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金华发现暗褐彩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3年5月在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西溪镇寨口村附近林地中(120°17′02″E,28°58′09″N,海拔273 m)捕捉到2只雌性蝙蝠.它们体型较小,前臂长分别为30.66 mm和30.79 mm,无鼻叶,耳廓似漏斗,呈卵圆形,耳屏略呈披针形,较为细长.头骨颅全长分别是14.51 mm和14.67 mm,齿式:2.1.3.3/3.1.3.3=38,具有强壮的上颌犬齿.以上特征与暗褐彩蝠(Kerivoula furva)基本相符.基于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数据分析支持形态鉴定结果,故将这两个浙江样本鉴定为暗褐彩蝠,为浙江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海省自然疫源性病区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及分子鉴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青海省自然疫源性病区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分子水平的物种鉴定。方法:2009 - 2016年,在青海省6个州的16个市(县),采集小型兽类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型兽类地区分布、不同海拔分布、生态环境类型分布;采用PCR扩增小型兽类的COI基因部分片段序列(长度约650 bp),并进行同源性比较、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共捕获小型兽类1 631只,分别隶属于3目7科21属30种;其中啮齿动物926只,分别隶属于5科19属25种,占56.78%。格尔木市采集的小型兽类数量最多(313只),2 800 ~ < 3 000 m的海拔段为小型兽类分布最高峰(532只),沙地草原捕获数量最多(612只)。共成功扩增292只小型兽类COI基因,同源性比对与目标序列一致。种内遗传距离为0.01% ~ 2.90%,种间遗传距离为4.00% ~ 12.00%,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属间遗传距离为13.00% ~ 21.00%,科间遗传距离为22.00% ~ 25.00%。邻接法(NJ)系统发育树显示,同种个体聚为有很高支持度的单一分支共形成20个,置信度为98% ~ 100%。结论:青海省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受地区、海拔、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分子鉴定法可弥补形态学鉴定中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基因甲基化水平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MT-COI)基因甲基化水平,探讨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有效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方法:于2020年3月,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就诊的轻度苯中毒患者38人作为病例组,并选择46名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甲基化位点,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水平,采用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MT-COI位点平均甲基化水平[(2.26±0.75)%]、MT-COI位点1甲基化水平[(2.21±0.81)%]、MT-COI位点2甲基化水平[(2.31±0.96)%]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随MT-COI甲基化程度的增高有增高的趋势,呈明显正相关( r=0.254、0.280, P<0.05)。 结论: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MT-COI基因甲基化水平可能与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存在相关性,其可作为潜在的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效应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种特异性COI引物(SS-COI)的桉树枝瘿姬小蜂A、B隐种快速鉴定技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隐种A和隐种B是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两种重要的全球入侵隐种,对多国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型微小,且无法从形态上区分隐种类型,给该害虫的防治造成困难.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mtDNA COI)基因序列的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 COI,SS-COI)PCR方法,研究桉树枝瘿姬小蜂隐种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基于隐种A、B的COI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SS-COI引物各1对(AF/AR和BF/BR).使用这两对引物扩增同一桉树枝瘿姬小蜂样品DNA,即可有效进行隐种鉴定,同时两对引物也能互相验证鉴定结果.引物鉴定灵敏性检测结果显示,AF/AR与BF/BR均具有较高的鉴定灵敏性,其对DNA的有效鉴定浓度阈值分别为11.42 pg/μL和28.32 pg/μL.本研究开发的桉树枝瘿姬小蜂隐种A、B的快速鉴定方法解决了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地区隐种鉴别的难题,极大缩短鉴定时间、降低鉴定费用,为进一步探究桉树枝瘿姬小蜂隐种A、B的生物学差异以及它们对不同抗性品种桉树的适应能力提供技术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绿带闭目天蛾和构月天蛾在海南岛及周边大陆的遗传分化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海南岛是与周边大陆存在地理隔离的大陆性岛屿,探索该岛屿与邻近大陆上生物的遗传分化有助于理解地理隔离对生物遗传分化的影响.在海南岛及其周边大陆 15 个地点采集两种鳞翅目天蛾科(Lepidoptera:Sphingidae)昆虫(绿带闭目天蛾Callambulyx rubricosa 88 头和构月天蛾Parum colligata 57 头),选择线粒体基因COI、Cytb和核基因 EF-1α作为分子标记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COI-Cytb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物种的核苷酸多样性均较低(分别为 0.00434 和 0.00818),且均在广东广西、越南和海南岛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两个物种在三个群体间均检测出低水平的基因流(Nm分别为0.09-1.22 和0.18-0.57)和高水平的遗传分化(FST分别为 0.29-0.84 和 0.47-0.73).