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控制颅内高压逆转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所致严重视力损害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提高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救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收治的1例重症HIV相关CM的临床资料,结合该患者的治疗过程以及国内外文献,对CM相关颅内高压的治疗进行报道.结果 该病例具有极高颅内高压(1200 mm H2O),伴有严重视力损伤近乎失明(双眼仅能感知强光,无法辨别任何物体,对光反射迟钝).患者先后接受腰大池置管外引流术以及永久性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以积极控制颅内高压,最终视力恢复至病前水平.通过文献复习发现HIV相关CM颅内高压产生的主要机制是脑脊液重吸收障碍,现有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系列治疗性腰椎穿刺引流,持续性腰大池或是脑室外引流,以及永久性腰大池腹腔或是脑室腹腔分流术.甘露醇虽然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但国外指南并不推荐.结论 HIV相关CM的治疗应重视颅内高压的控制,并合理选择颅内高压处理方案.当患者出现严重视力损害时,尽早引流或分流脑脊液以严格控制颅内高压或许能阻止患者发展为永久失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6例患者腰大池置管外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腰大池置管外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抽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兰考县人民医院72例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反复腰椎穿刺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研究组采用腰大池置管外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统计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治疗有效时间及治疗前后颅内压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颅内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有效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腰大池置管外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效果显著,治疗有效时间短,可明显降低颅内压,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胸引管在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应用微胸引管后的引流效果及对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术后胸腔镜切口留置内径为24 Fr的胸管引流,B组除了胸腔镜切口留置内径为24 Fr的胸管外,另在腋后线第8肋间留置内径为8 Fr的微胸引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引流量、肺部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胸痛时间(10.2 ±2.89)d,B组(7.8.±3.48)d;A组共引流(348.2 ±71.0)mL,B组(403.8 ±130.4)mL;A组出现6例肺不张、7例肺部感染,B组仅出现1例肺不张及1例肺部感染;A组住院时间(17.17 ±5.88)d,B组(14.03 ±3.8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手术后应用微胸引管,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肠内置管外引流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评价肠内置管外引流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选用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小儿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由于肠道存在广泛病变而无法立即确认手术切除范围的8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和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各40例.常规手术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采用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结合常规手术治疗.比较这两种手术方式治愈率的差异,术后6个月对痊愈的患儿进行定向回访,调查患儿术后体质量的改变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患儿的治愈率为67.5%,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的47.5% (x2=3.274,P=0.070);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55.78±10.94)min,显著低于常规手术组的(80.28±11.62)min(t =9.711,P=0.000);术后回访结果显示,常规手术组的患儿体质量为(5.89±0.94) kg,明显低于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的(6.28±0.61)kg(t =2.176,P=0.033);术后常规手术组患儿排便异常发生率为68.4%,明显高于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的37%(x2 =4.394,P=0.036);术后常规手术组患儿不完全肠梗阻发生率为57.9%,明显高于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的25.9%(x2 =4.785,P=0.029).手术后大于3处的肠穿孔以及循环的衰竭是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肠内置管外引流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该病的手术治愈率,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腰大池置管外引流在脑肿瘤术后的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神经肿瘤术后患者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的临床意义,并对置管要领及治疗作用进行浅析.方法 用配套的穿刺针在L3-4或L4-5椎间隙穿刺入蛛网膜下腔,引流管经针鞘导入腰大池3~10 cm(成人5~10 cm,儿童3~5 cm).观察脑脊液流出情况,衔接引流系统,设定引流管高度;脑脊液引流量控制在150~350 mL/d,留管时间3~28 d.结果 31例脑肿瘤术后出现发热、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等颅内感染征象的患者中,14例腰大池置管留置皮下隧道的患者,1例出现脑脊液引流管口漏;17例未留置皮下隧道患者中,3例发生引流管管口脑脊液漏,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有无留置皮下隧道引流管口脑脊液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脑脊液漏培养阳性患者,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及持续引流脑脊液后拔管.31例留管时间3~28 d,平均(7.3±0.5)d,住院时间11~46 d,平均(14.6±2.1)d,且并发症少.