜手术判断为肌腱损伤 34例、关节腔积液 45例、骨折 13例、距骨关节软骨病变 23例;临床分型:Ⅰ型损伤 32例,Ⅱ型损伤 28例,Ⅲ型损伤 18例.肌骨超声判断为肌腱损伤 31例、关节腔积液 40例、骨折 11 例、距骨关节软骨病变 20例;临床分型:Ⅰ型损伤 35例,Ⅱ型损伤 24例,Ⅲ型损伤 19例.肌骨超声对于肌腱损伤、关节腔积液、骨折、距骨关节软骨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1.2%、88.9%、84.6%、97.0%,肌骨超声对于临床分型的诊断准确性为89.7%.78例患者都完成康复,康复3个月后患者的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都显著高于康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显示患者康复 3个月后的踝关节AOFAS评分与肌骨超声的肌腱损伤、骨折、距骨关节软骨病变、关节腔积液、临床分型等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的肌骨超声对于临床分型与损伤特征的判断都有较高的准确性,与患者的踝关节AOFAS评分存在相关性,可有效指导康复效果的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解剖修复策略改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目前用于治疗踝外侧副韧带损伤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修复策略多样,但具体何种方式能最大程度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仍缺乏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基于此,文章首次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目前流行的4种解剖修复策略恢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2月,纳入关于不同修复策略恢复踝外侧副韧带损伤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4、R4.2以及Stata 14.2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2项研究(其中10项随机对照试验、2项队列研究),共673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涉及4种修复策略,观察指标为:踝关节应力位X射线片距骨前移距离与距骨倾斜角度(后文简称距骨前移距离与距骨倾斜角).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距骨前移距离方面,网状Meta分析排序结果从劣到优依次为解剖修补>解剖修补+下伸肌支持带加强>internal brace解剖重建>自体/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②在距骨倾斜角方面,网状Meta分析排序结果从劣到优依次为:解剖修补>解剖修补+下伸肌支持带加强>internal brace解剖重建>自体/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结论:自体/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策略在改善距骨前移距离方面和距骨倾斜角方面总体排序均为第一,提示此方案恢复踝外侧副韧带损伤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可能最佳,但未来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