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X6基因变异致Zellweger综合征患儿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PEX6基因变异致Zellweger谱系障碍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2例因PEX6基因变异致Zellweger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遗传学检测结果。并分别以“Zellweger综合征”“Zellweger谱系障碍”“PEX6基因”或“Zellweger syndrome”“Zellweger spectrum disorder”“PEX6 gene”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8月的中英文文献。对PEX6基因变异致Zellweger谱系障碍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基因型特点进行描述和总结。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均为新生儿,均出生后出现呼吸困难、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前囟增大、高腭弓等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均提示胆汁酸升高,颅脑彩色超声检查均提示双侧脑室增宽、室管膜下囊肿。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2例患儿均为PEX6基因变异,分别为复合杂合变异(c.315G>A和c.2095-3T>G)、纯合变异(c.506_507del),均诊断为PEX6基因变异致Zellweger综合征。2例患儿分别于住院第5天和第32天因家长要求出院,出院后不久(具体时间不详)均死亡。文献复习符合检索条件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11篇,包括本研究2例共26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听力损伤(19例)、发育迟滞(19例)、视力异常(19例)、极长链脂肪酸升高(17例)、颅脑结构畸形(15例)、肌张力低下(12例)、肝脏异常(12例)、特殊面容(10例)、牙齿损伤(9例)。变异类型中以复合杂合变异(15例)为主,致病性变异以错义变异为主(16例)。结论:当新生儿存在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特殊面容、颅脑结构畸形以及听力筛查未通过或年长儿存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感音性耳聋、牙釉质损伤、发育迟滞时,需考虑Zellweger谱系障碍。基因检测发现PEX基因变异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真菌性蝶窦炎所致视觉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真菌性蝶窦炎所致视觉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分析其与视力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经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真菌性蝶窦炎致视觉功能损伤患者44例5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因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或双眼复视、眼球运动受限、上睑下垂首诊于眼科。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同时行鼻窦或眼眶CT检查37例,副鼻窦、颅脑或眼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34例。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联合窦内病灶清除手术;手术后行抗真菌药物治疗14例。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9.61±37.70)个月。侵袭性、非侵袭性真菌性蝶窦炎患者临床特征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选取单因素分析中 P<0.2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44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男女性别比为1∶1.3;出现视觉症状时平均年龄(61.48±12.17)岁。患有免疫功能异常性疾病23例(52.3%,23/44),其中糖尿病21例。主述视力下降33例44只眼(75.0%,33/44);双眼复视伴眼球运动障碍15例(34.0%,15/44),其中同时伴视力下降6例。就诊时患眼视力无光感~0.8。伴头痛35例(79.5%,35/44),伴鼻部症状14例(31.8%,14/44 )。蝶窦曲霉菌、毛霉菌感染分别为40、4例。行鼻窦或眼眶CT检查的37例患者,均可见窦腔内软组织填充;其中窦腔内高密度钙化影19例(51.4%,19/37 ),窦壁骨质缺损24例(64.9%,24/37 ),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6例(70.3%,26/37 )。行副鼻窦、颅脑或眼眶MRI检查的34例患者中,蝶窦内病变T1WI呈弱信号、强信号、等信号分别为14、10、9例;T2WI呈强信号、弱信号、等信号分别为13、16、2例;增强后病变强化11例,无明显强化23例,病变周围黏膜增厚强化。病变累及眶尖、海绵窦分别为18、16例;同时累及眶尖及海绵窦12例。手术后6个月,视力显著提高27只眼(65.9%,27/41),视力无改善14只眼(34.1%,14/41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窦壁骨质增生硬化改变与较高视力改善率相关(比值比=0.089,95%可信区间0.015~ 0.529, P=0.008 )。 结论:真菌性蝶窦炎相关视觉功能损伤相对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女性患者;单眼视力下降伴持续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发现蝶窦内病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蝶窦开放联合窦内病灶清除是其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后多数患者视力可得到改善;蝶窦壁骨质有增生硬化改变者,视力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皮疹分布的临床意义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SWS)患者面部鲜红斑痣分布特征及颅脑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确诊的22例儿童SWS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探讨SWS患儿鲜红斑痣沿面部三叉神经分布特征及颅脑影像学特点。结果:22例患儿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0.08 ~ 9.92岁,中位年龄1.67岁。SWSⅠ型13例,Ⅱ型9例。鲜红斑痣分型:粉红型4例,年龄0.50 ~ 2.17岁;紫红型14例,年龄0.08 ~ 8.83岁;增厚型4例,年龄4.92 ~ 9.92岁;按颜面部三叉神经分布,三叉神经眼支(V1)区22例,上颌支(V2)区20例,下颌支(V3)区8例。