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凝血、纤溶标志物对脓毒症性凝血病的诊断及预后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新型凝血、纤溶标志物对脓毒症性凝血病(SIC)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153例脓毒症患者资料,根据2017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发布的SIC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IC组(n=55)和普通脓毒症组(SA组,n=98).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随访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发生SIC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脓毒症患者发生SIC的预测效能,纳入2023年4-7月的66例脓毒症患者进行验证,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PL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复合物(t-PAIC)、血栓调节蛋白(T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PLT、D-D、t-PAIC、TM是脓毒症患者发生SI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T、PLT、D-D、t-PAIC、TM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914],该模型拟合良好(x2=12.593,P=0.127);验证组显示其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0.888),该模型拟合良好(x2=7.996,P=0.333).t-PAIC<19.27μg/mL组比t-PAIC≥19.27μg/mL组、TM<16.11 TU/mL组比TM≥16.11 TU/mL组的中位OS时间更长(P<0.05).结论 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模型对脓毒症患者发生SIC有较好的预测效能,t-PAIC、TM对脓毒症患者发生SIC的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脓毒症性心肌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在脓毒症性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入科时心脏超声显示射血分数是否<50%分为普通脓毒症组( n=79)和脓毒症性心肌病组( n=28),比较两组患者入科2 h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乳酸水平、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常规凝血指标和凝血分子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血栓调节蛋白(TM)、TAT、纤溶酶-α 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对脓毒症性心肌病的诊断界值,并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与普通脓毒症组入科时的心肌钙蛋白I[0.02(0.01,0.09)ng/ml]、NT-proBNP[1 118.09(333.25,2 687.00)pg/ml]、乳酸[1.35(0.90,2.60)mmol/L]、TAT[6.50(3.94,12.14)ng/ml]、PIC[1.256(0.668,2.045)μg/ml]及t-PAIC[10.50(6.70,21.30)ng/ml]比较,脓毒症性心肌病组入科时的心肌钙蛋白I[0.75(0.01,6.02)ng/ml]、NT-proBNP[12 125.14(4 185.89,33 611.62)pg/ml]、乳酸[2.35(1.43,4.34)mmol/L]、TAT[19.85(9.08,45.78)ng/ml]、PIC[2.115(0.878,4.114)μg/ml]及t-PAIC[22.03(15.61,33.20)ng/ml]水平均升高( P<0.05)。Logistic回归显示NT-proBNP阳性和TAT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心肌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TAT水平预测脓毒症性心肌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取血浆TAT水平界值为8.26 ng/m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依次为0.82和0.63。K-M分析结果显示针对TAT>8.26 ng/ml的脓毒症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者28 d生存率是未抗凝者的8.6倍。 结论:血浆TAT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心肌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AT>8.26 ng/ml的脓毒症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评估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高凝状态及预测血运重建后再狭窄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在不同病情时的变化特征以及预测血运重建术后管腔再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ASO患者386例,男209例,女177例,年龄70(44~97)岁,包括间歇性跛行组196例和严重下肢缺血组190例。有172例间歇性跛行患者和185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在30 d随访期内有23例间歇性跛行患者和49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在术后发生再狭窄。于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采集静脉血样本,采用Shine i29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TAT水平。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做多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做两组间数据比较,用Friedman秩和检验做同组内各时间节点数据比较,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元相关性分析获得优势比( OR),用ROC做TAT诊断性能分析,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 HR)。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2.69(1.77,3.90)ng/ml]比较,ASO患者血浆TAT水平[10.24(5.89,19.92)ng/ml]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血浆TAT水平高于间歇性跛行患者( P<0.001)。