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冠状静脉分支行逆行无水乙醇消融经心内膜射频消融失败的心肌瘢痕相关室性心律失常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由于存在心外膜或心肌深部的心律失常基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瘢痕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成功率较低。近年来国际上陆续有通过经冠状静脉途径行无水乙醇消融治疗瘢痕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报道。但在国内应用该技术治疗瘢痕相关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报道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经冠状静脉分支行无水乙醇消融治疗经心内膜射频消融失败的心肌瘢痕相关室性心律失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眼底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不仅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还可以通过眼部组织传播,甚至有些眼部症状可能先于新冠肺炎发生。到目前为止,SARS-CoV-2引起的眼部病变报道以急性结膜炎最为常见,还包括角膜炎、青光眼、外层巩膜炎及视神经麻痹等。SARS-CoV-2还能进一步感染视网膜组织,患者因此在感染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还有研究发现SARS-CoV-2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之间的密切联系。现有的临床资料发现,SARS-CoV-2对眼底的影响主要是全身与局部的炎症反应、血液高凝状态与视网膜动静脉和微血管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很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视力预后。本文从目前发现的人类眼底组织感染SARS-CoV-2的可能机制与途径,以及感染后眼底发生病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SARS-CoV-2引起的眼底疾病进行早发现、早干预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球囊技术辅助乙醇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2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以左心室顶部区域为代表的心外膜或心肌中层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经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率较低。近年来国际上陆续有研究表明经冠状静脉途径靶向注射乙醇可有效治疗该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但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文报道了2例经冠状静脉系统途径行双球囊技术辅助乙醇消融治疗心外膜或心肌中层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心包腔作为靶向治疗心血管疾病潜在途径的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通过向心包腔注射亚甲蓝或碘海醇,观测两者经心外膜向心肌浸润程度与心包内留存时间,探究心包腔途径在开展靶向心血管治疗方案中的应用潜力.方法 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亚甲蓝组和对照组.两组大鼠开胸后经心包腔注射200 μL亚甲蓝或生理盐水.60 min后心脏取材,观测亚甲蓝浸润情况.10只雄性比格犬随机分成心包组与静脉组.分别经心包或静脉途径注射碘海醇生理盐水混合剂.混合剂由5 ml碘海醇(350 mg I/ml)与5 ml 0.9%生理盐水均匀混合而成.分别在注射后1、3、5、10、20、30、60 min,用X射线拍摄心包与膀胱碘海醇显影状况,并记录各时间节点与实验前的灰度值比值.结果 亚甲蓝组大鼠心外膜组织与血管呈深蓝色,心脏冠状横切面存在自心外膜向心内膜的心肌组织染色浸润.心包组犬心包灰度值与基线比值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注射混合剂后10 min出现膀胱显影,60 min呈现显影高峰.静脉组犬在注射混合剂后在3 min膀胱即出现阳性显影,并在20 min达显影高峰.两组犬膀胱灰度值与基线比值在5 min出现显著差异.心包组仅在心包穿刺时出现短暂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探究了物质在心包腔中的代谢过程并初步验证心包内物质排泄速率慢于静脉途径,心包很有可能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一个有利的选择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经冠状静脉系统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23
起源于心外膜面和心肌深层的室性心律失常消融一直是临床上的棘手难题,冠状静脉系统作为心脏血流的回流系统,其分支广泛覆盖于整个心脏表面及心肌组织之间,可能成为辅助标测和成功消融的替代途径,近年来出现多种依赖冠状静脉系统的新型消融方式,现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不同途径注射前列腺素E1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早期介入治疗术的预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冠脉和经外周静脉注射前列腺素E1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早期(发病24 h以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即刻疗效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136例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均于发病24 h内行早期PCI治疗.随机分为经冠脉注射组、经外周静脉注射组和常规治疗组,随访9个月,比较3组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或者慢血流的情况,住院期间和随访9个月期间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再发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死亡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情况.比较PCI术后9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PCI术中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为经冠脉注射组显著优于经外周静脉注射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经外周静脉注射组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随访9个月后查超声心动图,LVDd为经冠脉注射组<经外周静脉注射组<常规治疗组(P<0.05).比较LVEF,经冠脉注射组>经外周静脉注射组>常规治疗组(P<0.05).总MACE发生率为经冠脉注射组显著少于经外周静脉注射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而经外周静脉注射组较常规治疗组有减少(P>0.05),3组均无死亡事件.