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LRP3炎性小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及利拉鲁肽对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及利拉鲁肽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NAFLD患者(N组)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C组)各39例,收集其一般资料,测定血清中NLRP3、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水平,分析2组指标差异及其相关性。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C组, n=10)和高脂饮食组(HF组, n=20),分别给予普通和高脂饲料喂养;喂养12周后,将HF组随机分为HF组( n=10)和利拉鲁肽组(100 L组, n=10),分别给予0.5 ml/kg灭菌等渗盐水和100 g/kg利拉鲁肽2次/d皮下注射。4周后检测各组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中NLRP3炎性小体及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N组和C组年龄、性别、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总胆固醇和总胆汁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N组的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肌酐、碱性磷酸酶(ALP)、NLRP3、IL-1β、IL-18、甘油三酯、血尿酸、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白细胞计数均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和总胆红素则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LRP3与收缩压、BMI、空腹血糖、血肌酐、IL-1β、IL-18、甘油三酯、血尿酸、GGT、ALT、AST呈正相关,但与总胆红素和HDL-Ch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NC组相比,HF组体质量、肝脏质量、血清生化指标(甘油三酯、AST、ALT)、肝脏中NLRP3炎性小体及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经利拉鲁肽治疗后,与HF组相比,100 L组各指标均明显下降。 结论:与健康体检者相比,NAFLD患者炎症相关指标、体质量、血脂和肝功能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变,大鼠模型上的研究结果也与此一致;对NAFLD大鼠的利拉鲁肽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NFALD,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LRP3来改善肝脏的炎症及脂肪变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1(WISP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功能定位及治疗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L/6J小鼠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公司,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通过喂养高脂高胆固醇饲料14周制备NASH小鼠模型,在造模过程中分别腹腔注射IgG单克隆抗体,0.1 g/kg WISP1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0.2 g/kg WISP-1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为IgG、低剂量WISP1抗体组和高剂量WISP1抗体组,每周2次,连续给药14周。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水平。苏木精-伊红(HE)、糖原(PAS)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肝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0、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检测肝组织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水平,活性氧(ROS)荧光染色检测肝组织中活性氧含量;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肝组织WISP-1、乙酰辅酶a合成酶(ACS)蛋白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肝组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PCG-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AST、ALT、血糖水平高于正常组[(245.01±57.57) U/L比(37.28±4.23) U/L、(218.96±55.27) U/L比(49.81±10.57) U/L、(25.73±2.29) mmol/L比(8.06±0.51) mmol/L, P<0.01];模型组病理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多处坏死灶;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炎症因子(IL-10、IL-6、IL-1β、TNF-α)mRNA水平高于正常组(7.49±059比1.00±0.38、5.57±3.22比1.00±0.59、4.86±3.86比1.00±0.34、10.18±3.24比1.00±0.17, P<0.01);MDA含量高于正常组[(3.75±0.40) nmol/ml比(2.22±0.24) nmol/ml, P<0.01],GSH、SOD活性低于正常组[(0.22±0.06) ng/ml比(0.49±0.15) ng/ml、(2.19±0.23) pg/ml比(4.59±0.22) pg/ml, P<0.01],ROS含量高于正常组(4.91±0.31比1.00±0.12, P<0.01);同时PGC-1α、ACS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2.19±0.084比1.00±0.09、(62.97±2.38)%比(26.72±0.73)%, P<0.01],CPT1表达低于正常组(0.55±0.01比1.00±0.13, P<0.01)。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血清AST、ALT、血糖水平低于模型组[(65.53±25.85)、(53.49±12.22) U/L比(245.01±57.57) U/L,(73.93±23.670)、(60.88±23.38) U/L比(218.96±55.27) U/L,(20.07±2.03)、(16.46±3.71) mmol/L比(25.73±2.29) mmol/L, P<0.01],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程度降低,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肝组织IL-10、IL-6、IL-1β、TNF-α mRNA低于模型组(2.98±0.31、2.579±0.22比7.49±1.57,1.83±0.35、2.53±0.32比5.57±1.03, 1.62±0.24、1.52±0.34比4.86±1.33,2.63±0.56、2.12±0.37比10.18±2.31, P<0.05),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MDA含量低于模型组[(1.83±0.694) nmol/ml比(3.70±0.50) nmol/ml, P<0.01],GSH、SOD活性高于模型组[(0.45±0.12) ng/ml比(0.22±0.06) ng/ml、(5.50±0.98) pg/ml比(2.19±0.40) pg/ml, P<0.01],活性氧含量低于模型组(0.51±0.06比4.91±0.31, P<0.01)。