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肾脏GSH和SOD酶评价急性羰基镍中毒的药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多种药物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肾组织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干预效果。方法:于2019年1月,选择250只SPF级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染毒对照组(40只)及治疗组(200只),其中治疗组分为甲泼尼龙(20 mg/kg)组、二乙基二硫氨基甲酸钠(DDC)(100 mg/kg)组、亚硒酸钠(10 μmol/kg)组、回阳注射液(0.25 ml)组、甲泼尼龙(20 mg/kg)+DDC(100 mg/kg)组,每组各4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静态吸入羰基镍250 mg/m 3染毒30 min,分别于染毒后4 h和30 h对各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应药物,连续给药3 d或7 d后取肾组织,每组各10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肾组织GSH和SOD活力,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染毒4 h或30 h后3 d或7 d染毒对照组肾组织GSH、SOD活力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0.031、0.001、0.033),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核明显固缩,胞质内溶酶体增生;与染毒对照组比较,染毒4 h后给药7 d甲泼尼龙+DDC组大鼠肾组织GSH和SOD活力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2、0.000),甲泼尼龙组、甲泼尼龙+DDC组给药7 d大鼠肾组织的GSH和SOD活力明显高于给药3 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0.017、0.018、0.033),电镜结果显示该两组的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核及胞质细胞器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组织水平。 结论:甲泼尼龙、甲泼尼龙+DDC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肾组织酶活力水平有明显修复作用,且用药时间长的治疗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辐照中脱矿骨基质粒径对胶原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粒径大小对γ辐照中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中胶原结构的影响以及辐照保护剂的有效性。方法:取同一供体的冻干皮质骨,依据Urist改良法制备不同粒径的(0.5~1.0 mm、1.2~2.8 mm、3.3~4.7 mm及5.7~7.0 mm)DBM样品,按照不同剂量分为:0 kGy、15 kGy、25 kGy及25 kGy(辐照保护剂),真空密封后储存于-80℃冰箱待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胶原表面形态,大体观察胶原表面结构损伤的程度;将样品按照0.2 g/ml生理盐水比例在50℃条件下72 h,利用浸提液颜色深度观察胶原被辐照损伤的程度;使用2,4-二硝基苯肼(吸光光度计法)测定样品中羰基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钠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样品中胶原分子量的变化;利用差示热量扫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检测样品热变性温度以观察胶原热稳定性。结果:样品浸提液颜色与γ辐照剂量相关度较高,未辐照样品浸提液颜色清亮,而在同粒径下随辐照剂量加大浸提液黄色逐渐加深,5.7~7.0 mm粒径组颜色相对较浅;25 kGy组相比于25 kGy+保护剂组浸提液颜色加深。扫描电镜观察到γ辐照导致胶原结构紊乱,纤维断裂,随着辐照剂量增大损伤区域增多,当粒径增大时,损伤区域有减少的趋势;相比于25 kGy组,25 kGy+保护剂组胶原结构性破坏减少。差示热量扫描法得出样品热交换曲线,随着粒径增大,热变性温度有增高的趋势,粒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F=189.4, P<0.001);同粒径间差异不明显。SDS-PAGE发现同粒径下γ辐照剂量愈大,胶原分子量愈小;同辐照条件下随粒径较小,高分子量胶原含量减少明显;225 kGy+保护剂组相比于25 kGy组,高分子量增多。羰基含量结果显示在同一粒径下,γ辐照使羰基含量增多,0.5~1.0 mm组( F=13.631, P=0.002),1.2~2.8 mm组( F=6.390, P=0.016),3.3~4.7 mm组( F=5.630, P=0.023),5.7~7.0 mm组( F=4.150, P=0.04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粒径间随着粒径增大羰基含量逐渐减小但差异统计学意义( F=0.560, P=0.650)。 