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肉再分布技术应用于智能仿生手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肌肉再分布技术中关键肌肉-肌腱运动单元的外科腱腹交界部位,为不同平面截肢病例选择合理的肌肉再分布手术方案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新鲜上肢标本6侧,对前臂关键肌肉-肌腱运动单元,包括拇长屈肌、示指指深屈肌、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拇长伸肌、示指固有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尺侧腕伸肌,分别测量其外科腱腹交界部位距肱骨内上髁的距离。结果:拇长屈肌、示指指深屈肌、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拇长伸肌、示指固有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尺侧腕伸肌的外科腱腹交界部位距离肱骨内上髁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1.83±0.68) cm、(21.92±0.73) cm、(15.08±0.86) cm、(12.58±0.58) cm、(22.33±0.41) cm、(24.58±0.58) cm、(9.17±0.93) cm、(17.58±0.58) cm。结论:上述解剖学研究结果证实不同平面的前臂截肢患者可以采用两套方案进行肌肉再分布手术,通过浅置控制拇指和示指运动的位于前臂深面的肌肉运动信号,将有助于智能仿生手识别重要的人体运动意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预定位免疫PET显像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预定位技术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阴性荷瘤鼠中探索西妥昔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Cetuximab)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的可行性。方法:以反式环辛烯(TCO)- 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修饰Cetuximab获得Cetuximab-TCO。以2,2′-((6-氨基-1-(4,7-双(羧甲基)-1,4,7-三氮烷-1-基)己烷-2-基)氮杂二酰基)二乙酸(L-NETA)为螯合剂,制备 68Ga-L-NETA-四嗪(Tz)分子探针,测定其标记率、稳定性。体外培养基底样乳腺癌细胞MDA-MB-468(EGFR+)和MDA-MB-231(EGFR-),进行细胞摄取及阻断实验。用Balb/c-nu小鼠建立MDA-MB-468和MDA-MB-231皮下荷瘤鼠模型;将50 μg Cetuximab-TCO注入荷瘤鼠体内,经过不同时间(48、36、24和12 h)后再注射 68Ga-L-NETA-Tz,利用"TCO-Tz"反应(点击化学特异性结合)实现 68Ga-L-NETA-Tz与Cetuximab-TCO的体内连接;进行小动物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成功制备 68Ga-L-NETA-Tz分子探针,标记率>95%,2 h放化纯>95%。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证实了预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先后加入Cetuximab-TCO与 68Ga-L-NETA-Tz后,1 h时MDA-MB-468细胞摄取率可达(0.69±0.04)%。体内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结果示,提前36 h注射Cetuximab-TCO,MDA-MB-468荷瘤鼠有最高的肿瘤摄取值[(0.77±0.05)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1 h]及最佳的靶/非靶比值(肿瘤/肌肉:4.67±0.46);给予过量Cetuximab的阻断组、未提前注入Cetuximab-TCO组及MDA-MB-231组肿瘤未见明显摄取[(0.35±0.01)、(0.39±0.05)、(0.45±0.10) %ID/g; F=15.50, P=0.002]。 结论:采用预定位技术,通过先后注射Cetuximab-TCO和 68Ga-L-NETA-Tz,在荷瘤鼠模型中成功进行了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为单抗免疫PET显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肉再分布技术在智能仿生假肢信号识别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肌肉再分布技术(MRT)在智能仿生假肢信号识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采用MRT技术治疗4例肢体远端截肢患者,均为男性,其中上肢截肢患者3例,截肢水平分别位于前臂中远1/3处、腕掌关节和腕中关节;下肢截肢患者1例,截肢水平位于小腿中远1/3处。MRT手术是利用残端肢体内的肌肉、肌腱进行移位,将4~6根肌腱锚定在皮肤不同区域,通过肌肉主动收缩牵拉肌腱,使不同区域皮肤发生明显形变。术后观察项目包括皮肤形变、电容信号数据及并发症情况等。在进行电容信号测量时,嘱患者分别执行抓握、屈腕、伸腕、屈指、伸指,或踝背伸与跖屈、伸趾和屈趾动作,利用电容传感测量系统采集患肢形变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获随访,共有20处部位接受MRT手术。术后3个月时患者均能主动控制相应肌肉收缩并产生皮肤形变,有效形变率为80%(16/20)。电容信号测量结果分别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二次判别分析(QDA)两种分类器对各种动作进行识别,发现上肢整体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7.27%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准确率均为100%;下肢整体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5.32%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准确率均为100%。术后有1例患者创面不愈,经多次换药后愈合。