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化急性生理评分Ⅱ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简化急性生理评分Ⅱ(SAPS-Ⅱ)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402例ACS患者,根据患者28 d预后结局分为死亡组59例和存活组343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SAPS-Ⅱ评分、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危险评分(GRACE)、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采用ROC曲线分析比较3种评分系统对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死亡组SAPS-Ⅱ评分、APACHE-Ⅱ评分、GRACE评分高于存活组(P均<0.05).SAPS-Ⅱ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最佳截断值为40分,灵敏度74.58%,特异性79.88%.GRACE评分的AUC=0.802,最佳截断值为158分,灵敏度69.49%,特异性83.09%.APACHE-Ⅱ评分的AUC=0.798,最佳截断值为16分,灵敏度76.27%,特异性71.14%.结论:SAPS-Ⅱ评分可以用于预测ACS患者死亡事件,与APACHE-Ⅱ评分、GRACE评分的预测价值相当.当SAPS-Ⅱ评分截断值取40分时,灵敏度和特异性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械通气患者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可视化方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可视化方法展现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机械功率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 v1.0(MIMIC-Ⅳ v1.0)中筛选出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并根据氧合指数(PaO 2/FiO 2)分为4个亚组,即>300 mmHg(1 mmHg≈0.133 kPa)组、201~300 mmHg组、101~200 mmHg组、≤100 mmHg组。收集不同患者人群的基线特征、呼吸机参数及预后指标。对每位患者均使用从低到高的机械功率阈值(5~30 J/min,以1 J/min为间隔递增)评估不同机械功率的暴露情况(高于设定阈值即记录为1次暴露),并根据其对应的持续时间,统计不同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的事件次数。根据患者28 d存活/死亡情况,分别计算存活者和死亡者在每种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下的暴露次数,并根据暴露次数计算不同机械功率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的生存优势比( OR)。以暴露持续时间为横坐标、暴露强度为纵坐标,生成二维表格,并利用热图及其相应等位线视图实现 OR值的可视化,从而评估死亡风险。 结果:最终共纳入5 378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PaO 2/FiO 2>300 mmHg组2 069例,201~300 mmHg组813例,101~200 mmHg组1 493例,≤100 mmHg组1 003例。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逐渐升高,合并症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在呼吸机参数方面,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机械功率逐渐增加〔分别为10.4(7.8,13.9)、11.3(8.5,14.7)、13.6(10.0,18.2)、16.7(12.5,22.0)J/min, P<0.01〕;在预后方面,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28 d病死率逐渐升高〔分别为29.1%(601/2 069)、26.9%(219/813)、28.1%(420/1 493)、33.3%(334/1 003), P<0.05〕。在可视化热图中观察到,机械通气患者28 d死亡风险随着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增大和持续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表现为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靠近左下角的区域(机械功率暴露强度低、持续时间短)呈蓝色,代表生存优势大;靠近右上角的区域(机械功率暴露强度高、持续时间长)呈红色,代表死亡风险大。根据 OR值拟合得到的等位线可见,在死亡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机械功率暴露强度较高时所需持续时间较短,而较低的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则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上述变化趋势在整体人群及不同氧合人群中均有类似体现。 结论:更高暴露强度和(或)更长持续时间的机械功率与机械通气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相关。同时考虑机械功率的暴露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助于评估机械通气患者肺保护的实施效果,并指导机械通气策略的调整,以达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发生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髋部骨折患者急性肾损伤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髋部骨折患者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使用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Ⅳ分析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BIDMC)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信息,记录患者合并症、疾病评分、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手术方式、有创操作和药物使用情况。参照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KDIGO)指南的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逻辑回归算法分析入院后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因素,并推算出相应的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患者474例,其中训练集331例、验证集143例。