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izarov技术治疗脊柱裂足踝畸形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1 男性,26岁,因“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伴负重区皮肤溃疡10年”于2006年10月16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腰骶椎裂继发双足畸形,大小便可部分控制,幼年时曾行腰脊膜膨出囊肿切除、脊膜修补术。右足轻度后足内翻,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合并足背感觉障碍,以足背前外侧负重行走,负重区皮肤溃疡10余年未愈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均建议截肢后安装假肢,患者拒绝,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体检:左足呈重度马蹄内翻畸形,跟腱、胫后肌腱、跖筋膜挛缩,足部骨关节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小腿三头肌肌力Ⅲ级,胫前、胫后、腓骨长短肌、屈踇屈趾及伸趾伸踇肌肌力0级,足背及足底外侧皮肤感觉缺失,足背前外侧负重区可见5 cm×3 cm大小火山口样溃疡,边缘角化。取溃疡区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回报为炎性改变。X线检查示第5跖骨缺失(合并骨髓炎清创时切除)(图1)。遵循秦泗河矫形外科理念(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微创、简单、有效手术操作原则)于2006年10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足矫形手术(溃疡清创,跟腱、胫后肌腱、踇长屈肌腱延长,三关节截骨、Ilizarov足踝畸形牵伸术)。术中患肢使用气压止血带,先切除足部溃疡,刮除骨面肉芽组织。在切除溃疡的骨面,用骨刀行距跟关节、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楔形截骨矫形,术中矫正大部分骨性畸形。然后穿针安装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维持足踝适当矫形位置(图2),部分缝合切口,残留的创面皮肤边缘以细钢针钉于骨面,防止回缩,无菌敷料包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与传统Scarf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与传统Scarf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39例(48足)中重度拇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37例、男2例,年龄28~77(54.5±12.2)岁。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组:改良单钉Scarf组21例(30足),均为女性,年龄29~77(52.6±13.2)岁,采用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传统Scarf组18例(18足),女16例、男2例,年龄28~74(57.7±9.9)岁,采用传统Scarf截骨术。观察项目:(1)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负重CT影像学指标,包括拇外翻角(HVA)、第1与第2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MAA)、第1跖骨旋转角(α角)及其纠正量,以及籽骨分度(TSCG)。(2)比较2组患者手术疗效,包括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9例(48足)患者获得6~24(10.6±3.6)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无感染及复发。(1)改良单钉Scarf组与传统Scarf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随访时间、侧别、性别、分型、合并症及联合术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2组患者术前的影像学指标HVA、IMA、DMAA、α角和α角纠正量,及TSC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末次随访,除传统Scarf组的DMA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4 ,P=0.586),2组其他指标均较术前改善( 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2组术后HVA、HVA纠正量及IM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改良单钉Scarf组DMAA和DMAA纠正量、IMA纠正量、α角和α角纠正量,以及TSCG均优于传统Sca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术前AOFAS前足评分和VAS评分比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值均<0.001);末次随访VAS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18, P=0.236),但AOFAS前足评分改良单钉Scarf组为100.0(92.3,100)分优于传统Scarf组的90.0(86.8,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80, P=0.007)。传统Scarf组中1例患者出现跖痛症,改良单钉Scarf组随访期间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和传统Scarf截骨术均能有效纠正拇外翻畸形,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矫形能力更强、适用范围更广、术后并发症更少,尤其在纠正第1跖骨旋前方面表现突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1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20年6月,应用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12例。