结论:γ辐照与胶原的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随着γ辐照剂量的增加,胶原损伤程度逐渐增加;DBM的粒径大小影响着胶原对γ辐照的敏感度,随着粒径的减小,DBM颗粒更易被γ辐照损伤;辐照保护剂在辐照过程中对胶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Möbius综合征发病机制的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M?bius综合征(MB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遗传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2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的14例(28只眼)散发MBS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5例(10只眼),女性9例(18只眼);年龄1 ~ 9岁,平均年龄(4.0±0.7)岁。询问或检查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最佳矫正视力、眼球运动、眼前节和眼底、体格发育及颅神经眼眶磁共振成像(MRI)的情况。采集患者及核心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在illumina平台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使用SAMtools和ANNOVAR软件对变异进行识别和注释,对频率数据库中频率低于1%的变异进行过滤。在此基础上,筛选新生突变基因以及≥2个以上患者共有的突变基因。使用R包的maftools和GenVisR软件包分别行共有基因突变特征分析并绘制景观图。年龄、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以及每个样本携带的共有基因突变数量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性别、单侧或双侧受累、全身发育异常、突变分类、突变类型、突变频谱及共有基因突变频率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使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中的超几何检验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使用Benjamini-Hochberg方法进行多重假设检验校正并筛选显著富集的条目。结果:本研究9例(18只眼)患者的logMAR视力为0.56±0.12。双眼外转受限者有10例(20只眼),占71.43%(10/14);单眼外转受限者有4例(4只眼),占28.57%(4/14)。双侧面瘫者有5例,占35.7%(5/14);单侧面瘫者有9例,占64.3%(9/14)。伴其他全身发育异常的患者有9例,占64.29%(9/14)。双侧外展神经(CN6)发育不良者有11例,占78.57%(11/14);单侧CN6发育不良者有3例,占21.43%(3/14)。双侧面神经(CN7)发育不良者有9例,占64.3%(9/14),单侧CN7发育不良者有5例,占35.71%(5/14)。2例MBS患者发现致病候选基因丛状蛋白D1(PLXND1)新变异2个,分别为杂合错义变异c.C4207T、p.R1403W和剪切位点变异c.2937+6 G>T。14例患者共筛选出新生突变基因8个,分别为肌联蛋白(TTN)、碳酸酐酶9(CA9)、中间丝相关蛋白(RPTN)、SET结合因子2(SBF2)、丝状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FDN)、突触囊泡糖蛋白2C(SV2C)、神经丝蛋白重链(NEFH)和膜金属内肽酶样蛋白1(MMEL1)。≥2个以上患者共有的突变基因总计796个,突变数量为1987个。最常见的突变分类是错义突变,数量为1382个,占69.55%;最多见的突变类型是单碱基替换变异,数量为1534个,占77.20%;最常见的突变频谱是胞嘧啶被替换为胸腺嘧啶,数量为804个,占52.41%。每个样本所携带共有基因突变数量为126~161个,平均(141.93±11.35)个。按照突变频率排名,前10位的共有基因分别为B黑色素瘤抗原家族成员2/3/4/5(BAGE2/3/4/5)、与内体分选复合物Ⅲ相关的钠耐受增加1(IST1)、TTN、高尔基体蛋白A6家族样蛋白2(GOLGA6L2)、NEFH、UBX结构域蛋白11(UBXN11)、二氢硫辛胺支链转酰基酶E2 (DBT)、羰基还原酶4(CBR4)、肌动蛋白相关蛋白3C(ACTR3C)和含V-Set免疫球蛋白域蛋白2(VSIG2),频率分别为100%、93%、64%、64%、57%、50%、50%、50%、50%和43%。经GO数据库中的生物学过程数据库注释,在本研究全部MBS患者14例(28只眼)中发现的共有突变基因集的基因数量为701个,查询GO数据库获得背景基因集的基因数量为18 722个。比较不同通路的注释基因在此两个基因集中分布的差异,将其概率值按照升序排列,显著富集的通路依次为调控小谷氨酰胺转肽酶介导的信号转导、基于微管的运动、轴突发生、眼形态发生、通过质-膜粘附分子的细胞间粘附、肌动球蛋白结构组装、肌原纤维的组装及微管束的合成,其概率值依次为0.0002、0.004、0.004、0.004、0.004、0.004、0.011及0.011。结论:MBS患者的临床表型异质性较强,多数患者伴随有除面瘫和眼球外转受限以外的多发先天畸形。