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PGC-1α、ACS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1.22±0.16、1.07±0.05比2.19±0.08,(33.50±3.45)%、(35.38±3.65)%比(62.97±2.38)%, P<0.01),p-AMPK、CPT1表达高于模型组(2.61±0.363、2.47±0.36比1.04±0.14,1.23±0.23、1.27±0.03比0.55±0.01, P<0.01)。 结论:抗WISP1治疗能通过激活AMPK通路,介导PGC-1α/CPT1通路改善NASH小鼠肝脏脂质代谢,减少炎症和脂质过氧化,促进肝细胞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PVT形成对肝硬化并发症及临床表现的影响,探讨PVT的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住院治疗的肝硬化PVT患者199例设为PVT组,随机抽取同期肝硬化无PVT患者19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对肝硬化PVT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据资料不同用 t检验、 Z检验、χ 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比较,肝硬化病因、门静脉宽度、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胆碱酯酶(CHE)、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酒精性肝硬化[ OR = 3.125(95%可信区间1.414~6.906), P = 0.005]、门静脉增宽[ OR = 5.814(95%可信区间2.746~12.307), P < 0.001]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肝硬化PVT形成使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减少[ OR = 1.594(95%可信区间1.015~2.502), P = 0.043]和CHE降低[ OR = 4.267(95%可信区间2.313~7.869), P < 0.001];PVT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胸水、食管静脉曲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住院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酒精性肝硬化、门静脉增宽是肝硬化PVT形成的影响因素,肝硬化PVT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减少和CHE降低。PVT的形成使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容易出现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胸水等临床表现,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构建的无创诊断模型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血清血红素加氧酶(HO)-1表达量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联合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建立诊断模型,明确其诊断NAFLD的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经腹部B超及肝脏弹性成像技术检测确诊的210例NAFLD患者,同时收集170名健康对照人群。采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外周血细胞计数及生化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HO-1与GRP78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多因素分析筛选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Nomogram图进行可视化输出,并构建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诊断NAFLD的效能。计量资料数据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检测组间数据差异;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或Pearson 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AFLD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GTT)、空腹血糖(Glu)、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HO-1、GRP78水平均显著升高( 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TG、LDL-C、血清HO-1、GRP78为NAFL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5)。以HO-1(H)、GRP78(G)联合AST(A)、TG(T)和LDL-C(L)建立Nomogram临床预测模型HGATL,公式为 P ?=?-21.469+3.621×HO-1+0.116×GRP78+0.674×AST+6.250×TG+4.122×LDL-C。结果证实HGATL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8,最佳截断值为81.69,灵敏度为87.06%,特异度为92.82%, P ?0.05,诊断效能显著高于单一指标。校准曲线及DCA均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结论:HGATL模型可作为NAFLD无创诊断新模型,在NAFLD的诊断中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应用中探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姜黄素组。假手术组大鼠仅切开椎板,不做其他处理。模型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捶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姜黄素组大鼠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给予50 mg/kg的姜黄素。治疗4周后采用Basso Beanie Bresnahan(BBB)量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斜板试验最大角度来评估脊髓功能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损伤段脊髓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生化酶学检测大鼠脊髓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蛋白质免疫检测脊髓组织磷酸化p65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姜黄素组大鼠斜板实验最大角度[(47.23±4.51)°]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31.35±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833, P<0.05)。