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羟苯磺酸钙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KD)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7例早期DK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羟苯磺酸钙治疗,观察组采用羟苯磺酸钙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血糖指标、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治疗前,两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FG)、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的FPG、2hFG、Scr、BUN、UAER、UACR、eGF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PG、2hFG、Scr、BUN、UAER、UACR显著低于对照组,eGFR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前,两组的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8(IL-1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L-6、hs-CRP、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清IL-6、hs-CRP、IL-18水平更低(均 P<0.05)。治疗前,两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SOD、MDA、AOPP、AGE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SOD较对照组更高,MDA、AOPP、AGE更低(均 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 vs. 4.1%, P>0.05)。 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早期DKD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和氧化应激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恩格列净致皮肤过敏反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68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沙格列汀、二甲双胍和伏格列波糖治疗10个月,因血糖抑制不佳,将伏格列波糖换为阿卡波糖,2 d后又换为恩格列净(10 mg口服、1次/d)。次日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3 h后(第2次服用恩格列净4 h后),患者胸腹部出现散在红色风团样皮疹伴瘙痒,继之眼睑水肿。考虑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过敏,予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皮疹逐渐消退,但皮肤瘙痒加重,且躯干、上肢逐渐出现弥漫性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皮肤科医师会诊后考虑为恩格列净引起的过敏性皮炎,停用恩格列净,加用非索非那定和炉甘石洗剂,皮疹消退。因患者病情需要,3 d后再次使用恩格列净,用药9 d后患者再次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停用恩格列净,经抗过敏治疗后皮疹未再出现。考虑患者的皮肤过敏反应与恩格列净相关可能性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沙格列汀致过敏性休克死亡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60岁男性患者因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和肝功能异常给予溴己新、甲泼尼龙、多索茶碱、布地奈德、特布他林、异丙托溴铵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病情好转。治疗第4天,因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停用甲泼尼龙,给予沙格列汀5 mg口服、1次/d。患者首次服用沙格列汀后未见异常,第2次口服该药后约5 min出现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全身紫绀等过敏性休克症状,指脉氧饱和度0.54。考虑可能为沙格列汀所致。立即给予肾上腺素0.5 mg皮下注射,但患者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予以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接球囊辅助通气、肾上腺素、阿托品、糖皮质激素等抢救约1 h,无效。约4 h后患者仍无自主呼吸,临床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患者服用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后发生大疱性类天疱疮32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服用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后发生的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病房收治的合并糖尿病的BP患者116例,分为BP发病前应用DPP4i治疗糖尿病的DPP4i-BP组和未应用DPP4i治疗的普通BP组,分析和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皮损面积、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预后,记录DPP4i-BP组患者服用DPP4i与BP诊断的时间间隔。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DPP4i-BP组32例,年龄(77.17 ± 15.32)岁,男女比例为15∶17;普通BP组84例,年龄(76.65 ± 19.32)岁,男女比例为43∶41。DPP4i-BP组开始服用DPP4i药物到诊断BP的时间间隔为(14.61 ± 3.93)个月,其中维格列汀的间隔时间最短,为(5.42 ± 2.84)个月,与西格列汀、利格列汀、沙格列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8.93, P < 0.001)。与普通BP组相比,DPP4i-BP组病情重度患者多,为16例(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2.63, P= 0.008)。两组抗BP180抗体阳性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03, P= 0.870)。治疗前后DPP4i-BP组抗BP180抗体水平均高于普通BP组( P= 0.015、< 0.001),且降低幅度小于后者( t= 5.11, P < 0.001)。两组控制病情所需的糖皮质激素平均有效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1.00, P= 0.322)。