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Ⅱa/Ⅱb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患者放疗前后肿瘤标志物、LMR动态变化及其对近期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ⅡA/ⅡB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患者放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动态变化及其与放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2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0例ⅡA/ⅡB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近期疗效情况将患者分为有效组(n=16)和无效组(n=54).记录并整理患者基线资料、放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及LMR值,分析肿瘤标志物、LMR与放疗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肿瘤直径>40 mm、睾丸血管浸润是影响ⅡA/ⅡB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患者放疗近期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有效组放疗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低于放疗前,LMR值高于放疗前(P<0.05);无效组放疗前、后血清LDH水平高于有效组,LMR值低于有效组(P<0.05).两组放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比较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后血清LDH水平与肿瘤直径、睾丸血管浸润均呈正相关(r>0,P<0.05);放疗前、后LMR值与肿瘤直径、睾丸血管浸润均呈负相关(r<0,P<0.05).放疗前血清LDH水平、LMR值及联合预测放疗无效的曲线下面积均>0.7,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结论 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术后血清LDH水平、LMR值与放疗近期疗效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1 011例儿童睾丸非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睾丸非精原细胞瘤(nonseminomatous germ cell tumor,NSGCT)患儿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中2004年至2019年诊断为NSGCT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比各组患儿病例构成比,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评估影响NSGCT患儿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的相关因素。 结果:共1 011例NSGCT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595例,卵黄囊瘤120例,胚胎性癌143例,绒毛膜癌52例,恶性畸胎瘤101例。整个队列的中位年龄为17岁(0~18岁),中位生存时间为84个月(1~191个月)。整个队列的5年OS和CSS分别为97%和97.2%;亚组生存分析显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卵黄囊瘤、胚胎性癌、绒毛膜癌、恶性畸胎瘤的5年OS和CSS分别为97.2%、98.1%、100%、82.9%、97.7%和97.6%、98.1%、100%、82.9%、97.7%,其中绒毛膜癌组患儿预后最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OS: HR=3.313, P<0.001;CSS: HR=4.065, P<0.001)、肿瘤大小(OS: HR=2.124, P=0.001;CSS: HR=1.822, P=0.013)、睾丸切除术(OS: HR=0.01, P<0.001;CSS: HR=0.01, P<0.001)及淋巴结清扫(OS: HR=0.09, P=0.018;CSS: HR=0.107, P=0.028)为NSGCT患儿OS和CSS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儿童NSGCT是较为罕见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其中卵黄囊瘤预后较好,绒毛膜癌预后最差,根治性手术是所有患儿首选的治疗方式,高危患儿应选择根治性手术、腹腔淋巴结清扫和化疗的综合治疗,患儿总体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蚌壳式切口在复杂纵隔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探讨蚌壳式切口(Clamshell切口)在复杂纵隔肿瘤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手术技巧,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4月20例经Clamshell切口行切除的复杂纵隔肿瘤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55±5)岁。统计分析围手术期各项数据。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大出血和死亡。肿瘤最大直径(15±10)cm。手术时间(180±70) min,术中出血(200±150)ml。术中处理周围受累解剖结构,包括心包局部切除13例,肺切除10例,上腔静脉置换10例、上腔静脉成形4例,无名静脉置换6例。患者术后住院(8±5)天。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持续肺漏气1例,一过性心律失常5例,均经治疗后好转。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胸腺瘤9例,畸胎瘤4例,胸腺鳞状细胞癌3例,胸腺低分化癌、精原细胞瘤、绒毛膜癌和淋巴瘤各1例。针对复杂纵隔肿瘤,Clamshell切口较正中切口更具有暴露和操作优势,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 Slicer软件在CR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颅内病变活检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3D Slicer软件辅助国产CR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在颅内病变活检组织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并采用国产CR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颅内病变活检的80例病例资料。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龄(38.5±18.0)岁(范围:6~71岁)。术前仅行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收集数据后应用3D Slicer软件重建颅内病变、大脑皮层和血管、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将CT和MRI数据导入国产CR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工作站,设计穿刺路径;穿刺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结果:80例患者的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活检均成功完成。病理学诊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50例,淋巴瘤15例,转移瘤5例,炎性脱髓鞘病5例,炎性肉芽肿2例,血管瘤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颅内浸润1例,精原细胞瘤1例,穿刺活检阳性率100%(80/80)。术后影像学证实穿刺路径和靶点均按术前规划精准实施,靶点误差为(1.32±0.44)mm(范围:0.55~1.99 mm)。术后发生穿刺靶点无症状渗血1例,经治疗后好转。结论:通过3D Slicer软件术前自主重建三维多模态影像,可以帮助术者进行术前手术规划,降低国产CR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立体定向脑活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黄素对精索静脉曲张缺氧模型精原细胞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精索静脉曲张缺氧模型精原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小鼠GC-1精原细胞,设置对照组(A组)、对照+大黄素组(B组)、模型组(C组)、模型+大黄素组(D组)。