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团式医疗援藏实践效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2015年,党中央启动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以来,为西藏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多年的实践中,以"组团式"医疗援藏的模式显著改变了以往医疗援藏短期化中的不足与缺乏远期效果的状况,提高了当地医院的管理水平,培养了医院管理、医疗技术人才并逐步形成了团队,更加体现了党中央、政府对西藏人民的关怀.实施组团式医疗援藏后,诊疗人次显著增长,实现419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413种一般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区就能得到诊疗,总体医疗卫生资源及普惠程度有了较大改善.从开始的提供基本医疗技术服务到促进本地医院整体管理,依法执业能力的飞跃,受援医院信息化程度,病案数据利用效率等管理指标显著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针对西藏卫生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不仅为西藏输送优质医疗资源,而且借鉴传统医学中的“师带徒”模式为当地培养医疗人才,是新时期医疗援藏的创新之举。上海医疗队在三年援藏期间,发挥“组团式”支援的优势,丰富传帮带的类别、方式和内容,突出“专家带骨干”和 “团队带团队”的“师带徒”形式,显著提升了当地医疗人才总量和质量。本研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实施过程的跟踪与评估、质量管理的反馈与改进提出相应措施,以加快西藏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诊科体外心肺复苏术快速反应医护团队的建立和实施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诊科ECPR快速反应医护团队的建立和实施效果,以探索更加高效的抢救工作模式。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抢救室自2017年11月至2022年9月启动实施ECPR的4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急诊科主导的ECPR快速反应医护团队救治的14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将心外科主导的MDT模式的ECPR团队救治的2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团队ECPR启动的时间、管路预冲的时间、ECPR启动到ECMO成功上机运转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救治成功率。结果:两组结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均 P>0.05),但急诊科快速反应医护团队实施ECPR的总用时(min)更短(20.86±10.86 vs. 23.04±11.40),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救治成功率也更高(28.57 % vs. 25.93 %)。 结论:建立成熟的以急诊科医护为主导的ECPR快速反应团队有助于提高抢救配合度和工作效率,从而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全链条的应急保障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组团式社区卒中患者康复模式的效果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1+N+N”组团式支持管理模式对社区恢复期卒中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干预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随访登记的上海市徐汇区枫林社区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N+N”干预组和对照组。收集并记录入选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合并症情况。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卒中管理方案,“1+N+N”干预组则通过家庭医生“1+N+N”组团式支持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家庭医生“1+N+N”组团式支持管理模式,“1”指家庭医生,第1个N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团队,第2个N指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团队预约及双向转诊。分别于基线及干预后12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运动功能及心理状况评分。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干预方式与ADL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和心理状况评分的关联。结果:纳入患者120例,年龄(71.5±6.8)岁,男性59例(49.2%),“1+N+N”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与对照组比较,“1+N+N”干预组患者的年龄较小( P=0.013),合并冠心病者占比较低( P=0.003),其余变量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N+N”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后ADL、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均 P<0.01)。“1+N+N”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ADL和心理状况评分“1+N+N”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01);干预后“1+N+N”干预组上述评分则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家庭医生“1+N+N”组团式支持管理模式与ADL评分无明显关联( t=0.27, P=0.799),与运动功能评分存在正向关联( t=15.64, P<0.001),与心理状况评分存在正向关联( t=13.70, P<0.001)。 结论:家庭医生“1+N+N”组团式支持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且对后两者的干预效果优于传统的干预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ECMO快速反应团队的建立和管理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快速反应团队的建立和管理经验,探索更加高效的抢救工作模式。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行ECMO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应用常规ECMO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以2020年1月至9月成立体外生命支持快速反应团队后采用ECMO治疗的47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团队准备时间、置管时间、救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设备故障次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团队准备时间、置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团队准备时间(min):31.79±6.10比67.16±30.49,置管时间(min):40.62±7.13比84.89±19.29〕,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3%(2/47)比21.1%(8/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ECMO快速反应团队能够缩短抢救准备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团队救治效率,为应对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专科医院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当前,公立医院的主流运营管理模式是直线职能管理体系和组团式运营管理团队模式,对专科医院来说,这两种模式都难以复制和落地.某眼科中心从组织架构、分工机制、工作模式与工作内容等方面,探索专科医院的运营管理模式,并创新性提出总会计师与分管领导的不同角色定位,将运营管理与业务科室、职能科室的本职工作相结合,坚持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职业发展路径,为专科医院的运营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典型浅街峡谷布局及其植物配置模式春季花粉飞散特征模拟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