参照KDIGO指南的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训练集分为急性肾损伤组159例(48%)和非急性肾损伤组172例(5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t=2.61, P=0.009)、冠心病(χ 2=2.08, P=0.038)、心力衰竭(χ 2=2.60, P=0.009)、血红蛋白( t=1.89, P=0.059)、血小板( t=1.81, P=0.070)、尿素氮( t=2.83, P=0.005)、血肌酐( t=3.65, P<0.001)、血钠( t=2.55, P=0.011)、血糖( t=2.52, P=0.012)、阴离子间隙( t=3.44, P=0.001)、舒张压( t=2.72, P=0.007)、平均动脉压( t=2.16, P=0.031)、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t=3.69, P<0.001)、简化急性生理功能评分Ⅱ( t=2.95, P=0.003)以及呋塞米(χ 2=2.03, P=0.042)、万古霉素(χ 2=1.70, P=0.089)、血管活性药物(χ 2=3.74, P<0.001)以及有创机械通气(χ 2=4.81, P<0.001)的使用为髋部骨折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1.03, P<0.001)、冠心病( OR=2.05, P=0.069)、血红蛋白( OR=0.88, P=0.050)、血肌酐( OR=1.37, P=0.009)、血钠( OR=1.07, P=0.026)、阴离子间隙( OR=1.09, P=0.028)以及血管活性药物( OR=3.83, P=0.018)和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 OR=6.56, P<0.001)是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髋部骨折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由上述8个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89,列线图的校准曲线接近理想的对角线。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的净效益显著。 结论: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髋部骨折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较高,年龄、冠心病、血红蛋白、血肌酐、血钠、阴离子间隙、血管活性药物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是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因素。结合风险因素,构建相应预测模型可早期预测和及时管理合并严重基础疾病髋部骨折患者急性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线粒体ATP合酶C亚基水平在脓毒症患者心功能状态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线粒体ATP合酶C亚基水平在脓毒症患者心功能状态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住的165例脓毒症患者,男103例(62.4%),女62例(37.6%),年龄(63±14)岁。使用人ATP合成酶脂质结合蛋白(ATP5G1)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入EICU后24 h内的血清ATP合酶C亚基水平。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共4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临床结局不同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之间临床指标的差异,评价血清ATP合酶C亚基水平对脓毒症患者心功能状态及预后评估的价值,分析脓毒症患者心功能状态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脓毒症组血清ATP合酶C亚基水平高于对照组[(116±62) μg/L比(77±34) μg/L, P<0.001]。脓毒症心功能障碍组血清ATP合酶C亚基水平高于心功能正常组( P<0.001),死亡组血清ATP合酶C亚基水平高于存活组( P<0.05)。绘制ATP合酶C亚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钠尿肽(BNP)、肌钙蛋白I(cTnI)、左房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左室收缩末期容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评估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8、0.661、0.837、0.814、0.703、0.831、0.794、0.765,其中ATP合酶C亚基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39.44 ng/L、100%、75.2%。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ATP合酶C亚基、BNP、左房舒张末期内径是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绘制年龄、尿素氮(BUN)、ATP合酶C亚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评分(SAPSⅡ)ROC曲线来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其AUC分别为0.719、0.772、0.656、0.868、0.884,其中ATP合酶C亚基的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31.24 ng/L、61.9%、68.7%。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BUN、ATP合酶C亚基、发生心功能障碍、APACHEⅡ评分及SAPSⅡ评分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血清ATP合酶C亚基水平与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并能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学习对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方法对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非干预性病例对照研究。从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数据库中提取符合柏林ARDS标准定义的创伤合并ARDS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pH值、氧合指数、实验室指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行机械通气(MV)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比例、急性生理学评分Ⅲ(APSⅢ)、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并发症和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感染、急性失血性贫血、脓毒症、休克、酸中毒和肺炎〕以及预后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变量( P<0.05),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XGBoost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3个模型对创伤合并ARDS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760例创伤合并ARDS