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下自体筋膜修复术治疗DeLancey Ⅰ和Ⅱ水平盆腔脏器脱垂的近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评估改良腹腔镜下自体筋膜修复术治疗DeLancey Ⅰ和Ⅱ水平盆腔脏器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因DeLancey Ⅰ和Ⅱ水平盆腔器官脱垂接受腹腔镜下自体筋膜修复术病例共15例,根据女性盆腔"整体理论",利用自体筋膜的修复重建达到解剖、功能复位,并根据盆腔脏器脱垂量化分度(POP-Q)分度法和患者的主观感受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36.18±7.73)min,术中出血平均(52.14±22.59)mL,均无术中输血,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07±0.62)d,术后随访时间平均(9.36±2.15)个月,主观满意度为86.67%(13/15).15例患者中,1例患者在术后4个月提重物(约10 kg)时导致子宫脱垂复发,余14例患者与术前相比,DeLancey Ⅰ和Ⅱ水平所有指示点在术后1年内的位置变化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性尿失禁、腰骶部下坠不适、腰酸等症状明显改善.15例患者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 此次设计的手术主要针对DeLancey Ⅰ和Ⅱ水平盆腔脏器脱垂的患者,手术的近期疗效稳定,安全性好,无并发症发生,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膜解剖理念在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应用——系膜完整的定义与标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右半结肠癌的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和D 3根治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完整系膜的定义和标识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尤其是系膜背侧和内侧边界仍存在较多争议。我们从膜解剖理论出发厘清系膜和系膜床关系,结合多年手术经验,深入复习胚胎发育原理和文献,建议将结肠系膜背侧筋膜作为完整系膜背侧边界,将回结肠动脉与中结肠动脉根部连线(ICA-MCA线)作为系膜内侧边界,同时建议增加手术标本可见完整 “肠系膜上静脉印迹”和“中结肠动脉三角”两个质控点作为系膜完整的标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筋膜解剖与自主神经保护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包括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D 3淋巴结清扫术以及盆腔自主神经保护3个方面,手术目标为肿瘤根治和功能保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对于腹腔和盆腔筋膜解剖的理解有助于提高直肠癌TME质量和保护自主神经。手术操作进入盆腔后,对于直肠系膜固有筋膜层、盆腔脏层筋膜、腹下神经前筋膜、骶前筋膜、直肠周围韧带结构以及直肠前方Denonvilliers筋膜的辨识有助于保护盆腔自主神经,避免损伤。笔者重点介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如何正确辨识盆腔筋膜结构,并应用筋膜解剖理念完成直肠癌TME,实现盆腔自主神经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炎性病灶分区的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结合胰周膜解剖结构理论,初步探索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炎性病灶的分区及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197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3例,女性64例,年龄(47.2±13.3)岁。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胰腺炎特征资料、影像资料等,结合胰周膜解剖结构理论对炎性病灶进行分区。以门诊复查及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将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局部并发症或死亡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 n=93),将未出现上述不良预后的患者纳入非预后不良组( n=1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受累区域个数对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 结果:胰周结构的炎性病灶被划分为13个分区:小网膜囊区域、胰头十二指肠区域、左肾前区域、右肾前区域、左肾后方区域、右肾后方区域、左肾周脂肪囊区域、右肾周脂肪囊区域、左侧侧腹壁区域、右侧侧腹壁区域、左侧盆腔侧壁区域、右侧盆腔侧壁区域、其他区域。预后不良组和非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胰腺坏死面积及炎性病灶区域个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高( OR=1.723,95% CI:1.457~2.038, P<0.001)、胰腺坏死面积≥50%( OR=3.221,95% CI:1.073~9.668, P=0.037)及炎性病灶区域个数多( OR=1.388, 95% CI:1.110~1.735, P=0.004)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高。经ROC曲线分析,炎性病灶区域个数预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为5.5,曲线下面积为0.747(95% CI:0.680~0.81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387和0.962。 结论:胰周膜解剖结构的存在使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炎性病灶存在相对固定的分区,且炎性病灶区域个数与不良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采用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中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眼轮匝肌,分离眼轮匝肌并暴露睑板前筋膜层,于瞳孔中线偏内侧可见1、2支斜向内走行的神经,仔细解剖并予以保留,于眶隔深面上行分离并去除部分眶隔脂肪,将切口下唇眼轮匝肌浅层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形成自然的重睑弧度,无张力缝合皮肤。