姜黄素组大鼠BBB评分[11.48±2.22)分]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5.88±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430, P<0.05)。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结构被损伤,细胞排列凌乱,灰质和白质界限模糊,且伴随大量胶质细胞的增生;姜黄素组大鼠脊髓结构明显好转,脊髓坏死范围明显降低,灰质和白质界限好转,且可见少量神经元。姜黄素组大鼠外周血GSH-px和SOD活性[(97.74±5.54)、(89.42±5.43) U/ml]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73.41±6.79)、(60.69±8.91)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733、8.711, P<0.05)。姜黄素组大鼠外周血MDA水平[(5.43±0.49) U/ml]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7.14±0.60)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940, P<0.05)。姜黄素组外周血TNF-α、IL-6和IL-1β水平[(107.70±10.88)、(69.11±5.76)、(122.01±15.99) pg/ml]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169.95±12.32)、(100.08±10.17)、(223.15±12.9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980、8.378、15.530, P<0.05)。姜黄素组大鼠脊髓组织磷酸化p65和剪接Caspase-3蛋白水平(0.91±0.07、0.66±0.06)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1.44±0.15、1.2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180、12.580, P<0.05)。 结论:姜黄素可显著下调脊髓损伤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主要通过抑制核因子-κB和Caspase-3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小纳米探针用于肿瘤血管生成MR/CT双模态成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靶向肿瘤血管生成的MR/CT双模态纳米探针t金@谷胱甘肽@钆(tAu@GSH@Gd),探讨其性能及用于活体MR/CT成像的潜能。方法:以GSH为模板包载Au和Gd原子,共价偶联靶向多肽环状天冬酰胺-甘氨酸-精氨酸(cNGR)构建纳米探针tAu@GSH@Gd。建立荷乳腺癌(EMT-6)BALB/c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3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u@GSH@Gd纳米粒子)和实验组(tAu@GSH@Gd纳米探针),每组10只,经尾静脉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行MR、CT成像及生物分布研究,根据小鼠肿瘤部位及主要脏器相对MR信号值与相对CT值评价成像效果和生物分布。成像实验后,取出小鼠肿瘤组织进行银染,研究Au@GSH@Gd纳米粒子及tAu@GSH@Gd纳米探针在肿瘤血管生成部位的聚集。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tAu@GSH@Gd纳米探针水合粒径为(6.40±0.22) nm,T 1弛豫效率为(36.91±0.07) mmol·L -1·s -1,体外MR/CT成像效果良好。荷瘤小鼠注射tAu@GSH@Gd纳米探针后2 h,肿瘤MR/CT成像均明显强化,24 h达峰值,相对MR信号值由给药前的1.04±0.12增至1.84±0.26( t=12.61, P=0.006),相对CT值由给药前的1.01±0.04增至1.95±0.05( t=15.34, P=0.004)。对照组小鼠给药后16 h,肿瘤强化达峰值,相对MR信号值为1.50±0.06,相对CT值为1.53±0.10,均低于实验组(1.84±0.26和1.95±0.05; t值:5.35和16.46,均 P<0.05)。生物分布结果显示,大部分tAu@GSH@Gd纳米探针经肾代谢。组织银染验证了该纳米探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作用。 结论:制备的tAu@GSH@Gd纳米探针具有肿瘤血管生成靶向和MR/CT双模态成像功能,为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学评估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鸢尾素后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鸢尾素后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鸢尾素组(Ir组),每组12只。IR组和Ir组大鼠采用夹闭左、中叶肝蒂建立大鼠肝脏70%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60 min,再灌注6 h);Ir组于灌注开始时静脉注射鸢尾素10 μg/kg;S组仅游离肝脏周围血管及韧带。再灌注6 h后下腔静脉采血并留取肝脏组织标本。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肝脏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和磷酸化Janus激酶2(p-JAK2)的表达水平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含量。采用SPSS软件对3组大鼠肝脏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肝脏组织病理学损伤较重;S组、I/R组和Ir组的ALT含量分别为(75.24±2.65)、(705.33±4.02)、(385.46±3.58) U/L;AST含量分别为(122.33±6.76)、(1 357.54±5.23)、(738.26±3.98) U/L;IL-6含量分别为(104±16)、(586±86)、(275±35) ng/L;TNF-α含量分别为(92±10)、(1 165±102)、(511±73) ng/L;IL-1β含量分别为(98±12)、(610±79)、(312±41) ng/L;MDA含量分别为(174±38)、(1 900±460)、(1 055±266) ng/L;SOD含量分别为(124±10)、(46±8)、(70±10) ng/L;GPX含量分别为(106±12)、(42±5)、(62±11) ng/L;Caspase-3含量分别为(0.22±0.06)、(0.86±0.14)、(0.57±0.11) ng/L;p-JAK2含量分别为0.44±0.05、0.91±0.07、0.62±0.11;p-STAT3含量分别为0.35±0.04、0.86±0.08、0.57±0.07。