患者,其中轻度346例,中度301例,重度113例;院内存活618例,院内死亡142例;736例接受MV,65例接受CRR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优势比( OR)=1.035,95%可信区间(95% CI)为1.020~1.050, P<0.001〕、BMI( OR=0.949,95% CI为0.917~0.983, P=0.003)、血尿素氮(BUN; OR=1.019,95% CI为1.004~1.033, P=0.010)、血乳酸(Lac; OR=1.213,95% CI为1.124~1.309, P<0.001)、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OR=1.249,95% CI为1.102~1.416, P<0.001)、血细胞比容(HCT; OR=1.057,95% CI为1.019~1.097, P=0.003)、高血压( OR=0.614,95% CI为0.389~0.968, P=0.036)、感染( OR=0.463,95% CI为0.289~0.741, P=0.001)、急性肾衰竭( OR=2.021,95% CI为1.267~3.224, P=0.003)、脓毒症( OR=2.105,95% CI为1.265~3.502, P=0.004),使用上述变量构建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XGBoost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创伤合并ARDS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7(95% CI为0.659~0.815)、0.745(95% CI为0.672~0.819)和0.757(95% CI为0.680~0.884),任意两个模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纳入年龄、BMI、BUN、Lac、RDW、HCT、高血压、感染、急性肾衰竭、脓毒症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XGBoost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创伤合并ARDS患者院内死亡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对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序贯器官衰竭评分(improved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ISOFA)对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379例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细菌耐药分级、发生脓毒症休克等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曼-惠特尼 U检验和 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系数判定ISOFA与各评分系统包括查尔森评分(Charlson′s weighted index of comorbidities,WIC)、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ational early warning system,NEWS)、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Ⅱ,SAPSⅡ)、急性脓毒症病死率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 score,MED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急性胃肠损伤分级(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比较各评分系统对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ISOFA风险分层在生存情况中的意义。 结果:379例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患者中,存活组278例,死亡组101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脓毒症休克、细菌耐药分级、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WIC、NEWS、APACHE Ⅱ、SAPSⅡ、MEDS、SOFA、AGI、ISOF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18, χ2=6.781、24.374、27.208, Z=-3.689、-5.022、-4.396、-4.697、-7.438、-6.348、-6.358、-8.676、-6.680、-11.658,均 P<0.01)。单因素分析得到ISOFA的计算方法:ISOFA=SOFA+1.5×AGI。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ISOFA、性别、SOFA、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细菌耐药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ISOFA与WIC、NEWS、APACHEⅡ、SAPSⅡ、MEDS、SOFA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27、0.371、0.614、0.564、0.578、0.847。WIC、NEWS、MEDS、SAPSⅡ、APACHEⅡ、SOFA、SOFA+AGI、ISOFA预测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预后的AUROC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646(0.584~0.708)、0.657(0.597~0.716)、0.712(0.654~0.771)、0.713(0.653~0.773)、0.749(0.693~0.806)、0.788(0.737~0.838)、0.872(0.826~0.917)、0.891(0.845~0.937),表明ISOFA预测效果最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ISOFA低风险水平、中等风险水平、高风险水平间的生存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ISOFA对预测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患者高流量氧疗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估生理参数指标对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患者疗效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MIMIC-Ⅳ)截至2020年9月发布的2008至2019年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患者的相关记录〔45 mmHg(1 mmHg=0.133 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 60 mmHg〕。根据接受HFNC或无创呼吸机分为HFNC组和无创通气(NIV)组。收集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分、生理参数等基线数据。