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D8 +T细胞SLAMF6 表达与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初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6(SLAMF6)表达与穿孔素、颗粒酶B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初诊SAA患者的血常规及骨髓象等指标并采集外周血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初诊时及治疗结束后半年[移植11例,免疫抑制治疗(IST)21例]的标本中CD8 +T细胞SLAMF6表达量、穿孔素及颗粒酶B分泌量。采用Pearson法分析临床指标与标本检测结果相关性,并以10名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正常对照组)及13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MDS/PNH)患者(MDS/PNH组)为对照进行SLAMF6表达量、穿孔素及颗粒酶B分泌量的比较。 结果:(1)初诊时:SAA组SLAMF6表达量为(56.40±6.37)%,明显低于正常组的(84.34±5.81)%和MDS/PNH组的(82.24±4.98)%( P均<0.001);SAA组穿孔素的表达量为(32.73±8.46)%,高于正常组的(23.75±5.10)%和MDS/PNH组的(26.12±5.53)%( P均<0.05);SAA组颗粒酶B的表达量为(36.23±7.94)%,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1.67±5.05)%和MDS/PNH组的(21.79±5.10)%( P均<0.001)。SAA患者SLAMF6表达量与血红蛋白( r=0.804)、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r=0.656)、骨髓粒系百分比( r=0.643)、骨髓红系百分比( r=0.622)均呈正相关( P均<0.05),与CD8 +T细胞穿孔素( r=-0.792)、颗粒酶B( r=-0.908)均呈负相关( P均<0.001)。(2)治疗后:30例SAA存活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SLAMF6表达量高于治疗前[(79.19±12.69)%比(56.40±6.37)%, P<0.001],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量均低于治疗前( P均<0.05)。11例移植患者CD8 +T细胞SLAMF6表达量高于移植前[(86.54±3.75)%比(56.40±7.35)%, P<0.001],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量低于移植前( P均<0.05)。12例IST有效患者CD8 +T细胞SLAMF6表达量高于初诊时,其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量均低于治疗前( P均<0.05);7例IST无效患者CD8 +T细胞SLAMF6表达量、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SLAMF6在初诊SAA患者中低表达,与CD8 +T细胞效应因子呈负相关,或作为负性调控因子参与SAA患者CD8 +T细胞免疫调控,SLAMF6在造血恢复后明显上调,而治疗无效患者无明显变化,或可作为诊断SAA或评价SAA临床疗效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Sprouty1、2、4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Sprouty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5 - 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收集15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及10例正常对照皮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银屑病皮损与对照皮肤组织中Sprouty1、2和4蛋白的分布,Western印迹检测Sprouty1、2和4蛋白的表达,逆转录PCR(RT-PCR)检测Sprouty1、2和4 mRNA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Sprouty蛋白表达量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显示,银屑病皮损和对照皮肤均有Sprouty1、2和4表达,Sprouty1在对照皮肤颗粒层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呈强表达,在银屑病皮损颗粒层的细胞膜少量表达,Sprouty4在银屑病组中的表达强于对照组,Sprouty2在两组中均少量表达。RT-PCR和Western印迹显示,银屑病组和对照组皮肤中均有Sprouty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银屑病组Sprouty1 mRNA(0.844 ± 0.169)和蛋白(0.148 ± 0.141)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972 ± 0.105和0.413 ± 0.108),两组比较,均 P < 0.05;且银屑病组Sprouty1蛋白表达量与PASI评分呈负相关( r = -0.628, P = 0.012)。银屑病组Sprouty4蛋白和mRNA表达量分别为1.306 ± 0.283、1.727 ± 1.01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584 ± 0.304和0.714 ± 0.615),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t值分别为6.063和2.814,均 P<0.05),且银屑病组Sprouty4蛋白表达量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 r = 0.812, P < 0.001);两组均少量表达Sprouty2蛋白和mRN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蛋白表达量与PASI评分无显著相关性( r = 0.436, P = 0.104)。 结论:银屑病皮损中Sprouty1、4蛋白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存在相关性,提示二者与银屑病的发病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赖氨葡锌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赖氨葡锌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肌酶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赖氨葡锌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记录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统计患儿腹泻停止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呕吐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心肌酶含量,评价患儿的疗效。