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ABO溶血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与阴性患儿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总胆红素水平及意义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直抗试验)阳性与阴性患儿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收治的106例ABO-HDN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直抗试验结果分为阳性组(52例)与阴性组(54例),比较两组和不同直抗试验凝集强度患儿Hb、Ret%、TBil水平,应用Pearson检验分析Hb、Ret%、TBil水平与发病日龄、黄疸出现时间、直抗试验凝集强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b、Ret%、TBil水平诊断ABO-HDN的价值。结果:阳性组与阴性组产妇年龄、新生儿性别、出生体质量、出生身高、出生孕周、母亲产史、分娩方式、患儿血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阳性组Hb低于阴性组[(104.66 ± 25.34)g/L比(125.81 ± 17.56)g/L],Ret%、TBil高于阴性组[(5.16 ± 2.21)%比(4.20 ± 1.34)%、(245.86 ± 71.35)μmol/L比(218.93 ± 66.74)μmol/L],发病日龄、黄疸出现时间早于阴性组[(2.01 ± 0.45)d比(2.97 ± 0.53) d、(3.13 ± 1.25)d比(4.08 ± 1.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检验结果表明,Hb水平与发病日龄、黄疸出现时间呈正相关( r = 0.840、0.822, P<0.01),Ret%、TBil水平与发病日龄( r = - 0.827、- 0.820, P<0.01)、黄疸出现时间( r = - 0.773、- 0.732, P<0.01)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Hb+Ret%+TBil诊断ABO-HDN的曲线下面积大于任一指标( P<0.05)。随着直抗试验凝集强度增加,Hb水平逐渐降低,Ret%、TBil水平逐渐升高( P<0.05);Hb与直抗试验凝集强度呈负相关( r = - 0.743, P<0.01),Ret%、TBil与直抗试验凝集强度呈正相关( r=0.773、0.728, P<0.01)。 结论:ABO-HDN直抗试验阳性、阴性患儿Hb、Ret%、TBil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Hb、Ret%、TBil水平与发病日龄、黄疸出现时间、直抗试验凝集强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ABO-HDN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地区儿童网织红细胞参数参考区间的建立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北京地区儿童网织红细胞各指标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收集1 766名(男856名,女910名)1~18岁北京地区健康儿童,幼儿组(≥1~3岁)146名,学龄前组(>3~6岁)449名,学龄组(>6~13岁)646名,青春期组(>13~18岁)525名。采用日本SySmex XN-20(A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静脉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计数绝对值(RET #)、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比(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比(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比(HFR)、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百分比(IRF)、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7项参数的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后,以百分位数( P2.5, P97.5)建立参考区间。参考区间建立后另收集109名北京地区健康体检儿童静脉血,依据《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对参考区间进行验证。 结果:1~18岁儿童网织红细胞7项指标参数的参考区间无需进行年龄及性别分组,参考区间为RET%为0.74%~2.06%,RET#为(34.5~101.5)×10 9L,LFR为86.6%~96.5%,MFR为3.2%~11.5%,HFR为0~2.1%;IRF为3.5%~13.4%;RET-He为28.5~34.2 pg。109份验证标本检测结果在参考区间范围内>90%。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北京地区1~18岁健康儿童网织红细胞7项指标参数的参考区间,并通过参考区间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网织红细胞通道光学法红细胞参数在冷凝集素干扰识别及纠正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网织红细胞(RET)通道中Delta-RBC参数对冷凝集素(CA)干扰的识别作用,并探讨RET通道光学法红细胞参数在纠正CA干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经镜检确认存在红细胞冷凝集的标本68份,无冷凝集对照组标本45份,室温下使用全血细胞计数(CBC)+RET通道检测冷凝集组及对照组所有标本,记录并计算阻抗法检测参数:红细胞(RBC-I)、血红蛋白(HGB)、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CT-I)、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I)、红细胞平均体积(MCV-I)、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I)及光学法检测参数:RBC-O、HCT-O、MCH-O、R-MFV、MCHC-O、Delta-RBC。