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肾脏病的靶点药物研发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我国2型糖尿病所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约3 108万例,且糖尿病合并CKD已成为我国CKD患者的首位住院病因。早期预防、诊断以及延缓糖尿病肾脏病的进展,对降低心血管事件、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血糖对肾脏受损的发生和发展较为复杂,其机制包括: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和炎症等是重要原因。多年来,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近期,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SGLT2i)、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胰高糖素样肽(glucagon-like peptide, GLP)/抑胃肽(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 GIP)受体的联合激动剂、内皮素拮抗剂等药物开创了糖尿病肾病管理的新时代。另外,GLP-1RA也正在继续探索2型糖尿病合并CKD治疗领域,其所进行的FLOW研究于近期由于疗效优异而提前终止。GLP-1RA在糖尿病肾脏病中具有潜在的肾脏保护作用。替西帕肽是GLP-1/GIP受体的联合激动剂,已经在美国和欧洲上市。在SURPASS-4研究的2年随访过程中,替西帕肽组患者eGFR平均降低1.4 ml/(min·1.73 m2),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较基线无明显改变,甘精胰岛素组患者eGFR下降3.6 ml/(min·1.73 m2),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持续上升。此外,无论患者是否使用SGLT-2i,替西帕肽均能减少eGFR降低幅度。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药物多格列艾汀、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活化剂、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抑制剂、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激活剂等,也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积极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小腿围和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冠心病合并肌少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背景 肌少症作为一种常见老年慢性病,在冠心病(CHD)患者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其增加了跌倒、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已有研究证实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筛查具有一定价值,但在冠心病人群中应用较少.目的 评价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在住院老年CHD合并肌少症筛查中的准确性及一致性.方法 选取 2023-01-01-05-31 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 213 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身体成分测试仪检测肌肉量及上臂围等指标,进行小腿围的测量,并同时计算Ishii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肌肉量等指标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性别人群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的诊断效果,并确定最佳诊断截断值,计算Kappa值判断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HD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发生率为27.2%(58/213).总人群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男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女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显示,男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34.3 cm(灵敏度=86.5%,特异度=64.6%);女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33.8 cm(灵敏度=100.0%,特异度=50.0%);男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28.0 cm(灵敏度=70.3%,特异度=85.9%);女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27.5 cm(灵敏度=81.0%,特异度=69.6%);男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114.07 分(灵敏度=91.9%,特异度=62.6%);女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120.08 分(灵敏度=100.0%,特异度=64.3%).除女性小腿围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的一致性(Kappa=0.353)较低外,其余指标与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结论 在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上臂围和小腿围均与肌肉量呈正相关,Ishii评分与肌肉量呈负相关,三种指标均具有较好的筛查效果,但本研究更推荐Ishii评分用于筛查肌少症,辅助医务人员早期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胰岛素泵强化降糖后转换为利拉鲁肽治疗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收治的1例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入院后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经过。患者为63岁男性,主因“口干、多饮、多尿2个多月”入院。入院后完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2.9%,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显示,0、60、120、180 min血糖分别为14.98、25.86、27.21和24.92 mmol/L,C肽水平相对不足,无酮症倾向,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24 h尿蛋白定量181 m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3.94 mg/mmol,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患者T2DM诊断明确,同时伴有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肾脏损伤等。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加用盐酸二甲双胍(0.5 g,3次/d)口服联合利拉鲁肽皮下注射降糖,停胰岛素泵后改用基础胰岛素,根据血糖情况逐渐减量胰岛素直至停用。经治疗患者体重下降,血脂改善,蛋白尿减少,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比较不同地域ACS患者PCI术后的二级预防依从性和长期预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 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 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 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 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 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 324)比1.1%(14//1 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 324)比46.5%(616/1 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 324)比16.8%(222/1 324), P<0.001]及ACEI/ARB[19.4%(257/1 324)比10.0%(133/1 324), 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 324)比6.2%(82/1 324), 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 324)比4.0%(53/1 324), 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 