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6 901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分娩镇痛组和对照组。其中,分娩镇痛组产妇3 687例,根据分娩镇痛时机的不同进一步分为分娩镇痛Ⅰ组(宫口<2 cm,648例)、Ⅱ组(宫口为2~<3 cm,1 670例)、Ⅲ组(宫口为3~<4 cm,803例)、Ⅳ组(宫口≥4 cm,566例);对照组产妇3 214例,未实施分娩镇痛。回顾性分析5组产妇的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的差异。结果:(1)产程:各分娩镇痛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P<0.05);分娩镇痛组内,Ⅰ组的第一产程时间最长、第二产程时间最短,Ⅳ组的总产程时间最长。(2)分娩方式:分娩镇痛组的总中转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分娩镇痛组内的Ⅰ、Ⅱ组的剖宫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3)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镇痛组Ⅰ、Ⅱ、Ⅲ、Ⅳ组及对照组新生儿的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宫口扩张≥3 cm行分娩镇痛,虽稍延长总产程时间,但并未增加剖宫产率,也不影响母儿预后,为较适宜的无痛分娩时机,同时应结合产妇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利弊选择最佳的镇痛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晚期骨盆运动对初产妇分娩要素和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孕晚期骨盆运动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助产门诊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3月10日收治的127例单胎头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散步组及骨盆运动组,最终散步组纳入62例,骨盆运动组纳入65例。散步组孕晚期的运动方式是快步走;骨盆运动组孕晚期的运动方式是包含脊柱直立位和脊柱水平位2个平面,多个骨盆周围关节的综合骨盆运动。观察2组孕妇运动前后产力、产道、胎儿各方面数值变化,并比较2组孕妇的分娩结局。结果:生产前1 d骨盆运动组"空中自行车"坚持时间为(27.12 ± 7.73)s,散步组为(20.56 ± 6.6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12, P<0.01);生产前骨盆运动组运动后出现宫缩的时间为(269.38 ± 123.70)s,散步组为(591.29 ± 201.8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0.89, P<0.01)。骨盆运动组坐位体前屈水平为(33.64 ± 5.91)cm,散步组为(29.50 ± 5.2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15, P<0.01);规律宫缩时宫颈评分,骨盆运动组(8.01 ± 1.69)分,散步组(7.30 ± 1.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56, P<0.05)。规律宫缩开始时胎儿"枕前位"比例:骨盆运动组为93.85%(61/65),散步组为72.58%(4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0.41, P<0.01)。生产前1 d运动后无疼痛:骨盆运动组为72.31%(47/65),散步组为29.03%(1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5.30, P<0.01)。第一产程时间:骨盆运动组(395.84 ± 165.24)min,散步组(574.35 ± 152.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32, P<0.01);第二产程时间:骨盆运动组(25.98 ± 9.88)min,散步组(33.62 ± 13.9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57, P<0.01)。 结论:孕晚期骨盆运动,更能影响产力、产道、胎儿等分娩要素,减少运动疼痛,缩短产程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乙型肝炎经阴道分娩产妇第二产程中实施侧卧位自主分娩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经阴道分娩产妇在第二产程中实施侧卧位并配合自主用力的分娩方式,对乙肝母婴传播率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经阴道分娩的200例慢性乙型肝炎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在第二产程中选择侧卧位并自主用力,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膀胱截石位,比较两组分娩结局和HBV母婴传播率。结果: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41.91±22.43)min,产时出血量(135.00±62.16)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057、2.234; 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10例,低于对照组;自然裂伤90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无手术助产及新生儿窒息情况,对照组分别为3例和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检测HBsAg阳性检出者,观察组为12例,对照组为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新生儿7月龄时检测,均无HBsAg阳性检出者。 结论: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在第二产程中采用侧卧位并配合自主用力的分娩方式,不会增加乙肝母婴传播风险,能够有效缩短第二产程的时间、减少会阴部的损伤及产时出血量、降低新生儿产时暴露的机会,母婴结局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孕周为37~42周,年龄为22~35岁,在活跃期(新产程标准:宫口开大≥6 cm)充分试产,≥2 h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阴道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共有216例孕妇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双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单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硬膜外阻滞均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由高年资助产士或产科医师执行新产程标准,在超声引导下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并适时向上推动或旋转胎头等。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分娩相关指标、剖宫产术指征、麻醉相关指标及母儿并发症。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比例、头盆评分、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两组产妇的拉玛泽呼吸法、导乐分娩陪伴、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他措施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40例)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59例)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124±44)、(86±33) min, P<0.01],镇痛30 min后[(4.4±0.5)、(0.9±0.5)分]、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5.7±0.6)、(1.3±0.4)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降低( P<0.01)。