对冷凝集组标本进行37 ℃ 2 h温育,温育后使用CBC通道检测,记录阻抗法参数:RBC-I 37 ℃ 2 h、HGB 37 ℃ 2 h、HCT-I 37 ℃ 2 h、MCH-I 37 ℃ 2 h、MCV-I 37 ℃ 2 h、MCHC-I 37 ℃ 2 h。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elta-RBC对CA干扰的识别效能,使用Bland-Altman法分析冷凝集组室温下光学法RBC参数检测结果与温育后阻抗法检测结果间一致性情况,使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冷凝集组标本温育前后血细胞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若使用Delta-RBC作为诊断指标对CA干扰进行识别,最佳截断值为1.065,曲线下面积为0.998。冷凝集组标本RBC-O、HCT-O、R-MFV、MCH-O、MCHC-O与RBC-I 37 ℃ 2 h、HCT-I 37 ℃ 2 h、MCV-I 37 ℃ 2 h、MCH-I 37 ℃ 2 h、MCHC-I 37 ℃ 2 h结果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0.981、0.729、0.870、0.649;结果差异百分比在一致性界限内的比例分比为95.6%、92.6%、95.6%、94.1%、95.6%。 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RET通道光学法检出的RBC参数Delta-RBC可作为判断指标有效辅助临床判断是否存在CA干扰。使用RET通道的光学法RBC参数进行结果报告可以在无须标本预处理的情况下纠正CA干扰,得到更为正确的全血细胞计数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D8 +T细胞SLAMF6 表达与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初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6(SLAMF6)表达与穿孔素、颗粒酶B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初诊SAA患者的血常规及骨髓象等指标并采集外周血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初诊时及治疗结束后半年[移植11例,免疫抑制治疗(IST)21例]的标本中CD8 +T细胞SLAMF6表达量、穿孔素及颗粒酶B分泌量。采用Pearson法分析临床指标与标本检测结果相关性,并以10名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正常对照组)及13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MDS/PNH)患者(MDS/PNH组)为对照进行SLAMF6表达量、穿孔素及颗粒酶B分泌量的比较。 结果:(1)初诊时:SAA组SLAMF6表达量为(56.40±6.37)%,明显低于正常组的(84.34±5.81)%和MDS/PNH组的(82.24±4.98)%( P均<0.001);SAA组穿孔素的表达量为(32.73±8.46)%,高于正常组的(23.75±5.10)%和MDS/PNH组的(26.12±5.53)%( P均<0.05);SAA组颗粒酶B的表达量为(36.23±7.94)%,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1.67±5.05)%和MDS/PNH组的(21.79±5.10)%( P均<0.001)。SAA患者SLAMF6表达量与血红蛋白( r=0.804)、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r=0.656)、骨髓粒系百分比( r=0.643)、骨髓红系百分比( r=0.622)均呈正相关( P均<0.05),与CD8 +T细胞穿孔素( r=-0.792)、颗粒酶B( r=-0.908)均呈负相关( P均<0.001)。(2)治疗后:30例SAA存活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SLAMF6表达量高于治疗前[(79.19±12.69)%比(56.40±6.37)%, P<0.001],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量均低于治疗前( P均<0.05)。11例移植患者CD8 +T细胞SLAMF6表达量高于移植前[(86.54±3.75)%比(56.40±7.35)%, P<0.001],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量低于移植前( P均<0.05)。12例IST有效患者CD8 +T细胞SLAMF6表达量高于初诊时,其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量均低于治疗前( P均<0.05);7例IST无效患者CD8 +T细胞SLAMF6表达量、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SLAMF6在初诊SAA患者中低表达,与CD8 +T细胞效应因子呈负相关,或作为负性调控因子参与SAA患者CD8 +T细胞免疫调控,SLAMF6在造血恢复后明显上调,而治疗无效患者无明显变化,或可作为诊断SAA或评价SAA临床疗效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血型与ABO溶血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OA及OB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溶血程度,探讨不同血型ABO溶血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银川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血型为O型汉族母亲所分娩的A型或B型溶血病足月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儿血型分为OA组和OB组。