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至2016年儿童感染性角膜炎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7至2016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诊为细菌性、真菌性、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14岁及以下639例(649只眼)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361例,女性278例,年龄(5.6±4.4)岁。按年龄≤3岁、4~7岁、>7岁分别进行分析。收集患眼角膜病灶组织标本649份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在649份标本中140份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21.6%。细菌培养标本共368份,其中培养阳性114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81.4%),阳性率31.0 %;细菌菌群分布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链球菌属(34.2%)居首位,其次是葡萄球菌属(27.2%)和假单胞菌属(7.9%),≤7岁患儿的标本中肺炎链球菌最常见,8~14岁者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革兰阳性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大多数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较高,对头孢类和氨基甙类抗菌药敏感性较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为68%(17/25)。细菌对各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敏感率为59.0%~84.4%,其中加替沙星最高,但与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36,0.358,1.490; P=0.361,0.550,0.222)。真菌培养标本共254份,其中培养阳性22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15.7%),阳性率8.7%。2007至2011年真菌培养阳性率为9.2%(11/119),2012至2016年为8.1%(11/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6, P=0.757)。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主要为镰刀菌属(34.8%,8/22)、曲霉菌属(26.1%,6/22)和念珠菌属(13.0%,3/22)。镰刀菌属对特比萘芬敏感率较高,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不敏感;曲霉属对特比萘芬和伏立康唑敏感率高,两性霉素次之;念珠菌属对两性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敏感率高。棘阿米巴送检标本27份,培养阳性4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2.9%),阳性率14.8%,危险因素包括佩戴角膜塑形镜和外伤。 结论:细菌是儿童感染性角膜炎主要致病病原,其中7岁及以下的患儿肺炎链球菌最常见,8~14岁者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真菌感染明显低于细菌,以镰刀菌属、曲霉属和念珠菌属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布替萘芬纳米胶束兔眼局部点眼药代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广谱抗真菌药物布替萘芬纳米胶束(BTF-NM)兔眼局部点眼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BTF-NM,利用纳米粒度-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BTF-NM的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和Zeta电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包封率。取健康无眼疾新西兰白兔4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分为BTF-NM组和布替萘芬混悬剂(BTF-S)组,2个组均采用相应药物双眼结膜囊内点眼,单次点眼50 μl。分别于点眼后5、15、30、60、120、180和240 min将直径7.5 mm滤纸片置于兔眼结膜囊内,停留1 min后取出,以收集泪液样品,然后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质量分数4%戊巴比妥钠溶液处死实验兔,抽取房水,剖取角膜组织,利用HPLC检测各样本组中布替萘芬(BTF)药物浓度。结果:BTF-NM的粒径为(15.65±0.04)nm,PDI为0.11±0.01,Zeta电位为(-0.29±0.36)mV,包封率为(98.38±0.29)%。BTF-NM组单次点眼后泪液和角膜组织中药物达峰时间(T max)均为5 min,药物峰质量分数分别为(485.21±66.29)μg/g和(12.53±2.32)μg/g,分别是BTF-S组的5.6倍和78倍,在观察时间内,BTF-NM组泪液和角膜中各时间点的药物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应时间点BTF-S组的药物质量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BTF-NM组泪液和角膜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0-240 min分别为7 488.90(μg/g)·min和829.01(μg/g)·min,分别是BTF-S组的7.2倍和52倍。BTF-NM组和BTF-S组的房水中均未检测到药物。 结论:BTF-NM的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粒径小。与BTF-S相比,BTF-NM制剂可明显提高BTF在兔眼角膜中的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化妆品中阿莫罗芬等5种抗感染药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同时测定化妆品中阿莫罗芬、布替萘芬、舍他康唑、酞丁安、克罗米通等5种抗感染药物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采用乙腈超声提取,聚四氟乙烯滤膜过滤,再通过LunaC8色谱柱(100 mm×2 mm,3 μm)分离,柱温为30℃,流速为0.3 ml/min,流动相:0.5%甲酸乙腈-0.5%甲酸水.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及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测定.结果 阿莫罗芬的线性范围在0.004~0.2 μg/ml,布替萘芬和克罗米通的线性范围在0.002~0.1 μg/ml,舍他康唑和酞丁安的线性范围在0.02~1 μg/ml,所得回归方程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8.该方法检出限为0.02~0.9 mg/kg,在3类不同基质化妆品中平均加标回收率的范围为87.3%~107.9%,RSD为1.6%~13.4%.结论 该方法高效、快捷、准确,适用于多种化妆品基质中阿莫罗芬等5种抗感染药物的同时快速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脉冲CO2激光联合布替萘芬软膏治疗甲真菌病的自身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超脉冲CO2激光联合布替萘芬软膏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从同一甲真菌病患者中随机挑选一个或多个病甲分别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超脉冲CO2激光联合布替萘芬软膏外用治疗,激光每周治疗1次,4次后,每4周1次,布替萘芬软膏每日2次,指甲治疗12~16周,趾甲治疗20~24周.