结果:研究组腹泻停止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呕吐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2.61±0.69)d、(1.31±0.48)d、(2.17±0.54)d、(4.03±0.82)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3.84±0.82)d、(2.76±0.63)d、(3.39±0.71)d、(5.42±1.0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207、8.154、7.316、5.593,均 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54%(52/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4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38, 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35.02±5.36)U/L、(92.83±9.62)U/L、(112.09±12.73)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6.54±6.93)U/L、(118.36±10.83)U/L、(118.36±10.83)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629、10.637、9.592,均 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恶心、便秘、皮疹和嗜睡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5/55)比10.91%(6/55),χ 2=0.101, P=0.751]。 结论:与消旋卡多曲单独治疗比较,赖氨葡锌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可有效缩短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提高总体疗效,降低心肌损伤程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犬小孢子菌丝氨酸水解酶家族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丝氨酸水解酶家族1(FSH1)蛋白在犬小孢子菌中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方法:以前期构建的犬小孢子菌FSH1质粒及载体pCAMBIA-LR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模板,PCR扩增FSH1基因及EGFP基因;同时利用SnaBI/KpnI对pCAMBIA-LRP-EGFP质粒双酶切获得载体DNA,将扩增的EGFP基因克隆至酶切好的载体DNA中获得EGFP表达载体;将扩增的FSH1基因及EGFP基因克隆至酶切好的载体DNA中获得融合载体Ptrcp-FSH1-EGFP-Ttrcp。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用重组质粒转化犬小孢子菌,使融合基因FSH1-EGFP在真菌通用启动子(Ptrpc)和终止子(Ttrpc)调控下在犬小孢子菌中整合型表达,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的细胞定位。结果:成功构建根癌农杆菌转化系统及犬小孢子菌EGFP表达载体;融合基因FSH1-EGFP在犬小孢子菌中获得整合型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FSH1-EGFP融合蛋白的荧光信号呈颗粒状或团块状集中于犬小孢子菌的细胞质及细胞核中。结论:FSH1-EGFP融合蛋白成功定位于犬小孢子菌的细胞质及细胞核中,为进一步明确犬小孢子菌FSH1基因的功能及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斑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35的表达及其对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调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斑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35(IL-35)表达变化,评估IL-35对斑秃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活性的调控。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斑秃患者81例(斑秃组)和健康志愿者27例(对照组),分离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35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35组成亚基EBI3和IL-12p35 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CD25 +CD127 dim/-Treg比例。使用重组人IL-35刺激纯化的Treg,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BI3、IL-12p35和免疫检查点分子程序性死亡蛋白1、黏蛋白结构域蛋白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mRNA表达;将经IL-35刺激或未刺激的Treg与自体PBMC共培养,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计量资料两组之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斑秃组IL-35水平[(90.10 ± 11.98)ng/L比(100.74 ± 28.71)ng/L, t= 2.71, P= 0.008]、PBMC中EBI3 mRNA(1.06 ± 0.15比1.25 ± 0.11, t= 6.09, P < 0.001)、IL-12p35 mRNA(1.00 ± 0.15比1.38 ± 0.22, t= 10.16, P < 0.001)、Treg比例(5.91% ± 1.17%比6.85% ± 1.23%, t= 3.54, P= 0.001)均显著降低。斑秃组Treg比例与血清IL-35水平( r= 0.25, P= 0.026)、PBMC中EBI3 mRNA( r= 0.31, P= 0.004)、IL-12p35 mRNA水平( r= 0.24, P= 0.032)均呈正相关。斑秃组未刺激的Treg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水平以及EBI3、IL-12p35、免疫检查点分子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reg( P < 0.05或0.001),抑制PBMC增殖的能力亦低于对照组( P= 0.013)。重组人IL-35刺激后斑秃患者Treg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与未刺激Treg相比无明显变化( P > 0.05),但EBI3、IL-12p35、免疫检查点分子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 P < 0.05或0.001),抑制PBMC增殖的能力亦增强( P= 0.037)。 结论:斑秃患者外周血IL-35水平明显降低,与Treg功能减弱密切相关,可能参与斑秃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性粒细胞炎性反应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2
