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训练改善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2-01/2023-04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视光中心行视觉训练的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患者57例114眼,年龄8.25±1.94岁.记录患者训练前后的屈光度、视疲劳量表问卷及视功能检查,视功能主要包括Worth 4点灯检查双眼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隐斜视,梯度法检查AC/A,移近法测量集合近点,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交叉柱镜测量调节反应,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根据患者视功能及视疲劳情况制定训练方案.训练1 mo分别与训练前及训练3 mo比较.结果:训练前,训练1 mo时31例患者视疲劳量表得分分别为 26.00±6.77、19.57±8.90 分(P<0.05).训练前与训练1 mo时比较,近距离隐斜度数,集合近点,左、右眼调节幅度,NRA及PRA,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均显著改善(均P<0.05),远距离隐斜度数及调节反应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3 mo与训练1 mo左、右眼调节幅度,NRA、PRA及近隐斜视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前及训练1 mo,低度近视患者30例(SE:-1.99±1.22 D),低度远视患者3例(SE:+1.01±0.13 D)及正视患者24例(SE:+0.25±0.11 D)的视功能参数无差异(均P>0.05).训练1 mo后部分视功能大幅提高,训练3 mo时大部分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视觉训练可有效提高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儿童的双眼视功能,改善视疲劳症状,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能有效缓解儿童视疲劳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种干预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相关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干预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相关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探究其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的不同控制作用.方法:前瞻性队列同期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1-12/2022-05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初次诊断为隐匿性近视且未经过任何相应近视控制训练的患儿60例120眼.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40眼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B组20例40眼接受翻转拍视力训练,C组20例40眼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随访12 mo,观察三组患儿初诊,干预后6、12 mo时等效球镜度数(SE)、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CC)、调节灵敏度(AF)、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6、12 mo,三组患儿AL、SE和AF较初诊有差异(均P<0.05),干预后6 mo与12 mo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B组和C组SE和AF均高于A组(均P<0.05),干预前后CC比较无差异(均P>0.05).三组患儿干预后6、12 mo外环颞侧、鼻侧、下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初诊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干预后6 mo与12 mo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三组患儿干预前后其余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0.01%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作用优于翻转拍视力训练及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应用0.01%阿托品滴眼液及接受翻转拍训练可延缓隐匿性近视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黄斑瘢痕伴旁中心注视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7岁,因"戴镜1年后视力矫正不良"于2020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患者曾在2019年6月因视力下降于外院就诊,复方托比卡胺睫状肌麻痹验光示: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3.50=0.6,左眼BCVA-2.50+0.50×105°=0.4。诊断:屈光不正。左眼弱视,给予框架眼镜全矫屈光不正联合遮盖治疗。患者戴镜1年,矫正视力无提高。患者无全身疾病、外伤、激光笔照射及视力突然降低史。我院眼科检查示:双眼裸眼视力0.1,角膜映光正位,外眼及眼前节无异常;眼底检查示:左眼黄斑区月牙状瘢痕,边界清晰(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示:左眼黄斑区色素上皮层隆起,椭圆体带缺失(图2);复方托比卡胺睫状肌麻痹验光示:右眼BCVA-5.00=0.8,左眼BCVA-4.00+0.75×95°=0.4。右眼调节幅度9.50 D,调节灵敏度5 cpm,左眼调节幅度7.50 D,调节灵敏度3 cpm,双眼均为负镜片通过困难。诊断:双眼屈光不正,调节不足,左眼黄斑陈旧病变。给予框架眼镜矫屈光不正,遮盖右眼4 h/d联合海丁格刷(YGS光刷治疗仪,北京同明尚业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和红光闪烁(YHY弱视治疗仪,北京同明尚业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治疗,以及翻转拍进行视觉训练。患者于2020年12月复查,复方托比卡胺睫状肌麻痹验光示:右眼BCVA-6.50=1.0,左眼BCVA-5.00+1.00×90°=0.6;微视野(MAIA,意大利CenterVue公司)检查示:左眼旁中心注视,注视位点在黄斑鼻上方,注视稳定性较差。2021年3月检查结果:右眼BCVA 1.0,左眼BCVA 0.6;微视野检查示:左眼旁中心注视,注视位点位于黄斑鼻上方,注视稳定性较差。2021年5月检查结果:小瞳验光示右眼BCVA-6.5=1.0,左眼BCVA-5.0+1.0×90°=0.9;微视野检查示左眼黄斑中心凹旁注视点,注视稳定性明显改善(图3B);双眼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均提升至正常,分别为13.50 D和13 cpm,其后间隔3~4个月随访(图3C-D),直至2022年3月,患者左眼BCVA均为0.9,并保持稳定的旁中心注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视觉训练对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视疲劳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视疲劳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视觉训练室进行视觉训练的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的视疲劳患者93例186眼,其中男48例,女45例;平均年龄(30.43±6.39)岁。所有患者双眼视功能初次检查包括综合验光仪检查屈光度、Worth 4 Dots检查双眼视、立体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距水平眼位、旋转棱镜法测量融像范围、融合交叉圆柱镜法测量调节反应、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以及聚散灵活度。训练师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每训练5次后复查1次。将初查、第1次复查及第2次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初次检查时近隐斜视度为-8.0(-15.3,-3.0) △,第1次复查时减少至-5.0(-9.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586, P<0.01);左右眼初次检查时调节幅度分别为4.00(3.25,5.25)D和4.00(3.00,5.00)D,第1次复查时分别提高至5.50(4.25,7.00)D和5.00(3.75,7.0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284、-3.995,均 P<0.01);初次检查时远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7.5(5.0,15.8) △,恢复点为0.0(0.0,4.0) △,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11.0(6.0,22.0) △和4.0(0.0,7.