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种干预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相关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干预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相关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探究其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的不同控制作用.方法:前瞻性队列同期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1-12/2022-05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初次诊断为隐匿性近视且未经过任何相应近视控制训练的患儿60例120眼.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40眼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B组20例40眼接受翻转拍视力训练,C组20例40眼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随访12 mo,观察三组患儿初诊,干预后6、12 mo时等效球镜度数(SE)、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CC)、调节灵敏度(AF)、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6、12 mo,三组患儿AL、SE和AF较初诊有差异(均P<0.05),干预后6 mo与12 mo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B组和C组SE和AF均高于A组(均P<0.05),干预前后CC比较无差异(均P>0.05).三组患儿干预后6、12 mo外环颞侧、鼻侧、下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初诊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干预后6 mo与12 mo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三组患儿干预前后其余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0.01%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作用优于翻转拍视力训练及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应用0.01%阿托品滴眼液及接受翻转拍训练可延缓隐匿性近视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不同分类高度近视患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青少年不同类型非病理性高度近视(HM)患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2年3~8月因近视就诊于聊城爱尔眼科医院的青少年117名117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等效球镜度(SE)和角膜曲率,将受检者分为轻度近视或正视眼组(对照组)、HM组、隐匿性HM(OHM)组、超HM(SHM)组,分别为30名30只眼、28名28只眼、35名35只眼、24名24只眼。受检者均行医学验光、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A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测量。屈光度数以SE表示。采用OCTA仪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其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测量黄斑区整体及不同分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RVD)、浅层视网膜血流灌注密度(SBPD)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视网膜厚度。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AL、角膜曲率、眼压与黄斑各区域SRVD、SBP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对照组、HM组、OHM组、SHM组受检眼黄斑区整体以及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SRVD、SBP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心区以及外环区上方、下方、颞侧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鼻侧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ERI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FAZ面积、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L与黄斑区整体及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SRVD、SBPD呈负相关( P<0.05);角膜曲率、SE与黄斑区整体及中心区、外环区SRVD、SBPD呈正相关性( P<0.05)。AL与外环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 P<0.05);SE与外环区上方、下方、颞侧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 P<0.05)。AL与FAZ面积、AI呈负相关( P<0.05);SE与FAZ面积、PERIM呈正相关( P<0.05)。视网膜厚度与中心区SRVD、SBPD呈正相关( P<0.05)。 结论:青少年不同类型HM的SRVD、SBPD均呈不同程度降低;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变厚,外环区视网膜出现薄变,随SRVD降低,视网膜厚度逐渐变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近视矫正训练的儿童56例11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3例64只眼,女性23例46只眼;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62±1.87)岁。根据儿童近视的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只眼)和对照组(29例58只眼)。隐匿性高度近视组52只眼中,等效球镜度数(SER)为-0.00~-1.00 D、>-1.00~-2.00 D、>-2.00~-3.00 D者分别为15、16、21只眼。对照组58只眼中,SER为-0.00~-1.00 D、>-1.00~-2.00 D、>-2.00~-3.00 D者分别为21、18、19只眼。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共9个区。内环、外环4区分别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观察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儿童黄斑各分区的脉络膜厚度变化。两组间黄斑各分区脉络膜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性别、年龄、眼压、眼轴、屈光度、角膜曲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以鼻侧最薄,颞侧最厚。与对照组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9个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增高,黄斑各分区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值均降低。与对照组相同屈光度的儿童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除-0.00~-1.00 D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上方、外环上方以及>-2.00~-3.00 D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颞侧、外环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P>0.05),其余各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年龄( r=-3.410, R 2=11.630, P=0.010 )、眼轴( r=-1.420, R 2=2.016, P=0.030 )、屈光度( r=-2.680, R 2=7.182, P=0.040)呈负相关,与性别( r=0.166, R 2=0.028, P=0.240 )、眼压( r=0.330 , R 2=0.109, P=0.800 )、角膜曲率( r=-0.260, R 2=0.068, P=0.850 )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的黄斑脉络膜厚度以中心凹鼻侧最薄,颞侧最厚,黄斑各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较相同屈光度的普通近视儿童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年龄、眼轴、屈光度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不同类型非病理性高度近视脉络膜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青少年不同类型非病理性高度近视(HM)患者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研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因近视就诊于聊城爱尔眼科医院的青少年101名179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等效球镜度(SE)和角膜曲率,将受检者分为轻度近视或正视眼组(对照组)、HM组、隐匿性HM (OHM)组、超HM (SHM)组,分别为30名52只眼、26名47只眼、24名42只眼、21名38只眼。受检者均行医学验光、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测量。屈光度数以SE表示。采用频域OCT加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受检眼黄斑区中心凹以及距中心凹1、3 mm范围内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共计9个区域的脉络膜厚度。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AL、角膜曲率、眼压与黄斑各区域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对照组、HM组、OHM组、SHM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以及距中心凹1、3 mm范围内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6.646、36.715、27.660、35.301、24.346、38.093、36.275、33.584,36.050, P<0.05 )。组间两两比较,HM组、OHM组、SHM组中心凹及距中心凹1、3 mm范围内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M组与SHM组、OHM组与SHM组,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HM组与OHM组,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L与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 P<0.05);SE与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 P<0.05);角膜曲率、眼压与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无明显相关性( P>0.05 )。 