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卵泡液的拉曼光谱分析及其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与非PCOS患者卵泡液中的差异性代谢物及其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in vitro maturation,IVM)和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胚胎发育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的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法获取;动物实验采取随机对照试验。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第一次接受IVF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周期的女性患者的卵泡液。根据是否为PCOS患者,分为PCOS组( n=71)和非PCOS组( n=70),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深度学习的拉曼光谱分析技术检测两组患者卵泡液的代谢谱差异。后续进行实验性研究,在PCOS患者和非PCOS患者卵泡液中进行小鼠GV期卵母细胞IVM培养,收集两组成熟的鼠卵母细胞进行IVF,进一步探讨卵泡液中差异性代谢物对鼠卵成熟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结果:PCOS组患者卵母细胞成熟率[82.19%(886/1 078)]和受精第3天的有效胚胎率[51.30%(553/1 078)]显著低于非PCOS组[85.85%(625/728), P=0.038;53.30%(388/728), P=0.042],两组患者的累积临床妊娠率和累积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COS患者和非PCOS患者卵泡液之间存在差异性拉曼代谢光谱。两组间特征性拉曼位移主要集中在600~1 000 cm -1、1 168 cm -1、1 344 cm -1、1 440 cm -1、1 504 cm -1、1 632 cm -1、1 664 cm -1。拉曼特征位移数据库显示,两组卵泡液样本的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蛋白质、脂质、游离核酸、葡萄糖、胆固醇、类胡萝卜素和氨基酸等物质。利用两组卵泡液行鼠卵IVM,PCOS卵泡液组的鼠卵MⅡ率[49.04%(77/157)]较非PCOS组更低[65.07%(95/146), P=0.005],利用小鼠MⅡ卵进行IVF,PCOS卵泡液组卵裂率[46.75%(36/77)]显著低于非PCOS组[63.16%(60/95), P=0.031],而两组囊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COS患者卵泡液存在差异性拉曼代谢光谱,其差异性代谢物可能导致卵母细胞成熟障碍,并进一步影响IVF胚胎的发育,拉曼光谱为PCOS诊断和代谢组学的差异物分析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蜡样透明带卵母细胞患者临床助孕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蜡样透明带卵母细胞与正常形态卵母细胞临床助孕结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辅助生殖助孕的93个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周期,根据卵母细胞的形态和授精方式分为三组:正常形态卵母细胞组(A组, n=52),蜡样透明带卵母细胞常规ICSI组(B组, n=30);蜡样透明带卵母细胞补救ICSI组(C组, n=11)。比较三组间的实验室和临床结局。 结果:三组的获卵率、正常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A、B组的优质胚胎率[62.50%(250/400),59.07%(114/193)]均高于C组[40.85%(2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6)。A组的囊胚形成率[64.78%(160/247)]高于C组[37.14%(1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另外,A组的流产率[2.44%(1/41)]低于B组和C组[21.05%(4/19), P=0.031;44.44%(4/9), P=0.002],累积妊娠率[82.69%(43/52)]高于B组和C组[56.67%(17/30), P=0.009;45.45%(5/11), 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蜡样透明带样的卵母细胞采用常规ICSI授精可获得与正常形态卵母细胞相当的优质胚胎率和囊胚形成率,但总体的临床结局仍低于正常形态卵母细胞。建议蜡样透明带的异常卵母细胞直接采用ICSI授精方式,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PPOS与拮抗剂方案的20~50岁患者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比较: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拮抗剂方案和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progestin-primed ovarian stimulation,PPOS)方案在20~50岁患者中的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医学科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ICSI-ET)助孕并采用拮抗剂方案或PPOS方案的20~50岁不孕症患者3 752例,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按1∶1匹配均衡两组间的变量后,比较两组的基本特征、临床/实验室指标及助孕结局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后对比两种促排卵治疗的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通过分层分析比较两种促排卵方案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结果:匹配后,1 466例患者(每组各733例)纳入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不孕类型、不孕病因、不孕年限、取卵次数、基础卵泡刺激素、窦卵泡计数和授精方式构成比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拮抗剂方案组扳机日雌二醇水平[1 700.30(1 011.76,2 580.50)ng/L]及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1.95(1.07,5.27)U/L]显著低于PPOS方案组[2 056.50(884.08,3 601.59)ng/L, P=0.010;3.00(1.51,5.00)U/L,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OS方案组周期取消率[30.56%(224/733)]显著高于拮抗剂方案组[18.83%(138/733), P<0.001];而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及优质胚胎数与拮抗剂方案组相似(均 P>0.05)。