跖骨缺损长度3.2~9.5 cm,截取的腓骨瓣长度4.8~9.5 cm。其中单独第1跖骨缺损5例,同时合并有第2~4跖骨缺损7例。急诊清创后按照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操作要求将人工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及覆盖肌腱裸露创面,等待约2周后创面分泌物减少、感染初步控制后再行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其中所有第1跖骨骨缺损采取腓骨骨皮瓣移植,将腓动脉与足背动脉吻合4例,2条腓静脉与足背静脉吻合,腓动脉与胫前动脉吻合8例。第2~4跖骨缺损切取自体髂骨植骨术。骨皮瓣供区切取皮瓣宽度不超过5.0 cm直接缝合,宽度大于5.0 cm的、切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结果:术后门诊随访6~24个月,所有腓骨皮瓣成活,皮瓣外观、色泽正常,质地柔软,无慢性溃疡,术后12周左右骨愈合良好,顺利拆除内固定,步态正常。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跖骨缺损,血运丰富、骨愈合速度快,结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抗感染能力更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Akin截骨预防老年中重度踇外翻术后踇僵硬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老年中重度踇外翻手术中应用改良Akin截骨治疗踇外翻预防踇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对40例中重度踇外翻合老年患者分别行跖骨截骨联合Akin截骨术(传统Akin截骨组)和跖骨截骨联合改良Akin截骨术(改良Akin截骨组),比较两组术前、后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第一跖趾关节评分标准、踇趾背伸活动度。结果:随访时间平均4.2个月,其中32足(80.0%)基本无痛,8足偶有疼痛(20.0%),1例(2.5%)踇外翻复发,患者对畸形矫正满意。传统Akin截骨组HVA由术前(29.51±4.41°)纠正为(9.52±2.43°)、IMA由术前(17.39±2.48°)纠正为(8.18±2.05°)、第一跖趾关节评分由术前(51.42±4.91)纠正为(77.53±3.20)、踇趾背伸活动度由术前(36.10±3.59°)至术后(27.90±3.80°);改良Akin截骨组HVA由术前(31.18±5.31°)纠正为(9.39±3.00°)、IMA由术前(18.41±2.38°)纠正为(8.15±2.00°)、第一跖趾关节评分由术前(51.95±4.36)纠正为(83.00±3.13)、踇趾背伸活动度由术前(34.26±3.04°)至术后(36.20±4.05°),术前两组患者HVA角、IMA角、第一跖趾关节评分、术前踇趾背伸活动度及术后HVA角、IMA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第一跖趾关节评分、踇趾背伸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6、5.91, P<0.05)。 结论:应用改良Akin截骨预防踇外翻术后踇僵硬的临床效果明显,适宜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副舟骨植骨与髂骨植骨Cotton截骨术对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疗效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副舟骨和髂骨在Cotton截骨术中植骨对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伴有副舟骨痛及前足内翻的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otton截骨术。根据Cotton截骨植骨来源不同,将患者分为髂骨植骨组和副舟骨植骨组。其中髂骨组共12例(19足),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 M( Q1, Q3)为11(11,12)岁,随访36(6,48)个月;副舟骨组共9例(16足),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1(11,11)岁,随访12(6,17)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足正位X线片距骨第1跖骨角(T1MT)、距舟覆盖角(TNCA),距骨跟骨角(TCA),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距骨跟骨角(Kite角),内侧楔骨关节面夹角(CAA)及跟骨长轴位的后足力线角(HAA)。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Marylan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足部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2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两组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指标,T1MT、TNCA、Meary角、Pitch角、Kite角、CAA、HAA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各功能评分,如AOFAS、VAS及Maryland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两组CAA角增加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7),髂骨组?CAA为6.0°±2.6°,副舟骨组为4.3°±1.3°。两组其他影像学指标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髂骨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供区疼痛,经保守治疗疼痛可缓解。 