I/R组及Ir组大鼠血清ALT、AST、IL-6、TNF-α、IL-1β及肝组织MDA、Caspase-3升高( t=445.551、219.362、21.700、7.700、36.182、14.132、24.191、10.111、13.753、7.023、14.456、6.556,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OD和GPX含量降低( t=20.374、14.104、15.945、10.96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AK2和STAT3磷酸化上调( t=14.289、5.479、19.054、8.224,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IR组比较,Ir组大鼠肝脏损伤减轻,ALT、AST、IL-6、IL-1β、TNF-α下降( t=226.183、14.000、14.081、22.052,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MDA和Caspase-3浓度降低( t=6.730、7.906,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OD和GPX浓度升高( t=6.274、4.98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AK2和STAT3磷酸化下调( t=8.819、10.834,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外源性鸢尾素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表达,减轻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于北京朝阳糖尿病医院住院治疗的早发T2DM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NAFLD将患者分为NAFLD组50例与非NAFLD组5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血脂、血糖、肝功能、血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hs-CPR)]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non-HDL-C。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早发T2DM患者non-HDL-C水平与NAFLD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on-HDL-C对早发T2DM合并NAFLD的预测价值和最佳切点。结果:NAFLD组BMI、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28.55±3.47)kg/m 2、(0.94±0.05)、(121.00±10.25)mmHg(1 mmHg=0.133 kPa)、(80.00±8.51)mmHg,均高于非NAFLD组[(23.95±2.87)kg/m 2、(0.90±0.07)、(115.20±13.36)mmHg、(73.70±7.75)mmHg]( t=-7.23、-3.11、-2.44、-3.87,均 P < 0.05)。NAFLD组non-HDL-C[(4.88±3.01)mmol/L]、总胆固醇[(6.33±3.23)mmol/L]、三酰甘油[(4.50±6.0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27±1.26)m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9.80±23.58)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7.72±13.83)U/L]、γ-谷氨酰转肽酶[(52.96±46.16)U/L]、血尿酸[(350.32±102.12)μmol/L]、hs-CPR[(1.26±0.88)mg/L]、HbA1c[(9.3±2.5)%]均高于非NAFLD组[(3.35±1.03)mmol/L、(4.81±1.24)mmol/L、(1.87±2.29)mmol/L、(2.70±0.71)mmol/L、(23.76±13.45)U/L、(21.98±10.13)U/L、(35.24±35.41)U/L、(296.04±88.26)μmol/L、(0.22±1.54)mg/L、(8.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0、-3.11、-2.88、-2.81,-4.18、-2.36、-2.14、-2.85、-4.12、-2.08,均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on-HDL-C升高是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064,95% CI:1.604~5.852, 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non-HDL-C预测NAFLD的最佳切点是3.60 mmol/L,敏感性为0.700,特异性为0.620。 结论:non-HDL-C水平升高是早发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当non-HDL-C > 3.60 mmol/L,可预测出现NAFL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99Tc m-3PRGD 2 SPECT/CT分子影像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99Tc m-联胼尼克酰胺-3聚乙二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二聚体( 99Tc m-3PRGD 2)是近年来人工合成的可用于乳腺癌分子显像的一种SPECT示踪剂。 99Tc m-3PRGD 2 SPECT/CT可用于早期诊断乳腺癌并进行准确的分期及分子分型,据此进行诊疗方案的选择,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就 99Tc m-3PRGD 2 SPECT/CT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作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酒精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A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20 年3月诊断为 ALD合并T2DM患者70例(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另选取同期收治的ALD患者69例(ALD组)及T2DM 患者69例(T2DM组)为对照,收集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饮酒习惯等基本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L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每天酒精摄入量、饮酒年数分别为(110.97±79.78)g/d、(25.17±10.05)年,显著高于ALD组的(91.48±64.26)g/d、(21.78±8.91)年( t=1.699、2.102,均 P<0.05);研究组代谢综合征(MS)发生率为34.3%(24/70),显著高于 ALD组的15.9%(11/69)(χ 2=6.210, P<0.05);研究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总胆红素 (TBIL) 、γ-谷氨酰转肽酶(GGT)分别为(1.59±0.93)、(64.73±39.90)μmol/L、(522.93±353.66)U/L,均显著高于T2DM组的(1.04±0.53)、(10.37±4.51)μmol/L、(35.73±23.99)U/L( t=4.280、3.780、5.045,均 P<0.05);研究组三酰甘油(TG)[(1.69±1.04)mmol/L]显著高于ALD组[(1.28±0.87)mmol/L]( t=2.523, P<0.05),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PT)[(13.13±2.79)s]、乳酸脱氢酶(LDH)[(226.17±79.93)U/L]显著高于 T2DM组[(10.41±0.84)s、(172.63±39.34)U/L]( t=7.715、4.969,均 P<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T、TG、饮酒年数、GGT、饮酒量为导致ALD合并T2DM的主要危险因素( OR=2.010、3.270、1.230、1.060、1.006,均 P<0.05)。 结论:ALD合并T2DM患者易存在MS和脂质紊乱,可能加重患者病情;PT、TG、饮酒年数等在ALD合并T2DM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