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血必净治疗重症脓毒症的效果及其对凝血纤溶系统与微循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VVH)联合血必净治疗重症脓毒症的效果及其对凝血纤溶系统与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VVH组和联合组,每组各80例.CVVH组患者采用CVVH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血必净联合CVVH治疗,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体征指标[心率(H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平均动脉压(MAP)]、凝血纤溶指标[凝血酶时间(T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水平]、微循环指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02)、乳酸(LAC)水平、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不良反应及28 d死亡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CVVH组(92.50%vs.81.25%,P<0.05).治疗24 h内,两组患者HR均逐渐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CVVH组(P<0.05);PaCO2和平均动脉压逐渐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CVVH组(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TT、ScvO2水平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CVVH组(P<0.05);PIC、TAT、LAC、CRT、CRP、WBC和PCT水平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CVVH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28 d死亡率低于CVVH组(P<0.05).结论:血必净与CVVH联合治疗重症脓毒症效果好,可改善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和微循环功能,降低炎症反应与28 d死亡率,且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凝血相关指标在评估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血栓调节素(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α2-纤溶酶抑制剂-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在评估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1月本院ICU收治的254例危重症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VTE分为VTE组(106例)和无VTE组(148).使用高灵敏度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测量患者空腹静脉血中TAT、PIC、TM和t-PAIC水平.使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TAT、PIC、TM、t-PAIC和VTE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它们在区分VTE中的诊断效率.使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患者的28 d存 活率.结果 在纳入患者中,VTE发生率41.7%,包括16.5%肺血栓栓塞(PE),20.5%深静脉血栓(DVT)和4.7%其他(静脉导管或浅静脉)血栓形成.与无VTE组相比,VTE组入院时血管加压药使用比例、机械通气比例、CRP水平、TAT、PIC、TM、t-PAIC、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TAT、PIC、TM、t-PAIC与危重症患者VTE密切相关(P<0.05).在4个凝血标志物中,tPAIC的最低曲线下面积(AUC)为0.615,TAT的最高AUC为0.711.当应用TAT、PIC、TM、t-PAIC的组合时,AUC增加到0.814,敏感性增加到74.1%.在4种凝血标志物中,TAT、PIC和TM高水平患者的28 d存活率显著低于低水平患者(P<0.05).结论 TAT、PIC、TM、t-PAIC联合在评估危重症患者VTE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并优于单一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和血栓弹力图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血栓弹力图(TEG)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20例肿瘤患者(病例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TAT、PIC、TEG各参数的差异.基于Caprini评分将肿瘤患者细分为不同血栓风险组,比较各组TAT、PIC、TEG各参数的差异.比较不同肿瘤类型患者3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T、PIC、TEG各参数诊断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效能.结果 病例组TAT、PIC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极高风险组TAT、PIC高于中/低风险组(P<0.05);肝癌、肺癌、肠癌、胃癌患者TAT、PIC水平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EG评价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敏感性分别为85.0%、55.0%、56.70%,特异性分别为93.3%、81.7%、70.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0.72、0.63.结论 TAT、PIC可早于TEG提示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能更好地提示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血栓标志物联合炎症指标评估肿瘤并发脓毒性休克的效能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血栓标志物[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复合物(t-PAI.C)]及相关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与白细胞计数(WBC)]诊断肿瘤并发脓毒性休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就诊的74例肿瘤并发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脓毒症3.0诊断标准将74例患者分为脓毒症组54例和脓毒性休克组20例.比较两组血栓标志物及炎症指标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并发脓毒性休克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对肿瘤并发脓毒性休克的诊断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TM、t-PAI.C、PCT水平明显低于脓毒性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TM、t-PAI.C与PCT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t-PAIC水平升高为肿瘤并发脓毒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9,95%CI 1.08~1.30,P<0.05),患者t-PAIC水平每增加1 ng/mL,肿瘤并发脓毒性休克的风险增加至1.19倍.TM、t-PAI.C、PCT及3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肿瘤并发脓毒性休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88、0.77与0.90,其诊断肿瘤并发脓毒性休克的灵敏度分别为70.0%、85.2%、86.6%与88.9%,特异度分别为60.0%、84.0%、56.0%与84.0%.结论 TM、t-PAI.C、PCT联合检测诊断脓毒性休克的效能优于单一指标,能更准确地诊断肿瘤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从而协助临床进行干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TAT、PIC联合D-二聚体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检测肿瘤患者的TAT、PIC及D-二聚体的水平,探讨TAT、PIC联合D-二聚体检测在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60例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体检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后比较两组TAT、PIC及D-二聚体水平的之间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患者发生血液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例组的TAT、PIC以及D-二聚体检测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Logistic回归显示,仅有TAT(OR=1.66,95%CI 1.23~2.25,P<0.05)为肿瘤患者血液发生高凝的危险因素;TAT、PIC、D-二聚体以及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67、0.58与0.92,其评价肿瘤患者凝血为高凝状态的灵敏度分别为75%、56%、58%、与76%,特异性分别为90%、85%、65%与95%.