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参与神经发育和轴突生长过程的多个基因和生物学过程可能与MBS发病相关,进一步揭示了遗传因素在MBS发病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HD-1-1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研究涠洲岛来源的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HD-1-1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等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运用HRESIMS、NMR等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使用CCK-8法评估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涠洲岛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HD-1-1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新的霉酚酸类化合物以及16个己知化合物,分别为6-(5-甲氧羰基-3-甲基戊-2-烯)-7-羟基-3,5-双甲氧基-4-甲基苯酚-1-酮(1)、霉酚酸(2)、甲基麦考酚酸(3)、6-(5-甲氧羰基-3-甲基戊-2-烯)-3,7-二羟基-5-甲氧基-4-甲基苯酚-1-酮(4)、6-(5-羧基-3-甲基戊-2-烯)-3,7-二羟基-5-甲氧基-4-甲基苯酚-1-酮(5)、7-羟基-5-甲氧基-4-甲基-6-(3-甲基4-氧代戊基)-二氢异苯并呋喃-1-酮(6)、6-(3-羧基丁酯)-7-羟基-5-甲氧基-4-甲基苯酞-1-酮(7)、breynivosamide A(8)、伞形香青酰胺(9)、N-(N'-苯甲酰基-S*-苯丙氨酰基)-S*-苯丙氨醇苯甲酸酯(10)、(3S,6R)-6-(对-羟苯基)-1,4-二甲基-3,6-二甲硫基哌嗪-2,5-二酮(11)、(3R,6R)-6-(对-羟苯基)-1,4-二甲基-3,6-二甲硫基哌嗪-2,5-二酮(12)、(+)-新海胆灵A(13)、(3R,8S)-5,7-二羟基-3-(1-羟乙基)苯酚(14)、5,7-二甲氧基-4-甲基异苯并呋喃-1(3H)-酮(15)、saccharonol A(16)、6,8-二羟基-3-羟甲基异香豆素(17).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3对人胃癌AGS细胞显示出强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是0.69、1.12 μmol/L,此外化合物2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581细胞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7.95 μmol/L,化合物3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也显示出中等抑制活性,IC50值为19.30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霉酚酸类化合物,命名为甲氧基霉酸酯.化合物2和3具有肿瘤细胞毒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植被羰基硫通量估算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羰基硫(COS)是大气中的长周期痕量气体,其分子结构、对流层大气混合比的昼夜和季节动态类似于二氧化碳(CO2).植物光合作用及其水解过程中,受扩散通路导度和酶活性影响,气孔的COS与CO2吸收紧密相关,同时,植物自养呼吸并不释放COS.最新研究中,采用植被COS通量直接指示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综述了植被COS通量与光合作用中碳固定过程的关联机制,以及采用涡度相关观测、整合大气COS监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等方法开展植被COS通量与GPP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关键生态过程和参数,发现方法存在以下瓶颈:(1)生理过程、尺度效应和解析效应影响了COS与CO2的叶片相对吸收率,(2)观测与模拟手段有待进一步耦合,(3)全球COS观测密度限制了方法验证,(4)硫循环过程影响了多区域模拟精度.方法发展的前沿领域包括:(1)开展重点地区植被COS通量观测,(2)提高COS卫星柱浓度的覆盖范围,(3)完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COS吸收机理.展望未来研究关注的科学问题是:对于亚热带等尚待开展COS连续观测的区域,采用植被COS通量直接代理GPP的精度和不确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不同梯度醇沉对红芪多糖提取含量的影响及其抗氧化活性和红外谱图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研究不同梯度醇沉对红芪多糖提取含量的影响,及其抗氧化活性和红外谱图的分析.