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水平分子成像与诊疗一体化研究进展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分子成像能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重现活体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生物学过程,提高疾病的早期和特异性诊断水平。纳米颗粒/材料具有物理性质可控性高、易于表面修饰、血液循环时间长和可功能化等优点,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如何阐明纳米材料多功能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其代谢及安全性等关键机制难题、实现纳米颗粒/材料多功能性到临床多功能性的转化,成为目前研究的短板。本文就纳米颗粒/材料在分子成像及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现状、最新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前景进行述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循环肿瘤细胞在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与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CTCs检测在NB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87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N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病例组,收集患儿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转移、生存情况等临床资料,以及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l mandelic acid,VMA)水平、CTCs检测结果等。选取2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抗凝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6 mL,采用CytoSorter ? CTCs检测系统,通过细胞表面波形蛋白(cell surface vimentin,CSV)抗体纳米微流控芯片免疫捕获CTCs,采用anti-CSV Ab和anti-GD2 Ab鉴定肿瘤细胞。使用SPSS 26.0和Graphpad Prism 9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 结果:CTCs阳性率病例组为67.8%(59/87),对照组为5%(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CTCs阳性率与年龄、肿瘤大小、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危险度分级协作组(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Risk Group,INRG)分期及危险度分层、骨髓转移、骨转移、生存状态、VMA水平相关( P<0.05);与性别、肿瘤类型、Shimada分型、淋巴结转移、Mycn扩增与否无关( P>0.05)。CTCs的检出数量在年龄≥18个月、Shimada分型为预后不良型,肿瘤长泾大于5 cm、伴有骨/骨髓转移、更高INRG分期及危险度分层的患儿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TCs检出数量与生存状态明显相关,存活患儿CTCs检出数量明显低于死亡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2)。本组87例NB患儿最长随访时间2.5年,总体生存率为53.9%(62/87),CTCs阳性患儿生存率明显低于CTCs阴性患儿(46.8%比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相比24 h尿VMA,CTCs检出率对于NB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P=0.009)。 结论:CTCs在NB患儿中有较高检出率,其阳性率与临床不良预后结局相关。CTCs可以作为判断NB预后的一个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构建诊疗一体化平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以纳米材料为平台发展起来的诊疗一体化技术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诊疗一体化纳米平台,其在疾病诊疗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前景。随着纳米医学的迅速发展,磁性纳米颗粒(MNPs)的合成工艺不断成熟。MNPs具有表面易于进行化学修饰、形状和粒径可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及磁学性能优良等优点,使其在疾病诊断、药物靶向递送、医学成像、热疗和放射治疗等临床治疗领域广泛应用,也使其成为诊疗一体化平台的优质材料。综述了MNPs在磁导向递药、磁热疗和多模式成像这3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作为诊疗一体化平台的优势,并对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脂质纳米药物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胶质瘤是成人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差。基于脂质的纳米药物凭借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和易于靶向修饰等特性,为脑胶质瘤的诊疗提供了新的应对策略。本文总结脂质纳米材料在脑胶质瘤化疗、免疫治疗、基因沉默、光热治疗及肿瘤成像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对目前用于脑胶质瘤纳米诊疗研究的动物模型的可靠性进行总结,且对脂质纳米颗粒用于脑胶质瘤诊疗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聚多巴胺多功能纳米造影剂在肿瘤分子影像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开发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低毒性的多功能纳米造影剂,使其能精准定位肿瘤,实时反映肿瘤生物学信息,是推动肿瘤分子影像技术发展、实现肿瘤早期及精准诊疗的核心。聚多巴胺(PDA)纳米材料是一种结构与天然真黑素极其相似的仿生材料,其聚合方法简单,可通过金属配位、π-π堆积、静电吸附等多种方式实现造影组件及靶向配体等功能分子的可控组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展现出巨大的临床转化潜力,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分子影像的临床前研究。综述了PDA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功能化修饰和组装策略及其在肿瘤分子影像学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有助于推动其在肿瘤分子影像领域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纳米探针在肿瘤多模态显像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近年来,多模态分子影像的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核医学显像具有高灵敏度、高组织穿透性及精确定量的优势,在疾病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其与CT、MRI、光学显像等多种显像方式相结合,能为肿瘤的诊疗提供更加全面的解剖及生物代谢信息。