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凝胶负载Erastin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温敏性水凝胶泊洛沙姆 407(P407)负载Erastin缓释系统诱导人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铁死亡.方法:构建并评估负载Erastin水凝胶复合物(P407Era)的物理表征、相变时间和缓释性能.实验分为对照(control,Ctrl)组、水凝胶(P407)组、Erastin处理(Erastin)组和水凝胶负载 Erastin(P407Era)组.CCK-8 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OS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TUNEL原位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Mito-Tracker Red CMXRos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FerroGreen检测线粒体内Fe2+含量,免疫荧光和RT-qPCR检测铁死亡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P407 水凝胶的相变时间与浓度呈负相关,18%浓度的P407 水凝胶复合物药物缓释性能较优.与对照组相比,P407 组、Erastin组和P407Era组的Ishikawa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均受明显抑制,且P407Era组比Erastin组抑制增殖、迁移和侵袭作用更加明显;Erastin组及P407Era组细胞活性氧水平、细胞凋亡相对数量显著升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Fe2+结果显示,Erastin组和P407Era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且线粒体Fe2+含量显著升高;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rastin组及P407Era组GPX4 含量显著降低,NRF2 含量无明显变化;Erastin组及P407Era组TFR1、NCOA4 和P53 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温敏性水凝胶泊洛沙姆 407 负载Erastin缓释系统诱导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发生铁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的构建及用于心房颤动治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制备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并进一步探讨胺碘酮缓释微针在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制备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载药量,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皮肤穿刺实验等方法检测微针形态学、稳定性、皮肤穿刺性能,用Franz扩散池法测定微针体外渗透性,药效学实验观察微针对大鼠房颤模型治疗情况.结果 本研究制备的微针队列排布完好、排列完整,背衬无气泡,针形锐利、完整无断裂,形态良好,针尖平均载药量为(4.67±0.51)μg,且微针穿刺性能良好,针尖硬度合格、溶解能力良好;体外透皮渗透结果显示,两组溶液前0~6 h释放较为缓慢,8~24 h明显提高,24~36 h急剧升高,在72 h累计释放量最高,且8~72 h胺碘酮混悬液累积释放曲线明显高于胺碘酮脂质体溶液.药效学结果显示,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可延缓大鼠房颤诱发时间[(7.52±1.26)s比(5.75±1.14)s],缩短房颤持续时间[(4.21±0.89)s比(6.32±1.02)s],改善大鼠心功能[左心房内径为(3.52±0.50)s比(4.11±0.35)s、舒张期室间隔厚度为(2.24±0.18)s比(2.58±0.3)、收缩期室间隔厚度为(3.11±0.32)s比(3.59±0.50)];组织药物含量结果,模型大鼠心房中胺碘酮含量明显增加,血浆、肺、肝脏、肾脏、脾脏中胺碘酮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制备的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性能良好,可促进胺碘酮透皮递送,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新型负载淫羊藿苷的普鲁兰纳米粒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淫羊藿苷修饰的普鲁兰聚合物,通过化学连接和物理包埋的方式高效装载淫羊藿苷,制备一种具有缓释性的纳米球形载体,并对其性能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淫羊藿苷通过丁二酸酐作为连接臂接枝亲水性普鲁兰形成淫羊藿苷修饰的普鲁兰聚合物,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终产物鉴定.采用透析法制备负载淫羊藿苷的普鲁兰纳米粒.测量空白纳米粒和载药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貌,并测定其在不同pH条件下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结果 纳米粒具有规则的形态、均匀的尺寸.空白纳米粒电位为+2.23 mV,载药纳米粒电位为+3.98 mV;空白纳米粒平均粒径为 122 nm,载药纳米粒粒径为190 nm.纳米粒能明显延长淫羊藿苷的缓释作用时间,在pH 6.8的酸性条件下更有利于淫羊藿苷的释放.结论 通过两亲性聚合物自组装行为,成功制备了尺寸均匀的纳米粒.通过聚合物化学连接方式丁二酸将中药单体淫羊藿苷连接普鲁兰制备为纳米递送系统,淫羊藿苷的普鲁兰纳米递送系统该系统能使疏水性药物成为纳米型的水溶性药物,药物具有缓释性,并在弱酸度环境下可以定向释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纳米β-磷酸三钙支架缓释功能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3D打印纳米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动物体内缓释效果。方法:采用光固化3D打印结合挤压堆叠高温烧结技术打印纳米β-TCP支架,并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生物力学方法检测支架性能,植入大鼠皮下检测其药物释放效果,并与对照组硫酸钙支架进行对比。结果:3D打印纳米β-TCP支架内孔径约400 μm左右,其XRD在30处最高峰,支架抗压强度检测在保持支架良好形态不变的情况下,最大承受力约为170 N,所承受的压缩强度约为5 MPa,其载万古霉素缓释时间可长达56 d以上,缓释浓度高于对照组。