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转移淋巴结射频消融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保守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腹腔转移淋巴结射频消融术后出现迟发性十二指肠瘘,经充分减压引流保守治疗痊愈出院患者的诊治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学习定位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高精度机器学习算法软件定位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起源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描述性研究。入选2023年8月至10月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行IVA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的患者,术前通过高精度机器学习算法软件预测IVA起源位置,与最终行RFCA成功的起源位置比较。结果:38例患者于术前进行起源位置预测,其中2例患者消融失败,最后共纳入首次成功行RFCA的36例IVA患者,其中男15例,年龄(53.1±9.6)岁。35例患者预测准确,1例IVA起源左心室顶部(Summit)内膜面的患者预测失败,软件预测准确率为97.22%(34/35)。经过(3.1±0.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长期消融成功标准。该机器学习算法软件预测IVA起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敏感度、特异度、F1评分、准确率分别为97%、97%、100%、96%、99%。结论:高精度机器学习算法软件定位IVA起源有效、精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外科杂交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经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消融手术(胸腔镜下心外膜射频消融联合心内膜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有效性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房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完成5年随访,评估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治疗成功率及患者预后。结果:21例房颤患者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其间部分复发患者经再次抗心律失常治疗后部分恢复窦性心律。随访至5年,共有3例死亡,1例失访,11例维持窦性心律,总治疗有效率为64.7% (11/17)。随访过程中,有1例患者发生脑卒中,4例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治疗。死亡、脑卒中均发生在术后2年内,术后3~5年新增2例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结论: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术治疗房颤,长期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此术式应用于房颤治疗的前景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冠状静脉分支行逆行无水乙醇消融经心内膜射频消融失败的心肌瘢痕相关室性心律失常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由于存在心外膜或心肌深部的心律失常基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瘢痕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成功率较低。近年来国际上陆续有通过经冠状静脉途径行无水乙醇消融治疗瘢痕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报道。但在国内应用该技术治疗瘢痕相关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报道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经冠状静脉分支行无水乙醇消融治疗经心内膜射频消融失败的心肌瘢痕相关室性心律失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目标监测的健康教育在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出院后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目标监测的健康教育在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出院后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区心内科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13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宣教。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目标监测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出院随访1个月、3个月时服药依从性、焦虑及抑郁水平、房颤复发及主要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出院随访1个月、3个月服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干预组出院随访1个月、3个月焦虑水平、房颤复发率及随访3个月抑郁水平、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目标监测的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同时降低患者房颤的复发率及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状静脉不同部位心外膜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冠状静脉(CV)不同部位心外膜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特征。方法:2009年10月31日至2021年9月30日,纳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VA患者有效靶点或"最早"激动点在CV的连续性病例,对CV不同部位起源VA的QRS波形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173例,其中男102例,年龄(56.44±15.66)岁,年龄范围13~87岁。在邻近二尖瓣环心外膜组的171例中:①51例(92.73%,51/55)患者前室间静脉近端(pAIV)及左心室顶部穿间隔静脉(summit-CV)在V 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而其他部位106例(91.40%,106/116)无s波呈R型( χ2=115.01, P<0.001);②V 5~V 6导联在邻近二尖瓣环后壁、侧壁及前侧壁的心大静脉远端(DGCV 1)以近区域35例(81.40%,35/43)有s波呈Rs型,而DGCV 2、summit-CV及pAIV118例(92.19%,118/128)呈R型,10例(7.81%,10/128)呈Rs型( χ2=89.88, P<0.001);③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在Ⅰ导联20例(74.07%,20/27)以正向波为主呈R、Rs及r型,其他区域140例(97.22%,140/144)以负向波为主呈rS、rs、qr、qs或QS型( χ2=95.79, P<0.001);④若以V 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V 5~V 6导联有s波呈Rs型,I导联以正向波为主呈R、Rs或r型分别作为诊断pAIV及summit-CV,DGCV 1及其以近,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起源的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3%、91.40%、83.61%、96.36%;81.40%、92.19%、77.78%、93.65%;74.07%、97.22%、83.33%、95.24%。 结论:CV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亦不相同,熟悉这些心电图特征对初步判断其起源将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四维自动左房定量技术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纤维化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左房定量(4D Auto LAQ)技术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纤维化程度。