Rutherford分级3级患者血浆TAT>2级、4级>3级、6级>5级( P值分别为0.038、<0.001和0.013)。间歇性跛行组中,血运重建术后第3天和第7天,再狭窄患者血浆TAT水平均高于血流通畅患者( P值分别为0.004和<0.001);血流通畅患者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低于术后第3天和术前( P均<0.001);再狭窄患者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低于术后第3天而高于术前( P均<0.001)。严重下肢缺血组中,在术前、术后第3天和第7天,再狭窄组患者的血浆TAT水平均高于血流通畅组患者( P值分别为0.001、0.013和<0.001);血流通畅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低于术后第3天和术前( P值均<0.001);再狭窄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低于术后第3天( P<0.001),而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分析显示,在全部患者、间歇性跛行患者和严重下肢缺血患者中,血运重建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预测术后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783和0.853。生存分析显示,在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组,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高于临界值(≥7.66 ng/ml)的患者在术后30天内发生再狭窄事件的累积风险概率增高(Log-rank χ2=93.674, 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在严重下肢缺血组,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可作为术后30 d内的再狭窄事件发生的独立指标( HR=2.259, P<0.001)。 结论:血浆TAT能够反映ASO患者不同病情时的高凝状态,有助于病情严重程度分层。此外,TAT对血运重建术后发生管腔再狭窄有高度敏感性,能作为评估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术后再狭窄事件的独立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AT与TM和t-PAIC及PIC在血栓栓塞中的应用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血栓栓塞是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且发生、发展机制极其复杂,疾病早期难以察觉,因此临床防治具有一定难度。当前,常规凝血四项、D-二聚体等实验室检查已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的评估与辅助诊断、抗血栓药物的效果监测等领域。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等血栓生物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临床症状出现前实验室诊断的空白。本文旨在阐释TAT、TM、t-PAIC、PIC在血栓栓塞中的应用现状并发掘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为血栓栓塞高危人群选择合适的早期监测指标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穿心莲内酯对脂多糖刺激下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明确穿心莲内酯(AD)对脂多糖(LPS)刺激下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表达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大鼠AECⅡ细胞RLE-6TN分为正常对照(NC)组、LPS组及6.25、12.5、25 mg/L AD组(AD 6.25组、AD 12.5组、AD 25组)5组。NC组用RPMI 1640常规培养基培养;LPS组在RPMI 1640常规培养基中加入5 mg/L的LPS进行刺激;不同剂量AD组细胞分别用6.25、12.5、25 mg/L的AD处理1 h后给予LPS刺激培养。于LPS刺激细胞24 h后收集细胞及细胞培养上清液,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分别检测细胞中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Ⅲ型前胶原肽(PⅢ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活化蛋白C(APC)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LPS组TF、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TFPI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降低;同时细胞上清液中PⅢP、TAT水平明显升高,AT-Ⅲ、APC水平明显降低。与LPS组相比,AD 6.25组、AD 12.5组、AD 25组TF、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TF/GAPDH:0.86±0.08、0.45±0.04、0.44±0.04比1.32±0.10,TF mRNA(2 -ΔΔCt):2.59±0.25、2.27±0.05、1.95±0.04比4.60±0.26,PAI-1/GAPDH:2.11±0.07、1.45±0.04、0.86±0.09比2.56±0.09,PAI-1 mRNA(2 -ΔΔCt):3.50±0.22、2.23±0.29、1.84±0.09比6.60±0.27,均 P<0.05〕,TFPI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TFPI/GAPDH:0.78±0.05、0.81±0.03、0.84±0.07比0.36±0.02,TFPI mRNA(2 -ΔΔCt):0.46±0.09、0.69±0.07、0.91±0.08比0.44±0.06,均 P<0.05〕,细胞上清液中PⅢP、TAT水平明显降低,AT-Ⅲ、APC水平明显增加〔PⅢP(μg/L):13.59±0.23、12.66±0.23、10.59±0.30比15.82±0.29,TAT(ng/L):211.57±6.41、205.69±4.04、200.56±9.85比288.67±9.84,AT-Ⅲ(μg/L):102.95±3.86、123.92±2.63、128.67±1.67比92.93±3.36,APC(μg/L):1 188.95±14.99、1 366.12±39.93、1 451.15±29.69比1 145.55±21.07,均 P<0.05〕;随着AD剂量的增加,上述促进及抑制作用越加明显,AD 25组TF、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TFPI mRNA表达升高、上清液中PⅢP水平降低和AT-Ⅲ、APC水平增加与AD 6.25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AI-1蛋白表达降低及上清液中PⅢP水平降低与AD 12.5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AD在6.25~25 mg/L的剂量范围内,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刺激下AECⅡ细胞RLE-6TN表达及分泌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促进抗凝因子的分泌,以25 mg/L作用最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SFTS)发病期和恢复期的凝血和血栓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4月12日至8月12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SFTS患者,其中SFTS发病期36例,SFTS恢复期18例,并招募36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血浆标本。