PPOS方案组的胚胎种植率[16.97%(207/1 220)]、每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21.78%(188/863)]、每移植周期持续妊娠率[16.11%(139/863)]和每移植周期活产率[15.06%(130/863)]均明显低于拮抗剂方案组[21.42%(266/1 242), P=0.010;27.38%(233/851), P=0.012;21.62%(184/851), P=0.004;20.80%(177/851), P=0.002];PPOS方案组累积活产率[17.74%(130/733)]显著低于拮抗剂方案组[24.15%(177/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显示卵巢刺激方案为影响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42,95% CI:1.03~1.95, P=0.032)。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年龄≤35岁与取卵次数≥2次的人群中,PPOS方案组的累积活产率[21.35%(111/520),7.85%(41/522)]显著低于拮抗剂方案组[28.93%(151/522), P=0.005;12.23%(62/507), P=0.019]。 结论:与PPOS方案相比,拮抗剂方案可改善20~50岁不孕症患者的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且在女方年龄≤35岁及非首次取卵的患者中更为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评价拮抗剂方案与PPOS方案在波塞冬标准低预后患者的临床效果: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以评价拮抗剂方案和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progestin-primed ovarian stimulation,PPOS)方案在低预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VF/ICSI-ET)助孕,符合波塞冬低预后诊断标准并采用拮抗剂方案或PPOS方案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419名,共1560个取卵周期。比较拮抗剂方案组和PPOS方案组患者基线特征、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结局。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分析两种促排卵方案的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 结果:一般情况比较显示,拮抗剂方案组中患者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和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显著高于PPOS方案组[1.45(0.68,3.28)μg/L比1.10(0.55,2.71)μg/L, P=0.002;7.00(4.00,11.00)μg/L比6.00(3.00,9.00)μg/L, P=0.010],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显著低于PPOS方案组患者[7.65(6.26,9.99)U/L比7.88(6.29,10.58)U/L, P=0.007]。实验室结局及临床结局指标显示,拮抗剂方案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hormone,hCG)注射日雌二醇水平[726.20(415.30,1 095.00)ng/L]显著低于PPOS方案组[738.00(412.55,1 187.75)ng/L, P=0.028],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9.31±2.67)mm]、每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率[49.35%(379/768)]及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38.04%(291/765)]显著高于PPOS方案组[(6.81±2.26)mm, P<0.001;37.62%(298/792), P<0.001;26.08%(206/790),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后,在波塞冬标准低预后患者中拮抗剂方案组的每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率( OR=1.58,95% CI=1.24~2.01, P<0.001)及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 OR=1.68,95% CI=1.30~2.17, P<0.001)均显著高于PPOS方案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变量分层中,拮抗剂方案的每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率及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均高于PPOS方案组。每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率及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在女方年龄( P<0.001, P<0.001)、授精方式( P<0.001, P<0.001)、AMH分层( P<0.001, P<0.001)中以及波塞冬组1( P=0.001, P<0.001)及组3分层( P=0.008, P=0.024)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PPOS方案相比,拮抗剂方案可改善波塞冬低预后患者的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且在波塞冬组1及波塞冬组3患者中更为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拮抗剂方案前口服短效避孕药预处理对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拮抗剂方案前口服短效避孕药(OC)预处理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采取拮抗剂方案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治疗的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225例患者,按启动拮抗剂方案前是否接受OC分为OC预处理组(119例)和非预处理组(106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经过及妊娠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C预处理对患者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的影响。