根据HFNC组基线数据进行倾向评分匹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8 h和28 d插管率、28 d病死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治疗48 h内各时间段的生理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治疗4 h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HR/SpO 2)比值及ROX指数〔SpO 2/(吸入氧浓度,FiO 2×呼吸频率,RR)〕预测24 h与48 h插管的准确性。 结果:共筛查524 520份住院记录,纳入患者153例,其中HFNC组37例,NIV组116例。根据基线数据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HFNC组患者31例,NIV组患者8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SAPSⅡ、CCI评分、生理参数等基线数据以及除ICU住院时间外的预后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FNC组ICU住院时间较NIV组明显延长〔d:4.6(3.1,10.0)比3.1(1.6,5.8), P<0.05〕。与0~8 h比较,治疗40~48 h HR、RR仅HFNC组明显降低〔HR(次/min):84.1±12.2比91.1±16.4,RR(次/min):19.8±4.9比21.6±4.1,均 P<0.05〕;而HFNC组和NIV组pH值均明显升高(7.42±0.08比7.36±0.05,7.41±0.06比7.36±0.05,均 P<0.05),PaCO 2均明显降低〔mmHg:46.3(39.5,51.0)比49.8(45.5,54.0),46.0 (40.5,51.5)比49.5(46.5,55.3),均 P<0.05〕。与HFNC组同期比较,治疗40~48 h NIV组HR、PaO 2均升高〔HR(次/min):91.1±15.4比84.1±12.2,PaO 2(mmHg):99.5(86.0,132.3)比85.8(76.5,118.0),均 P<0.05〕,PaO 2/FiO 2降低〔mmHg:223.8(216.5,285.0)比278.0(212.3,306.0), P<0.05〕。HFNC组治疗4 h HR/SpO 2和ROX指数对24 h与48 h插管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4 h HR/SpO 2预测24 h和48 h插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ROX指数(24 h为0.649比0.574,48 h为0.692比0.581,均 P<0.01);4 h HR/SpO 2和ROX指数预测24 h与48 h插管的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0.497~0.780、0.567~0.799、0.450~0.694、0.454~0.716。HR/SpO 2和ROX指数预测24 h与48 h插管的敏感度均较高,分别为84.6%、92.9%、88.2%、94.4%,特异度均较低,分别为52.3%、23.7%、54.7%、29.6%。 结论:HFNC可用于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患者,但不能完全替代NIV。HFNC治疗4 h ROX指数预测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患者插管的准确性不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MIMIC-Ⅳ数据库评价6种重症评分对综合ICU和专科ICU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各类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基本特征及入ICU首日6种重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常用评分对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提取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 2.0(MIMIC-Ⅳ 2.0)中2008至2019年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急性生理学评分Ⅲ(APSⅢ)、牛津急性疾病严重程度评分(OASIS)、Logistic器官功能障碍评分(LODS)、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及预后等指标。绘制各类ICU中6种重症评分预测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使用最大约登指数定义最佳临界值,采用Delong法对各类ICU的AUC进行两两验证。结果:共纳入53 150例重症患者,其中内科ICU(MICU)占比最多(19.25%,10 233例),其次为心血管外科ICU(CVICU;17.78%,9 450例),而神经ICU(NICU)占比最少(6.25%,3 320例)。心血管内科ICU(CCU)患者年龄最大〔岁:71.79(60.27,82.33)〕。NICU患者ICU住院时间最长〔d:2.84(1.51,5.49)〕,且占总住院时间比例最高〔63.51%(34.61%,97.07%)〕;综合ICU患者ICU住院时间最短〔d:1.75(0.99,3.05)〕;CVICU患者ICU住院时间占总住院时间比例最低〔27.69%(18.68%,45.18%)〕。在入ICU首日评分方面,NICU患者6种评分均低于其他类型ICU,MICU患者APSⅢ、LODS、OASIS、SOFA评分均高于其他ICU;而SAPⅡ、SIRS评分均在CVICU最高。预后方面,以MICU患者28 d病死率最高(14.14%,1 447/10 233),而CVICU患者病死率最低(2.88%,272/9 450)。ROC曲线分析6种评分对各类ICU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显示,在综合ICU,以APSⅢ、LODS、SAPSⅡ预测价值较大〔AUC及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0.84(0.83~0.85)、0.82(0.81~0.84)、0.83(0.82~0.84)〕;在外科ICU(SICU),以OASIS、LODS、SAPSⅡ预测价值较大〔AUC及95% CI分别为0.80(0.79~0.82)、0.79(0.78~0.81)、0.79(0.77~0.80)〕;在MICU,以APSⅢ、SAPSⅡ预测价值较大〔AUC及95% CI分别为0.84(0.82~0.85)、0.82(0.81~0.83)〕;在CCU,以APSⅢ、SAPSⅡ预测价值较大〔AUC及95% CI分别为0.86(0.85~0.88)、0.85(0.83~0.86)〕;在创伤ICU(TICU),以LODS、SAPSⅡ预测价值较大〔AUC及95% CI分别为0.83(0.82~0.83)、0.83(0.82~0.84)〕;在NICU,以OASIS、SAPSⅡ预测价值较大〔AUC及95% CI分别为0.83(0.80~0.85)、0.81(0.78~0.83)〕;在CVICU则以APSⅢ、LODS、SAPSⅡ预测价值较大〔AUC及95% CI分别为0.84(0.83~0.85)、0.81(0.80~0.82)、0.78(0.77~0.78)〕。 结论:对于综合ICU、MICU、CCU、CVICU患者,可应用APSⅢ或SAPSⅡ评分预测28 d死亡风险;对于SICU和NICU患者,可应用OASIS或SAPSⅡ评分预测28 d死亡风险;对于TICU患者,可应用SAPSⅡ或LODS评分预测28 d死亡风险;对于CVICU患者,则可应用APSⅢ或LODS评分预测28 d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ICU入院方式危重孕产妇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重症监护病房(ICU)入院方式危重孕产妇的临床特征,以期更有效、合理利用ICU资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ICU 2006年1月至2019年7月救治的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ICU入院方式分为急诊入院组(因病情危重入产科病房当天或次日转入ICU)和计划入院组(入产科病房2 d后转入ICU)。