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眶区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颅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及动脉等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8具(16侧)成人尸头标本,经额颞眶颧入路行弧形切口逐层显露颅眶区解剖,观察颅眶交界区解剖结构、测量眶上裂相关数据;观察眼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走行、眼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并测量经眶上裂进入眼眶的神经直径。结果:颅眶交界区位于前床突下方,视神经管沟通颅内与眼眶,眶上裂连接眼眶和中颅窝,8具尸头标本的眶上裂外侧缘、内侧缘、上缘长度分别为(18.4±6.2)mm、(7.7±1.6)mm、(16.4±5.6)mm,左、右侧眶上裂宽度分别为(3.64±0.86)mm、(3.69±0.88)mm。眶壁由额骨、颧骨、筛骨、泪骨、蝶骨、腭骨和上颌骨7块骨性结构构成;眼眶处存在顶壁、底壁、内侧壁和外侧壁,除内侧壁外,其他各壁的骨性结构呈对称排列。眼眶肌肉由上睑提肌、上斜肌、下斜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7条肌肉构成。眼眶内神经主要由视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的3个分支(额神经、泪腺神经、鼻睫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上、下支)共7根神经构成;除视神经由视神经管进入眼眶外,其他6根神经的7个分支均由眶上裂进入眼眶,依上述次序直径分别为(0.86±0.42)mm、(1.51±0.53)mm、(0.71±0.36)mm、(0.82±0.47)mm、(1.23±0.41)mm、(1.29±0.48)mm、(1.82±0.48)mm。眼动脉在视神经下方同视神经一起由视神经管入眶,8具标本中共观察到16支眼动脉,其中1具为双干眼动脉,其上、下干的距离为11.2 mm;其余7具均为单干眼动脉,并根据其在眼动脉眶内走行中的眼动脉角和眼动脉弯将眼动脉眶内段依次分为3段。颅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走行、眼动脉位置关系基本固定。结论:颅眶区域解剖复杂,空间狭小,熟悉该区域显微解剖及其位置关系,有利于临床医生在外科手术中对重要解剖结构的保护,尤其存在双干眼动脉时对其下干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经眶外侧壁入路切除海绵窦旁血管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研究发现神经内镜下经眶入路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术入路对于处理累及到眶尖、海绵窦、Meckel囊等区域的肿瘤有着特殊的优点。当前国内对内镜下经眶入路处理该部位肿瘤的病例尚无报道。本文结合一例内镜经眶入路处理左侧眶尖海绵窦血管瘤初步探讨内镜经眶入路的手术体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内镜辅助柯-路氏入路拔除眶下区异位尖牙
编辑人员丨2024/7/6
针对1例位于眶下缘下方并紧贴上颌窦前壁内侧的倒置上颌异位尖牙,采用柯-路氏入路行上颌窦外侧壁骨小范围开窗,再利用鼻内镜辅助从上颌窦内进行拔除,并复位固定上颌窦外侧壁骨窗.该病例成功经口内微创拔除罕见眶下区异位牙,术后无明显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开窗术的路径探讨和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开窗术的路径并分析植入人工骨代用品的效果,为建立该类实验动物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11只雄性比格犬(犬龄17个月,体重12~14 kg),共计22个上颌窦.拔除上颌后牙建立动物模型前,静脉麻醉下行双侧锥形束CT(CBCT),以确定上颌窦位置和拔牙计划,并分析侧壁解剖结构,测量窦腔高度和前后径.拔牙后2个月行第2次CBCT,测量双侧窦腔高度和前后径,以确定人工骨替代品体积和量,测量底嵴距,并进行手术路径分析.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术,根据实验设计分为3组,分别植入3种人工骨替代品(BioCap涂层组、BioCap组、Bio-Oss组).术后3个月行第3次CBCT,检测双侧上颌窦变化,处死动物并取样,进行相关检查.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发现比格犬的上颌窦外侧有粗大的眶下神经血管束,出现率为100%;上颌窦位于上颌尖牙远中和第三磨牙近中牙根上方;拔牙前上颌窦高度为(8.10±1.05)mm,前后径为(20.87±1.51)mm;拔牙后2个月高度为(8.15±1.01)mm,前后径为(20.89±1.21)mm,窦底中点底嵴距(4.16±0.85)mm;根据测量,植入人工骨替代品体积均为2.0 mL;开窗术后3个月CBCT测量前后径为(20.86±1.27)mm,窦底中点底嵴距(7.16±0.76)mm.BioCap涂层组的成骨百分比为85.15%±6.76%,BioCap组为35.14%±6.13%,Bio-Oss组为33.16%±6.75%.统计学分析表明,开窗术后上颌窦底嵴距显著高于开窗术前(P<0.05),BioCap涂层组的成骨百分比显著高于BioCap组和Bio-Oss组(P<0.01),BioCap组和Bio-Os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外方有一粗大的眶下神经血管束,行侧壁开窗术需要打开两层骨窗;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开窗植入人工骨替代品能显著增加底嵴距,可作为动物模型,进行各种上颌窦手术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内镜下带软骨膜的鼻中隔软骨治疗眶内侧壁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以来,我科采用鼻内镜下经鼻-鼻窦入路,利用自体带单侧软骨膜的鼻中隔软骨行眼眶内侧壁重建治疗爆裂性眼眶内侧壁骨折11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爆裂性眼眶内侧壁骨折患者11例,均系不同原因的外伤所致,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6岁;左侧眼眶内侧壁骨折患者6例,右侧眼眶内侧壁骨折患者5例.