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与AECOPD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不同的分类方法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134例AECOPD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频率等临床资料,血细胞分析、降钙素原(PCT)、凝血指标、白蛋白(ALB)、肺功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纤维蛋白原/血清白蛋白(FAR),血小板/淋巴细胞(PLR)等辅助检查结果。分别根据外周血EOS两种不同节点值,即EOS百分比为2%和绝对值计数为100/μl,将所有患者分为非EOS增多型和EOS增多型,比较2种分类方式下,患者临床特征、炎症指标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变化。结果:以住院日、机械通气率反映患者转归,EOS%<2%、EOS<100/μl的患者住院日更长、机械通气率更高,预后更差,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NLR、FAR、PLR、PCT、肺动脉高压合并率均较EOS%≥2%、EOS≥100/μl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种分类方法在反映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EOS可作为评价AECOPD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非EOS增多型患者预后较差,不同节点值分类(EOS%为2%和EOS为100/μl)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早期筛查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初诊的老年肺癌患者205例,分为骨转移组111例,未转移组94例,比较2组的基础资料、血生化和肿瘤标志物,记录骨转移组骨折部位,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05例老年肺癌患者中骨转移111例,其中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及其他病理类型分别占68.47%(76/111)、13.51%(15/111)、15.32%(17/111)、2.70%(3/111)。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是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长骨、肩胛骨、胸骨、颅骨。单发骨转移灶占22.52%(25/111),2个骨转移灶36.04%(40/111),多个(≥3个)骨转移灶占41.44%(46/111)。发生骨相关事件58例(52.25%)。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凝血酶原活动度、碱性磷酸酶(ALP)、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P、NSF、CEA、FDP是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脊柱是最常见骨转移部位。ALP、NSE、CEA、FDP是影响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与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异常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与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异常的关系。方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9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高凝血状态分为高凝血状态组(35例)与无高凝血状态组(44例)。另选取同期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以及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并对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3组的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5.793, F=21.629, P<0.05)。高凝血状态组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无高凝血状态组、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无高凝血状态组组[(238.34±7.65) mg/L比(271.69±13.51) mg/L]、对照组[(238.34±7.65) mg/L比(315.38±31.0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5.141、44.676, F=14.483、26.738, P<0.05)无高凝血状态组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9.182、17.159, P<0.05)。3组的D-二聚体、FDP、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7.319、11.394、27.382, P<0.05)。高凝血状态组的D-二聚体、FDP水平高于无高凝血状态组[(3.05±0.17) μg/ml比(0.53±0.11) μg/ml、(12.42±2.11) mg/L比(8.01±1.13) mg/L]、对照组[(3.05±0.17) μg/ml比(0.24±0.07) μg/ml、(12.42±2.11) mg/L比(3.47±0.35) mg/L],PT短于无高凝血状态组[(5.04±0.37) s比(10.99±1.15) s]、对照组[(5.04±0.37) s比(12.82±2.06)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高凝血状态组比无高凝血状态组=62.128、8.237、21.506, t高凝血状态组比对照组=69.415、13.185、30.823, P<0.05)。无高凝血状态组的D-二聚体、FDP水平高于对照组,P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51、7.036、13.508,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抗心磷脂抗体与D-二聚体、FDP呈正相关( r=0.715、0.772, P<0.05),与PT呈负相关( r=-0.826, P<0.05);抗凝血酶Ⅲ与D-二聚体、FDP呈负相关( r=-0.784、-0.753, P<0.05),与PT呈正相关( r=0.807, P<0.05)。 结论: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异常与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具有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鹅膏菌中毒患者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与预后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并比较不同预后鹅膏菌中毒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寻找潜在预后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2例鹅膏菌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的临床指标〔平均动脉压(MAP)、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慢性肝衰竭(CLIF)-SOFA评分、欧洲慢性肝衰竭研究基金会器官衰竭评分(CLIF-C OF)〕,以及28 d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不同预后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对鹅膏菌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共45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8 d存活38例,死亡7例。