收集危重孕产妇的发病情况、转入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主要治疗措施、病死率等临床特征及医疗费用,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近14年中,ICU共收治危重孕产妇576例,占同期产科住院患者的0.8%(576/71 790),占同期ICU住院患者的4.6%(576/12 412);7例孕产妇死亡,占ICU危重孕产妇的1.2%,孕产妇总体病死率为10/10万。576例危重孕产妇中,急诊入院327例(占56.8%),计划入院249例(占43.2%)。与计划入院组比较,急诊入院组孕产妇择期剖宫产比例更低(17.7%比94.0%, P<0.01),急诊剖宫产比例更高(65.1%比2.4%, P<0.01),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Ⅲ)、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和Marshall评分亦明显升高〔APACHEⅡ评分(分):6.0(4.0,9.8)比4.0(3.0,7.0),APACHEⅢ评分(分):14.0(11.0,20.3)比12.0(9.0,16.0),SAPSⅡ评分(分):8(0,12)比3(0,8),Marshall评分(分):2(1,4)比1(1,3),均 P<0.01〕,且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2(1,5)比2(1,3), P<0.01〕,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9(7,13)比13(10,18), P<0.01〕。急诊入院组和计划入院组孕产妇均以产科因素转入为主,分别为60.9%(199/327)和70.3%(175/249);其中产后出血占比最高〔分别为35.2%(115/327)和57.0%(142/249)〕,先兆子痫/子痫次之〔分别为7.0%(23/327)和7.6%(19/249)〕;19例产褥感染患者中仅有7例为计划入院;21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患者均为急诊入院。在急诊入院和计划入院患者中,分别有73例(22.3%)和42例(16.9%)需要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24 h),99例(30.3%)和35例(14.1%)应用了血管活性药物,67例(20.5%)和20例(8.0%)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监测,123例(37.6%)和154例(61.8%)应用了抗凝治疗。在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方面,不同疾病孕产妇的APACHEⅡ、APACHEⅢ、SAPSⅡ及Marshal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FLP的APACHEⅢ、SAPSⅡ及Marshall评分最高〔分别为21.0(15.0,32.5)分、12.0(6.0,16.5)分、6.0(3.5,8.0)分〕,产后出血的APACHEⅡ、APACHEⅢ评分最低〔分别为4.0(3.0,7.0)分、12.0(10.0,16.0)分〕,肺炎的SAPSⅡ评分最低〔2.0(0,14.0)分〕,产褥感染的Marshall评分最低〔1.0(0,3.0)分〕。在总住院医疗费用方面,急诊入院组明显低于计划入院组〔万元:3.1(2.0,4.7)比4.1(2.9,5.8), P<0.05〕。 结论:与计划入院的危重孕产妇相比,急诊入院者病情更加复杂、紧迫,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更高;目前ICU常用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危重孕产妇病情严重程度,仍需设计针对危重孕产妇病情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从而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宝贵的ICU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病原菌培养阴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病原菌培养阳性脓毒症(CPS)与培养阴性脓毒症(CNS)患者的特征和结局,以了解培养阴性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死亡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v0.4(MIMIC-Ⅳv0.4)中筛选出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确诊脓毒症前后24 h内病原菌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CPS组和CN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资料及医疗操作等。在3个回归模型下,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NS与住院病死率的关系。利用卡方分析及中介效应分析探讨初始抗菌药物治疗和90 d内抗菌药物使用史对CNS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共8 587例脓毒症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CPS组5 483例,CNS组3 104例。与CPS组相比,CNS组患者年龄更小〔岁:68(56,79)比70(58,81)〕,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及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内进行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和使用血管升压素比例更高〔SOFA评分(分):3(2,5)比3(2,4),机械通气:48.61%(1 509/3 104)比39.25%(2 152/5 483),肾脏替代治疗:13.69%(425/3 104)比9.68%(531/5 483),血管升压素:15.79%(490/3 104)比13.44%(737/5 483)〕,且ICU住院时间更长〔d:5(3,10)比3(2,6)〕,住院病死率更高〔25.00%(776/3 104)比18.53%(1 016/5 4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但两组在性别分布、入ICU类型、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多种因素校正后,CNS是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优势比( OR)=1.441,95%可信区间(95% CI)为1.273~1.630, P<0.001〕。卡方分析及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初始抗菌药物治疗对CNS患者住院病死率升高没有显著影响,而90 d内抗菌药物使用史是CN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OR=1.683,95% CI为1.328~2.134, P<0.05),CNS在90 d内抗菌药物使用史及院内死亡中的中介效应显著( Z=5.302, P<0.001),中介效应占比为7.58%。 结论:CNS患者较CPS患者病情更重,预后更差。既往90 d内使用过抗菌药物可能与CNS患者住院病死率升高有关,但并不能完全解释CNS高病死率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