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秒刀消融大鼠肝泡型包虫病灶对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电压纳秒刀消融大鼠肝泡型包虫对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32只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按每组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低电压组(1 000V)、中电压组(1 500V)、高电压组(2 000V)三个模型治疗组。对4组大鼠采用选择性肝左门静脉注入浓度为500个/100 μl多房棘球蚴头节悬液100 μl,建立大鼠肝左叶泡型包虫病模型。建模3个月后对低电压组、中电压组、高电压组大鼠肝左叶泡型包虫病灶行不同电压的纳秒脉冲治疗。治疗后第3天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组大鼠外周血中CD 3+T、CD 4+T、CD 8+T、NK、NKT进行检测,并计算CD 4+T与CD 8+T的比值。 结果:高电压组和中电压组大鼠外周血CD 3+T细胞比例分别为(62.08±2.75)%和(63.84±7.73)%,均高于低电压组(55.19±8.55)%及模型组(54.76±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D 4+T细胞比例在高电压组为(43.70±6.51)%,高于中电压组(38.82±5.47)%、低电压组(37.31±6.96)%及模型组(38.1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D 8+T细胞比例高电压组为(20.03±2.40)%、中电压组(21.22±1.74)%、低电压组(19.00±3.06)%、模型组(20.56±3.98)%,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电压组NK细胞比例为(6.49±1.60)%高于中电压组(3.02±0.32)%、低电压组(3.42±0.91)%及模型组(3.44±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NKT细胞比例在高电压组为(1.53±0.16)%亦高于中电压组(0.82±0.09)%、低电压组(0.70±0.17)%及模型组(0.78±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CD 4+T/CD 8+T比值高电压组(2.26±0.65)高于中电压组(1.90±0.40)、低电压组(1.98±0.37)及模型组(2.06±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纳秒刀消融大鼠肝泡型包虫选用高电压(2 000V)较中电压(1 500V)、低电压(1 000V)可增加外周血中T、NK、NKT细胞,纳秒刀消融肝泡型包虫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方法在白内障摘除手术中矫正低度角膜逆规散光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白内障摘除术中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IOL)、飞秒激光松解与手术刀松解3种方法矫正低度角膜逆规散光的临床效果和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重庆爱尔麦格眼科医院确诊的白内障合并低度角膜逆规散光的患者120例(120只眼),按照患者意愿分为3个组,即散光矫正型IOL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散光矫正型IOL植入术)、飞秒激光松解组(白内障摘除术中采用飞秒激光行周边透明角膜松解)、手工松解组(白内障摘除术中采用手术刀行角膜缘松解),每组40例(40只眼)。于术前测量裸眼远视力和角膜散光,术后3个月和1年测量裸眼远视力(U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DVA)、全眼残余散光、角膜散光、全眼高阶像差、调制传递函数。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20例患者中100例完成随访,其中男性44例,女性56例,年龄(66.48±6.20)岁;失访率16.7%。3个组间性别分布、年龄、术前角膜散光、术前裸眼远视力和IOL球镜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个组术后3个月及1年UDVA分别优于术前UD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18,5.04,4.98,4.99,4.90,4.89;均 P<0.001)。术后3个月及1年,3个组患者全眼残余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30.69,31.23,均 P<0.001);两两比较,散光矫正型IOL组术后3个月全眼残余散光小于另外2个组,术后1年的全眼残余散光为0.25(0.00,0.50)D,也小于飞秒激光松解组的0.50(0.50,0.75)D和手工松解组的0.75(0.50,0.7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71,-5.18,-3.94,-5.15,均 P<0.001)。术后3个月,术后1年3个组总高阶像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36.30,34.38,均 P<0.001);两两比较,散光矫正型IOL组HOA值高于与另外2个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01,4.73,5.31,5.27,均 P<0.001)。术后3个月,术后1年3个组调制传递函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30.02,29.92,均 P<0.001);其中飞秒激光松解组调制传递函数值高于与另外2个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61,4.67,4.66,4.69,均 P<0.001)。 结论:3种方法均可以有效矫正低度角膜逆规散光,散光矫正型IOL植入术后全眼残余散光小、效果稳定,飞秒激光松解后的全眼高阶像差低、视觉质量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甾体类抗炎药给药时间对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乳化吸除术中瞳孔缩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不同给药时间对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乳化吸除术(FLACS)手术瞳孔缩小的影响.方法FLACS的111例患者111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术前使用NSAIDs情况分为对照组(未使用NSAIDs)23例、治疗A组(术前<1 d使用NSAIDs)44例、治疗B组(术前≥3 d使用NSAIDs)44例.采用手术录像系统结合Digimizer软件,记录测量激光操作前后及超声乳化手术划刀前瞳孔直径.结果 激光前瞳孔对照组为(7.0±0.6)mm、治疗A组为(7.0±0.6)mm、治疗B组为(7.0±0.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4);划刀前瞳孔对照组为(5.2±1.3)mm、治疗A组为(6.3±0.8)mm、治疗B组为(6.7±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划刀前瞳孔对照组14例(61%)、治疗A组11例(25%)、治疗B组4例(9%)出现瞳孔直径<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03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使用NSAIDs可降低瞳孔缩小至6 mm的发生概率(OR=0.214,P=0.005;OR=0.064,P<0.01).结论 术前不同时期联合NSAIDs均可以有效预防FLACS术中瞳孔缩小的发生率,但术前≥3 d使用NSAIDs的用药方案对维持瞳孔大小更具有优越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超声引导下国产纳秒刀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国产纳秒刀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 12例PTMC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国产纳秒刀消融治疗,计算术后第 1、3、6个月病灶体积缩小率(VRR 病灶)以及消融灶体积缩小率(VRR 消融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间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12例PTMC均一次完全消融成功.