死亡组患者凝血指标PT、APTT、INR及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SOFA、CLIF-SOFA、CLIF-C OF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T(s):69.59±15.94比25.99±4.64,APTT(s):83.44±17.82比42.64±3.79,INR:6.13±1.47比2.07±0.33,SOFA评分(分):11.57±1.38比6.03±0.77,CLIF-SOFA评分(分):9.86±2.17比5.55±0.67,CLIF-C OF评分(分):11.71±0.97比8.37±0.35〕,PLT明显低于存活组(×10 9/L:80.57±29.65比169.60±1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一般资料及其他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凝血指标PT、APTT、INR、PLT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SOFA、CLIF-C OF对鹅膏菌中毒患者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5。凝血指标的敏感度均达85%以上,其中INR的AUC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0.88 〔95%可信区间(95% CI)为0.74~1.00〕和83.0%;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的敏感度均为100%,其中CLIF-C OF评分的AUC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0.86(95% CI为0.74~0.99)和66.0%。 结论:INR和CLIF-C OF评分可以用于鹅膏菌中毒患者不良预后的评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接受完全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521例NSCLC患者资料,其中40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无转移组),115例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浆FDP水平、临床病理特征及不同FDP水平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术前FDP水平与TNM分期的相关性。结果:521例NSCLC患者中,女性266例,男性255例;年龄[ M( Q1, Q3)]59岁(54岁,65岁);腺癌441例,鳞状细胞癌70例。无转移组和转移组NSCLC患者术前FDP水平分别为2.78 mg/L(2.35 mg/L,3.13 mg/L)和2.99 mg/L(2.56 mg/L,4.1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13, P<0.001)。早期(Ⅰ~Ⅱ期)患者术前FDP水平为2.56 mg/L(2.35 mg/L,3.20 mg/L),晚期(Ⅲ~Ⅳ期)患者术前FDP水平为2.99 mg/L(2.56 mg/L,3.20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8.42, 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FDP水平与肿瘤长径呈正相关( r=0.287, P<0.001)。115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术前FDP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数呈正相关( r=0.679, P<0.001)。根据术前中位FDP水平(2.78 mg/L),将患者分为FDP≤2.78 mg/L组和FDP>2.78 mg/L组,两组NSCLC患者年龄、转移情况、肿瘤分期、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数和组织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NSCLC患者术前血浆FDP水平升高可能与肿瘤的转移情况和肿瘤临床分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栓调节蛋白对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对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洪湖市人民医院35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VTE 71例(VTE组),未发生VTE 285例(非VTE组)。两组患者均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T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M对肺癌患者发生VTE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FDP、PT、APT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TE组TM和DD明显高于非VTE组[(11.61 ± 3.22) U/L比(7.70 ± 2.59)U/L和(5.42 ± 2.15) mg/L比(2.57 ± 0.9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M和DD是影响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0.27和0.66,95% CI 0.19~0.39和0.56~0.78,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M和DD预测肺癌患者发生VTE的曲线下面积为0.830和0.892(95% CI 0.772~0.889和0.842~0.94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 1.617, P>0.05);TM和DD最佳截断值为9.39 U/L和3.83 mg/L,灵敏度为77.46%和76.06%,特异度为73.33%和91.58%。 结论:TM可作为肺癌患者发生VTE的预测 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导致脑梗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2个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探讨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和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例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1及其家系成员(共4代8人)和先证者2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5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检测纤溶酶原活性(PLG:A)、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抗凝血酶活性及纤溶酶原抗原(PLG:Ag)、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LG基因的所有19个外显子及其5′和3′侧翼区,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其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使用Chromas软件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中公布的人类PLG基因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寻找突变位点,采用反向测序法予以证实。结果:2例脑梗死患者均为青年起病,先证者1的PLG:A降低为21%,其4名家庭成员的PLG:A降低至50%左右;先证者2及2名家庭成员的PLG:A降低至50%左右;2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PLG:Ag和其余检测指标均基本正常。通过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1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纯合错义突变,先证者1的4名家系成员和先证者2及其2名家系成员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纤溶酶原的第620位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p.Ala620Thr)。结论:PLG:A水平降低与PLG基因p.Ala620Thr错义突变有关,先证者出现脑梗死可能与p.Ala620Thr错义突变导致机体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受抑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建立与验证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多中心凝血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规则,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减轻人工审核及复检工作负荷,缩短周转时间(TAT)时间。