对照组仅外用布替萘芬软膏.结果: 共治疗19例甲真菌病患者131个病甲,其中治疗组为66个病甲,对照组为65个病甲.治疗组有效率为51.52%高于对照组的18.4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真菌镜检阴性率为66.67%高于对照组的26.1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超脉冲CO2激光联合布替萘芬软膏治疗甲真菌病优于单用布替萘芬软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妊娠期妇女皮肤用药的说明书调查及用药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61种常用皮肤外用药物的处方集及说明书进行调查,掌握目前皮肤外用药物关于妊娠期应用的明确阐述,同时对于37种非禁用或避免使用的药物透皮能力及其中30种已知动物毒性数据进行评估,以期为妊娠期妇女的临床皮肤用药提供定性及定量的药学参考.方法 分类分析皮肤外用药物处方集及说明书关于妊娠期用药的表述,对于非禁用或避免使用的药物,采用ACD/LAB 6.0计算药物的logP、logD、Mw,通过Potts-Guy模拟方程评估其透皮能力,采用TOXNET数据库查询药物的动物毒性实验,通过不同种属体表面积换算,估算皮肤外用药物的妊娠危险剂量.结果 目前处方集及说明书表述中禁用16种,不推荐/避免/不宜使用的共8种,慎用/权衡利弊共14种,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的共7种,尚不明确或无明确表述的共16种,非禁用或避免使用的药物中,有9种药物logKp大于-5,透皮能力最强的为布替萘芬和舍他康唑,pH 5.5和pH 7.0条件下各有7种药物透皮能力logK'p值较未解离状态logKp值降低,其透皮能力受pH影响较大,15种药物透皮能力不受pH的影响.37种非禁用或避免使用的药物中7种药物无动物实验数据,14种药物妊娠危险人体等效剂量在10 mg·kg-以下.结论 目前皮肤外用药物关于妊娠期用药的处方集及说明书表述明确的药物有限,通过药物自身理化性质及动物毒性实验可为皮肤外用药物临床应用提供定性及定量的药学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圆锥角膜术后佩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伴发串珠镰刀菌性角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性,23岁,左眼圆锥角膜术后1个月,视物模糊4 d,于2015年3月24日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圆锥角膜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加替沙星凝胶、玻璃酸钠滴眼液、牛碱性重组成纤维生长因子凝胶1个月,患者感觉眼涩、不适就诊,除用以上药物,加用维生素A棕榈酸钠滴眼液1周.裂隙灯显微镜下见患者左眼戴角膜接触镜,结膜中度混合充血,角膜植片和植床对合良好,缝线在位、清晰,植片上方可见5 mm×3mm不规则灰白色浸润灶,上皮缺损,下方基质混浊,溃疡及混浊面积约6 mm× 8 mm(图1).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见大量真菌菌丝,垂直分枝(图2);0.5%丁卡因局部麻醉后,角膜刮片Giemsa染色显微镜检查见大量蓝色真菌菌丝,长,直角或锐角分枝,并可见棒状分生孢子(图3);未见典型细菌.角膜刮取物和接触镜分别接种于Sabourand培养基,血平皿培养基和增菌肉汤培养基,分别放置26℃~28℃和35℃进行真菌和细菌培养.患者给予0.5%那他霉素滴眼液、0.5%伏立康唑滴眼液和0.5%特比萘芬滴眼液1次/h交替点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旋转流变法测定盐酸布替萘芬凝胶的流变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盐酸布替萘芬凝胶的流变特性.方法 采用马尔文Kinexus旋转流变仪,经稳态剪切实验、动态振荡实验和触变性检测,评价其流变特性.结果 盐酸布替萘芬凝胶为假塑性流体,且具有显著的黏弹性特征.结论 盐酸布替萘芬凝胶具有良好的流变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外用抗真菌药布替萘芬治疗浅部真菌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布替萘芬是苯胺类抗真菌药,其结构和作用机理与丙烯胺类一样。它是角鲨烯环氧化酶抑制剂,对皮肤癣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非常低,故为杀菌性。1%霜剂,足癣外用每日1次4周或每日2次1周;治疗股癣、体癣每日1次2周能获治愈。其不利反应发生率≤2%,比赋形剂还低,患者耐受良好。布替萘芬具有外用抗真菌药的一切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难辨认癣17例临床特征及误诊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儿童难辨认癣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 对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曾误诊的儿童难辨认癣1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皮疹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斑丘疹、脓疱,伴少许鳞屑或无鳞屑,边界多不清;就诊初期外院诊断为湿疹10例,尿布皮炎2例,口周皮炎、痤疮、毛囊炎、接触性皮炎和扁平苔癣各1例;误诊时间2周~6个月,平均1.04个月.17例后均经真菌荧光染色镜检确诊为难辨认癣,皆给予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其中2例联合口服特比萘芬片.17例治疗4~8周后均痊愈,随访6个月皆未见复发.结论 儿童难辨认癣临床常表现为湿疹样皮损,面部好发,且单侧多见,易误诊;真菌荧光染色法简单、快速,可减少其漏误诊;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是该病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双侧下肢皮肤淀粉样变案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男,77岁.初诊日期:2020年8月16日.主诉:双侧下肢皮肤增厚、密布丘疹伴剧烈瘙痒20年.现病史:20 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下肢前外侧皮肤渐次出现红褐色丘疹,质硬、量多,自感瘙痒,未行系统治疗.7年前皮肤瘙痒加剧,且因反复搔抓,局部皮肤粗糙变硬、增厚,遂于2013年7月赴北京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双下肢皮肤淀粉样变",予口服雷公藤多苷片、外用尿素乳膏治疗,经治疗1个月后效果不明显,因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即停止用药.后于2013年11月至2018年4月在该院复诊4次,诊断无异,并先后采用外用卤米松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青鹏软膏、醋酸曲安奈德氯霉素乳膏、酮康唑乳膏、尿素乳膏、消炎止痒液(院内制剂)及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均无明显疗效,皮损仍渐进加重.刻下症:双侧下肢前外侧及后侧皮肤粗糙发硬、增厚,满布红褐色丘疹,呈念珠样分布(图1),痒甚,能食易饥,便秘,眠可,舌暗、苔白厚,脉沉滑有力.西医诊断:皮肤淀粉样变;中医诊断:顽癣(风湿犯表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