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患者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 构建并验证成人患者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4-9月于武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618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Lasso回归结合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筛选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C指数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Calibration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及Brier分数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应用决策曲线评估其临床有效性.结果 纳入9个预测因素进入模型,即下肢严重创伤史(<1个月)、恶性肿瘤、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截石位或头高脚低手术体位、术中失血量>500 mL、术中输血、CO2气腹及纤维蛋白原.经内部验证前后模型的C统计量分别为0.820和0.825,H-L检验均P>0.5,Brier评分分别为0.168和0.167,校准曲线与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结论 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有效性,可为手术室医护人员筛查术中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风险预测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闭环式服务模式结合气道干预对ICU肺炎患儿疗效及呼吸功能和VAP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闭环式服务模式结合气道干预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肺炎患儿疗效及呼吸功能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4例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闭环式服务模式结合气道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呼吸循环参数、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C反应蛋白(CRP)、氧合指数、乳酸水平、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用药后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明显降低,血氧饱和度(SpO 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 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VAP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RP、乳酸水平和白细胞计数(WBC)恢复时间明显降低,氧合指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物(FDP)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Fb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闭环式服务模式结合气道干预护理后,可明显缓解ICU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ICU肺炎患儿的呼吸循环参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基质血管成分凝胶辅助脂肪移植研究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基质血管成分凝胶(SVF-GEL)辅助脂肪移植的效果。方法:60只BALB/c裸鼠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NS组、PRP组、PRF组、SVF-GEL组,将AG复合物注射于各组裸鼠背部皮下组织,观察术后1、2、4、8、12周AG复合物的大体形态、体积,免疫荧光切片观察细胞并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各组间脂肪移植保存率及MVD进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检验。结果:术后1周仅SVF-GEL组见少许小血管簇生成;2~4周各组小血管簇形成逐渐增多,SVF-GEL组较密集。脂肪体积保存率:SVF-GEL组移植后1、2、4周体积保存率(%)分别为65.54±8.81、74.80±3.58、62.46±3.71,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8、12周时为54.38±9.14、52.67±8.34,仍优于NS组(35.75±5.21、32.88±7.48, P<0.05)。MVD:各组MVD逐渐增高并于4周时达峰值,8周时下降。术后4周,SVF-GEL组移植的MVD(CD31+细胞/视野)达32.60±10.83,脂肪组织血管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余3组( P<0.05);8周时,SVF-GEL组(54.38±9.14)明显高于NS组(35.75±5.21, P<0.05)。免疫荧光染色:移植后各时间点SVF-GEL组存活区、再生区细胞数量及形态均优于NS组,且后者坏死区域较大。 结论:SVF-GEL辅助脂肪颗粒移植可促进移植物初期血管化及成脂化,提高移植脂肪最终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益气活血通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评价益气活血通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3月-2019年3月泰州市中医院8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前列地尔注射液与口服西洛他唑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通脉汤。2组均治疗1个月。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2 hPG,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TNF-α、IL-1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采用黏度计检测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采用微量热沉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采用Wintrobe法测定ESR。以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足背动脉和股浅动脉的血管内径、血流量和峰值流速,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2%(37/41)、对照组为71.8%(28/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66, P=0.035)。治疗后,研究组FPG、2 hPG、TNF-α、IL-1、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113、4.180、7.655、2.825、2.534, P<0.01或 P<0.05);血浆黏度、全血黏度、Fib、ESR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649、9.894、15.280、3.455, P值均<0.01)。治疗后,研究组股浅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 t值分别为4.184、4.415)及血流量( t值分别为2.253、7.859)均高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峰值流速均低于对照组( t=6.346、6.427, P值均<0.01)。 结论:益气活血通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糖水平及血液高凝状态,升高股浅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及血流量,降低峰值流速,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基于血清学指标构建预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列线图模型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基于血清学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风险。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诊断的1 818例老年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 272例)和验证集(546例);训练集和验证集组间比较后,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将训练集分为非MACE组和MACE组,先后采用单因素、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院内MACE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进行模型评价。