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性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40例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结局,以加强APE诊断意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APE老年(年龄≥60岁)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肺栓塞临床可能性评分(Wells评分)、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影像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Wells评分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APE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选40例老年APE患者,男性占52.5%,年龄(69.6±8.2)岁;主要危险因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2.5%),其次为高血压(37.5%)、心力衰竭(35.0%);主要临床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87.5%)、胸闷(80.0%),仅有10.0%的患者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心悸(65.0%)和下肢肿痛(42.5%)也是常见症状;主要临床体征为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5次/min,80.0%)、肺部湿啰音(52.5%)、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50.0%)。Wells评分评估患病可能性显示,95%的患者评分≥2分,其中中度可能性患病(2~6分)占62.5%,高度可能性患病(≥7分)占32.5%。实验室检查显示,80.0%的患者D -二聚体>0.5 mg/L,72.5%动脉血氧分压(PaO 2)<60 mmHg(1 mmHg=0.133 kPa),75.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35 mmHg,67.5%脑钠肽(BNP)>500 ng/L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300 ng/L,47.5%心肌肌钙蛋白I(cTnI)>0.3 μg/L。经CTPA确诊率为88.6%(31/35);6例行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5例;4例行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确诊。用sPESI评估病情程度显示,36例患者为中危〔sPESI≥1分26例,sPESI 0分但伴有右室功能不全(RVD)和(或)心脏生物学标志物升高10例〕,其中17例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治愈8例,好转8例,死亡1例;18例行抗凝治疗,结果治愈9例,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1例右房黏液瘤致PE者行手术治疗,但最终死亡。另外4例低危患者均行抗凝治疗,治愈2例,好转2例。Wells评分联合CTPA确诊AP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可信区间为0.73~0.98, P<0.01),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90.0%。 结论:DVT和慢性疾病是老年APE患者易患因素,并常伴有呼吸困难、胸闷和下肢肿痛,早期抗凝治疗预后良好;Wells评分对APE诊断有重要预测价值;血D -二聚体有重要的排除价值;CTPA检查为主要确诊手段,综合其他无创检查可进一步确诊;sPESI评分可提示危险分层,进一步指导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旁肌的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椎旁肌退变在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中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脊柱外科明确诊断为L 4,5节段并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0例,年龄为(61.63±8.42)岁(范围44~82岁),身体质量指数(24.07±3.17)kg/m 2;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0例,年龄(59.67±12.89)岁(范围31~80岁),身体质量指数(25.29±3.48)kg/m 2;健康对照组选取门诊体检健康成人30名,年龄(58.33±7.36)岁(范围52~83岁),身体质量指数(25.72±2.58)kg/m 2;三组均为男性。选取所有患者L 3,4、L 4,5、L 5S 1节段椎间盘水平的轴位MRI,应用盛京医院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测量系统测量被选取图像中多裂肌横截面积(multifidus muscle cross sectional area,MMCSA)、竖脊肌横截面积(erector spinaecross sectional area,ESCSA)、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multifidus muscle fatty infiltration rate,MMFIR)和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erector spinaefatty infiltration rate,ESFIR),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三组多裂肌、竖脊肌的影像学参数,再采用LSD- t检验对各节段椎旁肌影像学参数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三组的年龄( H=5.303, P>0.05)、身体质量指数( F=2.267, 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性别均为男性。多裂肌横截面积在L 3,4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增加189.11 mm 2( P=0.010);在L 4,5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205.52 mm 2( P=0.002),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比健康对照组减少184.14 mm 2( P=0.006);在L 5S 1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减少174.93 mm 2( P=0.018),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406.06 mm 2( P<0.001),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231.13mm 2( P=0.002)。竖脊肌横截面积在L 4,5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398.70 mm 2( P=0.006);在L 5S 1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减少500.02 mm 2( P<0.001),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455.37 mm 2( P<0.001)。退行性腰椎滑脱组L 3,4节段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较健康对照组增加4.96%( P=0.001),退行性腰椎滑脱组L 5S 1节段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减少5.41%( P=0.004),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L 5S 1节段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较健康对照组增加5.02%( P=0.008)。 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组和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患者各节段椎旁肌横截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退行性腰椎滑脱组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较为明显,而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患者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无明显积水肾结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无明显积水(肾无积水或者轻度积水)肾结石的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率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按1∶1的比例将深圳市人民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无明显肾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非血管超声造影引导穿刺组(试验组)和常规超声引导穿刺组(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符合肾结石诊断标准,目标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③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孕妇;②功能性孤立肾;③穿刺部位解剖异常或有损伤肠道风险;④有急性尿路感染;⑤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⑥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高危疾病;⑦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1.2倍正常值上限);⑧严重肥胖(体质指数>40 kg/m 2)。