结果:225例患者的年龄为(31.1±3.3)岁,OC预处理组和非预处理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31.0±3.3)和(31.2±3.3)岁( P>0.05),OC预处理组的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率高于非预处理组(79.8%,95例;67.0%,71例; P=0.029)。年龄<35岁( OR=3.199,95% CI:1.200~8.531, P=0.020)、OC预处理( OR=3.129,95% CI:1.305~7.506, P=0.011)、获卵数( OR=1.102,95% CI:1.007~1.206, P=0.035)及优质胚胎数( OR=1.536,95% CI:1.205~1.957, P=0.001)是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的相关因素。 结论:PCOS患者在IVF-ET拮抗剂方案前OC预处理可提高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率;年龄<35岁、OC预处理、获卵数及优质胚胎数是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源性促性腺激素对胚胎非整倍体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非整倍体检测(PGT-A)周期中,促性腺激素(Gn)对胚胎非整倍体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PGT-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低龄(<35岁)与高龄(≥35岁),根据Gn累积使用量分为≤2 250 U、>2 250 U,根据获卵数分为1~5个、6~10个、11~15个、≥16个,比较不同患者间的胚胎非整倍体率及PGT-A临床结局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Gn累积使用量与胚胎非整倍体及活产率间的关系。结果:共有402个周期(338例患者)、1 883个胚胎纳入本研究。(1)在低龄患者中,Gn≤2 250 U者的胚胎非整倍体率为52.5%(304/579),与Gn >2 250 U者的48.6%(188/3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430, P=0.232);在高龄患者中,两者的差异[分别为57.9%(208/359)、60.6%(319/526)]同样无统计学意义(χ 2=0.649, P=0.420)。(2)在低龄患者中,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拮抗剂方案的患者胚胎非整倍体率为50.3%(158/314),GnRH激动剂长方案者为50.0%(121/242),GnRH激动剂短方案者为52.1%(207/397),黄体期方案者为6/13,各方案间无差异(χ 2=0.482, P=0.923);在高龄患者中,各卵巢刺激方案间的差异[分别为60.8%(191/314)、58.4%(132/226)、59.2%(199/336)、5/9]也无统计学意义(χ 2=0.410, P=0.938)。(3)在低龄患者中,获卵数1~5个者的胚胎非整体率为37.9%(11/29),6~10个者为54.0%(94/174),11~15个者为52.5%(104/198),≥16个者为50.1%(283/565),均无差异( P=0.652);但在高龄患者中,胚胎的非整倍体率分别为73.6%(89/121)、57.5%(119/207)、56.3%(108/192)、57.8%(211/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6)。(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n累积使用量与胚胎非整倍体不相关( P=0.885),女方年龄的增长会增加发生胚胎非整倍体的风险( OR=1.031,95 %CI为1.010~1.054, P=0.004),获卵数的增加会减少发生非整倍体的风险( OR=0.981,95 %CI为0.971~0.991, P<0.01)。(5)不同Gn用量患者间的生化妊娠率[分别为55.6%(80/144)、52.1%(63/121)]、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0.0%(72/144)、47.9%(58/121)]、活产率[分别为46.5%(67/144)、40.5%(49/121)]均无差异( P=0.613、0.738、0.3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方年龄、Gn累积使用量、获卵数、卵巢刺激方案对活产率均无影响( P均>0.05)。 结论:PGT-A周期中,Gn累积使用量与胚胎非整倍体率及妊娠率无关,在≥35岁的高龄患者中,获卵数增加可能降低胚胎非整倍体率,年龄是影响PGT-A周期中胚胎非整倍体率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龄合并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三种促排卵方案的临床结局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使用3种不同促排卵方案对于高龄合并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的临床结局和费效比,探讨经济有效的促排卵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高龄同时合并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按照POSEIDON标准,属于第4组)的低预后患者,行IVF-ET助孕,根据其使用的促排卵方案的不同,分为3组:拮抗剂方案组(A组,169个周期),微刺激方案组(B组,57个周期),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PPOS)组(C组,59个周期),分析3种促排卵方案的临床结局及费效比。结果:A组获卵数(4.46±1.45)多于B组(2.42±1.12)和C组(3.28±1.62)( P=0.013, P=0.021) ;累积临床妊娠率A组(35.50%)高于B组(21.43%)、C组(23.73%)( P=0.012, P=0.021);周期取消率A组(0.95%)最低;每获一卵所需费用A组[(3817±1450)元]明显低于B组[(5868±1820)元]、C组[(4484±1678)元]( P=0.011 ,P=0.214);每获一枚可利用胚胎所需费用A组[(7276±2329)元]低于B组[(7978±2560)元]和C组[(7466±2175)元]( P=0.001, P=0.012),每获一临床妊娠所需费用A组[(47 957±22 388)元]低于B组[(67 450±35 210)元]、C组[(61 984±33 463)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2, P=0.021)。 