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755例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其中OA组364例,OB组391例。在小时胆红素水平列线图中,两组患儿中-高危区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A组低危区及中-低危区比例高于OB组,OB组高危区比例高于O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OB组入院时龄小于OA组,人免疫球蛋白使用率、输血率高于O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直接Coombs' 试验、抗体释放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黄疸开始时间、血清总胆红素中位数、入院时血红蛋白、贫血、换血比例、光疗天数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OA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相比,OB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虽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输血率更高,入院时龄更小,但换血比例、光疗时长、住院时间方面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贮存式自体输血对家兔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恢复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贮存式自体输血对家兔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及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30只,3~6月龄,体重2.5~3.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6):对照组(C组)、手术组(O组)、手术+采血组(O+B组)、手术+贮存式自体全血组(O+WB组)和手术+贮存式自体成分血组(O+CB组)。O+B组、O+WB组和O+CB组于术前7 d时以3~5 ml/min的速率经右股动脉采血,采血量为总血容量的10%,4~6 ℃贮存;O+CB组血液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制备红细胞悬液,置于贮血袋中。O组、O+B组、O+WB组和O+CB组行肝切除术,经右股动脉以3~5 ml/min的速率放血,放血量为总血容量的10%。O组和O+B组术中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液1 ml/min,O+WB组术中输注贮存式自体全血,O+CB组术中输注贮存式自体红细胞悬液1 ml/min。分别于手术开始前即刻(T 2)、术后6 h(T 3)和术后24 h(T 4)时采集骨髓血标本,测定CD34 +细胞百分比、细胞周期和端粒DNA相对表达量;分别于自体血贮存前(T 1)和T 4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结果:与C组比较,O组T 3,4时、O+B组、O+WB组和O+CB组T 2-4时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上调,其余4组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 P<0.05);与O组比较,O+B组、O+WB组和O+CB组T 2-4时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上调,O+WB组和O+CB组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降低( P<0.05);与O+B组比较,O+WB组和O+CB组T 3,4时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上调,O+WB组和O+CB组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降低( P<0.05);与O+WB组比较,O+CB组T 3,4时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下调,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 P<0.05)。 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可抑制家兔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不利于外周血网织血红细胞恢复;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小于贮存式自体全血输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氧化铈纳米酶-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氧化铈纳米酶-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以下简称复合水凝胶)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粒径为(116±9)nm的氧化铈纳米酶,同时制备具有多孔网状结构且成胶性能良好的GelMA水凝胶。筛选出25 μg/mL氧化铈纳米酶可明显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将其加入GelMA水凝胶中制备复合水凝胶。计算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浸泡3、7 d后复合水凝胶中氧化铈纳米酶的释放百分比。将小鼠红细胞悬液分为用相应溶液处理的PBS组、Triton X-100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及复合水凝胶组,利用酶标仪检测处理1 h后红细胞的溶血情况。测定用PBS、氧化铈纳米酶、GelMA水凝胶及复合水凝胶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大肠埃希菌2 h后的细菌浓度。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3。