方法:收集来自14家医院检验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间凝血标本共14 394份:规则建立组11 230份(含Delta check 1 182份),规则验证组3 164份(含Delta check 487份);临床试应用77 269份。应用Sysmex CS系列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同时将临床信息、仪器参数、检测结果、临床诊断、抗凝药物使用和HCT、TG、TBIL、DBIL等相关信息汇总;根据历史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累积第2.5和97.5百分位数,根据临床建议、危急值、特殊用药史和相关指南确定自动审核拦截条件及限值;进行一期和二期验证,分别计算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假阴性、假阳性、自动审核通过率、通过正确率(与人工审核一致率)和TAT时间。结果:(1)自动审核规则33条,涉及TT、PT/INR、APTT、FBG、DD、FDP、Delta check、反应曲线及性状异常;(2)规则建立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8.42% (7 684/11 230),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8.51%(11 063/11 230),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0.09%(3 379/11 230),阴性符合率为68.42%(7 684/11 230);规则验证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0.37%(1 910/3 164),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7.79%(3 094/3 164),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7.42%(1 184/3 164),阴性符合率为60.37%(1 910/3 164);(3)自动审核规则试应用,77 269份凝血检测标本,检验结果报告平均TAT缩短分别为8.5~83.1 min。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33条,验证显示能够在保证检验准确性的同时缩短TAT,提高凝血检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肺源性脓毒症和肺部感染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差异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非肺源性脓毒症和肺部感染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凝血指标差异,以及各凝血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非肺源性脓毒症和肺部感染致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计数、28 d病死率等。比较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者和肺部感染致ARDS者凝血功能、28 d病死率,应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凝血指标与患者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ARDS患者240例,其中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者145例,肺部感染致ARDS者95例。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者PT[16.90(15.40,19.45)s 比 15.80(14.70,18.00)s, P=0.003]、INR[1.38(1.22,1.68) 比1.28(1.17,1.48), P=0.005]、APTT[48.90(42.35,56.95)s 比 43.50(37.50,55.00)s, P=0.012]明显高于肺部感染致ARDS者,AT-Ⅲ[56.00(42.00,72.00)% 比 75.00(53.50,91.00)%, P<0.001]低于肺部感染致ARDS者。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患者中28 d存活者93例,死亡者52例,病死率为35.9%,28 d死亡者的PT、INR、APTT显著高于生存者,AT-Ⅲ低于生存者;肺部感染致ARDS患者中28 d存活者49例,死亡者46例,病死率为48.4%,存活者与死亡者的PT、INR、APTT、Fib、D-二聚体、FDP和AT-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包含PLT的SOFA( OR=1.210,95 %CI 1.067~1.372, P=0.003)、INR( OR=2.408,95 %CI 1.007~5.760, P=0.048)是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指标并非预测肺部感染致ARD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非肺源性脓毒症和肺部感染致ARDS患者凝血功能存在显著差异,INR是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在儿童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53例脓毒症且血小板计数>100×10 9/L患儿(脓毒症组)及53例同龄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并比较2组间差异。脓毒症组患儿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危重组(评分≤80分)及非危重组(评分>80分);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并于入院第1、3天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并行常规出凝血指标及临床资料记录,比较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存活组与死亡组间血小板聚集功能及上述常规出凝血指标有无差异,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脓毒症组中非危重组和危重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脓毒症组存活44例(83%),死亡9例(17%)。脓毒症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47.4%比79.9%)( P<0.001)。脓毒症组中危重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降低(32.5%比53.4%, P<0.05);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降低(3.28 g/L比4.53 g/L, P<0.0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显著增高(12.1 mg/L比6.0 mg/L, P<0.05);血小板计数减低(215×10 9/L比346×10 9/L, 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低于存活组(11.1%比59.7%, P<0.001)。危重组中死亡患儿第1、3天血小板聚集功能持续处于较低水平(11.1%、10.9%),存活患儿第1、3天血小板聚集功能相对处于较高水平(59.7%、65.7%)。血小板聚集功能与FIB、钙离子水平呈正相关(均 P<0.05),与PCIS呈正相关( P<0.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功能为脓毒症死亡的影响因素;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所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889( P<0.001),截断值18.3%,灵敏度88.6%,特异度77.8%,当其水平<18.3%时,患儿死亡风险增加。 结论:脓毒症患儿在血小板计数无减少时已出现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与其危重程度相关。脓毒症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对患儿不良预后有预警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