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红外光谱监测在儿童体外膜肺氧合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针对循环、呼吸功能衰竭的有效支持技术,近年来在儿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使用ECMO支持的患儿脑、肾、胃肠、肢体等组织损伤的发生率仍然较高。ECMO治疗期间,各种传统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受到一定限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作为一种无创、实时、连续的监测方法,可以监测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O 2)的变化,进而评估组织灌注、代谢及氧供需平衡,成为潜在组织损伤的早期监测指标。本文就NIRS技术在儿童ECMO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通过NIRS技术监测ECMO治疗患儿早期病情变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红外热成像指导下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儿童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在红外热成像的指导下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与只进行针刺治疗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P)的临床疗效差别,为儿童BP个体化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的B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推拿结合针刺组(37例)和针刺组(35例)。针刺组患儿行针刺治疗;推拿结合针刺组患儿在每个疗程首日接受红外热成像检查面部温度,将每个患儿面部进一步细分为额、面颊和下颌部3个区域,分别检测这个3个区域的温度,对患侧比健侧温度低、温度高和温差接近的区域分别应用擦法、轻叩法和一指禅推法,推拿后进行与针刺组相同的针刺治疗。两组患儿均每天治疗1次,5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和每一疗程结束后两组患儿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分析,对每个患儿在额、面颊和下颌部应用的推拿手法频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第3疗程结束后House-Brackmann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χ 2=31.01、56.41, P<0.01)。治疗前、第1疗程和第2疗程两组患儿House-Brackmann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58、8.49、6.79, P>0.05),而第3疗程结束后推拿结合针刺组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较针刺组显著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10.03, P<0.05)。两组患儿Portmann评分在每个疗程结束后均较治疗前好转( F=9.68、22.54; P<0.01)且推拿结合针刺组[(13.97±4.58)分]比针刺组[(10.97±5.40)分]面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 t=2.55, P=0.01),推拿结合针刺组总显效率为51.35%(19/37)明显高于针刺组20.00%(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 P<0.05)。在第1疗程和第3疗程中额、面颊、下颌3种手法应用频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3、13.33, P<0.05),在同一区域的对比中,面颊和下颌部在3个疗程中应用的推拿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6、21.35, P<0.01)。 结论:在BP疾病进程中,根据红外线热成像指导麻痹不同区域采取个体化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更有利于病情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甘珀酸治疗胶原酶诱导的大鼠丘脑出血性卒中后疼痛的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在大鼠丘脑部位注射Ⅳ型胶原酶诱导出血性脑卒中导致慢性卒中后疼痛(CPSP)大鼠模型,并在CPSP大鼠脑室内注射甘珀酸观察对卒中后疼痛大鼠是否有镇痛作用及探索相关机制。方法:为检测模型是否成功及大鼠行为学,将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丘脑后外侧注射生理盐水,每组5只)和实验组(丘脑后外侧注射胶原酶,每组5只)。实验组脑立体定位注射Ⅳ胶原酶0.125 U/0.5 μl,术后观察大鼠的运动功能,应用Von-Frey丝、红外线热痛仪检测大鼠痛觉的变化。为检测甘珀酸作用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丘脑后外侧注射生理盐水,每组13只);CPSP组(丘脑后外侧注射胶原酶,每组13只)、CPSP+甘珀酸组(丘脑后外侧注射胶原酶,第7天侧脑室注射甘氨酸,每组13只);其中各5只检测行为学,各5只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各3只检测免疫荧光。取大鼠的丘脑检测GFAP的表达变化。在CPSP大鼠脑室内注射甘珀酸20 μg(浓度2 g/L),观察甘珀酸对CPSP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大鼠丘脑腹后区注射胶原酶后,大鼠的机械痛阈值于胶原酶注射后第7天从(23.65±3.03) g降低到(6.45±1.12)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010, P<0.05),持续28 d,热痛阈值从(12.50±0.75) s降低到(6.71±0.88)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362, P<0.05),但大鼠的运动功能不受影响。通过脑室注射给予甘珀酸后第2天,CPSP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回升到(16.65±3.24) g,热痛阈值回升到(9.63±1.62)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161, P<0.05)。