结论:与髂骨植骨相比,采用副舟骨植骨的Cotton截骨治疗柔韧性平足症可取得相似的X线随访效果以及相同的临床功能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胫侧半肢畸形保肢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男,1岁9个月,以"生后发现右小腿畸形至今"于2020年6月5日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转诊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完善X线平片、CT及磁共振成像提示右小腿形态失常,右胫骨远端细短、弯曲,可见小软骨信号,远侧胫腓关节消失,右腓骨相对粗长,近端向近侧移位,下段前外侧凸,右踝关节脱位,右距骨向外上方移位,跟骨缺如,跗骨和跖骨数目及形态失常,考虑诊断为右胫侧半肢畸形Paley IVA型(图1、2)。入院体格检查:行走不能,右小腿外观明显畸形及短缩,右足内翻,右踝关节脱位、跖屈位及活动受限,髋、膝关节活动好。手术计划分三期进行。一期:软组织松解,安装Taylor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纠正踝关节畸形及下拉腓骨至正常腓骨小头位置,为二期手术创造条件;二期:胫腓骨及踝关节融合,提供足够的胫腓骨强度和踝关节稳定度;三期:下肢延长术,使双下肢等长。目前已行两期手术,第一期手术在安装TSF(图3A、3B)前,为了解除软组织的牵拉同时降低踝关节畸形复发的可能,需要行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及跟腱延长,此外,为了防止腓骨下拉过程出现腓总神经的卡压需要进行腓总神经松解。TSF矫正畸形共分为2个阶段,首先将固定腓骨的克氏针固定在远端环并逐步牵拉腓骨头至正常位置(图3C),然后调整固定腓骨克氏针固定至近端环上,保持腓骨位置不变牵拉距骨至腓骨远端(图3D)。3个月后,进行第二期手术,去除TSF后,显露距骨及腓骨远端,去除软骨,显露松质骨,为踝关节融合做准备;切除胫骨远端残迹,显露髓腔,然后在胫骨远端平面截断腓骨,将胫骨近端与腓骨远端连接,2枚1.6 mm克氏针自足底经距骨、腓骨远端髓腔、胫骨近端髓腔至股骨远端中心性固定,针尾外露于足底,同时予以钢板固定胫骨近端及腓骨远端以抗旋转,腓骨近端予以慢吸收线缝合至截骨平面(图4),术后予以石膏固定,术后2个月截骨处愈合后拆除石膏并拔除克氏针。第二期术后9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截骨处愈合良好,下肢力线好,右下肢外观得以明显改善并可以负重行走,但存在短缩(图5、6),将来还需进行下肢延长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离断左足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55岁,因双下肢被机器挤压伤后2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体温36.5℃,脉搏11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60 mm Hg。入院诊断:失血性休克,左小腿离断伤,右足离断毁损伤;既往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血糖控制不佳。专科情况:左小腿自中段以远完全离断、毁损,但踝以远相对完整,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伴骨外露,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且周围皮肤软组织及肌肉挫伤严重,左足外观相对完整;右足自第二跖骨外侧离断、毁损,仅残留足内侧部分,足跟、足底等软组织大面积缺损,足背动脉抽脱外露。考虑到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告知患肢缺血时间较长,污染重,肌肉坏死毒素吸收等并发症致术后再植肢体坏死、多次手术及功能障碍等,患者及家人要求尝试保肢治疗。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小腿短缩血管移植再植、右足清创VSD修复术,术前、术中及术后予输血及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治疗,术后第2天见左小腿伤口有液体渗出,肢端毛细血管反应延迟,急诊行探查术,见肌肉大部分变性、坏死,脂肪液化。建议行清创VSD术或行骨水泥填充,彻底去除坏死组织,并告知术后再植肢体功能较差,继续保肢治疗仍存在再植肢体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后期需行多次手术治疗(包括皮瓣修复、骨搬移及功能重建)。患者考虑年龄较大,体质差,要求行截肢术(尽量缩短病程、尽早康复),考虑右足底及足外侧大面积缺损,需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及骨移植重建负重区,而左小腿离断肢体足部相对完整,建议应用左足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避免后期再次行右足重建术。手术方法:在全身麻醉下行游离左足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左小腿截肢术。彻底清创后,解剖右足胫前、胫后动脉伴行静脉及大、小隐静脉及胫神经、腓浅腓深神经,并标记备用。按右足缺损大小于左足部设计并切取足部复合组织瓣,同时游离并保护胫前、胫后动脉伴行静脉及大、小隐静脉及胫神经、腓浅腓深神经及足部足趾肌腱,切取后松止血带见组织瓣血运良好,断蒂后,复合组织瓣移植于右足缺损创面,数枚克氏针固定各骨折端,显微镜视下依次修复各血管及神经,部分缺损处行植皮术。术后予抗感染、抗痉挛、抗凝血治疗,烤灯保暖,未出现血管危象,复合组织顺利存活。随访2年,右足外形及功能良好,无溃疡,足跟及足背靠近内侧感觉部分恢复,两点分辨觉1.5 cm,远端感觉麻木,结合左侧肢体佩戴假肢,患者行走无明显受限(图1~1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源性 内翻的治疗:41例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医源性 内翻适宜的手术方法,以期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骨科收治的医源性 内翻患者资料。综合考虑患者各方面因素,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内翻个体化矫治:(1)单纯软组织松解+关节外侧结构重建;(2)反向截骨+软组织松解+关节外侧结构重建;(3)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4) 趾趾间关节融合术。关节外侧结构重建主要包括 长伸肌部分腱固定术和 短伸肌腱固定术。术后随访比较患足手术前后的负重位X线片的 外翻角(HVA)和第1、2跖骨间角(IMA)的改变,以及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前足评分的变化,并统计患者对术后效果的满意度情况(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手术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共纳入医源性 内翻患者37例(41足),男2例,女35例,年龄20~77岁。