方法: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根据基质电压标测中低电压区占左心房面积比将患者分组(轻度组<5%,中度组5%~20%,重度组>20%),分别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房应变等参数,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与低电压面积相关的预测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计算预测左心房纤维化准确性最高的参数及其截断值。结果:6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轻度低电压组22例,中度低电压组20例和重度低电压组18例,三组间性别、CHA2DS2-VASc评分、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平均峰值运动速度(E/e′)、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总排空分数(LAEF)、左心房储蓄期长轴应变(LASr)、左心房储蓄期环形应变(LASr-c)、左心房心肌做功(LA MW、LA MW-c)、左心房僵硬度(LA stiffness、LA stiffness-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ASr与低电压面积相关性最高( rs=-0.814, P<0.001)。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HA2DS2-VASc评分、LAD、LAVI、LAVmax、LAVmin、LAEF、LASr、LASr-c、LA MW、LA MW-c、LA stiffness、LA stiffness-c是低电压面积的预测因素(均 P<0.05),其中LA stiffness准确性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其判断重度低电压的截断值为1.15,敏感性94.4%,特异性83.3%。 结论:4D Auto LAQ技术可以术前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纤维化程度,其中LA stiffness与基质电压标测相关性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腔内超声指导的间隔射频消融术对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分析 2019年3至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的室间隔射频消融术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测量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均>50 mmHg(1 mmHg=0.133 kPa),且药物控制效果不佳,经腔内超声重建相关结构后,应用盐水灌注压力导管在超声指导下放电消融。本研究共纳入HOCM患者9例,其中男6例,平均年龄(51.7±12.2)岁,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间隔射频消融术,手术时间为(152.2±31.9)min,放电时间(838.4±227.3)s;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复测LVOTG较术前有所下降( P=0.001),且均<50 mmHg;所有患者术后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消失,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患者LVOTG保持稳定。本研究发现心腔内超声指导的室间隔射频消融可安全有效地降低HOCM患者的LVOTG,并可产生较持久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儿童间隔旁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儿童间隔旁道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9月至2019年3月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拟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共626例患儿,对其中74例间隔旁道患儿的临床及射频消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74例患儿中,男45例,女29例;年龄(7.8±3.5 )岁(10个月~13岁);体质量(27.7±14.4) kg,其中3例<15 kg。5例术前超声提示室壁矛盾运动,2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69例患儿行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消融;5例患儿接受传统两维射线下标测后,最终3例接受消融。74例患儿共标测到间隔旁道74条,包括右侧间隔旁道66例,左后间隔旁道8例;显性旁道48例,隐匿性旁道26例;旁道分布于前间隔28条,中间隔18条,冠状窦10条,右后间隔10条,左后间隔8条。共72例患儿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67例消融成功,即时消融成功率为93.1%。消融功率(18.0±1.8)W,射线暴露时间(4.7±2.7) min,手术时间(151.5±58.6) min。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5例合并室壁运动异常患儿的心室运动及大小在消融后恢复正常。随访(23.8±10.8)个月,4例患儿发生预激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三维标测系统下儿童间隔旁道经射频消融安全且有效,但永久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仍不能忽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射频消融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射频消融术(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CRLM)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0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接受经皮RFA治疗的281例患者(477个肝内转移肿瘤灶)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记录可能影响RFA疗效的因素,包括癌胚抗原(CEA)、分化、肝外转移情况、肿瘤位置和大小、并发症等信息。通过入院复查、电话等方式随访患者,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和局部肿瘤无进展生存期(LTPF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肿瘤残余的预测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确定LTPFS和OS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曲线评估LTPFS和OS的中位时间,并使用对数秩检验进行比较。结果:RFA后,观察到68个(14.3%)肿瘤残余。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残余的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20 mm、高危位置、血管周围位置和<5 mm的最小消融边缘。随访期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4.3%(12/281),病死率为31.3%(88/281),同时发现167个(35.0%)病灶术后局部肿瘤进展。Kaplan-Meier法估计的LTPFS和OS中位时间分别为35.0(95%CI 26.53~43.48)个月和44.0(95%CI 29.70~58.30)个月,第5年累计LTPFS和OS比例分别为37.2%和40.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CEA≥30 ng/ml、肿瘤直径≥20 mm和最小消融边缘<5 mm为LTPFS的危险因素;肝外转移、肿瘤负荷>30 mm和含最小消融边缘<5 mm的肿瘤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再次介入治疗是OS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足够的消融边缘和较少的肿瘤负荷有利于RFA后局部肿瘤的控制和患者长期生存;存在肝外转移是OS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再次介入治疗有利于提高O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