回顾性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浓度。统计比较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FTS发病组PT[12.5(12.1,13.6)s比10.8(10.5,11.5)s, P<0.05]较长,但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4.0~21.0 s);APTT[49.1(42.0,58.2)s比28.5(26.6,30.4)s, P<0.05]较长;FDP[6.07(2.67,8.64)μg/ml比1.00(0.80,1.87)μg/ml]和D-D[2.27(1.04,2.98)μg/ml比0.30(0.21,0.47)μg/ml]较高( P均<0.001);血浆TAT[16.05(8.05,26.58)ng/ml比3.55(2.60,4.85)ng/ml]和PIC浓度[4.44(2.52,5.54)μg/ml比0.84(0.60,1.35)μg/ml]较高( P均<0.001);TM[(19.41±8.29)TU/ml比(9.33±1.89)TU/ml]和t-PAIC浓度[(37.52±21.10)ng/ml比(7.06±3.37)ng/ml]较高( P均<0.001)。SFTS恢复组患者血浆中TAT浓度为9.10(3.95,18.40)ng/ml,仍高于正常参考范围(<4 ng/ml),PIC浓度低于SFTS发病组[1.91(1.45,2.93)μg/ml比4.44(2.52,5.54)μg/ml, P<0.05],TM和t-PAIC低于SFTS发病组( P均<0.05)。 结论:SFTS患者发病期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恢复期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减轻,但机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系统障碍,提示当体内病毒清除后,仍需继续监测凝血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分子标志物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并对恶性肿瘤患者形成血栓危险因素进行评价。方法:诊断性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及牡丹江市肿瘤医院的恶性肿瘤患者,共1 366例[包括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男562例,女804例,年龄(59.45±15.10)岁],对照组为70名健康体检人群[男35名,女35名,年龄(50.41±18.90)岁],其中形成静脉血栓69例,男32例,女37例,平均年龄(61.20±15.71)岁。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静脉血浆中的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根据各项标志物的敏感度及特异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项标志物的诊断性能,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风险分析。结果: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肺癌最高,其次为结直肠癌及乳腺癌( P<0.05);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血栓组的TM、TAT、t-PAIC及PIC水平高于对照组,非血栓组的TAT、t-PAIC及P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M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0.57 IU/ml(敏感度为50.30%,特异度75.50%,AUC=0.671),TAT的最佳截断水平为4.16 ng/ml(敏感度为80.30%,特异度为62.80%,AUC=0.757),t-PAIC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1.44 ng/ml (敏感度为52.50%,特异度为84.00%,AUC=0.682),PIC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18 μg/ml(敏感度为67.20%,特异度为79.50%,AUC=0.790),四项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敏感度最佳,诊断性能最好(86.90%,AUC=0.807)。年龄、分期、转移、手术、肿瘤直径及PIC水平是影响恶性肿瘤VT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血栓发生率不同,TM、TAT、t-PAIC及PIC联合检测诊断性能最好,可作为恶性肿瘤发生VTE的新型筛查方法。年龄、分期、转移、手术及肿瘤直径是恶性肿瘤发生VTE的高危因素,PIC水平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6个月内并发VTE风险的可靠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持续增高预示不良临床结局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颅脑创伤时的变化特征以及对不良临床结局的预测能力。方法: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的147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其中男112例,女35例,年龄36(26~48)岁。测定TBI发生后第0、1、3、7天的血浆TAT含量,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做多组间比对,用Mann-Whitney U检验做两组间数据比对;用Friedman秩和检验做同组内患者数据连续比对;用ROC分析TAT预测TBI患者30 d内不良事件的诊断性能;用Kaplan-Meier曲线做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做风险比( HR)分析。 结果:轻、中、重型患者各组内的第0、1、3、7天间比较显示,TAT水平均表现为第0天>第1天>第3天>第7天( χ2值分别为95.612、133.555和132.453, P值均<0.001)。不良事件组的第0、1、3、7天的TAT水平高于病情稳定组( U值分别为959.0、321.0、36.0、1.0, P值均<0.001)。