CPSP组大鼠术后第7天背侧丘脑GFAP表达升高(3.20±0.89)倍,给予甘珀酸后背侧丘脑GFAP表达下降到正常值的(1.40±0.3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380, P<0.05)。 结论:出血性脑卒中后的肢体疼痛可能与出血区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给予星形胶质细胞的抑制剂甘珀酸后可以缓解CPS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跌打追风酒浸渍联合TDP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在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观察跌打追风酒浸渍联合TDP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2月我院门诊或住院收治的120例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手术方式均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给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TDP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干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给予跌打追风酒浸渍+TDP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干预.比较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测量两组患者头静脉直径、血流量及内瘘血管壁厚度、动脉阻力指数的差异,统计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7 d后hs-CRP、MCP-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观察组hs-CRP、MCP-1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且观察组治疗7 d后hs-CRP、MCP-1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15 d、30 d后头静脉直径和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两组患者治疗15 d后内瘘血管壁厚度、动脉阻力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而治疗30 d后两组内瘘血管壁厚度及观察组动脉阻力指数明显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头静脉直径、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内瘘血管壁厚度、动脉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56/60)高于对照组的(48/60),而并发症发生率(1/60)与对照组(5/6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跌打追风酒浸渍联合TDP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可促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可能与减轻治疗后炎症反应,改善内瘘血管条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喜疗妥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弹性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研究并分析维持性血透患者使用远红外线治疗仪(FIR)改善血管弹性和内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维持性血透患者46例,将患者分为FIR组(FIR联合喜疗妥)和非FIR组(单用喜疗妥),按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程度分为轻、中、重型,测量治疗前后狭窄处透析前、透析中的血管内径.结果 FIR治疗对狭窄处内径及血管弹性有一定改善,但与非FI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型后,FIR组的轻型和中型狭窄有明显改善,与非F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型狭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R可有效改善轻中型内瘘狭窄处的血管内径和弹性,其效果优于单用喜疗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磁性普鲁士蓝介导光热消融肿瘤及三模态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具有近红外光响应光热转换特性的磁性中空普鲁士蓝纳米颗粒(HMNP-PBNPs),综合考察其在近红外激光辐照下对HepG2肝癌细胞的光热消融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 采用聚苯乙烯微球模板法制备中空磁性纳米颗粒(HMNP),然后利用共沉淀法在其表面包覆具有近红外光强吸收的普鲁士蓝(PBNPs)纳米外壳制成HMNP-PBNPs.对其形态结构、粒径分布、磁学性能,及其在近红外激光(808 nm,5min,1.2 W/cm2)辐照下产热性能和对肿瘤的光热消融疗效进行表征和验证;同时采用多模态体外成像研究考察HMNP-PBNPs的MRI、红外热成像(ITI)及光声成像(PAI)的体外成像性能.结果 HMNP-PBNPs呈规则的“核-壳”结构形态、分散性良好、其粒径大小约为(131.7±11.6) nm,壳层厚度约为18.5 nm;颗粒具有良好的磁学性能(36.6 emu/g)和光热转换性能(>50℃),在808 nm近红外激光辐照下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80%).体外成像检测结果显示:与双蒸水对照组比较,200 μg/ml HMNP-PBNPs的MRI信号值(q=16.5,P<0.05)、PAI信号值(q=8.2,P<0.05)及ITI信号强度增加,体现出良好的MRI/PAI/ITI多模态成像性能.