眼部异常患儿17例,年龄0.08 ~ 9.92岁,其中青光眼11例,眼压增高5例,视力受损2例。青光眼患儿中,7例于2岁内发病,8例为单侧发病,3例为双侧发病,且与鲜红斑痣同侧。12例患儿颅脑影像学表现异常,主要为大脑皮层血管畸形,累及额叶、顶叶、颞叶及枕叶;其他表现为脑萎缩、点状出血、钙化灶、脑沟增宽、中线结构偏移、脑室脉络丛血管增多。11例患儿有癫痫症状,其他神经系统表现为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肢体活动障碍等。结论:颜面部三叉神经V1及V2区分布的鲜红斑痣可能提示更高的SWS发病风险,应行眼科及颅脑影像学筛查及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 ATF6基因相关全色盲一家系分子遗传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全色盲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变异。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的中国汉族全色盲一家系,纳入该家系2代5名成员,包括2例患者和3名表型正常者。询问病史并进行详细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色觉、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自发荧光(FAF)、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及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采集2例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DNA。利用全外显子测序(WES)技术筛选致病基因变异,进行Sanger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通过1000 Genomes、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ExAC、ClinVar以及OMIM等数据库对变异位点进行注释,判断是否为单核苷酸多态性或已报道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致病性评估。结果:先证者父母近亲结婚,家系遗传特点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例患者均为男性,均自幼双眼视力低下伴有畏光和色觉障碍。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处反光不明显。FAF显示黄斑中心凹处弱荧光。OCT显示未见明显黄斑中心凹结构,且相应区域椭圆体带和交接带缺失。视野检查显示中心暗点伴或不伴周边视野缺损。ERG显示暗适应0.01、3.0及10.0反应波形大致正常;振荡电位振幅下降;明适应3.0及30 Hz闪烁光反应未记录到波形。随诊9年,患者的临床表现显示疾病未见明显进展。测序结果显示2例患者均携带纯合 ATF6基因新发致病变异c.947insA(p.Asn316Lysfs*46),先证者母亲携带杂合变异,未患病的胞兄弟未携带变异,符合家系共分离。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评级为致病性变异。 结论:ATF6基因c.947insA(p.Asn316Lysfs*46)为该全色盲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位点,该变异位点为首次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性瘫痪儿童头颅MRI表现与其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与脑瘫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瘫合并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诊治的325例脑瘫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上述患儿均给予头颅MRI检查,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对其粗大运动功能水平进行评级。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患儿头颅MRI异常表现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MRI异常结果与脑瘫合并症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入选脑瘫患儿的头颅MRI呈现多种异常改变,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发育不良(OR=8.530,95%CI:5.031-14.330)、脑室扩大(OR=4.611,95%CI:1.327-10.297)、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OR=4.313,95%CI:2.084-8.153)、丘脑异常信号(OR=6.372,95%CI:3.160-11.175)、缺血缺氧性脑病后变化(OR=7.249,95%CI:2.354-13.642)均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损伤严重程度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通过卡方检验发现PVL患儿多合并视力障碍(62.1%),胼胝体变薄患儿多合并智力低下(14.0%),丘脑异常信号患儿多合并听力障碍(66.7%)及语言障碍(30.8%)。 结论:本研究入选患儿头颅MRI结果与其脑瘫分型、粗大运动功能评级、脑瘫合并症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用于脑瘫儿童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为临床制订康复计划提供参考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鼻蝶手术后复发或残留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技术与疗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经鼻蝶术后复发或残留颅咽管瘤的技术要点并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诊治的10例首次经鼻蝶手术后复发或残留的颅咽管瘤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3 ~ 44岁。其中5例患者首次手术采用经鼻显微镜手术,5例患者采用经鼻内镜手术。10例患者再次手术中全部采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肿瘤,其中6例患者在手术中用磨钻磨除鞍结节或蝶骨平台骨质。结果:肿瘤全切除者6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者1例。术后视力改善者3例,无显著变化者6例,视力下降者1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脑脊液鼻漏2例,分别行经鼻内镜手术修补脑脊液鼻漏,得以治愈。颅内感染者1例,该例患者并发脑积水,在颅内感染治愈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时间22 ~ 8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2例患者复发。9例患者有垂体前叶功能低下,7例有尿崩症。按Karnofsky生活质量量表评分,90分7例,80分3例。