城市中的气传花粉已成为春秋季节性过敏的主要过敏原之一,研究典型建筑布局及其植物配置模式下花粉飞散特征能够为合理优化城市绿地配置提供数据支撑,为花粉飞散研究提供补充.基于北京市海淀区校园绿地春季观测数据,提取3个采样地街谷布局和植物特征参数,借助CFD平台构建15个典型浅街峡谷布局及其植物配置模式参数化场景,探究不同场景下花粉飞散特征和距离阈值.研究结果表明:①花粉高浓度区位于风速较低、空气流动性较差的区域,花粉低浓度区位于风速高、空气流动性较好的地方.②4种植物配置模式的花粉飞散特征表现为行道树式>散点式>行道树+组团种植>组团式,花粉沉降特征表现为组团式>行道树+组团种植>行道树式>散点式.错列式布局结合行道树式植物配置花粉浓度降低率最高为24.89%,飞散效果相对更好.围合式布局结合组团式植物配置花粉浓度降低率最低为7.31%,聚积效果相对较好.③受不同建筑、植物和风场的影响,3类建筑布局花粉飞散距离远近依次为行列式>围合式>错列式,行列式需要约35-75m的飞散距离,围合式需要约28-60m的飞散距离,错列式需要约20-53m的飞散距离.风速低且花粉浓度高、飞散距离近的植物配置模式易于聚积,风速高且花粉浓度低、飞散距离远的植物配置模式易于飞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郑州大都市区生态网络构建及格局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快速城市化进程致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问题日益突出,构建生态网络体系、规划引导生态价值和高效利用景观效应,对区域调节生态空间、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大都市区为例,基于1980-2020年8个时间节点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Guidos Toolbox和Conefor等工具,通过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预测未来土地格局、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识别景观要素、最小累积阻力构建综合阻力面、引力模型计算生态引力、水文分析创建阻力路径和网络结构评价等,判别研究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具有较高结构完整度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9个源地中,黄河流域生态源地连接网络东西部大型集中源地,其余源地坐落于研究区东北、东南及西南部,整体半环绕郑州主城区分布;最小成本路径共163条,生态廊道共58条,其中,一、二、三级廊道分别为10、19和29条,以沿黄河流域、"三横三纵"和"点-轴"形式分布为主;研究区内共判定生态节点70个,并划分为战略点、自然生态点及人工环境点,分别为10、27和33个,其分布于各个源地核心和廊道交叉等关键性节点位置.生态网络包含研究区所有景观要素,并以横"C"字型连接主要生态基质,总体表现为"一横两纵四组团"的半包围网络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基于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的西南山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快速城市扩张背景下缓解生态保护和土地开发矛盾、保证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源地和阻力面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要基础,当前阻力面构建多关注生态要素而忽视与区域典型生态问题相对应的生态过程表征.以西南山地地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研究区,选取生物资源保护、水资源安全和营养物质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重要性从而识别源地,基于地质灾害、土壤侵蚀、石漠化等生态敏感性构建生态阻力面,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组团廊道和景观廊道,从而构建山地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大理州生态安全源地总面积14416.64 km2,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50.93%;关键生态廊道分为组团廊道和景观廊道两类,分别长404.7 km和208.4 km,以“一轴三带”形式呈树状辐射分布.生态安全格局中的生态源地和廊道应成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中的禁止开发区.生态重要性源地识别和生态敏感性阻力面分析方法可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对于大理州山地城镇建设的用地选择和空间扩张提供定量指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医院对基层医院组团式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对基层医院组团式教学的效果.方法 2016至2017年北医三院19名医务人员对口支援甘肃省环县人民医院,分别进行了理论授课、临床技能指导、会诊、义诊、门诊、教学查房等多种支援方式.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环县人民医院155名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对组团式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最受欢迎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并通过比较支援前(2014至2015年)和支援后(2016至2017年)医院每月门诊患者数、住院患者数及手术患者数等客观数据,评估对口支援教学的效果.结果 155名医务人员中有114名所在科室接受过专家培训,认为对口支援对临床工作帮助很大的医务人员比例〔58.8% (67/114)〕明显多于认为没有帮助〔9.6%(11/114)〕、有一点帮助〔16.7%(19/114)〕、帮助还可以〔14.9%(17/114)〕的比例(χ2=94.082,P=0.000);支援后月门诊患者数(例次:43816.5±3406.9比37319.5±4302.1)、月住院患者数(例次:2978.3±235.1比2250.9±218.1)均较支援前明显增加(均P<0.05),支援后对月手术量无明显影响(例次:449.8±107.3比459.0±85.4,P>0.05).调查显示:医务人员需求最高的教学方式为理论授课,占65.8%(102/155);其次为教学查房,占50.3%(78/155);门诊教学需要比例最少,占18.1%(28/155).医务人员对教学内容需求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最新医疗技术〔76.8%(119/155)〕、学习医学前沿知识〔68.4% (106/155)〕、规范诊疗流程〔67.7%(105/155)〕、培养临床思维〔66.5%(103/155)〕、传授手术及其他操作技能〔56.1%(87/155)〕.结论 教学培养合格的卫生人才是基层医院发展的关键,根据基层医院需要,因地制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才能全面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基层医院的综合实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