结论:对于35周岁以上、刺激前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从临床结局及费效比方面综合考虑,拮抗剂方案优于微刺激、PPOS,是比较理想的促排卵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后续助孕周期结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后续多周期助孕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胚胎移植助孕,诊断为RIF且行后续助孕治疗的6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结局指标为活产率和诊断RIF至获得妊娠的间隔时间。结果:RIF患者后续助孕治疗的第一周期、第二周期、第三周期及以上的活产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44例实现活产的RIF患者获得妊娠的间隔时间为5.00(3.13,8.52)个月。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矫正混杂因素后,囊胚移植的累积活产概率较卵裂期胚胎移植显著增加[ P=0.002, RR(95% CI)=1.492(1.158~1.923)];年龄<35岁患者的累积活产概率较高龄(≥35岁)患者明显增加[ P=0.013, RR(95% CI)=0.694(0.521~0.925)];胚胎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8 mm患者的累积活产概率较<8 mm患者显著增加[ P=0.016, RR(95% CI)=1.943(1.132~3.335)];仅1次RIF周期生化妊娠史患者的累积活产概率较0次患者[ P=0.001, RR(95% CI)=0.625(0.474~0.825)]或2次及以上患者[ P=0.003, RR(95% CI)=0.414(0.233~0.736)]显著增加。 结论:移植胚胎类型、年龄、胚胎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及RIF周期生化妊娠史是影响RIF患者后续累积活产概率的独立因素,应尽可能选择囊胚移植、通过合理的周期管理尽快行助孕治疗,仅1次RIF周期生化妊娠史可能预示着更优良的RIF后续周期的活产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患者应用PPOS与激动剂长方案的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激动剂长方案和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progestin-primed ovarian stimulation,PPOS)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患者中的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医学科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助孕的年龄小于40岁且卵巢储备正常(月经周期正常、卵泡刺激素<10 U/L、窦卵泡计数>5)的女性。主要结局指标为促排卵之日起18个月内的累积活产率。 结果:共995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使用PPOS方案509例(PPOS组),激动剂长方案486例(激动剂长方案组)。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以及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基本相似,但PPOS组的不孕年限[3(2,4)年]较激动剂长方案组[3(2,5)年]更短( P=0.015)。激动剂长方案组中有372例(77%)进行了鲜胚移植,获得临床妊娠218例、活产197例。新鲜胚胎每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8.6%(218/372)、54.0%(201/372)和53.0%(197/372),而PPOS组没有进行鲜胚移植。在研究期间,PPOS组共进行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662个周期,在激动剂长方案组中共进行257个FET周期。激动剂长方案组FET周期移植周期活产率为42.8%(110/257),显著高于PPOS组[31.1%(206/662), OR=0.727,95% CI:0.607~0.871, P<0.001]。PPOS组在所有FET周期中的胚胎种植率[29.2%(293/1 004)]低于激动剂长方案组[34.5%(157/455), OR=0.846,95% CI:0.721~0.992, P=0.041]。在一个完整的IVF/ICSI周期(包括新鲜胚胎及随后所有冷冻胚胎)后,PPOS组在18个月随访期内的累积活产率[40.5%(206/509)]显著低于激动剂长方案组[63.2%(307/486), OR=0.641,95% CI:0.565~0.726, P<0.001]。与PPOS组相比,激动剂长方案组从促排卵到妊娠和活产的平均时间均显著缩短(均 P<0.001)。在Kaplan-Meier分析中,激动剂长方案组累积持续妊娠达到活产率显著高于PPOS组(long rank检验, P<0.001)。Cox回归分析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显示采用的刺激方案与累积活产率密切相关( OR=1.917,95% CI:1.152~3.190, P=0.012)。 结论:在卵巢储备正常的女性中,采用PPOS方案相比传统的激动剂长方案而言累积活产率更低,达妊娠/活产时间更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胚胎移植后早期自然流产伴绒毛染色体异常患者再次移植临床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和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妊娠后染色体异常患者再次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烟台毓璜顶医院生殖医学科行IVF-ET/FET助孕妊娠后172例早期自然流产伴绒毛染色体异常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组),及127例同期早期自然流产伴绒毛染色体正常患者(绒毛染色体正常组)的临床资料。对上述患者进行针对年龄、抗苗勒管激素、基础卵泡刺激素的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再比较两组患者胚胎移植后临床结局。结果:PSM前,绒毛染色体异常组患者年龄[34.0(30.0,38.0)岁]大于绒毛染色体正常组患者[32.0(30.0,36.0)岁, P=0.015]。两组患者再次移植后,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近似活产率、累积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SM后两组患者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近似活产率、累积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绒毛染色体异常患者再次胚胎移植后可达到与绒毛染色体正常患者相似的临床结局,建议患者尽早继续助孕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