结果:1 818例ACS患者中年龄67(61.0,73.0)岁,男性占比70.4%;训练集和验证集组间比较几乎所有指标(除血小板计数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训练集非MACE组和MACE组年龄、体质指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白蛋白、直接胆红素、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尿酸、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 A1c,HbA1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最终筛选出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CRP、TnT、FBG和NT-proBNP 7个变量构建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表现出高区分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5% CI:0.82~0.90;0.85,95% CI:0.81~0.90),两个队列的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和实际风险估计值之间密切一致,证明模型校准得到改善,决策曲线分析表明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 结论:所构建的列线图可较准确地预测老年ACS患者院内MACE的发生风险,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红细胞沉降率极端升高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分析红细胞沉降率(ESR)极端升高(ESR≥100 mm/1 h)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应用ESR辅助诊治疾病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室检查ESR≥100 mm/1 h的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诊断、入院后首次ESR值及入院24 h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和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根据2019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年龄划分新标准将患者分为青年组(18~65岁)、中年组(66~79岁)、老年组(≥80岁);根据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感染性疾病组、血液系统疾病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肾功能衰竭组及其他系统疾病组;分析ESR极端升高在上述疾病中的分布情况以及ESR极端升高与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共纳入429例ESR≥100 mm/1 h的患者,男性236例,女性193例;男性与女性患者ES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1 h:108.00(103.00,119.75)比117.00(105.50,140.00), P=0.234〕。② 429例患者年龄18~98岁,平均(53.70±18.70)岁;青年组310例,中年组87例,老年组32例。青年组ESR值明显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mm/1 h:108.00(103.00,120.00)比119.00(107.00,140.00)、120.00(110.25,140.00),均 P<0.01〕。③ 429例ESR极端升高患者主要诊断为感染性疾病(157例,占36.6%),其次为血液系统疾病(127例,占29.6%)、自身免疫性疾病(74例,占17.2%)等。在感染性疾病中肺部感染者占58.0%(91/157);在血液系统疾病中造血干细胞疾病者占45.7%(58/127),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者占37.0%(47/127),红细胞疾病者占11.0%(14/12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者占75.7%(56/74)。④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所有患者ESR极端升高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呈负相关(ρ值分别为-0.395、-0.381、-0.383,均 P<0.01),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呈正相关(ρ=0.345, P<0.01);同时检测ESR和CRP的266例患者ESR极端升高与CRP并无相关性(ρ=-0.019, P=0.756)。 结论:临床上ESR极端升高多见于肺部感染、造血干细胞疾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红细胞疾病和弥漫性结缔组织病;ESR极端升高与RBC、HB、HCT、FIB水平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老年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sHLH)的发生情况,分析归纳其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20年1月至5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省第一康复医院、山东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在援鄂或支援山东省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期间,共收治248例60岁以上确诊为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噬血细胞综合征(HLH)诊断评分系统(HScore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sHLH组(>169分)和非sHLH组(<98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器官功能衰竭比例及60 d病死率;通过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人群发生sHLH及6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单独或综合指标对sHLH的诊断价值。结果:248例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排除数据不全及无法追溯临床结局者82例、HScore评分98~169分者35例,最终131例患者数据纳入最终随访与统计,其中sHLH组25例,非sHLH组106例。sHLH组患者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计数(LYM)、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前白蛋白(PAB)均较非sHLH组显著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铁蛋白(Fer)、乳酸脱氢酶(LDH)、降钙素原(PCT)、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三酰甘油(TG)、白细胞介素-6(IL-6)、总胆红素(TBil)均较非sHLH组显著升高;且sHLH组患者发热及乏力情况较非sHLH组更严重,休克、急性肝肾损伤和心脏损害的比例较非sHLH组更高。sHLH组患者60 d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HLH组〔84.0%(21/25)比40.6%(43/106), P<0.01〕。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er 〔优势比( OR)=0.997,95%可信区间(95% CI)为0.996~0.998〕、D?-?二聚体( OR=0.960,95% CI为0.944~0.977)、LDH( OR=0.998,95% CI为0.997~0.999)、TG升高( OR=0.706,95% CI为0.579~0.860)是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发生sHLH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1);Fer( OR=1.001,95% CI为1.001~1.002)、LDH( OR=1.004,95% CI为1.002~1.005)和D?-?二聚体升高( OR=1.036,95% CI为1.018~1.055)也是患者6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1),且sHLH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非sHLH患者的7.692倍( OR=7.692,95% CI为2.466~23.987, 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LDH、D?-?二聚体和TG 3项综合指标对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发生sHLH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920,95% CI为0.866~0.973, P=0.000〕。 结论:年龄>60岁的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并发sHLH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Fer、LDH、D?-?二聚体、TG升高是发生sHLH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高度提示预后不良;LDH、D?-?二聚体、TG综合指标对sHLH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sHLH的早期筛查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凝血4项指标与肿瘤标志物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凝血4项指标与肿瘤标志物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80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非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肝转移癌患者、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纳入A组、B组、C组、D组。4组均行凝血4项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与肿瘤标志物[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检测,比较其水平与阳性检出率。比较凝血4项指标、肿瘤标志物单项及其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各组APTT、PT、TT、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在APTT、PT、TT方面,A组>D组>B组>C组,在FIB水平方面,A组