(4)分娩相关指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21.3%、49.1%)、分娩体验满意率(51.9%、98.1%)显著升高( P<0.01),剖宫产率(63.0%、45.4%)、阴道手术助产率(15.7%、5.6%)显著降低( P<0.05)。(5)剖宫产指征: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产程延长或停滞所致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38.0%、22.2%, 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麻醉相关指标: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上管给药后阻滞平面多为胸7(T7)、T8、T9~腰2(L2)、L3水平,单管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平面多为T10、T11~骶1(S1)、S2、S3水平,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分。(7)母儿并发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后出血率(18.5%、7.4%)、会阴侧切率(20.4%、5.6%)、新生儿窒息率(12.0%、3.7%)、转新生儿ICU率(13.9%、4.6%)均显著降低( P<0.05);两组产妇的软产道损伤率、产褥病率及新生儿产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可增加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并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产前应用细致化措施联合助产士干预对产妇分娩情况及产后出血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产前应用细致化措施联合助产士干预对产妇分娩情况及产后出血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分娩产妇15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产妇在产前应用细致化措施联合助产士干预进行护理,对照组产妇产前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式对产妇分娩情况及产后出血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第三产程所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产妇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产后2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胎儿产后1 min Apgar评分和产后5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产前应用细致化措施联合助产士干预能够显著提升产妇分娩质量,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率,缩短产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由体位分娩对产妇产痛、分娩控制感、母婴结局及盆底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自由体位分娩对产妇产痛、分娩控制感、母婴结局及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12月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自由体位分娩的48例产妇作为研究组,按1∶1选取同期采用坐式分娩的48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妊娠结局,观察两组产程时间,统计出血量;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分娩控制量表(LAS)评价产妇分娩2 h后疼痛及分娩控制感;采用新生儿Apgar评分对新生儿窒息情况进行评定;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产妇分娩后6周的焦虑、抑郁状态;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周盆底肌功能,并统计两组不良分娩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4.17%(2/48)比16.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019, P = 0.045)。研究组第一、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及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472.69 ± 55.24) min比(515.25 ± 67.26) min、(43.26 ± 5.23) min比(52.34 ± 5.56) min、(535.24 ± 38.22) min比(582.68 ± 40.16) min、(179.12 ± 25.65) ml比(195.34 ± 24.3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妇分娩后2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言语反应量表(VRS)、现实疼痛强度量表(PPI)、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6.24 ± 1.21)分比(7.68 ± 1.32)分、(21.25 ± 2.98)分比(27.95 ± 3.75)分、(2.78 ± 0.29)分比(3.49 ± 0.85)分、(6.35 ± 0.18)分比(7.54 ± 0.16)分、(4.38 ± 0.12)分比(5.54 ± 0.25)分],LAS评分高于对照组[(175.18 ± 15.64)分比(122.65 ± 14.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分娩1、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盆底肌肌力异常、肌力疲劳度及阴道压力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不良分娩结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3.04%(6/46)比35.0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由体位分娩可降低中转剖宫产率,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且能缓解产妇焦虑,减轻产痛,提高分娩控制感,减少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但其对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影响还需作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二产程靶向镇痛对初产妇疼痛、分娩恐惧与产后抑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靶向镇痛对初产妇疼痛、分娩恐惧及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7月至10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初产妇均实施程控式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组在第二产程时给予硬膜外靶向会阴神经与骶神经镇痛,对照组给予单侧阴部神经阻滞联合局部麻醉方法镇痛。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分娩恐惧量表(childbirth attitudes questionnaire,CAQ)评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评分以及母婴结局的差异。