(1)手术方式:7足采用单纯软组织松解+关节外侧结构重建,20足采用反向截骨+软组织松解+关节外侧结构重建,12足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2足采用 趾趾间关节融合。其中,涉及 长伸肌部分腱固定术3足、 短伸肌腱固定术19足。(2)手术效果分析:术后随访12.5~24.0个月,平均18.1个月。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分析显示,术后IMA和HVA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6.19±2.67)° vs. (2.97±2.03)°;(8.43±1.72)° vs. (-11.50±4.37)°;均 P<0.01]。AOFAS评分由术前的(56.39±18.78)分增加至术后的(81.73±6.10)分( P<0.01)。对41患足的满意度调查显示,不满意2足、一般5足、满意28足、非常满意6足,满意率为82.9%(34/41)。 结论: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是治疗僵硬性 内翻伴关节破坏的标准选择。对于半僵硬及柔性的 内翻矫正,手术操作应以反向截骨术与软组织手术相结合,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各有侧重。采用 短伸肌腱固定术重建第1跖趾关节外侧结构,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并且对 趾功能负面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单钉旋转Scarf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单钉旋转Scarf截骨术在足拇外翻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20年12月—2021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拇外翻患者17例(21足),其中男3例(3足)、女14例(18足),年龄24~64(47.1±17.4)岁,左足13例、右足8例。患者均行卡槽单钉旋转Scarf截骨术治疗。观察指标:(1)术后伤口愈合情况。(2)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骨愈合时间,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螺钉激惹、拇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情况,以及拇外翻复发情况。(3)比较手术前及术后1年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角(DMAA)、籽骨Handy-Clapham分度,拇囊部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80(60.6±11.9)min。术后1例(2足)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伤口感染,予清创换药后,伤口愈合;其余1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2(15.6±2.7)个月。所有患者骨质愈合,愈合时间1.5~4.0(2.5±0.6)2.5个月。1例(1足)在术后1年随访时跖趾关节僵硬,其余16例患者第1跖趾关节活动无受限。1例(1足)因螺钉激惹刺激足背皮肤,行内固定取出手术。随访期间17例患者均无拇内翻畸形,无拇外翻复发。术后1年HVA、IMA、DMAA分别为11.6°±3.9°、5.6°±2.7°、8.1°±3.9°,均小于术前的35.5°±5.9°、13.5°±1.4°、20.6°±8.2°;籽骨Handy-Clapham分度较术前改善;术后1年拇囊部位疼痛VAS评分(0.9±1.4)分,低于术前的(5.4±1.6)分;术后1年AOFAS前足评分(88.6±6.1)分,高于术前的(41.1±1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 结论:改良单钉旋转Scarf截骨术能有效矫正拇外翻畸形,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拇趾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变频注水超声骨刀囊外截骨微创治疗轻中度 外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变频注水超声骨刀囊外截骨微创治疗轻中度 外翻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应用变频注水超声骨刀囊外截骨微创治疗的轻中度 外翻患者资料。术中在第1跖骨头内侧关节囊外应用变频注水超声骨刀将跖骨截断,矫正 外翻畸形。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足负重位X线片上 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MAA)及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的变化;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前足评分系统进行临床效果评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采用 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53足),其中男6例,女26例;左28足,右25足;年龄(34.5±7.8)岁。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0±5.9)个月;截骨处均愈合,无转移性跖骨痛,无感染及畸形复发。末次随访时,HVA、IMA、DMAA均较术前改善[(11.25±1.59)° vs. (33.45±4.45)°;(6.83±0.95)° vs. (14.96±2.10)°;(6.26±1.92)° vs. (23.64±4.72)°;均 P<0.01],AOFAS前足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90.96±2.92)分vs. (59.22±5.63)分, P<0.01];手术前后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变频注水超声骨刀结合囊外截骨微创治疗轻中度 外翻具有损伤小、瘢痕不明显、矫形可靠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