两个物种最高的遗传分化都发生在海南岛与大陆群体之间,且海南岛群体的单倍型数量少于周边大陆群体.Mantel检验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中性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物种均未经历显著的种群扩张.综上,研究认为绿带闭目天蛾(C.rubricosa)和构月天蛾(P.colligata)的海南岛群体与邻近大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较少,遗传分化程度较高,推测地理隔离可能是其产生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结果将为海南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宝贵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mtDNA COI基因序列的山香圆平背粉虱遗传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为探究茶树害虫山香圆平背粉虱(Crenidorsum turpiniae)的遗传多样性,掌握山香圆平背粉虱的遗传分化现状及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与测序,测定贵州省 11 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山香圆平背粉虱种群mt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开展基因序列特征、单倍型及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与基因交流、分子变异和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山香圆平背粉虱mt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扩增长度均为 658 bp,序列具有明显的A+T偏倚性,共定义 10 个单倍型.贵州茶园山香圆平背粉虱总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Hd=0.800)和高核苷酸多样性(Pi=0.0670).11 个地理种群的山香圆平背粉虱总群体遗传分化程度高(Fst = 0.9203),基因交流水平低(Nm= 0.04).AMOVA 分析显示,山香圆平背粉虱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组间(FCT= 0.9129);中性检验与错配分布分析综合表明,山香圆平背粉虱近期未发生过明显扩张现象;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及中介网络图聚类结果均表明,山香圆平背粉虱聚为 3 分支,分化枝可能已达物种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COI基因的赣北地区小泡巨鼠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I)基因为目的基因,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未知鼠样本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夹夜法对九江市武宁县宋溪镇某村的鼠密度进行调查,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以捕获的 1 只无法明确鉴定的大型鼠样本为对象,提取基因组DNA并采用COI基因通用引物BatL5310 和R6036R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将测序结果在NCBI网站进行BLAST比对,采用MEGA7 软件选择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7 只,密度为3.38%,经形态学鉴定有褐家鼠2 只,黑线姬鼠2 只,臭鼩鼱2只,形态学初步鉴定为青毛巨鼠或小泡巨鼠的未知鼠1 只,提取的未知鼠样本DNA通过PCR成功扩增出COI基因目的条带,与NCBI基因库中小泡巨鼠(KP995219)序列同源性高达 100%,系统发育树显示该鼠样本与小泡巨鼠(KP995219、KP995203)处于同一分支,遗传距离分别为 0、0.0016,而青毛巨鼠(NC_036730)单独处于另一分支,遗传距离较远.结论 赣北地区首次报道小泡巨鼠,采用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可快速、准确的进行鼠种鉴定,有助于弥补非常见鼠形态学鉴定困难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北国壁钱和华南壁钱的鉴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筛选两种药用蜘蛛北国壁钱Uroctea lesserti Schenkel,1936 和华南壁钱Uroctea compactilis L.Koch,1878 有鉴别意义的特征,完善传统动物药的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形态分类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两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同时考察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tDNA-COI)基因序列特征和遗传距离.结果:华南壁钱和北国壁钱原动物形态、药材及其网巢彩色特征图及比较表显示二者存在明显差异.两种壁钱的 COI序列长度为 630~681 bp,在 NJ 树中可各自聚成一支,并与外群完全分开.所得到的COI基因片段序列上传至GenBank 数据库,分别获得北国壁钱的登录号OP358932 和华南壁钱的登录号OP363143.结论:该研究为两种壁钱药材的真伪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青海田鼠源鼠突线虫的分子鉴定与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为鉴定青海田鼠源线虫种类,通过PCR方法扩增该线虫样本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青海田鼠源线虫分离株与鼠突线虫Mastophorus muris一致,同源性可达98.6%;种系发育进化树表明,该分离株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其他线虫类所属分支相距较远,而与M.muris(MK8674)处于同一分支并且亲缘关系最近,属于胃寄生线虫的鼠突线虫.本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上鉴定出青海田鼠源鼠突线虫,可进一步为青藏高原鼠突线虫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安徽黄山发现孟闻琴蛙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琴蛙属(Nidirana)是广泛分布于东洋界的两栖动物,目前安徽省琴蛙属仅记录了弹琴蛙(N.adenopleura)1种.2022年7月在安徽省黄山地区(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和马金岭自然保护区)采集到9号两栖动物标本,其形态特征与孟闻琴蛙(N.mangveni)相似;此外,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此次采集到的琴蛙标本与孟闻琴蛙聚为一支,且具有高的支持率(贝叶斯后验概率/最大似然支持率为1.00/98%),而且和孟闻琴蛙遗传距离最近,与模式产地的孟闻琴蛙遗传距离仅有0.04%.因此,结合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此次采集的琴蛙属标本为孟闻琴蛙,为安徽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这一发现将孟闻琴蛙的分布范围扩展至皖南地区,为琴蛙属和皖南地区的生物地理学和地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