腹主动脉瘤(AAA)是成年人主动脉破裂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切实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首要防线,中性粒细胞在循环系统白细胞中占据70%的比例.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吞噬、脱颗粒、产生活性氧以及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等机制,参与炎症反应.多项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参与无菌性炎症和血栓形成,且过度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也可杀伤正常组织和细胞,造成疾病发生,与AA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结合AAA细胞外基质降解、炎性浸润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丧失三大病理特征,深入探讨了中性粒细胞在AAA病程中的多重角色.中性粒细胞通过炎症因子等机制被募集至病变部位,造成炎性浸润,活化后释放杀伤酶类、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分子,促进AAA的发展;中性粒细胞通过细胞沉积及相关炎性分子的累积,参与AAA腔内血栓形成,加重疾病进展;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杀伤形式,已有文献报道NETs从多角度协同加重炎症,且可能通过激活凝血级联、促进血小板聚集等方式形成腔内血栓,导致AAA的病变加剧,对该疾病进展有重要作用.由于相关研究尚处起步,且多数研究结论尚处表层,本文强调学界研究应对AAA机制中中性粒细胞复杂相互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着重阐述中性粒细胞在该疾病炎性微环境中的重要性.通过在器官、组织和细胞层次上的全面概述与分析,为AAA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了深入参考.此外,本文还对后续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讨论,为发现AAA有效诊疗靶点提供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及其在肺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固有免疫防御系统中的一类关键性的防御细胞,主要借助于吞噬、分泌相关细胞因子以及脱颗粒等作用方式抵御并逐步清除病原菌的入侵.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发现中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第三种杀菌方式,即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NETs主要由组蛋白、DNA和弹性蛋白酶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等酶类构成,其形成和降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过程受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NETs是把"双刃剑",其形成和降解失衡可影响疾病的最终转归.异常形成的NETs参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种肺部炎症性疾病病情的进展,NETs有可能为肺部炎症性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穿孔素和颗粒酶B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中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变化,探索其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且符合IM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以30例健康儿童志愿者为对照组;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C中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及其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表达.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t法.结果 在60例IM患儿中,肝损伤发生率50%(30/60),其中ALT<200 U/L者60%(18/30),200 U/L≤ALT <400 U/L者33.3%(10/30),ALT≥400 U/L者6.67%(2/30),所有患儿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均恢复正常.与正常组相比,IM非肝损伤和肝损伤组CD8+T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与IM非肝损伤组相比,肝损伤组中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及NK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结论 IM患儿肝损伤发生率高,主要为轻中度转氯酶升高,能自限性恢复正常,NK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及CD8+T淋巴细胞高表达是造成IM肝损伤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ETs与脓毒症及其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受到某种刺激后释放到胞外的一种网状结构.多种中性粒细胞受体(Toll样受体)参与NETs的形成.其通过"beneficial" suicidal NETosis和vital NETosis两种方式释放,受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1等物质调节. NETs中的染色质(组蛋白)、酶类(髓过氧化物酶)产生局部高浓度的"抗微生物颗粒"等,在脓毒症杀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小板通过P选择素与中性粒细胞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及蛋白酶活化受体相互作用,诱发NETs形成,NETs失控可激活、聚集血小板,同时导致组织、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未来,NETs将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源性抗氧化剂PRDX4及其在生殖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过氧化物还原酶4(PRDX4)是过氧化物还原酶家族成员,是一种细胞内源性抗氧化剂,可锚定在内质网调节蛋白质氧化折叠,也可分泌到细胞外基质发生抗氧化作用.在女(雌)性生殖系统,氧化应激影响卵巢的功能状态,定位在颗粒细胞及卵母细胞的体细胞型PRDX4(PRDX4s)通过抗氧化应激机制促进卵泡发育成熟、抑制卵母细胞老化,并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和卵巢功能减退的病理过程.在睾丸组织内同时表达两种PRDX4亚型,PRDX4s和睾丸特异型PRDX4(PRDX4t).PRDX4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清除胞质和细胞外基质活性氧簇(ROS)保护睾丸组织结构与细胞功能,参与调节精子发生和精子形成,抑制生精细胞凋亡.综述PRDX4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调节配子发生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