外伤至手术间隔时间为7~14 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内镜下筛骨垂直板重建眶内侧壁骨折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鼻窦入路筛骨垂直板治疗眶内侧壁骨折的效果.方法:经鼻内镜下鼻窦入路,采用筛骨垂直板对10例眶内侧壁骨折患者行眶内侧壁修复,观察手术前后患者复视、眼球运动及眼球内陷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2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移植物脱落或移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除1例患者有轻度复视外,其他患者眼球运动障碍、复视及眼球内陷完全恢复.结论:鼻内镜下经鼻窦入路,采用筛骨垂直板修复眼眶内侧壁骨折,手术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型猪耳后入路内耳导入术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明确小型猪耳后入路内耳导入的手术过程中相应的解剖标志及注意事项,论证其保存外耳和中耳传音特性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6月龄贵州小型猪5头,麻醉后手术分为五个主要步骤进行:1.耳后沟切开;2.暴露茎突;3.暴露面神经;4.轮廓化外耳道;5.暴露鼓室、圆窗及鼓阶导入.结果 每个步骤的主要解剖标志为:1.眶下缘、颧弓上缘、耳后沟、下颌骨升支、耳后肌腱;2.茎突尖、茎突脊、茎突根部隆起、枕骨髁;3.面神经垂直段、骨性外耳道;4.面神经与外耳道间的"小舌"状骨片;5.上鼓室外侧壁、面神经水平段,鼓索神经、圆窗.主要的解剖要点为:1.耳后切开长度约6cm;2.骨面暴露向后不要超过茎突脊尾侧0.5cm;3磨骨范围不必超过面神经垂直段尾侧;4.不要损伤外耳道皮肤;5.鼓膜掀起范围要尽量小,导入方向为圆窗腹侧部.结论 耳后入路内耳导入手术过程中解剖标志明确,是理想的导入方式,但由于小型猪自身解剖特点,耳后入路必然会部分改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经上颌窦入路眶下/上颌神经解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眶下/上颌神经在内镜经上颌窦入路中的定位引导作用,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8例成人头颅标本通过模拟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对眶下/上颌神经进行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图片.结果 8例标本16侧上颌神经从三叉神经半月节分出后,均从圆孔出颅,在眶下裂处移行为眶下神经,行走于眶下管内从眶下孔出眼眶.利用圆孔、眶下裂、眶下孔,眶下/下颌神经可分成四段:终末段,眶下神经出眶下孔之后;眼眶-上颌窦段,位于眶下管内,眶下神经进眶下裂至出眶下孔之前,长度为(11.7±2.5)mm,该段在上颌窦内即可清晰辨认;翼腭段,上颌神经出圆孔至入眶下裂之前,长度为(13.4±2.1)mm;颅内段,下颌神经从三叉神经节分出后至出圆孔之前,长度为(15.2±3.9)mm.结论 在内镜经上颌窦入路中,利用眶下神经/上颌神经的走形可引导进入颞下窝、翼腭窝、三叉神经节及海绵窦外侧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下经眼眶外侧壁中颅底解剖及手术入路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眼眶外侧壁中颅底解剖及手术入路方法.方法 采用甲醛溶液固定尸头及新鲜灌注尸头进行解剖及手术入路研究,利用0°、30°内镜及红外线导航进行解剖标志及径线的定位和测量,设计直接经眼眶外侧壁骨性开口进入中颅底外侧的入路方式,采用此入路行复发中颅底外侧脑膜瘤手术1例.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此入路可以充分暴露中颅底外侧结构,包括眶上裂、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外侧、圆孔、卵圆孔、棘孔、岩骨等,并可充分暴露并保护第Ⅱ、Ⅲ、Ⅳ、Ⅴ、Ⅵ颅神经.经眼眶外侧壁最大骨窗的横径为(1.38±0.68)cm,垂直径为(2.02±0.32)cm,外侧骨缘至硬脑膜骨窗深度为(1.44±0.42)cm;复发脑膜瘤患者利用此入路可顺利暴露并大部切除中颅窝肿瘤.结论 内镜下经眼眶外侧壁入路为直接到达中颅底外侧区并处理此部位病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使术者更加清晰地处理中颅底外侧区域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眶内-颅底-蝶、筛窦侵袭性曲霉菌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1 病例资料14岁男性,因右眼失明半年余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右眼外展受限;右侧瞳孔直径约4.0 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欠灵敏,无光感;左侧瞳孔直径约3.0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灵敏;视力、视野均正常;颈抵抗(-).入院抽血化验检查均正常.术前CT示右侧前颅底、鞍底、蝶窦及筛窦占位性病变,考虑侵袭性脑膜瘤可能性大;三维CT重建示右侧眶内侧壁、前颅底及鞍旁骨质破坏明显.MRI考虑右侧眶内-前颅底-鞍底-蝶、筛窦占位性病变(图1A、1 B),骨源性肿瘤可能性大,脑膜瘤不除外.全麻下经右侧鼻孔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打开右侧筛泡,距筛泡向后下约0.5 cm处即可见占位组织,占位组织质韧,淡灰色,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边界,粘连明显,血供一般.切除筛窦内占位组织,见占位组织向蝶窦蔓延生长,鞍底及右侧鞍底旁部位、右侧眶内侧、右侧前颅底侵蚀广泛,解剖结构完全破坏(图1H).用KUSA逐步切除病灶.切除过程借助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引导(图1E),于右侧鞍底旁、中颅凹靠近海绵窦部位可探及颈内动脉路径(图1F),血管得以完整保留.右侧眶内壁侵蚀,切除占位组织,眶内脂肪垫溢出(图1G).切除视神经管占位组织,视神经管减压.占位组织切除满意,手术顺利,出血少.术后恢复较快,无脑脊液漏,右眼视力无恢复迹象.术后复查头颅MRI示占位组织切除满意(图1C、1D).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曲霉菌感染性肉芽组织增生.病理诊断明确后及时行抗真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