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在背部对称位置各制备1个用MRSA感染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小鼠分为不进行药物干预的对照组及滴加相应溶液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和复合水凝胶组,每组6只小鼠。观察伤后3、7、14 d创面愈合情况并测量伤后3、7 d剩余创面面积(样本数为5)。取小鼠伤后3 d创面分泌物,检测MRSA的浓度(样本数为3),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观测小鼠伤后5 d创面血流灌注量(样本数为6)。伤后14 d,取小鼠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上皮情况,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情况(样本数均为3)。结果:浸泡3、7 d后,复合水凝胶中氧化铈纳米酶释放百分比分别约为39%、75%。处理1 h后,与Triton X-100组比较,PBS组、GelMA水凝胶组、氧化铈纳米酶组及复合水凝胶组红细胞溶血程度均明显下降( P<0.05)。与用PBS培养比较,用氧化铈纳米酶、GelMA水凝胶、复合水凝胶培养2 h的MRSA、大肠埃希菌浓度均明显降低( P<0.05)。伤后3~14 d,4组小鼠创面均逐渐愈合,复合水凝胶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全部愈合。伤后3、7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分别为(29±3)、(13±5)mm 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6±12)、(46±10)mm 2和氧化铈纳米酶组的(51±7)、(38±8)mm 2( P值均<0.05),与GelMA水凝胶组的(41±5)、(24±9)mm 2相近( P值均>0.05)。伤后3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MRS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 P值均<0.05)。伤后5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血液灌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 P值均<0.05)。伤后14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基本完成上皮化,上皮化情况明显优于其他3组;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胶原含量较其他3组明显增多,排列也更为有序。 结论: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外抗菌效果,可持续缓释氧化铈纳米酶,改善早期创面血流灌注,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及胶原合成,从而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罗沙司他治疗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口服罗沙司他与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透析肾性贫血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罗沙司他组和促红素组,每组20例。罗沙司他组:每周相对固定时间口服罗沙司他胶囊100 mg(体重45~60 kg)或120 mg(体重≥60 kg),每周3次,根据血红蛋白值调整剂量。促红素组:促红细胞生成素100~180 IU/(kg·周),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皮下注射。总疗程共12周。每两周检测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叶酸、维生素B 12、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等指标。 结果:治疗前两组之间性别、年龄、体重、维持透析时间及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 12、肝肾功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4~12周,罗沙司他组与促红素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4~10周期间,罗沙司他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升高的水平比促红素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高。 结论:罗沙司他口服治疗肾性贫血比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更方便、更快速达标,可显著纠正贫血症状,有较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内源性眼内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74岁。因右"眼红痛伴视力下降5 d"于2018年6月5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突现右眼红痛伴视力下降,因在国外诊治不便,遂于1 d前回国,至某专科医院急诊就诊,查体右眼视力无光感可疑,眼睑肿胀,前房积脓,诊断为"右眼眼内炎,右眼眶蜂窝织炎待排",给予头孢他啶2.0 g和奥硝唑0.5 g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局部抗生素(可乐必妥、托百士滴眼液点眼1次/h,迪可罗眼膏每晚点眼)及散瞳(l%阿托品眼膏点眼2次/d)治疗。患者于外院治疗1 d后,自觉右眼眼睑肿胀,睁眼困难加重,因病情发展较快,且合并全身疾病,转至我院就诊。既往病史:肝硬化6年,2年前因肝癌行肝切除手术;21个月前因牙齿松动缺损行整牙修复手术;20个月前因右手、双足甲癣行中药化腐清创术。否认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脏疾病史,反复询问患者及其家属,均否认眼部外伤史,其余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阳性发现。