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模式的建立与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玻璃体腔注药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常见慢性眼底病的治疗方式。《"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提出,需聚焦眼底病等重点眼病,完善慢性眼病患者管理模式。因此,探讨如何在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玻璃体腔注药服务流程,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规范化管理水平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具有一定的意义。遵循《我国视网膜病玻璃体腔注药术质量控制标准》,针对建立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模式及其组织管理、标准化操作流程、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环节,我国眼底病及相关领域专家通过认真、全面、充分讨论达成共识性意见,为建立适合我国眼科国情的玻璃体腔注药管理模式、促进我国眼底病诊疗模式的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状腺疾病领域近十年的研究进展及热点问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近十年来随着对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眼病自身免疫机制的了解,针对病因的生物治疗效果让患者看到了治愈疾病的曙光。对妊娠妇女和老年人群甲状腺疾病的管理更精细。甲状腺癌的治疗更多样化和个体化。本文简述甲状腺疾病领域部分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病理标本取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操作技能直接观察(DOPS)评估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日常病理标本取材教学中,实现教学最优化。方法:选取2021级和2022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简称我院)病理科住院医师定期进行取材DOPS评估,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优化和改良,并将住院医师和指导老师对每次DOPS评估的满意度和意见进行统计及经验总结。结果:我院病理科在进行取材DOPS评估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较多经验,针对病理学科特点设计出了适合病理标本取材的DOPS评估量表,涵盖了职业素养、沟通能力、规范化操作等十一项评估要点,满足了“以六大核心胜任力为导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而且尝试将取材DOPS评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指导老师和住院医师一致的好评与推荐,同时在“2023年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病理专业师资培训”会议上进行了取材DOPS教学示范,获得了全国各病理规培基地的高度赞扬与关注。结论:经我院病理科改良的取材DOPS评估体系适合应用于住院医师病理标本取材教学中,一方面可提高住院医师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学经验和方法值得全面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十针临床应用文献计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老十针临床应用疾病谱,为推动该针法在临床的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佐证。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建库至2021年10月老十针相关研究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文献特征信息(文献发表年份、期刊来源、著者分布、干预措施、研究疾病谱、研究类型、疗效评价、被引量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1篇,发表于44种期刊上,内容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主,疗法以老十针为基础方针刺治疗或针药二联综合疗法为主。从疾病谱分析,老十针应用范围集中于消化系统疾病(66.67%)与神经系统(17.28%),也涉及循环系统及精神和行为障碍类疾病等其他7类系统疾病。结论:老十针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相应疾病谱较窄,基础研究基本缺失,需加大对传统针灸穴方的临床应用探索,进一步规范临床试验设计、提高研究质量并加强其机制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医大师石学敏调神法治疗内科杂病举隅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国医大师石学敏从医数十载,博采众方,古为今用,善于辨证论治.石老独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可"醒神、调神、安神",不仅可以有效治疗中风病,而且在治疗内科杂病过程中获得奇效.现总结石老的调神思想,并列举石老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痫病、瘈疭、虚劳、梅核气验案4则,通过对上述异病同治案例的分析,总结石老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临证经验,以示国医大师石学敏的辨证思路,以期为临床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范围首位死亡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目前对于ASCVD高危人群的无创筛查和有效治疗仍然存在巨大挑战.在过去的十年中,单克隆抗体和RNA干扰药物等创新疗法进入临床应用,为ASCVD靶向降脂和抗炎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干预手段.同时,针对ASCVD诊疗的仿生药物和纳米制剂相继进入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单抗、RNA干扰等创新药物在ASCVD靶向降脂和抗炎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同时总结了基于纳米递送系统的创新药物制剂用于靶向诊疗ASCVD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含细辛方剂组方配伍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含细辛方剂组方配伍规律.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对本书含细辛方组成药物进行考证、梳理;通过分类统计各药物使用频次、频率等,结合方剂主治,对含细辛方组方配伍规律进行总结、提炼.结果:本书 15 首含细辛方共配伍药物 39 味,累计运用 92次;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三味药为蜀椒与桂各 11 次、姜 9 次.按功效分类,与细辛配伍使用最多的为温里药,其使用总频次为41 次;使用频率排第二的药类为化痰药、补虚药和清热药,各使用7 次.按药性分类,与细辛配伍使用药物药性以温热类药物为主,共使用63 次.结论:本书含细辛方配伍规律是以同类药物相辅相成运用为主,异类药物相反相成运用为辅."细辛-花椒-桂-姜"的配伍结构辛温散寒、通痹止痛,既切中病机,又针对症状,是本书细辛方以同类药物相辅相成运用为主的配伍规律的体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针刺"老十针"对脑瘫患儿脾胃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针刺"老十针"对脑瘫患儿脾胃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120 例符合入组条件的脑瘫儿童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 例.治疗组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老十针"治疗,每日治疗1 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d,4 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6 个疗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针刺治疗,其他条件同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后,分别采用脾胃系疾病患者报告的结局量表(SSD-PRO)、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4.0)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CMFM-88)评定两组患儿的脾胃功能及生存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SSD-PRO、PedsQL4.0 及CMFM-88 总分及各维度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老十针"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脾胃功能,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其粗大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阿伐曲泊帕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总结阿伐曲泊帕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报道1例阿伐曲泊帕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并针对阿伐曲泊帕、他克莫司作用机制及安全性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经环孢素、十一酸睾酮、艾曲泊帕联合治疗6个月无效,并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停药并予以阿伐曲泊帕(20 mg,每日1次)联合他克莫司(1 mg,每日2次)治疗9个月后,患者血小板升至54×109/L,血红蛋白升至124 g/L,白细胞升至8.23 × 109/L,肝肾功能也均恢复到正常,未观察到血栓事件等其他不良反应,且治疗后CD4/CD8下降,CD8+T细胞增多,Treg细胞比例增多.结论 阿伐曲泊帕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且耐受性良好,今后仍需长期追踪观察及继续积累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中医特色疗法的抗衰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中医药在养生抗衰、长寿延年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培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现代研究发现针灸、按摩推拿、穴位埋线、拔罐、膏方等中医特色疗法都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其中针刺、艾灸的抗衰老效果主要体现在提高认知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生殖功能、提高骨密度、改善皮肤衰老等方面;穴位埋线除具有上述作用外,还可用于改善绝经后肥胖;推拿按摩可以提高免疫功能、提高骨密度、改善皮肤衰老;拔罐、膏方则主要体现在提高免疫功能和改善皮肤衰老.上述特色疗法和传统健身功法在临床应用中均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衰老症状,提高生命质量.虽然相关研究较多,但大部分是药效动物实验,且存在低水平重复的问题,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前沿性、创新性、针对性、多样性和权威性,高水平临床研究尤其缺乏,在方案设计、模型建立、指标选择、实验技术等方面亦有待提高,后续应加强中医特色疗法抗衰老的临床研究,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为健康中国贡献中医药力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