在病情稳定组中,重型亚组第0、1天的TAT水平高于轻型亚组( U值分别为0和1.0, P值均<0.001),第3、7 d的TAT水平与轻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值分别为342.5、272.5, P值分别为0.486和0.065);中型亚组第0、1天的TAT水平高于轻型亚组( U值分别为0和280.0, P值均<0.001),第3、7天的TAT水平与轻型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值分别为628.0、647.0, P值分别为0.826和0.996)。ROC显示,第0、1、3、7 d的TAT诊断临界值分别为68.75、29.05、17.25和13.85 ng/ml时,预测不良事件的敏感度分别为86.8%、94.3%、100.0%和100.0%,特异度分别为71.3%、78.7%、91.5 %和96.8%;生存分析显示,高于上述临界值的患者发生不良临床结局的累积概率显著增高;Cox分析显示,第0、1、3、7天检测TAT预测不良临床结局的 HR分别为1.818、2.257、3.526和4.813( P值均<0.001)。 结论:血浆TAT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AT持续增高能反映不良事件风险,可作为综合预判TBI患者病情发展趋势的有效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黄连素剂量依赖性抑制脂多糖刺激下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促凝和纤溶抑制因子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脂多糖(LPS)刺激下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表达及分泌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AECⅡ细胞株RLE-6TN,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黄连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根据半数抑制浓度(IC 50)确定药物浓度范围。将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使用DMEM培养基常规培养;LPS组在培养基中加入5 mg/L的LPS刺激细胞;黄连素预处理组先分别加入20、50、80 μmol/L黄连素预处理1 h后,再加入5 mg/L的LPS共培养。LPS刺激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细胞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蛋白和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活化蛋白C(APC)、Ⅲ型前胶原肽(PⅢ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 结果:根据抑制率曲线计算得出黄连素对RLE-6TN细胞的IC 50为81.16 μmol/L,故选择20、50、80 μmol/L作为黄连素的干预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刺激24 h后RLE-6TN细胞表达及分泌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异常,表现为TF、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FPI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同时细胞上清液中APC、ATⅢ含量均明显降低,而PⅢP、TAT含量均明显升高。给予黄连素预处理后,LPS刺激诱导的RLE-6TN细胞表达及分泌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异常情况得到纠正,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以80 μmol/L时作用更为显著;与LPS组相比,黄连素80 μmol/L预处理组细胞中TF、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TF蛋白(TF/GAPDH):0.45±0.02比0.55±0.03,TF mRNA(2 -ΔΔCt):0.39±0.08比1.48±0.11,PAI-1蛋白(PAI-1/GAPDH):0.37±0.02比0.64±0.04,PAI-1 mRNA(2 -ΔΔCt):1.14±0.29比4.18±0.44,均 P<0.01〕,TFPI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FPI蛋白(TFPI/GAPDH):0.53±0.02比0.45±0.02,TFPI mRNA(2 -ΔΔCt):0.94±0.08比0.40±0.05,均 P<0.01〕;同时细胞上清液中APC、ATⅢ含量明显升高〔APC(μg/L):1 358.5±26.0比994.2±23.1,ATⅢ(μg/L):118.0±7.4比84.4±2.7,均 P<0.01〕,而PⅢP和TAT含量则均明显降低〔PⅢP(μg/L):11.2±0.4比18.6±0.9,TAT(ng/L):222.1±2.8比287.6±7.0,均 P<0.01〕。 结论:黄连素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LPS刺激下大鼠AECⅡ细胞促凝及纤溶抑制相关因子表达和分泌,促进抗凝因子表达和分泌,有望成为有效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泡过度促凝和纤溶抑制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清金化浊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痰热瘀肺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清金化浊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痰热瘀肺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本院66例AECOPD痰热瘀肺证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研究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清金化浊方。2组均治疗7 d。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急性血栓事件。结果:治疗期间,66例患者中4例标本溶血,2例误纳入退出研究,最终对照组28例、研究组32例进入疗效统计。治疗后,研究组血浆t-PAIC[(6.19±1.93)μg/L比(7.42±2.71)μg/L, t=2.04]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血清TNF-α[(71.15±25.25)ng/L比(122.60±98.76)ng/L, t=2.4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血浆PT[(11.98±0.74)s比(11.55±0.77)s, t=-2.19]较对照组延长( 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未出现血栓事件,对照组出现1例急性心肌梗死。 结论:清金化浊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AECOPD痰热瘀肺证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