全身查体示:神志清,精神稍差,表情较痛苦,体质瘦弱;体温37.0℃,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0/52 mmHg(1 mmHg=0.133kPa);头颈、胸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左下肢中部胫骨前区局部红肿,约5 cm×10 cm,触之有痛感,皮温高于周围,表面破溃、结痂、干燥(见图1);双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下肢及踝部浮肿色稍红,皮温不高,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未见足癣表现。眼科专科检查示:右眼视力无光感,眼压无法精确测量,指触大致正常;右眼眶周软组织高度红肿、触痛;右眼睑肿胀且睑裂不能睁开,眼球突出伴眼球运动障碍;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高度水肿,角膜雾状混浊,角膜上皮片状脱落,前房可见黄白色积脓约4 mm,房闪(++),虹膜纹理尚清,瞳孔圆、小,直径1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晶体混浊,余结构窥不清;左眼裸眼视力0.6,前节及眼底未及明显异常;右眼眶压升高(T+2)/左眼眶压正常(Tn)。初步诊断为:右眼眼内炎,右眼全眼球炎,肝硬化、肝癌术后,收入我院眼科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示:血液检查、眼分泌物及皮肤破损处分泌物分别送微生物培养。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5.20×10 9/L(3.50~9.5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5%(40%~75%);淋巴细胞0.48×10 9/L(0.80~4.00/L)、血小板数目68×10 9/L(125~350/L)、血小板百分比10.4%(20.0%~40.0%)、红细胞计数3.15×10 9/L(4.30~5.80/L)以及血红蛋白91 g/L(130~175 g/L)均较之前明显降低;尿常规示:尿蛋白(++),尿葡萄糖(弱阳)。血生物化学检查示:空腹血糖8.9 mmol/L(3.9~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4.0%~6.0%)、白蛋白31 g/L(32~48 g/L)、球蛋白45 g/L(23~35g/L)、白/球蛋白比0.7(1.1~1.9)、肌酐103 μmol/L(55~96)。血培养结果示:无真菌、厌氧菌生长,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显示无细菌生长。来我院就诊前2 d,外院眼部B超示:右眼玻璃体混浊伴后脱离可能、视网膜脱离可能、脉络膜水肿增厚、球壁水肿(见图2);外院眼眶CT示:右眼睑、眼球壁表面及其周围、视神经前段及眶周弥漫性软组织肿厚,伴泪腺稍肿大。考虑为炎症性病变(见图3)。患者右眼眼内炎诊断明确,考虑眼内炎已快速进展为全眼球炎,同时患者年龄大、全身合并肝硬化且有肝癌手术史,入我院后发现糖尿病,且下肢存在感染灶,若保眼球治疗则感染扩散的风险大,结合患者自身及其家属要求,故在麻醉监护下行右眼球内容物剜出术。术中沿角膜缘做切口后可见晶状体及大量黄白色黏稠脓液溢出,眼内容物均为脓性物。将色素膜去除干净,注射10 mg/ml万古霉素于巩膜壳内浸泡,5 min后采用37℃大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将眼内容物送检验科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感染;敏感抗生素:苄青霉素、万古霉素、四环素等;耐药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红霉素等。无乳链球菌感染致内源性眼内炎极少见,进一步追问病史得知患者曾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肢红肿伴痛感,未予诊治,肿痛自行有所缓解;就诊7 d前曾同家人至俄罗斯旅行,否认疫区及动物接触史。最终诊断为:右眼内源性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全眼内炎,右眼全眼球炎;左下肢感染,2型糖尿病,肝硬化(代偿期),肝癌术后。右眼眼内容物剜除术后4 d,患者眼部情况及眶周症状明显好转,转至内科住院继续治疗2周。术后2周患者至我科复查(见图4),右眼眶区无肿胀,眼睑无红肿,结膜囊薄壳在位,未见脓性分泌物,结膜无红肿、渗出,切口对合良好,缝线在位。随访3个月全身情况稳定,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并发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疾病。PNH胃肠道受累非常少见。本研究旨在总结和分析PNH并发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收集并总结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6例PNH 并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PNH并发缺血性肠病好发于青中年,中位发病年龄为31岁,男性多见。疾病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表现为腹痛(5/6)、消化道出血(5/6)。实验室检查可见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等指标明显增高,多伴有胆红素水平增高。疾病好发于小肠,可同时累及结肠,单纯结肠病变相对少见,病变呈多节段性分布。腹部CT检查可见肠壁增厚并毛糙或渗出(6/6),肠系膜密度增高或呈“梳状征”(4/6),多数患者存在胆汁淤积或胆囊结石(5/6)。内镜下表现为不规则浅溃疡,环腔分布(5/6),病变界限分明,黏膜肿胀(6/6)。病理活检表现为黏膜慢性炎性改变。治疗上激素治疗联合抗凝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激素治疗。PNH并发缺血性肠病与典型的缺血性肠炎表现有所不同,青中年、小肠受累、多发节段性病变多见,且伴有提示血管内溶血的实验室检查证据,早期识别和诊断,给予积极的激素联合抗凝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