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肾周CT特征结合血清肌酐水平探讨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识别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入ICU 24 h内的肾周CT影像特征,建立并验证临床-影像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336例ICU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入ICU的时间,将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51例脓毒症患者纳入训练组,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5例脓毒症患者纳入验证组。根据患者是否合并AKI,将训练组患者分为脓毒症不伴AKI组(139例)和脓毒症伴AKI组(112例)。收集与AKI发生相关的临床指标,并分析患者入ICU 24 h内的肾周CT影像指标。对每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P < 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AKI发生独立相关的临床和影像指标,建立并验证临床-影像诊断模型。结果:脓毒症伴AKI组和脓毒症不伴AKI组脓毒症感染部位、实验室指标(血清肌酐升高、血清尿素氮升高、血清碳酸氢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影像指标中,脓毒症伴AKI组的左肾周筋膜增厚发生率及左肾周脂肪密度相对百分比均更高、左肾后脂肪厚度更厚(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肌酐升高[比值比(OR)= 40.495,95%置信区间(CI)(18.805,87.200),P < 0.001]、左侧肾周筋膜增厚[OR = 3.437,95%CI(1.597,7.398),P = 0.002]均是脓毒症患者伴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组临床-影像诊断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95%CI(0.850,0.929),P < 0.001],验证组的AUC为0.877[95%CI(0.788,0.938),P < 0.001]。结论:脓毒症患者入ICU 24 h内腹部CT平扫特征——左肾周筋膜增厚是脓毒症伴AKI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基线血清肌酐水平增高提示脓毒症伴AKI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红/黄交界线"的Laennec膜入路腹腔镜第二肝门解剖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肝脏包膜下、肝实质表面存在一层固有筋膜,称为Laennec膜。目前有报道通过分离Laennec膜与肝门板系统之间的间隙对第一肝门肝蒂进行鞘外解剖从而实施解剖性肝切除;而通过Laennec膜途径对第二肝门进行分离解剖尚未见报道。传统的第二肝门游离、解剖是在冠状韧带前、后叶两层之间进行分离完成的,本视频介绍一种新的方法,基于"红/黄交界线"的Laennec膜入路腹腔镜第二肝门解剖法(CH Maneuver)。该方法操作要点:在肝脏侧沿红/黄交界线(肝门板系统表层浆膜与覆盖在肝表面浆膜移行处存在腹膜反折线)、循Laennec膜,在膜外将冠状韧带前后叶作为整体,一并向头侧进行剥离,直至显露腔静脉陷窝及肝静脉根部;进一步沿着Laennec膜/肝静脉根部间隙逐级从头侧-足侧向肝内分离肝静脉属支,整个操作过程类似于胆囊板入路第一肝门肝蒂解剖(详见视频)。该方法优点为:(1)通过显露肝脏侧Laennec膜,在膜外解剖分离肝静脉根部对头侧入路循肝静脉进行解剖性肝切除有很好的指引作用,简化了头侧入路解剖性肝切除的流程。(2)对于尾侧入路循肝静脉肝切除当切肝到第二肝门时,循Laennec膜外进行解剖分离可以精确识别肝静脉根部及其重要属支,便于后续的结扎、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轮匝肌"窗口法"在切开法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上睑提肌腱膜瓣或睑板前筋膜瓣穿过眼轮匝肌窗口前徙固定的仿生法重睑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科对286例单睑患者采用眼轮匝肌"窗口法"行切开法重睑成形术.术中显露切口之间眼轮匝肌,分别于内侧、中间、外侧去除约2 mm×2 mm的眼轮匝肌组织形成窗口,窗口内为上睑提肌腱膜组织或睑板前筋膜组织,形成上睑提肌腱膜瓣或睑板前筋膜瓣,分别将3处窗口部位的下唇皮肤、下唇眼轮匝肌、窗口内上睑提肌腱膜瓣或睑板前筋膜瓣与上唇皮肤做缝合固定,其余位置皮缘直接缝合.结果 286例患者均于术后7 d拆线.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重睑线形态自然流畅,闭眼时切口隐蔽,无凹陷性、"台阶样"瘢痕.满意度评价:280例满意,6例不满意,其中双侧重睑不对称3例,重睑线变浅3例,满意率为97.9%.结论 眼轮匝肌"窗口法"切开重睑成形术是一种可靠稳定、瘢痕隐蔽、重睑效果自然流畅、接近仿生的重睑成形术,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子宫阴道脱垂悬吊术ICD-9-CM-3编码解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临床上针对子宫阴道脱垂经常采用的悬吊术有骶韧带悬吊术、髂耻韧带悬吊术、骶棘韧带悬吊术和盆筋膜腱弓悬吊术等.骶韧带悬吊术、髂耻韧带悬吊术、骶棘韧带悬吊术的目的是通过悬吊子宫、阴道直接或间接促使盆腔脱垂的器官复位.根据悬吊目的将临床手术名称转化为分类手术名称子宫悬吊术69.22或阴道悬吊术70.77/70.78.而针对膀胱膨出开展的盆筋膜腱弓悬吊术,经查阅文献,属于经阴道阴道旁修补术,不属于悬吊术范畴,因此编码应归类到70.51膀胱膨出修补术.子宫阴道脱垂悬吊术的编码难点在于需要深度掌握临床给出的悬吊术的本质和内涵,需要将临床手术名称转化为分类手术名称.