C组和D组加入氯化钴(CoCl 2)至终质量浓度为100 μmol/L,然后培养细胞24 h构建精索静脉曲张缺氧模型。B组和C组加入大黄素至终质量浓度为40 μmol/L。采用细胞计数试剂-8(CCK-8)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细胞Caspace-3和bax的基因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取 t检验。 结果:CCK-8实验示C组和D组细胞存活率低于A组[(51.70±3.52)%、(77.84±5.18)%比(100.00±0.00)%, t=23.767、7.410, 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D组细胞存活率高于C组[(77.84±5.18)%比(51.70±3.52)%, t=7.229,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式实验示D组凋亡细胞比例低于C组[(10.54±0.68)%比(21.23±1.01)%, t=15.207,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示D组Caspac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低于C组(0.713±0.020、0.819±0.022比1.134±0.025、1.271±0.019, t=22.722、26.813, 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qPCR结果示D组Caspace-3和bax表达水平低于C组(1.52±0.18、1.80±0.21比3.53±0.23、4.27±0.31, t=11.920、11.426, 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大黄素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对精索静脉曲张缺氧模型的精原细胞起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延髓精原细胞瘤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术后13年随访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精原细胞瘤生长于延髓引起严重的睡眠呼吸障碍未见报道。32岁男性患者,因"昏睡12 h"急诊入院,既往有睡眠打鼾及呼吸暂停病史2年。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最长呼吸暂停时间为180.2 s。头颅MRI增强扫描提示延髓肿瘤性病变。术前曾出现睡眠昏迷、血压波动大,呼吸、心搏骤停等极端事件。患者无创正压通气(NPAP)治疗68 d,病情相对稳定后行延髓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延髓精原细胞瘤。术后行规范放疗及化疗并长期使用NPAP治疗,随访13年。术后3个月及5年PSG提示OSA转为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术后9年及13年PSG提示为OSA和CSA,经综合治疗后尽管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仍然很高,但最长睡眠呼吸暂停时间和低氧时间明显缩短,未再出现极端事件,肿瘤无复发。手术、放疗、化疗及家庭使用NPAP可维持延髓精原细胞瘤所致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的长期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Ⅱ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Ⅱ型睾丸生殖细胞瘤是发生于男性睾丸中的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在所有睾丸肿瘤中最常见,但目前对其诊疗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就Ⅱ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提高其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6至2020年收治的3例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平均年龄32岁。例1术前甲胎蛋白水平升高(810.18 μg/L),因腹膜后占位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膜后病损切除”。术后病理示胚胎性癌,需除外性腺转移,行彩超见右侧睾丸实性占位,部分区域低回声伴散在钙化。例2为“右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标本”,胸片提示双肺多发转移灶,穿刺活检病理示转移性胚胎性癌,行双侧睾丸彩超见右侧睾丸内异常钙化灶。例3因发现右侧睾丸囊实性占位伴钙化。3例均行“根治性右侧睾丸切除术”。大体观察:睾丸瘢痕区界限清楚,灰白-棕黄,单灶或多灶,最大径0.6~1.5 cm。镜下观察:瘢痕内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玻璃样变的管状结构影、簇状血管增生、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瘢痕周边见萎缩和硬化的生精小管、簇状的间质细胞(Leydig cells)增生、管内微小或粗颗粒状钙化,其中例1见精原细胞瘤和原位生殖细胞肿瘤,例2见原位生殖细胞肿瘤,例3见生精细胞不典型增生。免疫表型:胚胎性癌表达SALL4、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CD30;精原细胞瘤和原位生殖细胞肿瘤表达OCT3/4、SALL4、CD117;不典型增生的生精细胞表达CD99和SALL4,Ki-67阳性指数约20%,而OCT3/4、CD117均阴性。结论: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罕见,性腺外的生殖细胞肿瘤首先要考虑到来自性腺睾丸转移的可能性,如果在睾丸内发现瘢痕,一定要判断是否为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消退机制可能与肿瘤免疫介导和局部缺血性损伤的微环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一代CR型脑外科机器人在颅内病变活组织检查中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应用新一代CR型脑外科机器人进行颅内病变立体定向穿刺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于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颅内病变活检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1~2 d行头颅增强MRI T1加权成像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扫描,手术当日行螺旋CT薄层扫描。将CT、MRI数据导入新一代CR型脑外科机器人手术计划系统,进行CT-MRI融合定位,计算穿刺靶点的坐标,并根据病灶的部位和神经影像学特征,设计个体化穿刺路径后进行活检。术后评估靶点定位的准确性,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术后病理学结果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25例,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1例;淋巴瘤16例;转移性肿瘤4例;炎性肉芽肿2例;脑内血管瘤1例;炎性脱髓鞘病变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颅内浸润1例;精原细胞细胞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血管炎性疾病1例;诊断阳性率为100%(60/60)。术后靶点准确性评估结果显示,60例患者的靶点误差为(1.36±0.42)mm(0.55~1.99 mm)。术后发生穿刺相关性出血2例,经治疗后好转;1例接受脑干活检的患者术后出现一侧面瘫,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应用新一代CR型脑外科机器人可根据颅内病变的形态进行手术规划,具有创伤小、定位精度高、操作灵活、简便等优点,适用于颅内各部位病变的活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常规磁共振征象对睾丸肿瘤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0.90×10 -3 mm 2/s及T 2加权像(T 2WI)低信号、瘤内分隔及瘤周侵犯征象四组相联合,对睾丸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最高。ADC值及囊变/坏死为鉴别非精原细胞瘤与精原细胞瘤、淋巴瘤的独立影响因素;ADC值及瘤内分隔为鉴别精原细胞瘤及淋巴瘤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