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切除经鼻蝶手术后复发或残留的颅咽管瘤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不明原因黄斑前膜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不明原因黄斑前膜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年龄14岁及以下、因无明显原因黄斑前膜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并随访12个月及以上的14例(17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和分析患者的就诊年龄和主诉、彩色眼底图像、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特征、手术前和后的视功能、解剖结构预后和并发症。结果:14例(17只眼)患者中,女性5例(6只眼),男性9例(11只眼);年龄为(6.31±2.91)岁。术后随访时间为(17.3±9.5)个月。8例(8/14)患者为学校体检发现视力低下;15只眼(15/17)彩色眼底图像示黄斑前膜呈玻璃膜样外观。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内表面,10只眼(10/17)为Taco褶皱,7只眼(7/17)为Ripple褶皱;5只眼(5/17)黄斑区卵圆体带破坏,12只眼(12/17)黄斑区卵圆体带完整。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术前为0.532±0.302,术后末次随访为0.340±0.298。术后17只眼黄斑区解剖结构改善,其中1只眼术后随访期间发生外伤性白内障和继发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结论:儿童不明原因黄斑前膜多于学龄期因发现视力低下就诊,多数患者为玻璃膜样外观伴视网膜内表面Taco褶皱改变;玻璃体切除手术有助于恢复患者黄斑解剖结构,并改善患者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PPM1D基因突变致Jansen-de Vries综合征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Jansen-de Vrie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明确其基因诊断及遗传学特点,提高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10月确诊的1 例Jansen-de Vrie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核心家系全外显子基因组检测(Trio-WES)及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分析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采用一代Sanger测序法对发现可能存在的致病突变进行家系成员验证,并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合PPM1D基因突变智力障碍患者的相关报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先证者女童,11个月,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语言及运动发育落后,自闭行为,胃肠功能障碍,身材矮小;鼻梁低平,低位耳,短指综合征。患儿核心家系Trio-WES结果提示:PPM1D基因新生移码杂合突变PPM1D(NM-003620):c.1216delA(p.Thr406Profs *3),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CNV分析正常。文献检索目前共报道有18例PPM1D基因突变的智力障碍患者,在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中描述为智力发育障碍伴胃肠道功能紊乱和痛觉阈值升高,其年龄分布在7个月至21岁,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疼痛阈值增高、行为异常、喂养困难、视力障碍、短指综合征、身材矮小、发热或呕吐及先天性发育畸形等相关的一组综合征。 结论:Jansen-de Vries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全面性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行为异常(孤独样行为、自闭症),颅面发育畸形(前额宽阔、鼻梁低平、低位耳、上唇薄),短指综合征(短脚、小手指粗短),胃肠功能紊乱(溢奶、喂养困难、便秘)。患儿诊断为PPM1D基因新发移码杂合突变变异,目前的治疗方式以康复训练为主,部分矮小症可予生长激素替代治疗,PPM1D基因[PPM1D(NM-003620):c.1216delA(p.Thr406Profs *3)]是该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PNPLA6基因变异导致的Oliver-McFarlane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Oliver-McFarlane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以长睫毛、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和多种垂体激素缺乏为特征性改变。本例患者女性,29岁,自幼夜盲、视力低下、长睫毛,经基因测序检出PNPLA6基因复合杂合变异,综合临床表现诊断为Oliver-McFarlane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异形生长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异形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神经内镜经鼻手术入路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的117例异形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向鞍上侵袭105例,向侧方侵及海绵窦并包绕颈内动脉80例,向蝶鞍后方侵及脑干19例,向蝶鞍下方侵袭89例。根据垂体腺瘤异形生长的特点分别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鞍结节-蝶骨平台入路(35例)、神经内镜经筛窦-翼突-蝶窦-海绵窦入路(32例)、神经内镜经鼻蝶窦-斜坡入路(5例)、神经内镜经鼻多通道入路(45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头颅MRI及内分泌检验。结果:11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67例,次全切除36例,大部分切除14例。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术后头痛、头晕的缓解率为67.6%(25/37),视力、视野的改善率为66.7%(52/78)。117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3~24个月),其中肿瘤复发2例,术后长期垂体功能低下5例,失嗅12例。结论:对于异形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根据肿瘤的生长特点选择不同的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可减少创伤,提高肿瘤的切除率,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