术后第1、3、6个月,VRR 病灶分别为-14.43%、81.79%及100%,VRR 消融灶分别为92.46%、98.56%及100%.1例术后颈部疼痛,3天后自行缓解.未见出血、喉返神经损伤、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无复发、转移.结论 超声引导下国产纳秒刀消融治疗PTMC有效且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不同肺段切割术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不同肺段切割术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 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全胸腔镜手术下采用肺段切割术的不同为两组,其中采用肺段电刀切割术的52 例患者纳入电刀切割组,采用肺段机械切割术的52 例患者纳入机械切割组.对两组术中相关临床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肺功能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电刀切割组手术时间[(238.74±52.98)min]长于机械切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刀切割组术中出血量[(60.54±11.76)ml]、术后 3d胸腔引流量[(453.73±118.47)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3.65±0.69)d]与住院时间[(5.91±1.26)d]与机械切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个月,电刀切割组呼气流量峰值(PEF)[(3.42±0.37)l/s]、、第 1 秒用力呼气量(FEV1)[(2.29±0.36)l]、用力肺活量(FVC)[(2.86±0.53)l]与机械切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刀切割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9.62%)与机械切割组(5.7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胸腔镜手术下采用肺段电刀或机械切割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均可获得确切疗效,两组术式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时间及医源性创伤程度相近,但肺段电刀切除难度相对较大,可能会促使术中操作时间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LASIK对眼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对眼表的影响,研究制瓣方法不同对术后眼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对象选择2016-01/2017-01于我院眼科进行屈光手术治疗的218例436眼近视患者,进行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LASIK术治疗,术后主诉有不同程度的眼干、异物感及不适症状.将采用机械板层刀制瓣的61例122眼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飞秒激光制瓣的157例314眼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眼术前、术后1wk,1、3mo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对照组干眼症状评分大于观察组,两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两组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U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BUT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F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F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wk,1mo FL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mo两组患者F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SⅠ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SⅠ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wk,1mo SⅠt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SⅠ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飞秒激光较机械板层刀制瓣LASIK对眼表影响更小,干眼症症状更轻,影响时间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纳秒刀"与"纳米刀"中文命名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Nanoknife是一种新型的手术外科器械,国内称为"纳米刀",然而,这种医疗器械的主要工作原理是电脉冲施加在细胞膜上产生不可逆电穿孔导致细胞凋亡,脉冲时间是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对医疗器械命名是能正确体现医疗器械特征的命名原则.对这种依靠电脉冲能量释放为特征的医疗器械中文命名进行探讨,建议用"纳秒刀"命名更能反映其技术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不可逆电穿孔肝癌消融临床应用的系统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美国FDA2011年批准了一种采用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肿瘤消融的纳秒刀(NanoKnife),为了了解该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对该技术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Scopus文献库自建库至2019年6月中所有关于纳秒刀临床治疗肝癌的研究.由三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特征提取,使用Stata 14.0版本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受试者共565名,病变数共77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IRE技术降低肿瘤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95%CI:26%(18%,38%)]和肿瘤复发率[95%CI:36%(28%,46%)],提高肿瘤的完全消融率[95%CI:840%(503%,1403%)].结论 IRE在毗邻血管和神经的肿瘤治疗上具有优势,但在电脉冲优化和术前仿真上需要加强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超声引导下纳秒刀消融猪甲状腺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普通人群中检出率高达 65%.作为国内新兴的消融方式,纳秒刀利用万伏高压直流电诱导细胞发生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而杀死肿瘤细胞.国外开展 IRE 较早[1].国产纳秒刀依托更高密度外加电场能量,其性能较国外技术有较大提升,可致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共同产生不可逆穿孔.本研究以猪为研究对象,初步观察以国产纳秒刀消融甲状腺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