试验组经输尿管导管逆行注入超声造影剂六氟化硫微泡后行超声引导PCNL;对照组行传统超声引导PCNL。两组患者PCNL术后1周内经肾造瘘管顺行肾盂造影,判断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记录血红蛋白下降值、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以及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的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性别[男/女:19/5例与16/8例]、年龄[(44.2±11.2)岁与(45.4±10.7)岁]、体质指数[(21.8±2.8)kg/m 2与(21.81±2.7)kg/m 2]、结石长径[38.0(24.0,25.5)cm与35.5(24.8,47.0)cm]、结石位置[左/右:9/15例与9/15例]、肾积水情况[无/轻度:15/9例与16/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肾盏穹窿穿刺准确率[87.50%(21/24)与41.67%(10/24)]、血红蛋白下降值[2.0(0,12.0)g/L与14.0(7.0,17.0)g/L]、穿刺时间[40.0(28.5,53.0)s与70.0(55.5,84.5)s]、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83%(23/24)与75.00%(1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输血,无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非血管超声造影辅助PCNL较常规超声辅助可显著提高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性,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Marshall-White综合征1例:血管孪生斑现象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28岁。因前胸及双上肢伸侧毛细血管扩张斑合并四肢色素减退斑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出现散在分布的毛细血管扩张斑,怀孕时明显加重,皮损渐波及面颈部,且密集分布。生育后面颈部毛细血管扩张斑逐渐消失,前胸及双上肢皮损较前减少,无明显自觉症状。与此同时,四肢出现孤立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色素减退斑片,周边皮肤呈暗红色,双侧前臂有散在毛细血管扩张斑叠加于色素减退斑上,双上肢下垂一段时间后,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后,色素减退斑自然消失,呈正常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斑无明显变化(图1)。自患病以来,患者偶有鼻出血症状,无牙龈出血,无胃肠道出血,无肌肉酸痛,无皮肤硬化或萎缩等其他不适症状。患者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否认长时间日光曝晒史,否认烟酒史和冶游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散在分布毛细血管扩张斑,直径3 ~ 5 mm,无皮肤萎缩,Darier征阴性;四肢孤立性色素减退斑,斑片互不融合,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0 ~ 20 mm不等,周围皮肤呈粉红色,境界清楚,患肢下垂或寒冷环境下,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数分钟后,色素减退斑消失。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129%(参考值:88% ~ 120%,下同),凝血酶原时间10 s(10.4 ~ 12.6 s),纤维蛋白原4.2 g/L(2 ~ 4 g/L),凝血酶时间为15.7s(16 ~ 21 s);肝肾功能:白蛋白37.2 g/L(40 ~ 55 g/L);性激素:睾酮为0.047 μg/L(0.06 ~ 0.8 μg/L),泌乳素为4.470 μg/L(4.79 ~ 23.3 μg/L);血尿常规、传染病相关抗原/抗体(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梅毒)、抗核抗体谱均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双侧乳腺B超示乳腺多发囊性结节,美国放射协会制定的乳腺影像诊断规范BI-RADS分类3类;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均无异常。患者自诉近3个月来有轻度失眠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16分(肯定有焦虑)。右上肢伸侧皮损病理结果示:表皮增生伴角化过度,真皮浅层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血管轻度增生,见个别肥大细胞(图2A)。特殊染色:甲苯胺蓝个别细胞(+)(图2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1例散发性急性 Q热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对散发性急性Q热的临床特征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经病原宏基因组学测序(mNGS)和(或)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Q热抗体)诊断的散发性急性Q热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7例(7/11),女性4例(4/11),年龄32(30,41)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1/11),疲倦(8/11)、头晕(8/11)、头痛(8/11),寒战(5/11)、肌痛(5/11),咳嗽(2/11),呼吸困难(2/11),恶心(2/11),呕吐(2/11),腹泻(2/11),腹痛(2/11)。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绝对值增高(3/11),CRP升高(9/11),PCT增高(3/11),ESR升高(5/1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7/11),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7/11),谷氨酰基转移酶升高(8/11),乳酸脱氢酶升高(5/5),铁蛋白升高(4/5)。Q热抗体阳性1例(1/6),mNGS检测阳性10例(10/11)。9例患者因诊断明确而调整治疗方案,其中8例根据mNGS结果调整治疗方案,1例依据Q热抗体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2例患者因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方案中包含莫西沙星,且在检测结果提示时症状已得到控制而未调整用药。11例患者在临床转归方面均为临床治愈或好转。结论:散发性急性Q热患者缺乏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可疑病例应积极行mNGS和Q热抗体检测,以减少因漏诊、误诊导致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小腿围在上海老年人肌肉减少症评估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上海老年人小腿围和四肢骨骼肌指数、握力、步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小腿围与低骨骼肌肌量、力量和功能的诊断界值,验证小腿围在肌肉减少症评估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体检中心、上海4个社区招募2 294例老年人,其中男性954例,女性1 340例,平均年龄(71.6±8.7)岁,采用体成分仪检测四肢骨骼肌肌量(ASM)、上肢骨骼肌肌量(UMM)和下肢骨骼肌肌量(LMM),计算四肢骨骼肌指数(四肢骨骼肌指数=ASM/身高 2)。测量步速,并用握力器测量握力。测量受试者的身高和体重,右小腿围和腰围。 结果:不同性别老年人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步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身高、体重、ASM、四肢骨骼肌肌量/身高 2、UMM、LMM、握力、小腿围明显高于女性( P<0.05)。≥80岁老年人小腿围明显低于70~79岁年龄组和60~69岁年龄组( P<0.05)。≥80岁老年女性小腿围明显低于70~79岁年龄组和60~69岁年龄组( P<0.05)。小腿围与年龄呈负相关( P<0.01),与身高、体重、BMI、握力、UMM、LMM、四肢骨骼肌肌量/身高 2呈正相关( P<0.01),小腿围与步速没有相关性( P>0.05)。在小腿围与低四肢骨骼肌肌量/身高 2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中,男性小腿围截断值为35.1 cm(特异度为0.721,敏感度为0.803,曲线下面积为0.809);女性小腿围截断值为33.6 cm(特异度为0.774,敏感度为0.778,曲线下面积为0.827)。 结论:老年人小腿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小腿围与低骨骼肌肌量的截断值为男性35.1 cm、女性33.6 cm。应重视小腿围在肌肉减少症中评估和诊断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