结论 本研究成功设计制备了一种三模态成像介导的诊断治疗一体化的近红外光响应肿瘤光热消融诊疗剂HMNP-PBNPs,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EBT/MEBO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阴茎及阴囊表皮不典型增生致皮肤破溃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2018年3月赣州东河医院外科收治的1例阴茎及阴囊表皮中度不典型增生致皮肤破溃患者予以外科清创后,局部创面全程应用烧伤创疡再生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T/MEBO)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治疗28 d后,创面基本愈合,患者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创面愈合良好,愈后皮肤感觉正常、弹性较好、无明显增生性瘢痕形成,皮下组织丰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干预耳撕脱模型兔的皮瓣成活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早期给予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外伤皮瓣术后患者进行处理, 能够减轻水疱、肿胀等症状, 使皮瓣的成活率提高, 依达拉奉能够有效清除皮瓣损伤区自由基.目的:探讨高压氧处理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兔撕脱皮瓣成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54只健康新西兰白兔由苏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于兔左耳背中央形成1.5 cm×8 cm中央动脉为蒂的矩形皮瓣, 应用特殊装置造成碾压撕脱伤, 造模成功48只, 随机分为4组, 每组12只, 原位缝合后各组连续治疗3d.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高压氧组予以高压氧治疗;依达拉奉组尾静脉注射依达拉奉3 mg/ (kg?d);联合组予以高压氧治疗的同时予以依达拉奉治疗;在治疗后第3天观察皮瓣的微循环变化, 治疗后第7天测量皮瓣的成活面积, 取存活皮瓣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皮瓣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激光多普勒和红外线热成像系统检查显示, 在联合组血流灌注能达到皮瓣的远端, 高压氧组和依达拉奉组血流灌注能够达到皮瓣的中段, 而对照组仅能达到近段;②联合组皮瓣存活显著高于其他3组 (P <0.05), 依达拉奉组和高压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③联合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极低, 而对照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高于高压氧组和依达拉奉组;④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示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联合组最低 (P <0.05), 高压氧组和依达拉奉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⑤结果说明, 高压氧处理联合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兔耳撕脱皮瓣成活, 其机制与降低兔耳皮瓣损伤过程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术期足踝肿胀及切口愈合一直是手术医生关注的重点,临床医生也一直在试图缩短手术等待期并降低切口感染率.目的 探讨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40足)跟骨骨折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正确体位摆放、冰敷消肿、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患肢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跟骨周围皮肤褶皱试验阳性所需时间、术后切口恢复情况、术后肿胀、踝周径差值、疼痛、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 观察组跟骨周围皮肤褶皱试验转阳性所需时间为(6.4±0.7)d,短于对照组的(8.2±1.2)d(t=-5.794,P<0.001).观察组切口治愈率为70%(14/20),高于对照组的35%(7/20)(χ2=4.912,P=0.027).观察组Ⅱ度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584,P=0.018).入院第5天、术后第5天,观察组踝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入院第5天、术后第5天,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术期应用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有利于消除肿胀,缓解疼痛,促进术后切口愈合,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AI/ITI双模态PtCu纳米框架介导光热-放疗联合消融肿瘤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具有近红外(NIR)光热及放疗增敏效应的铂铜(PtCu)纳米框架,综合考察其光声成像(PAI)及近红外热成像(ITI)体内外成像性能,并检测其在NIR激光辐照下和X射线对子宫颈癌HeLa细胞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 利用热溶剂法制备PtCu纳米框架,在框架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以提高其血液相容性,并在表面接枝叶酸(FA)以提高纳米框架对肿瘤的靶向性能.继而对PtCu纳米框架的理化性能进行分析表征,考察材料在体内外的PAI/ITI双模态成像性能,并检测光热-增强放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能.结果 PtCu纳米框架呈规则凹八面体结构,在各种溶剂介质中分散性良好,粒径(65.32±4.37)nm,Zeta电位(7.80±1.54)mV.在NIR (808 nm、5min、2.4 W/cm2)和X射线(10Gy、10min)的辐照下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经联合治疗小鼠实体肿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外成像结果显示,PtCu纳米框架具有较好的PAI/ITI双模态成像性能.结论 本研究设计制备PtCu纳米框架能够实现PAI/ITI双模态成像介导的光热-放疗增敏联合消融肿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