因此子宫阴道脱垂悬吊术编码时不仅要详细阅读手术记录,还要临床医师和编码员共同沟通,查阅相关文献,认真根据术式精准查找编码,这样确保得到准确ICD-9-CM-3编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浮针结合悬吊训练对腰背肌筋膜炎疗效及血清IL-1β、NLRP3及β-EP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明确浮针结合悬吊训练(SET)技术对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清中IL-1β、NLRP3及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东营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治疗的9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为浮针组、SET组和浮针联合SET组(简称联合组),各30例.浮针组给予浮针治疗,1次/2d,SET组给予SET治疗,1次/d,联合组给予浮针联合SET治疗,频率与浮针组及SET组相同.3组治疗以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VAS量表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定,并检测血清中IL-1β、NLRP3及β-EP的含量,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采用VAS量表进行随访.结果:经2周治疗后,3组患者VAS及Oswestry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VAS及Oswestry评分低于浮针组和S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浮针组为73.3%(22/30),悬吊训练组为80.0%(24/30),联合组高于浮针组和悬吊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IL-1β、NLRP3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β-EP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联合组血清IL-1β、NLRP3含量低于浮针组和SET组,血清β-EP表达高于浮针组和S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VAS评分较治疗结束时均未见明显变化,联合组VAS评分仍低于浮针组和S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结合SET技术对腰背肌筋膜炎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及腰椎活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IL-1β、NLRP3等炎症因子表达和提高β-EP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肠侧方膜解剖完整对盆丛神经保护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其要求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性功能和排尿功能。与单纯交感神经成分损伤相比,盆丛和神经血管束(NVB)损伤对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两侧间隙狭窄致密,难以分离,手术层面偏外容易损伤盆丛及其分支,偏内则进入直肠系膜内,因此直肠侧壁的游离一直被认为是TME的难点。本文对腹膜反折下直肠两侧间隙的膜解剖研究进展进行复习,并基于本中心研究结果,对直肠骶骨筋膜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术中盆丛神经的保护提供参考。直肠骶骨筋膜是直肠侧间隙分离时的刚性筋膜屏障,"腹下神经前筋膜-邓氏筋膜前叶移行区"与盆丛主体相互融合,需进行保留。因此,直肠侧间隙分离应首先分离直肠后方间隙,再分离直肠前方间隙,横断邓氏筋膜前叶后,即很容易找到直肠前侧方间隙,从上到下最后切断侧方的直肠骶骨筋膜,以此导向将整个侧方间隙完全分离至盆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辅助切取颞浅筋膜瓣在Nagata法二期耳廓再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在小耳畸形Nagata法二期耳廓再造中应用内镜辅助切取颞浅筋膜瓣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小耳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颞浅筋膜瓣切取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内镜组和开放手术组。在小耳畸形Nagata法二期耳廓再造中,内镜组应用内镜切取颞浅筋膜瓣,开放手术组应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切取颞浅筋膜瓣。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颞浅筋膜瓣成活、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耳廓再造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估术区瘢痕。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瘢痕长度、患者满意度、POSAS得分比较采用 t检验,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其中内镜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9.8±2.9 )岁(7~17岁);开放手术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0.3±3.8)岁(7~17岁)。术后随访(15.4±3.4)个月(1~2年),所有筋膜瓣均成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满意度、性别构成比、术后并发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内镜组术区瘢痕长度比开放手术组短[(8.2±1.4)cm vs.