DPP4i-BP组控制病情所需平均时间较长( t= 6.72, P<0.001),并且更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或其他药物( t= 10.05, P= 0.002)。开始系统治疗后6个月内,普通BP组病情出现反复的病例比例(17例,27.86%)明显高于DPP4i-BP组(2例,7.69%, χ2= 4.35, P= 0.037)。并且,6个月时,普通BP组糖皮质激素平均剂量显著高于DPP4i-BP组( t= 7.04, P < 0.001)。 结论:DPP4i类降糖药中,BP发病前服用维格列汀患者最多,服药与BP发病时间间隔最短。DPP4i-BP患者治疗初期可能不易控制,但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沙格列汀通过调控ROS/NLRP3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呼吸机所致肺损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 NLRP3)信号通路在沙格列汀减轻大鼠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LI)中的作用。方法:6~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40~30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VILI组(V组)及VILI+沙格列汀组(S组),每组12只。大潮气量(20 ml/kg)机械通气4 h复制大鼠VILI模型。各组于气管插管前及气管插管通气4 h后留取股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测pH、PaO 2、PaCO 2及葡萄糖水平。处死大鼠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IL-1β和IL-18浓度,取肺组织测量肺组织湿/干重比(wet/dry ratio, W/D),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行肺损伤评分,Western blot法测定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related speck protein, ASC)和胱天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 caspase-1)的表达水平,采用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 DCFHDA)荧光探针法测定肺组织ROS表达水平。 结果:机械通气结束时:与C组比较,V组大鼠葡萄糖水平升高( P<0.05),V组、S组大鼠PaO 2、PaCO 2降低( P<0.05),pH、W/D值、肺损伤评分、血清及BALF中IL-1β及IL-18浓度升高( P<0.05),肺组织中NLRP3、ASC和caspase-1的表达上调( P<0.05),ROS表达增加( P<0.05);与V组比较,S组大鼠PaO 2、PaCO 2升高( P<0.05),葡萄糖水平、pH、W/D值、肺损伤评分、血清及BALF中IL-1β及IL-18浓度降低( P<0.05),肺组织NLRP3、ASC、caspase-1的表达下调( P<0.05),ROS表达减少( P<0.05)。 结论:沙格列汀通过抑制ROS/NLRP3信号通路在VILI中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二甲双胍致药物性皮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64岁男性患者因2型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0.5 g、3次/d,阿卡波糖100 mg、3次/d,沙格列汀5 mg、1次/d。用药期间出现皮肤瘙痒、红斑等症状。患者查看二甲双胍药品说明书得知该药可致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故自行停用该药,皮肤症状在数天内缓解。因血糖升高患者再次服用二甲双胍,2 d后出现全身皮肤红斑、丘疹,未停用该药,此后逐渐出现双下肢肿胀伴皮肤糜烂和渗出。实验室检查示嗜酸粒细胞计数0.66×10 9/L。考虑为二甲双胍引起的药物性皮炎。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药,给予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5 d后,患者红斑、丘疹逐渐消退,双下肢糜烂面结痂,无渗出,嗜酸粒细胞计数0.06×10 9/L。患者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后未再出现皮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5个原研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综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5个原研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进行可量化的客观评价,为医疗机构遴选药品提供量化参考,为临床药品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以下简称"指南")的评价体系,对5个原研DPP-4抑制剂的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其他属性等5个维度进行量化打分.结果:所有纳入评价的DPP-4抑制剂的评分均>70分,依次为西格列汀79.0分、维格列汀72.8分、沙格列汀76.1分、利格列汀78.7分、阿格列汀76.9分.结论:基于指南的标准,本次评价涉及的5个原研DPP-4抑制剂的评价结论均为"保留",强推荐.但是,本次药品评价维度较多,涉及药品在各维度均有不同的优势,各医疗机构可根据评价细则及权重,按照医疗机构特点和实际需求对评价结果进行采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司美格鲁肽与沙格列汀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伴腹型肥胖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观察司美格鲁肽和沙格列汀分别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T2DM)伴腹型肥胖(AO)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T2DM伴AO患者的病历资料,按队列法分为司美格鲁肽组和沙格列汀组.2组患者均口服二甲双胍,每次0.5 g,每天3次;司美格鲁肽组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注射司美格鲁肽,每次0.25 mg,2周后调整剂量为每次0.5 mg,均每周1次;沙格列汀组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沙格列汀,每次5 mg,每天1次,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胰岛功能指标、脂肪因子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司美格鲁肽组48例和沙格列汀组49例.