结论 腰大池置管外引流置管创伤小、成功率高,留置皮下隧道可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护脑双腔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改良双腔引流管与传统硅胶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置管外引流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要手术的患者49例行钻孔置管外引流术,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改良护脑双腔引流管23例)和对照组(使用传统硅胶引流管26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残余量、置管时间、引流管接触脑组织和蛛网膜例数、感染例数、术后癫痫发生例数、改良Rankin量表分值变化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拔管时血肿残余量(13 ±7) ml,对照组(17 ±8) ml,两组患者在拔管时血肿残余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管留置时间,试验组(2.0 ±0.9)d,对照组(2.7 ±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出现引流管接触脑组织和(或)蛛网膜患者,对照组出现引流管接触脑组织和(或)蛛网膜7例;两组均无发生感染例数;两组患者术前均无癫痫发生例数,试验组术后发生癫痫0例,对照组1例.两组各自手术前后改良Rankin量表分值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改良Rankin量表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护脑双腔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置管外引流术中引流效果良好,留管时间短,引起并发症少,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的工具,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全身肌痉挛康复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例介绍患者,男,39岁,身高176 cm,体重67 kg,因“四肢活动不灵、多关节僵硬、言语不清、吞咽困难2个月”于2017年7月17日收入我院康复科病房.2017年3月23日(入我院康复科3个月余前),患者健身时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立即就诊于某医院,急查头部CT血管造影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病后6h,患者头痛加重,伴意识不清、躁动,复查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图1a),急诊行左侧翼点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去颅骨瓣减压术.术后3d,因患者头部去骨瓣局部膨出明显,行腰椎穿刺置管外引流术.置管引流术后15d,患者突发四肢活动不灵、不能进食,复查头部CT见脑室扩大(图1b),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患者神志清楚,动作迟缓,只能说出一两个字,吞咽不能.动脉瘤夹闭术后1个月余患者于另一医院康复科就诊,经四肢肌肉电刺激、肢体肌力训练、咽部低频电等治疗后,患者全身肌张力逐渐升高、肢体活动困难进一步加重,经口服巴氯芬(商品名:郝智)治疗后,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治疗1.5个月后患者出院.现为求系统治疗入我院康复科.患者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D-Slicer辅助定位微创软通道引流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3D-Slicer辅助定位下微创软通道置管外引流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5月—2018年5月行微创软通道置管外引流术治疗的,出血量在30~60 mL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2例.依据确定脑血肿体表穿刺点的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3D-Slicer辅助定位组(3D-Slicer定位组)和CT定位组(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比两组患者脑血肿穿刺满意率、尿激酶冲洗次数、术后1 d、3 d血肿清除率、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3D-Slicer定位组患者的血肿穿刺满意率、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激酶冲洗次数及拔管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再出血及颅内感染方面并发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时,3D-Slicer定位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Slicer可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软通道置管血肿引流手术,提供更加精准的体表定位;并可在术后较短时间内彻底引流血肿,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丘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急性卒中继发急性脑积水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资料21岁女性,因头痛、视物不清1h入院.入院前1h,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视物不清,随后出现昏迷,呕吐多次胃内容物,无发热,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中度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弱灵敏;脑膜刺激征(-),双侧巴氏征(-).甲状腺激素、垂体激素水平基本正常.头部CT示鞍区病变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脑积水(图1A、1B).头部MRI检查考虑肿瘤卒中(图1C~E).床旁局麻下先行右侧侧脑室锥颅置管外引流术,然后全麻下行左侧翼点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主要位于鞍区左侧下丘脑,累及第三脑室,双侧视神经受压向前上移位,粘连明显,垂体受压变扁;肿瘤灰红色,质软,血运中等,边界清楚,伴卒中.显微镜下全切肿瘤,清除血肿约10ml.术后神志逐渐恢复正常,出现高钠血症、中枢性高热(达39℃),以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皮质醇水平降低.术后病理结果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伴出血.术后1个月,好转出院,遗留中枢性高热(体温39℃)、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术后3个月复查,体温波动于38℃上下;肥胖,体重增加约20 kg;甲状腺激素、皮质醇水平降低;复查头部MRI未见肿瘤复发(图1F~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并发脑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并发脑出血者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措施与疗效.方法 择2016.7~2017.11期间在我院收治的30例有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经颅CT检查证实存在脑出血的患者,9例患者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21例患者在CT引导下行血肿穿刺置管外引流术.围手术期结合患者病情实况决定受否给予常规止血药物、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方法 ,术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以观察疗效.结果 13例患者生活基本能自理,15例患者遗有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碍,2例患者死亡.结论 长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并发脑出血者急诊手术治疗需及时停用抗凝药物,尽早给予促凝药物,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