方法 采用水提分级醇沉(20%、40%、60%、80%乙醇浓度)法提取红芪多糖,采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定红芪多糖的含量,并利用方法学考察该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不同梯度醇沉所得红芪多糖对金属Cu2+螯合能力、DPPH 自由基清除率及羟基自由基清除率.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确定抗氧化活性最强多糖组分的特定官能团结构.结果 当醇沉浓度为 80%时,红芪多糖提取率为 84.80%,含量为 61.62%,抗氧化活性最强,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抗氧化活性最强的多糖组分中含有羟基(-OH),次甲基(C-H),羰基(C=O),碳氧单键(C-O-C 或 C-O)等多个还原性基团.结论 红芪多糖的提取率和含量随着醇沉浓度增加明显增加,红芪多糖具有良好体外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与富含羟基和次甲基等还原性官能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沙格列汀合成路线的改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改进沙格列汀的合成路线.方法:以(S)-N-叔丁氧羰基-(3-羟基金刚烷-1-基)甘氨酸和2,2’-二硫化二苯并噻唑为原料,在亚磷酸三乙酯的还原作用下生成(S)-N-叔丁氧羰基-(3-羟基金刚烷-1-基)甘氨酸苯并[d]噻唑-2-硫酯;该硫醇活性酯与(1S,3S,5S)-2-氮杂双环[3.1.0]己烷-3-甲腈对甲苯磺酸盐发生缩合反应,再经盐酸脱氨基保护基等步骤得到抗糖尿病药物沙格列汀.结果:所得目标产物总收率35.6%,产品纯度在99.9%以上.结论:改进后的工艺操作简单,产率较高,产品纯度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二烯丙基二硫对小鼠生精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DADS)对小鼠生精细胞的辐射防护效应.方法 利用4 Gy剂量X射线建立动物辐射损伤模型.观察辐照小鼠睾丸组织变化、精子活力及精子畸形率,检测蛋白质羰基含量、丙二醛(MDA)及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评估生精细胞的辐照损伤程度及DADS对生精细胞的防护效果.测定睾丸组织抗氧化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 blot检测Nrf2信号蛋白表达,探讨DADS的辐射防护机制.结果 与单纯照射组相比,DADS预处理组睾丸组织损伤较轻,精子活力显著提高(P< 0.05),精子畸形率降低(P< 0.05),蛋白质羰基含量、MDA及8-OHdG水平明显下降(P< 0.05).SOD、CAT、GSH-Px及GSH等抗氧化指标显著提升(P< 0.05), Nrf2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DADS通过其抗氧化能力对雄性小鼠生精细胞急性辐射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鼠髓源性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的两种不同分离方法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密度梯度离心和红细胞裂解法分离体外培养小鼠髓源性内皮祖细胞(BM-EPCs)的优缺点.方法 选用4周龄的C57BL/6小鼠,密度梯度离心和红细胞裂解法分离小鼠骨髓细胞,进行细胞计数、检测细胞活率,差速贴壁纯化BM-EPCs,定期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培养7 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CD31的表达;1,1'-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摄取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荆豆凝集素1(FITC-UEA-1)结合能力经双染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照进行检测;培养14 d进行免疫荧光检测CD31的表达.结果 密度梯度离心和红细胞裂解法提取两种方法均能分离BM-EPCs进行体外培养,与密度梯度离心方法比较,红细胞裂解法操作更为简便,获得的细胞数量较多[(1.90 ±0.55)×107比(0.72 ±0.42)×107](P <0.05),细胞存活率较高[(95.25 ±1.03)%比(83.75 ± 1.93)%](P<0.01),细胞表面CD34、VEGFR-2表达、Dil-acLDL和FITC-UEA-1双染阳性的细胞比例低于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30.03 ±2.40)%比(46.93 ±2.89)%,(28.70 ±6.51)%比(43.97 ±1.39)%,(78.30 ±4.27)%比(89.20 ±2.65)%],培养14 d后的CD31阳性细胞比例低于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84.10 ±3.86)%比(93.57 ± 4.27)](P<0.05).结论 两种分离方法均能分离BM-EPCs进行体外培养,提取方法各有利弊,可结合研究方案进行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