治疗后,司美格鲁肽组和沙格列汀组的空腹血糖(FPG)分别为(7.45±1.22)和(7.98±1.30)mmol·L-1,餐后2 h血糖(2 hPG)分别为(9.78±1.64)和(10.55±1.82)mmol·L-1,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别为(5.66±0.94)%和(6.25±0.87)%,空腹胰岛素(FINS)分别为(29.12±6.46)和(34.34±7.15)pmol·L-1,空腹 C 肽(FC-P)分别为(292.66±67.53)和(319.03±77.92)pmol·L-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别为2.51±0.78和2.94±0.89,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分别为51.74±15.31 和 43.72±14.56,血清鸢尾素(Irisin)分别为(4.56±0.32)和(4.17±0.54)ng·L-1,血清神经肽(SPX)分别为(0.71±0.15)和(0.64±0.17)ng·mL-1,血清白脂素(ASP)分别为(1.22±0.16)和(1.34±0.25)μg·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司美格鲁肽组和沙格列汀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42%(5例/48例)和2.04%(1例/49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司美格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伴AO患者可以更显著地降低血糖,改善胰岛功能和脂肪因子,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5种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临床快速综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对5种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进行临床快速综合评价,为医疗机构或医联体遴选、合理使用该类药品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简称《快速指南》)的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及评价细则,对苯甲酸阿格列汀片、利格列汀片、磷酸西格列汀片、维格列汀片和沙格列汀片5种DPP-4抑制剂进行临床快速综合评价.结果 5种DPP-4抑制剂临床综合评分均在70分以上,符合《快速指南》强推荐或建议保留药品,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利格列汀片、磷酸西格列汀片、沙格列汀片、苯甲酸阿格列汀片、维格列汀片.结论 5种DPP-4抑制剂均可推荐进入药品供应目录;采用《快速指南》对药品进行临床综合评价,可以为医疗机构或医联体药品遴选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对帕金森病模型细胞形态和增殖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基于体外实验及网络药理学,初步探讨二肽激肽酶4(DPP-4)抑制剂对鱼藤酮(ROT)诱导神经细胞帕金森病(PD)的干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神经细胞株PC-12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西格列汀组、模型+利格列汀组、模型+维格列汀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均使用ROT建立PD体外模型,模型+西格列汀组、模型+利格列汀组、模型+维格列汀组在使用ROT建模的同时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维格列汀.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能力.从Swiss Target Prediction、SEA等数据库分别获取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及阿格列汀的药物靶点,通过DisGeNet、OMIM及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PD相关的疾病靶点,利用韦恩图将药物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DPP-4抑制剂作用于PD的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选取基因满足度(Degree)值>平均值的基因作为DPP-4抑制剂对PD产生作用的关键靶点,将DPP-4抑制剂作用于PD的关键靶点基因输入到DAVID数据库进行GO基因功能和KEGG作用通路分析.将DPP-4抑制剂治疗PD的关键靶点以及KEGG信号通路导入到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通路网络,筛选与PD相关信号通路关系最为密切的靶点作为DPP-4抑制剂治疗PD的核心靶点,采用CB-Dock 2对接平台进行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对照组细胞形态完整,增长状态良好,细胞呈多角形,细胞之间类似突触样连接,且突触较长;模型组细胞密度减少,细胞皱缩,细胞与细胞间的突触样连接断裂,且观察到较多圆形的损伤细胞;模型+西格列汀组、模型+利格列汀组、模型+维格列汀组较模型组细胞形态得到改善,恢复到正常状态下的细长、多角形态.模型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模型+西格列汀组、模型+利格列汀组、模型+维格列汀组(P均<0.05).共收集西格列汀药物靶点486个、利格列汀药物靶点665个、维格列汀药物靶点524个、沙格列汀药物靶点507个、阿格列汀药物靶点408个,PD疾病相关靶点1121个;将DPP-4抑制剂靶点与PD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共得到DPP-4抑制剂作用于PD的36个相关靶点.PPI网络显示,DPP-4抑制剂作用于PD相关靶点中Degree值>平均值的关键靶点共有16个,分别为ALB、IGF1、STAT3、CASP3、EGFR、ESR1、MAPK14、PPARG、MAPK1、HMOX1、NOS3、REN、MMP3、IL2、AR、IGF1R.GO分析结果显示,DPP-4抑制剂作用于PD的关键靶点共同涉及的生物过程主要包括信号转导、细胞迁移的正向调控和细胞凋亡的负向调控等,细胞组分主要包括细胞质、细胞质膜、细胞核等,分子功能主要包括酶结合、蛋白质结合、蛋白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激酶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20条信号通路,与PD较为相关的信号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药物—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图显示,在PI3K-AKT、FoxO及MAPK信号通路中均有富集的靶点为IGF1、EGFR、IGF1R及MAPK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5种DPP-4抑制剂均与PD相关核心靶点蛋白有较好的结合,其结合能均小于-5.0 kcal/mol.结论 DPP-4抑制剂对PD体外模型细胞具有积极地干预作用,其可能通过IGF1、EGFR、IGF1R及MAPK1等核心靶点作用于PI3K-AKT、FoxO、MAPK等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