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192、-3.748,均 P<0.01);初次检查时近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18.0(8.0,28.0) △,恢复点为6.0(0.0,12.0) △,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26.0(21.5,35.0) △和11.5(6.0,16.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695、-3.377,均 P<0.01);单眼及双眼的调节灵敏度从初查时2~3个周期/min增加至第1次复查时的10~12个周期/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远隐斜和近隐斜不是右眼和左眼调节幅度改善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初查时,22例患者的CISS评分为(25.13±9.64)分,第1次复查时降至(19.18±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9, P<0.01)。未进行问卷调查的71例患者,主诉和体征明显改善者占67.60%(48/71),有改善但仍需加强训练者占29.58%(21/71),视疲劳症状未明显改善者占2.82%(2/71)。 结论:系统视觉训练可使多数成年视功能异常的视疲劳患者的视功能体征和视疲劳症状改善,提示成人视功能依然有较强的可塑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蝴蝶科级标本图像自动识别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深度学习模型在蝴蝶科级标本图像自动识别中的可行性和泛化能力.[方法]为了提高识别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将锤角亚目中6个科1 117种蝴蝶标本图像通过水平翻转、增加图像对比度与亮度以及添加噪声的方式增强图像数据集.在Caffe框架下,利用迁移学习方法,首先使用ImageNet数据集中的图像训练CaffeNet模型,迭代31万次后得到初始化的网络权值;然后利用蝴蝶图像训练已预训练好的CaffeNet模型,通过参数微调,获得一个蝴蝶科级标本图像自动识别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为了比较深度学习和传统模式识别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的泛化能力,对相同训练样本提取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训练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machine,SVM)分类器.所有的模型在与训练样本图像来源一致和不一致的两个测试样本集上进行测试.[结果]当测试样本与训练样本来源一致,均为蝴蝶标本图像时,基于CaffeNet的蝴蝶识别模型对6个科的蝴蝶识别准确率平均达到95.8%,基于Gabor的SVM分类器也获得了94.8%的识别率.当测试样本与训练样本来源不一致,为自然环境下拍摄的蝴蝶图像时,两种方法获得的识别率均下降,但CaffeNet模型对蝴蝶自然图像的平均识别率仍能达到65.6%,而基于Gabor的SVM分类器的识别率仅为38.9%.[结论]利用CaffeNet模型进行蝴蝶科级标本图像识别是可行的,相比较传统模式识别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蝴蝶识别模型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6~14岁学龄儿童不同近视程度视功能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不同程度的近视与各调节因素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选择合理的屈光矫正处方和近视防控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3月于本院视光门诊就诊的97例6~14岁屈光不正的学龄儿童,经过散瞳验光后诊断为近视,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轻度近视(-0.50~-3.00D)组56例、中度近视(-3.00D~-6.00D)组32例、重度近视组(>-6.00D)9例,其中6~9岁儿童42例,10~14岁儿童55例;所有患者屈光矫正后都在同一台综合验光仪上进行远近隐斜,正负相对调节、AC/A、调节反应的检测,用±2.00DD的翻转拍进行调节灵敏度的检测,探讨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的近视与各调节因素之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轻、中、重度近视组和6~9岁,10~14岁组各组间比较,正负相对调节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近视组中近距离外隐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近视组FCC法测得调节滞后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轻度近视组患者调节平衡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6~9岁年龄组和10~14岁年龄组 FCC 法测得调节平衡组间比较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 AC/A 与调节灵敏度的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近视度数的不断增高,近距离外隐斜的发生率随之不断增高,调节滞后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调节滞后的发生与年龄没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视功能结果分析为学龄儿童近视屈光矫正处方提供依据,并针对视功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军医大学本科学员及卫生士官"战场救治"课程需求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某军医大学本科学员与任职培训的卫生士官对于战场救治的掌握情况及需求,对相关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模式提出建议.方法 对某军医大学321名在校本科学员和在校培训的300名卫生士官进行问卷调查,评价两组人群对"战场救治"课程需求和技能掌握情况.结果 共分析回收有效问卷585份,在教学模式上,两类人群对现有的大班课教学兴趣较低;在战救技能认识方面,两类人群的认识侧重点有较大的差异.结论 战场救治的训练突击学习现象严重,现有的大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于军医和卫生士官战场救治技能的要求,尝试使用实战情景模拟等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安排,拍摄教学视频,在大班课教学的基础上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员兴趣,提高学员战场救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视觉训练对非弱视性视力低下56例患者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视觉训练对治疗非弱视性视力低下患者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濮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阿托品散瞳后屈光度数为-1.00 +3.00 D、无屈光参差、无固定性斜视、两眼矫正视力相差<2行、矫正视力低于同龄儿童正常视力、5~12岁的56名儿童,进行为期四周的视觉训练,比较视觉训练前后双眼矫正视力、裸眼视力、Flipper周期、调节幅度(AMP).结果 56名儿童双眼平均裸眼视力训练前后分别为0.53±0.13和0.91±0.14(t=3.26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训练前后双眼平均矫正视力分别为0.59±0.12和0.98±0.05(t=3.37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训练前后单眼±2.00 D翻转拍40 cm处,右眼分别为5.8±2.6周期和18.2±1.7周期(t=13.6285,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左眼分别为6.3±1.9周期和18.5±1.3周期(t=12.8354,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训练前后调节幅度右眼分别为8.9±2.5 D和15.1±1.2 D(t=20.16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训练前后左眼分别为8.6±2.2 D和15.3±1.1 D(t=21.6218,P <0.05).结论 视觉训练对于非弱视性视力低下患者,可明显改善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幅度,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随之可明显提高,提示此类患者的视力低下是由调节功能紊乱导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