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配对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前,两组产妇CA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EPDS总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镇痛后,观察组在产妇胎儿娩出、会阴缝合以及产后2 h的VAS评分[(4.16±1.43)分,(2.76±1.55)分,(1.38±1.05)分]均低于对照组[(5.12±1.59)分,(3.74±1.31)分,(2.38±1.07)分]( t=3.175,3.424,4.729,均 P<0.05)。产后42 d,观察组CAQ评分总分[(31.12±2.85)分,(34.40±2.97)分]、对分娩时失去控制的恐惧维度[(6.82±1.30)分,(9.16±1.56)分]、对疼痛伤害的恐惧维度[(8.22±1.31)分,(9.32±1.27)分]、EPDS [(6.74±2.35)分,(9.20±2.11)分]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长[32.50(22.75,46.25)min,40.00(32.75,55.00)min]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产后尿潴留率以及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第二产程靶向镇痛有助于减轻初产妇分娩疼痛、分娩恐惧及产后抑郁情绪,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硬膜外程控脉冲输注0.08%罗哌卡因复合0.3 mg/L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最佳脉冲容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硬膜外程控脉冲输注(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0.08%罗哌卡因复合0.3 mg/L舒芬太尼为90%产妇第一产程提供有效镇痛的最佳脉冲容量。方法:根据偏倚硬币序贯(biased coin up-and-down, BCUD)法对40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双盲序贯研究。PIEB药物为0.08%罗哌卡因复合0.3 mg/L舒芬太尼,间隔时间45 min。根据BCUD法,PIEB脉冲容量设定为8、9、10、11、12 ml,分别对应8 ml组、9 ml组、10 ml组、11 ml组、12 ml组。首例PIEB给药容量设定为8 ml,下一位产妇给药容量由前一位产妇的分娩镇痛效果决定。主要结局指标是设定的脉冲容量为对应产妇提供的有效镇痛。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感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低血压及瘙痒的发生情况。采用truncated Dixon-Mood法及Isotonic回归分析法估计90%有效容量(90% effective volume, EV 90)及其95%CI。 结果:设定的脉冲容量为32例产妇提供了有效镇痛。根据产妇有效镇痛结果,truncated Dixon-Mood法及Isotonic回归分析法估计的EV 90分别为10.53 ml(95%CI 9.18~11.87 ml)和10.76 ml(95%CI 10.30~11.82 ml)。共有3例产妇感觉阻滞平面高于T 6,其中11 ml组1例,12 ml组2例;而10 ml组、9 ml组和8 ml组中所有产妇感觉阻滞平面低于T 6。所有产妇均未发生低血压及运动阻滞。10 ml组、12 ml组各有1例产妇出现皮肤瘙痒。 结论:采用PIEB模式进行分娩镇痛,当给药间隔设定为45 min时,0.08%罗哌卡因复合0.3 mg/L舒芬太尼的EV 90不低于10 m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足月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孕妇分为两组(每组50例):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组(SR组)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DR组)。所有孕妇均接受持续硬膜外镇痛泵分娩镇痛。比较两组孕妇镇痛前后的生命体征、镇痛前后VAS疼痛评分、产程、产后出血量、接泵后30 min的改良Bromage评分、产后初乳时间、孕妇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后两组孕妇心率、MAP、VAS疼痛评分均低于镇痛前( P<0.05)。两组间孕妇心率、MAP、呼吸频率、VAS疼痛评分、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孕妇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DR组孕妇第二产程时间短于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孕妇产后初乳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R组产妇发热发生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的镇痛效果和对于孕妇生命体征、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新生儿情况和泌乳方面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可显著缩短第二产程,降低分娩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在减少产妇发热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自控镇痛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应激反应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自控镇痛(PCA)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应激反应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椎管内PCA分娩镇痛的97例产妇的一般资料,根据不同镇痛方法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产妇给予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PCA,对照组产妇给予盐酸罗哌卡因椎管内PCA。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产妇分娩镇痛前、镇痛后15 min、镇痛后30 min、镇痛后45 min及宫口全开时的疼痛程度,统计产妇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完善时间、盐酸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药物总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去甲肾上腺素(NA)水平。统计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阴道出血量(产时及产后2 h内),催产素应用、正常分娩、产钳助产、会阴侧切和剖宫产比例,不良反应(瘙痒、发热、恶心呕吐、尿潴留、胎心过缓)发生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后1 min和5 min)。结果:两组产妇镇痛起效时间及完善时间,镇痛前和镇痛后15、30、45 min及宫口全开时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盐酸罗哌卡因用量、镇痛药物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 P<0.05)。镇痛后两组血清COR、ACTH和NA水平均较镇痛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镇痛后两组血清COR、ACTH和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短于对照组,阴道出血量和剖宫产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正常分娩比例和胎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PCA可有效减轻分娩产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利于改善母儿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