(15.8±1.9)cm ],POSAS评分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耳畸形Nagata法二期再造术应用内镜辅助切取颞浅筋膜瓣可以减少术后瘢痕生成,改善术后外观,对耳廓再造外形、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医院收治的28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3~69岁[(33.8±13.7)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 cm×2 cm~18 cm×12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4 cm~24 cm×10 cm。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急诊清创、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瓣移植修复或清创后Ⅱ期皮瓣移植修复。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以及受区、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患肢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Thankappan皮瓣外观满意度评分评价皮瓣外观。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0个月[(17.4±5.9)个月]。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愈合,转位皮瓣色泽接近受区皮肤、外形可,均未行皮瓣修薄手术。术后1周内3例皮瓣供区出现切口两侧麻木,术后2个月左右自行恢复正常,1年后所有皮瓣恢复部分浅痛觉。无患肢血运障碍、筋膜间隔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56~95分[(82.3±15.2)分],显著高于术前的17~68分[(35.7±13.4)分]( P<0.01),其中优2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3%。末次随访时Thankappan皮瓣外观满意度评分为4~10分[(7.6±2.9)分],其中优6例,良15例,可7例,优良率为75%。 结论: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皮瓣血运可靠,成活率高,能较好地恢复患肢的外观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睑松弛症脱垂泪腺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者泪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泪腺脱垂的可能机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整形科手术治疗的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23例(30只眼)的30份泪腺组织标本,并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库的8份正常泪腺组织(对照)标本进行对比。分别行HE染色、Verhoeff-Van-Gieson染色、相关抗原及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观察患者与对照泪腺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及相关抗原及抗体表达的差异。应用胶体金标记的免疫电镜技术在超微结构下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9的表达及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0例,平均发病年龄11岁(7~16岁);对照泪腺组织来自3例男性,5例女性;平均年龄15岁(10~20岁)。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30份泪腺组织标本中,仅2份标本HE染色表现为明显腺腔扩张,间质中脂肪细胞浸润及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增多,其余标本与对照正常泪腺组织标本无明显差别或仅有轻度慢性炎性反应;30份标本Verhoeff-Van-Gieson染色均显示包被泪腺的筋膜组织结构破坏,胶原纤维变性,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泪腺组织中IgA表达为+++、++、+、-的标本分别为12、11、4、3份,对照标本中分别为0、0、1、7份;白细胞分化抗原CD3表达为+++、++、+、-分别为2、19、7、2份,对照标本中分别为0、0、1、7份;MMP-3表达为+++、++、+、-分别为0、0、11、19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MMP-9表达为+++、++、+、-分别为14、14、0、2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泪腺组织中IgA、CD3、MMP-3和MMP-9的表达均高于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892,-4.168,-2.005,-4.552;均 P<0.05);而IgG、IgM、CD20、补体C1抑制物的表达强度与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免疫电镜技术显示,与对照标本相比,泪腺脱垂者泪腺腺泡细胞内的酶原颗粒形状失去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酶原颗粒表面有MMP-3及MMP-9表达,腺泡细胞膜上有MMP-3表达。 结论:眼睑松驰症并发泪腺脱垂者泪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现为免疫炎性反应、胶原纤维变性、筋膜组织松解断裂以及IgA、CD3 +T淋巴细胞、MMP-3和MMP-9阳性表达,眼睑松驰症并发泪腺脱垂的发病机制可能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205-21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