结论:SHM脉络膜厚度明显低于OHM、HM;OHM者SE较低,但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AL、SE是影响脉络膜厚度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隐匿性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相关因素的纵向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隐匿性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纵向对照研究。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初次就诊(初诊)且未经任何相应近视矫正治疗的儿童60例1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2例64只眼,女性28例56只眼;年龄4~6岁。初诊时及初诊后3、6、9、12个月受检眼均行视力、医学验光、角膜地形图、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受检儿童根据视力、等效球镜度(SE)、AL、角膜曲率(CC)情况分为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各组均为30例60只眼。采用频域OCT的加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受检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的分区方法将黄斑中心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在内外环分别由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共计9个区域。对比观察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AL、CC、SE、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以及各相关因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两组受检眼SE、AL、CC以及黄斑区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不同测量时间点组内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相同测量时间点组间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初诊及初诊后不同时间,隐匿性近视组受检眼SE ( F=783.710)、AL ( F= 742.192)以及黄斑中心凹( F=330.292 )、外环下方和颞侧( F=158.250、108.295)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受检眼SE ( F=1 793.976)、AL ( F=457.362)以及黄斑中心凹( F=31.029 )、外环下方和颞侧( F=7.405、77.245)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受检眼均随初诊后时间延长,SE逐渐增加,AL逐渐变长,黄斑中心凹、外环下方和颞侧视网膜厚度逐渐变薄。对相同测量时间点组间存在差异的数据再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显示,初诊后3、6、9、12个月,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SE ( t=-4.801、-11.532、-16.276、-17.145)、AL ( t=24.203、26.353、27.057、25.552)、CC ( t=-23.362、-25.382、-25.890、-24.3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初诊后6、9、12个月,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 t=-2.596、-2.542、-2.941 )、外环颞侧( t=-2.285、-2.610、-2.506)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儿童SE、AL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前者较后者增加迅速;黄斑中心凹、外环下方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均变薄,且前者较后者变薄迅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OCTA技术观察近视眼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灌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近视的高患病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眼球过度扩张引起的机械拉伸,可导致多种眼底并发症以及血管系统的损伤.然而,微血管的异常变化更加隐匿微妙,容易被忽视.因此更有赖于影像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可快速、逐层获取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系统图像.本文对既往近视眼底血流灌注改变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近视防控和深入了解近视眼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隐匿性近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探讨隐匿性近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21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在我院就诊的视力及小瞳下眼屈光正常的4-6 岁儿童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将儿童分为2 组,隐匿性近视组30 例60 眼,对照组(正常儿童)30 例60 眼.采用非接触性IOL Master 测量双眼眼轴长度;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将黄斑分为以中央凹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ETDRS 网格),共九个分区:中心凹(1 mm 内)、内环(>1~3 mm)和外环(>3~6 mm),内环和外环区域被细分为上方、下侧、鼻侧和颞侧,测量各分区儿童脉络膜厚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相同测量时间点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 两组儿童性别、年龄、基线等效球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隐匿性近视组儿童基线眼轴长度较对照组长,角膜曲率较对照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在初诊及随访3、6、9、12 个月时,隐匿性近视组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上方、内环鼻侧、内环下方、内环颞侧、外环上方、外环鼻侧、外环下方、外环颞侧脉络膜厚度均小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儿童脉络膜厚度均有逐渐变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隐匿性近视儿童黄斑各个分区脉络膜厚度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不同程度变薄的趋势,且较正常儿童变薄速度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布林佐胺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眼内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大多数妇科腹腔镜手术均需要在CO2 人工气腹的前提下,放置陡峭的足高头低位( Trendelenburg位)进行手术操作.人工气腹联合Trendelenburg位,可引起颅内压、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和中耳压力明显增高[1].对于一些隐匿性青光眼和高度近视的患者而言,这种压力的改变严重者可能会产生视觉功能损伤.术后视觉功能损伤一旦发生,患者将面临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视觉功能暂时性丧失甚至永久性失明的风险[2].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布林佐胺为碳酸酐酶抑制药,本研究拟评价布林佐胺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 IOP 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儿童隐匿性高度近视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高度近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病,因其对眼底造成的不可逆性改变.高度近视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不及时干预可引起近视进一步加重,甚至失明.但近视的筛查经常遇到患儿近视度数不高,进一步检查发现已有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这种隐匿性的高度近视改变在诊疗过程中极容易被忽视.本文旨在总结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文献,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临床研究提供相关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儿童隐匿性高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09/2020-09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首次就诊且未进行过任何近视矫正训练的儿童56例110眼纳入研究,根据儿童近视的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眼)和对照组(29例58眼,普通近视儿童).比较两组儿童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情况,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基线资料的相关性.结果: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以黄斑中心凹最薄,内环区上方最厚.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9个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变薄,其中黄斑中心凹、外环区下方和颞侧处视网膜厚度有显著差异(均P<0.05).随着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增高,黄斑各分区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值均降低.与对照组相同屈光度儿童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除0.00D≤屈光度≤-1.00D儿童外环区颞侧、-2.00D<屈光度≤-3.00D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有明显差异(均P<0.05),其余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无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性别、年龄、眼轴、眼压、角膜曲率均无相关性(P>0.05),与屈光度呈负相关性(r=-0.201,P<0.05).结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以黄斑中心凹最薄,内环区上方最厚,黄斑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较相应屈光度数近视儿童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