结论 对于NSTEMI患者早期PCI时,经冠脉内注射和经外周静脉注射前列腺素E1,术中均能获得更好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经冠脉内注射可显著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围手术期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7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股动脉途径471例,经桡动脉途径309例.经股动脉途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3.2%,高于经桡动脉途径的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股动脉途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9%,高于经桡动脉途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经股动脉途径患者重大并发症(后腹膜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夹层形成)发生率高于经桡动脉途径(2.1% vs 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围手术期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经桡动脉途径,临床入路选择时需综合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绝经后冠心病病人CD34与雌激素及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测定绝经后冠心病病人外周血 CD34细胞数量、雌激素含量,观察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分别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提示机体内源性 CD34细胞减少可能是冠心病发病机制之一.为探索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有益作用新的可能机制和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90例正常绝经后≥1 a的女性胸痛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比较不同狭窄程度的冠脉病变病人其外周静脉血 CD34细胞数量及雌二醇含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CD34细胞数量及雌二醇E2静脉血含量分别在冠心病组之间相比,数量逐渐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数量均减少(P<0.01),(P<0.001)有统计学意义.Gensini积分A、B、C三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细胞数与Gensini积分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的r=-0.927,P<0.01;雌二醇E2含量与Gensini积分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的r=-0.950,P<0.01;CD34细胞数与雌二醇E2含量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的r=866,P<0.01.结论:绝经后冠心病病人外周血 CD34细胞数量及雌二醇含量明显减少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冠心病病人外周血 CD34细胞数量及雌二醇含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造影剂X线左侧位指导下干性心包穿刺方法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无造影剂左侧位指导下干性心包穿刺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安贞医院器质性心脏病包括心肌梗死、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经心电图分析符合心外膜起源的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患者52例,X线右前斜30°,选择心尖和心底中点的位置为进针点,静脉穿刺针经左肋膈角穿刺部位进针,145 cm长导管收于针尖内,左侧位下将穿刺针送入膈肌上、剑突后、右心室前壁三角间隙,进针方向朝向心包腔后下壁,感觉到心脏搏动时或有落空感时向外推送导丝至J弯完全送出且无阻力,继续推送导丝证实是否包绕心脏1圈且不出心影,则穿刺成功.结果 患者中,男36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13)岁,体质指数(BMI)为(24.59±2.56)kg/m2.其中扩张型心肌病3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6例,缺血性心肌病20例,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16例,肥厚型心肌病7例.51例患者穿刺成功,其中46例患者1次穿刺成功,5例经过2次以上穿刺成功.51例患者完成标测和消融;穿刺时间(10±1.3) min,X线曝光时间(5±3.2) min;47例患者使用常规静脉穿刺针,5例患者需使用Tuohy长针.共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例冠状动脉损伤急性心脏压塞,外科紧急开胸处理,患者恢复;3例穿刺针进入右心室推出后无并发症出现;导丝进入胸膜腔2例,退出后患者无特殊不适;1例患者诉穿刺伤口疼痛,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发热,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无造影剂左侧位指导下干性心包穿刺术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进入心外膜标测和消融的有效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导线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随着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心梗后心力衰竭患者日益增多[1].对于优化药物治疗下,存在心室不同步收缩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最后且唯一的治疗手段,其在改善症状、提高运动耐力以及减少住院率及病死率方面作用显著[2].经静脉途径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是实现CRT的一线方案,然而,有数据显示,仅23%的预计应用CRT有效的患者选择了CRT,而其中接近30%的患者对CRT无应答[3-4].除此之外,8%~10%的患者无法植入左心室导线,其原因主要为①冠状静脉窦解剖结构异常;②上腔静脉闭塞;③膈神经刺激;④弥漫性瘢痕区域的高起搏阈值;⑤导线固定障碍等[5].对于CRT无反应及无法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的患者,过去主要采取胸腔镜入路或是经静脉穿刺房间隔跨二尖瓣途径植入左心室导线[6-7].然而,前者更具侵入性,可能导致心包黏连等严重并发症,无法选择左心室最佳起搏点,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后者则受到血栓栓塞(约10%)等并发症的影响,需要终生抗凝,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需维持在2.5~4.5,以及对相邻结构(尤其是二尖瓣)的长期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