结论 TAT、PIC联合D-二聚体检测能更早地发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能更好地提示肿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及时地避免患者出现血栓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NSCLC患者肺功能、血栓因子、P-gp、GBU4-5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研究胸腔镜肺段切除术(TS)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功能、血栓因子、P糖蛋白(P-gp)、解旋酶(GBU4-5)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NSCLC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S组(n=46)、胸腔镜肺叶切除术(TL)组(n=46).TS组行TS治疗,TL组行TL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疼痛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术后90 d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及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手术前、手术后7 d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等血栓因子水平;手术前、手术后7 d血清P-gp、GBU4-5水平;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TS组手术时间为(145.36±19.26)min,长于对照组[(120.85±14.48)min],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3 d VAS评分分别为(81.65±8.42)mL、(307.67±33.05)mL、(3.25±0.35)分,均小于 TL 组[(123.54±15.09)mL、(331.96± 35.86)mL、(4.30±0.36)分],术后住院时间为(7.57±0.78)d,短于对照组[(9.46±0.9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 90 d,两组 MVV、FEV1%pred、FEV1/FVC 均升高,且 TS 组 MVV、FEV1%pred、FEV1/FVC 分别为(85.06±8.81)L/min、(86.74±8.93)%、(85.13±8.76)%,均高于 TL 组[(78.04±8.13)L/min、(79.06±8.21)%、(78.06±8.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血浆TM、PIC、TAT及血清P-gp、GBU4-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7%,低于TL组(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治疗NSCLC可减少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保留更多的肺功能,降低血栓因子、P-gp、GBU4-5水平,可达到与TL 一致的切除病灶的目的,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风险分层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分析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是否具有对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患者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asion,MT)风险分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PP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MT(MT组,n=60)定义为分娩后 24h内输注红细胞量≥10 U,<10U为非MT组(n=190).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PPH刚发生时的血浆PIC、TAT水平.结果 与非MT组相比,MT组PPH患者拥有更高的TAT[2.20(1.20,3.00)ng/mL vs.4.00(2.20,6.30)ng/mL,Z=-5.464,P<0.001]及PIC[0.99(0.82,1.13)μg/mL vs.1.11(1.05,1.55)μg/mL,Z=-7.228,P<0.001]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TAT、PIC联合预测PPH后需要MT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95%置信区间:0.756~0.886),阳性似然比为4.76、阴性似然比为0.35,明显优于二者单独预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TAT水平>3.25 ng/mL、PIC水平>1.04 μg/mL均为PPH后需要M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AT、PIC水平升高是PPH患者需要MT的独立预测指标,二者联合预测效能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凝血和纤溶功能与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分析凝血和纤溶功能与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单纯卵圆孔未闭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常规止凝血检测指标、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与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隐源性卒中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FDP)、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FDP、TM、TAT、PIC和t-PAIC均是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隐源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D-D、FDP、TM、TAT、PIC和t-PAIC预测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隐源性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0.665、0.680、0.835、0.710、0.680、0.752.结论 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患者机体凝血和纤溶功能均增强,早期监测凝血和纤溶功能有助于预测隐源性卒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凝血指标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凝血指标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在预测血栓前状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MM患者49例,以131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栓四项和凝血五项结果,包括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除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MM患者组其他凝血五项和血栓四项结果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不同免疫球蛋白分型间的比较显示,轻链组TT降低,Fib明显升高;IgG患者TM高于IgA和轻链组.不同DS分期结果显示,Ⅱ期患者Fib降低,TM和tPAI-C升高较为明显.结论 监测MM患者凝血五项和血栓四项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不同分型和分期间凝血指标变化的特点予以早期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血浆凝血和纤溶标志物在肿瘤治疗与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通常被视为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除了上述功能,其对肿瘤的发生、预后及治疗均有一定影响,提示其在肿瘤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主要综述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在肿瘤治疗与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