A组>B组>D组。各组APTT、PT、TT、FIB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A组>D组>B、C组。各组TSGF、CEA、CA19-9、CA125、GP73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C组>A、B组>D组。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高于凝血4项指标、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均 P<0.05)。 结论:凝血4项指标与肿瘤标志物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中异常表达;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诊断中,凝血4项指标与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高原地区冠心病与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冠心病与血红蛋白水平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1—12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98例,以冠脉病变情况分为病变组和对照组,其中152例患者确诊为冠心病为病变组,14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冠脉正常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红蛋白水平、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等资料。再根据冠脉病变情况分为冠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分析各组冠状动脉疾病评分系统(Gensini评分)与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年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别为(182.52±28.45)g/L、(59.84±13.14)岁、(0.62±1.70)mg/L、(2.92±7.41)mg/L、(6.20±1.22)%、(8.46±21.90)mg/L、(3.59±1.87)g/L,病变组分别为(156.53±23.35)g/L、(56.72±12.70)岁、(1.42±2.69)mg/L、(5.32±9.93)mg/L、(6.85±1.88)%、(44.56±64.29)mg/L、(4.48±2.18)g/L,两组间比较,病变组Hb水平和年龄较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58、-8.75、-2.59、-2.00、-2.82、-5.29、-3.21,均 P < 0.05)。对上述相关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红蛋白( OR=0.35,95% CI:0.08~0.78)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P < 0.05),D-二聚体( OR=1.42,95% CI:1.00~2.15)和糖化血红蛋白( OR=1.30,95% CI:1.00~1.60)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 < 0.05)。病变组Hb水平:单支病变组[(161.22±19.28)g/L]> 双支病变组[(154.84±23.66)g/L]> 三支病变组[(144.34±26.5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病变组Gensini评分:三支病变[(89.96±33.14)分]> 双支病变[(59.25±17.28)分]> 单支病变[(8.35±4.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血红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血红蛋白水平越低,冠心病冠脉病变程度越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危重烧伤老年患者早期临床特征的多中心回顾分析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老年患者早期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12家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4例危重烧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4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5例、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2例、黑龙江省医院5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7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0例、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9例、解放军第924医院12例、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浙江省台州医院4例、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例。统计患者的总体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致伤因素、是否合并基础疾病以及伤后入院时间。根据伤后28 d内的存活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89例)与死亡组(35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与伤情(同前总体临床特征);伤后第1个24 h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伤后第1个24 h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伤后第1个24 h脏器功能指标,包括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尿素、血肌酐、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电解质指标(血钾、血钠、血氯、血钙、血镁及血磷)、尿酸、肌红蛋白、脑钠肽;伤后第1个24 h感染及血气指标,包括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pH值、氧合指数、碱剩余、乳酸;治疗情况,包括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否行抗凝治疗、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及液体复苏情况。筛选影响危重烧伤老年患者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患者中男82例、女42例,年龄60~97岁,体重指数23.44(21.09,25.95)kg/m 2,烧伤总面积54.00%(42.00%,75.0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烧伤面积25.00%(10.00%,40.00%)TBSA,主要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以火焰烧伤者为主,合并基础疾病者43例,以伤后入院时间≤8 h者为主。2组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第1个24 h PT、APTT、D-二聚体、FDP、INR、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素、血肌酐、血糖、血钠、尿酸、肌红蛋白、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2.37、5.49、5.26、5.97、2.18、1.95、2.68、2.68、2.51、2.82、2.14、3.40、5.31、3.41、2.35、3.81、2.16、-3.82, P<0.05);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9.44、28.50, P<0.05)。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个24 h血肌酐、伤后第1个24 h APTT均为危重烧伤老年患者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17、1.10、1.10、1.09、1.27,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3~1.40、1.04~1.21、1.05~1.19、1.05~1.17、1.07~1.69, P<0.05)。 结论:危重烧伤老年患者多为火焰烧伤,常伴随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早期常伴有炎症反应增强、血糖升高、纤溶激活、脏器功能损害等,这与其预后相关。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个24 h血肌酐和APTT是该群体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