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以Semmens-Weinstein单丝采用轻触法检查重睑线上、下对应部位的触觉,评估重睑线下皮肤的触觉减退情况,分为无差别、轻度差别、明显差别3个等级;术后3~12个月由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结果:共纳入79例双侧单睑患者(共158只眼),均为女性,年龄18~44岁,平均26.6岁。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4个月。89.9%(142/158)上睑感觉评价为"无差别",10.1%(16/158)评价为"轻度差别"。无上睑麻木或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率为94.9%(75/79)。2例患者术后外观轻度不对称;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2周后自行吸收,重睑轻微不对称;1例患者切口瘢痕增生,予硅凝胶外涂结合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后,于术后9个月恢复。结论: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是一种效果确切、重睑形态逼真、可保留重睑线下的皮肤感觉、损伤小、恢复快的新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矫正修复上睑下垂手术失败的原因与修复方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联合筋膜鞘(conjoint fascial sheath, CFS)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术失败的原因与修复方式。方法: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科对CFS悬吊术失败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19~49岁,平均25岁)患者18只眼,分别用提上睑肌缩短术、CFS悬吊术、额肌瓣悬吊术进行修复,并观察手术效果。结果:CFS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失败的原因分别为对CFS的解剖不熟悉、缝合固定不牢靠、CFS发育不良与缝合部位不当等。13例18只眼修复术后随访6~30个月,2例未完全矫正,由重度矫正为轻度上睑下垂;2例复发,6个月后再次行额肌瓣悬吊术矫正至正常;其余患者上睑下垂矫正良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根据患者的眼睛情况掌握适应证,熟悉局部解剖和精准的手术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滑县新区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25例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1.5 cm×2.0 cm~2.5 cm×3.5 cm,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皮瓣设计成网球拍状,切取面积1.8 cm×2.5 cm~3.0 cm×4.0 cm,以拇指腕掌关节桡侧与拇指指骨间关节桡侧的连线为轴心线切取皮瓣,皮瓣蒂部携带0.8 cm宽的筋膜蒂,将皮瓣向远端旋转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内携带拇指桡侧指背神经与受区指掌侧固有神经残端缝接,供区直接闭合或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术后门诊随访23例,微信随访2例。结果:术后25例获得6~18个月的随访,平均11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皮瓣外形饱满无臃肿,质地柔软,TPD为6~9 mm,平均7.5 mm。手功能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评分法评定:优良率为92%。结论: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且解剖位置恒定,同时根据拇指缺损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的旋转点,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盆膈上筋膜的定位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盆膈上筋膜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中解剖定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进行taTME的2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对应的手术录像资料。分析盆膈上筋膜在taTME中的定位作用。结果: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经肛门进行操作以盆膈上筋膜作为指引。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77.7±67.5)min,术中出血量(40.1±23.2)ml。淋巴结送检数(17.1±3.9)枚、肿瘤距远切缘距离为2.0(1.0~4.0)cm,所有病例标本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标本系膜完整,均符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标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直肠穿孔、骶前出血、输尿管损伤等术中并发症。2例(9.1%)患者于术后1周出现吻合口漏,经非手术治疗后好转,顺利出院。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5~24)个月。1例(4.5%)患者复发,其余21例(95.5%)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排粪功能与性功能均正常。结论:在taTME中,准确辨识盆膈上筋膜,有利于对盆腔自主神经束的保护,盆膈上筋膜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解剖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的方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麻醉方式多样性的增加,神经阻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围手术期镇痛。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QLB-LSAL)是一种将药物注射至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的新型躯干阻滞技术。文章就腰方肌-胸腰筋膜处解剖特点及镇痛机制、穿刺入路方法、围手术期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