结论:3D打印纳米β-TCP支架负载万古霉素缓释效果较医用硫酸钙颗粒更好,同时具有较好的力学强度和一致的孔隙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负载万古霉素多聚乳酸-聚乙二醇-多聚乳酸抗菌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缓释万古霉素的多聚乳酸-聚乙二醇-多聚乳酸(PLGA-PEG-PLGA)温敏水凝胶,探讨其理化性能、生物学性能和抗菌性能。方法:PLGA(1 500~2 000)-PEG (1 000~1 500)-PLGA(1 500~2 000)多聚物溶液在4 ℃下孵育7 d,充分溶解后在37 ℃水浴中放置10 min成胶并负载万古霉素。冻干脱水48 h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在37 ℃、60 r/min条件下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绘制其体外降解曲线及药物释放曲线。以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阳性对照,利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本材料细胞相容性。在37 ℃、120 r/min条件下检测其抗菌效果。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抗菌水凝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LGA-PEG-PLGA抗菌温敏水凝胶具有疏松多孔的微观结构,载药前[(53.77±31.20) μm、后孔隙尺寸[(50.42±27.60)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55, P>0.05);体外降解时长30 d;空载水凝胶组[(96.41±2.41)%]、载药水凝胶组细胞活性[(96.98±2.26)%],与DMSO组[(37.64±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 727.784, P<0.05);药物释放实验证实万古霉素可以持续释放30 d;抗菌实验结果表明,载药水凝胶可以对金葡菌提供长达72 h的抗菌效果。 结论:PLGA-PEG-PLGA温敏型水凝胶是一种较理想的抗生素载体,无细胞毒性,能够长效缓释负载的抗生素,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依托孕烯/炔雌醇复方阴道环体外释放方法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制出具有良好缓释性能的依托孕烯(etonogestrel,ENG)/炔雌醇(ethinyl estradiol,EE)复方阴道环,并对其体外释放测定方法学开展研究,确立与实时释放方法具有良好相关性的加速释放方法。方法: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EVA)为基质,以热熔挤出法制备ENG/EE复方阴道环,建立基于摇瓶法的体外实时释放测定方法和加速释放测定方法,考察该复方阴道环的体外释放行为及释放机制,并对其实时释放经时过程和加速释放经时过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所得阴道环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在优选出的体外实时释放条件(释放介质:200 mL纯水,37 ℃恒温水浴振荡器中60 r/min振摇)中缓慢释药,第21天ENG和EE累计释放量分别为54.39%和46.80%,在优选出的体外加速条件(释放介质:200 mL 0.6%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55 ℃下60 r/min振摇)下药物释放经时过程及其机制与实时释放条件下的拟合结果相关系数均大于0.99。结论:本研究研制的ENG/EE复方阴道环的体外缓释效果显著,所建立的加速释放方法与实时释放方法相关性良好,可供此类阴道环产品的质量评价研究及体外释放研究方法指南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氧化铈纳米酶-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氧化铈纳米酶-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以下简称复合水凝胶)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粒径为(116±9)nm的氧化铈纳米酶,同时制备具有多孔网状结构且成胶性能良好的GelMA水凝胶。筛选出25 μg/mL氧化铈纳米酶可明显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将其加入GelMA水凝胶中制备复合水凝胶。计算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浸泡3、7 d后复合水凝胶中氧化铈纳米酶的释放百分比。将小鼠红细胞悬液分为用相应溶液处理的PBS组、Triton X-100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及复合水凝胶组,利用酶标仪检测处理1 h后红细胞的溶血情况。测定用PBS、氧化铈纳米酶、GelMA水凝胶及复合水凝胶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大肠埃希菌2 h后的细菌浓度。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3。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在背部对称位置各制备1个用MRSA感染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小鼠分为不进行药物干预的对照组及滴加相应溶液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和复合水凝胶组,每组6只小鼠。观察伤后3、7、14 d创面愈合情况并测量伤后3、7 d剩余创面面积(样本数为5)。取小鼠伤后3 d创面分泌物,检测MRSA的浓度(样本数为3),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观测小鼠伤后5 d创面血流灌注量(样本数为6)。伤后14 d,取小鼠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上皮情况,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情况(样本数均为3)。结果:浸泡3、7 d后,复合水凝胶中氧化铈纳米酶释放百分比分别约为39%、75%。处理1 h后,与Triton X-100组比较,PBS组、GelMA水凝胶组、氧化铈纳米酶组及复合水凝胶组红细胞溶血程度均明显下降( P<0.05)。与用PBS培养比较,用氧化铈纳米酶、GelMA水凝胶、复合水凝胶培养2 h的MRSA、大肠埃希菌浓度均明显降低( P<0.05)。伤后3~14 d,4组小鼠创面均逐渐愈合,复合水凝胶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全部愈合。伤后3、7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分别为(29±3)、(13±5)mm 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6±12)、(46±10)mm 2和氧化铈纳米酶组的(51±7)、(38±8)mm 2( P值均<0.05),与GelMA水凝胶组的(41±5)、(24±9)mm 2相近( P值均>0.05)。