目前,基于纳米医学策略构建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多模态探针已受到普遍关注,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临床前研究结果,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纳米探针在肿瘤多模态显像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泌体非编码RNA在胰腺癌诊疗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40~150nm的纳米级囊泡,含有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RNA)等多种非编码RNA。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来源于外泌体的非编码RNA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组织特异性,在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指导胰腺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特殊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氧化氮缓释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内镜生物膜的清除效果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缓释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简称NO缓释剂)对内镜生物膜的清除效果及其临床应用评价。方法:选择院内临床使用中的消化内镜160件,随机分为两组:清洗剂组80件,采用清洗剂对内镜进行消毒处理;NO组80件,采用NO缓释剂对内镜进行消毒处理。另建模型组,采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处理,作为对照。先在体外层面,构建内镜管腔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经NO缓释剂处理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微结构,采用活菌计数法分析NO缓释剂对生物膜细菌的清除效果,再在临床层面,通过分析清洗后临床内镜的蛋白残留测定、菌落计数及ATP生物荧光检测评价NO缓释剂对内镜的实际消毒效果。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模型组生物膜完整,NO组和清洗剂组生物膜表面可见散落杆菌。平均标准菌落数,与模型组[(4.86±2.67)×10 6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mL]比,NO组[(1.37±0.61)×10 4CFU/mL]和清洗剂组[(1.31±0.21)×10 5CFU/mL]均显著降低(清洗剂组比模型组, P=0.009;NO组比模型组, P=0.008),且NO组比清洗剂组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清洗剂组比NO组, t=9.53, P=0.000 6)。临床消化内镜层面,残留蛋白,NO组处理前后分别为(8.03±1.47)mg/mL、(0.50±0.37)mg/mL,清洗剂组处理前后分别为(8.01±1.51)mg/mL、(0.91±0.52)mg/mL,各组处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NO组降低幅度更大。临床内镜分别经NO缓释剂与清洗剂处理,NO组与清洗剂组的消毒在合格范围内,但NO组的ATP生物荧光值[(78.56±42.59)RLU]、蛋白残留量[(0.50±0.37)mg/mL]与菌落计数量[(7.55±4.56)CFU]均显著低于清洗剂组[(120.80±54.00)RLU,(0.91±0.52)mg/mL,(11.50±4.75)CF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NO缓释剂能够有效清除内镜生物膜,提高内镜消毒效果,可能对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相变型介孔硅纳米探针超声/近红外双模态显像及体外溶栓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靶向血小板诊疗一体化的纳米探针(RGD/ICG/PFP@MSN)在体外的超声/近红外双模态显像潜能及对血栓的协同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超声声振及碳二亚胺法制备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为载体,负载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肽(RGD)、全氟戊烷(PFP)及吲哚箐绿(ICG)的纳米探针(RGD/ICG/PFP@MSN)。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探针形态;用蛋白定量法(BCA)和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分别检测RGD、ICG的载入;体外研究纳米探针在近红外光(NIR)照射下的成像性能、光热响应能力;用细胞毒性实验和溶血实验检测其生物安全性;在超声及NIR辐照下研究其相变情况;将探针与新鲜动脉血栓孵育后行冰冻切片观察其寻靶能力,并行超声和NIR辐照治疗,以辐照前后血栓重量变化评估其溶栓能力。结果:制备的纳米探针形态规则,大小均匀,粒径(156.83±5.05)nm,电位(11.47±0.25)mV。RGD偶联率为(77.67±4.50)%,能介导纳米探针靶向体外新鲜动脉血栓;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光谱证实了ICG的成功载入,其包封率为(80.47±0.05)%。超声和NIR辐照后纳米探针能发生声致相变和热致相变并增强超声显影效果;随着纳米探针溶液浓度的增加,NIR成像信号逐渐增强,且经NIR照射后呈浓度依赖性和辐照强度依赖性升温。细胞毒性实验和溶血实验显示该探针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且探针在联合超声与NIR的辐照下能发挥溶栓作用,血栓重量经治疗后显著减少( P<0.01)。 结论:构建的RGD/ICG/PFP@MSN纳米探针具备优良的超声与NIR双模态成像能力、良好的相变能力和光热转换效力,以及针对血栓的高效靶向渗透和治疗作用,可为实现在超声与NIR协同作用下对血栓类疾病的诊疗一体化提供有力的体外实验证据和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金纳米颗粒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金纳米颗粒(GNPs)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放射性核素标记的GNPs可用于疾病的单模态和多模态分子成像,同时,利用所标记放射性核素自身的特点、GNPs自身的光热效应和放射增敏作用,或进一步负载治疗剂后,还可用于疾病的诊疗一体化。笔者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GNPs的制备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