伤后3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MRS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 P值均<0.05)。伤后5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血液灌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 P值均<0.05)。伤后14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基本完成上皮化,上皮化情况明显优于其他3组;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胶原含量较其他3组明显增多,排列也更为有序。 结论: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外抗菌效果,可持续缓释氧化铈纳米酶,改善早期创面血流灌注,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及胶原合成,从而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负载局部缓释给药的唑来膦酸-明胶纳米微球聚多巴胺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对破骨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构建的负载局部缓释给药的唑来膦酸(ZOL)-明胶纳米微球(GNPs)聚多巴胺(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对破骨细胞的生物学影响。方法:基于电子束熔融技术构建多孔钛合金支架,利用去溶剂化法制备不同ZOL浓度(0、1、10、50、100、500 μmol/L)的ZOL-GNPs,两者复合构建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并进行表征分析,并对3种不同状况支架(裸多孔钛合金支架、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进行生物力学检测,分别在第1、4、7、14、21、28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药物释放检测。将破骨细胞与上述不同ZOL浓度的新型支架相复合,利用实时定量(RT)-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破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破骨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电镜扫描显示GNPs成球性好,表面光滑,分散均一,粒径为(243.6±63.4)nm,ZOL-GNPs均匀复合于支架的表面及孔隙内,球形规整无粘连。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3种不同状况下多孔钛合金支架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81±0.12)、(1.80±0.23)、(1.81±0.15)G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孔钛合金支架在第1天的释药百分比明显较高,在随后的27 d中,药物释放逐渐缓慢增加。低浓度ZOL支架组中,细胞黏附增殖较多;50 μmol/L组中则出现球状细胞;随后随着浓度的升高,球状细胞增多,甚至发生凋亡。RT-PCR结果显示Ctsk基因和TRAP基因在随着ZOL浓度升高而升高,其中在50 μmol/L时表达最高,然后随浓度升高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Ctsk与TRAP的表达水平与其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趋势相似。 结论:构建的一种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不但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还具有局部药物缓释抗OP作用;当ZOL浓度为50 μmol/L时,更有利于抑制破骨细胞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含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载银介孔二氧化硅对大鼠BMSCs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含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Ag-MSN)这种新型纳米抗菌材料(P-Ag-MSN)的银离子(Ag +)缓释特点及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细胞毒性和体外抗菌性能。 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模板法与共沉淀法结合,精确制备出Ag-MSN,将PDGF-BB加载进入Ag-MSN,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Ag +缓释特点;从SD大鼠提取并培养BM- SCs,对CD29、CD45进行流式细胞检测,鉴定BMSCs的纯度,取长势良好的第3代BMSCs,检测P-Ag-MSN的细胞毒性;制备不同浓度的P-Ag-MSN混悬液,检测对骨髓炎常见细菌的体外抗菌效果。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P-Ag-MSN中的Ag +逐步释放,6~ 12 h后达到峰值;随后释放的幅度逐步下降,并逐渐稳定在一定的浓度。不同浓度的P-Ag-MSN对大鼠BMSCs在1、3、5、7 d时的相对增殖率均值均在80%以上,细胞毒性评级均为0级或I级,对大鼠BMSCs无明显细胞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Ag-MSN对于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球菌均有杀菌效果,其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0、50.0、50.0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杀菌效果,其MBC为100.0 μg/ml。 结论:新型纳米抗菌材料P-Ag-MSN的细胞毒性小,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在体外对骨髓炎常见细菌有明显抗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响应性水凝胶药物传递系统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水凝胶是一种具有独特三维网状结构的良好药物缓释载体,可在机体局部储存、释放药物并产生持续疗效。为满足临床实践中多元化的治疗需求,需对体内应用的载药水凝胶进行主动、无创的体外控释。近年来在超声响应性水凝胶领域已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在简介水凝胶药物传递系统特性及释药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对超声响应性水凝胶药物传递系统的响应机制、设计思路及特性、释药性能和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