结论:MRT能有效将人体运动意图进行输出,增加了运动信号源的数目及强度,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智能仿生假肢,为人机交互提供了新的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MN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所致脊髓性肌肉萎缩症1例患儿的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个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家系 SMN1基因的变异情况,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以2020年1月在南昌市第一医院就诊的1个SMA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外周血样,提取DNA,用多重连接探针杂交(MLPA)法对患儿及其亲属的 SMN基因进行检测,再用二代测序(NGS)对患儿进行变异分析,用Sanger测序法对结果进行验证。同时采集外周血样,提取cDNA,以先证者cDNA为模板甄别点变异在 SMN1和 SMN2基因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先证者的 SMN1基因存在Exon7+Exon8杂合缺失及c.81G>A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81G>A变异遗传自其母亲及外祖, SMN1 Exon7+Exon8杂合缺失遗传自父亲及祖母。其姨妈携带SMN1 c.81G>A杂合缺失,姑姑、姑父及表妹未检测到外显子缺失。通过cDNA扩增和Sanger测序,明确c.81G>A变异位于 SMN1基因。 结论:MLPA联合Sanger测序、NGS技术能够明确SMA患者携带的 SMN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隧道防水工钉枪作业局部肌肉负荷与疲劳预警的分析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描记(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技术探究隧道防水作业典型肌肉负荷水平与肌肉疲劳间的关系,为客观评定肌肉疲劳提供方法依据.方法 2023年4月,采用现场实验方法,从隧道防水施工现场选择9名钉枪作业人员,使用sEMG方法采集其防水作业全流程中肱桡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通过问卷调查其主观疲劳感觉(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分值,分析目标肌肉时域、频域指标和RPE分值的关系,利用联合频谱振幅分析法(joint amplitude and spectrum analysis,JASA)对受试对象局部肌肉疲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名受试对象相同疲劳程度(以RPE分值计)下的肌电数据符合正态分布(P>0.05).随RPE分值逐渐上升,对应肱桡肌标准化均方根值(percentage of maximal voluntary electrical activation,MVE)呈先上升、再下降又快速上升的趋势,肱二头肌的肌电MVE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而肱三头肌肌电MVE呈先下降、再快速上升又下降的趋势;随RPE评分逐渐上升,对应肱桡肌、肱二头肌的肌电中位频率(media frequency,MF)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肱三头肌的肌电MF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不同RPE分值组肱二头肌、肱桡肌、肱三头肌的肌电MVE、M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肱桡肌在RPE分值为10分、15分和17分时出现疲劳;肱二头肌在RPE分值为13分、14分、16分和17分时出现疲劳;肱三头肌在RPE分值为11分、12分、13分、14分和15分时出现疲劳.结论 表面肌电的时域和频域信号通过JASA法判别受试对象当前肌肉疲劳状态与主观RPE分值调查有一致性,但表面肌电技术在实际作业场景中应用尚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应用磁共振mDixon Quant技术定量评价不同糖耐量患者腹部脂肪沉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应用磁共振mDixon Quant技术定量分析不同糖耐量人群腹部脂肪沉积的特点,探讨不同糖耐量人群腹部内脏、椎体及椎旁肌肉的脂肪沉积规律,为糖尿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前瞻性搜集 2019 年 9 月至2020 年12 月确诊的IGR和T2DM患者共98 例,同时纳入38 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并比较各组肝、脾、胰腺、肾、L3 椎体、腰大肌脂肪分数(FF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 IGR组和T2DM组内肝左叶、肝右叶及全肝FF值,胰头、胰体及胰尾部FF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上述FF值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组间,除肾FF值外,其他各FF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3 椎体FF值每升高一个百分位,糖耐量进入下一个阶段的风险增加1.48 倍.结论 磁共振 mDixon Quant可以无创、精确、全面评估T2DM不同糖耐量阶段的腹部脂肪沉积变化情况.不同糖耐量水平往往伴随着多个器官的脂肪再分布,IGR组、T2DM患者更易发生肝左叶、胰头、胰尾的脂肪沉积;L3 椎体FF值与糖耐量关系更加密切,对糖尿病不同状态存在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转录组探讨中国圆田螺在干旱胁迫下休眠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属于淡水大型螺类,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在极端环境下能够迅速进入休眠状态,以抵御不良环境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为研究其在干旱胁迫下的休眠特征,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圆田螺在干旱胁迫下肝与肾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圆田螺在干旱休眠时与正常有水养殖相比,其肾组织中110个基因上调,389个基因下调;在肝组织中有84个基因上调,86个基因下调.肝组织差异基因主要与细胞黏附的调节、细胞外基质组织生长、神经元投射和轴突再生等功能相关;肾组织差异基因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去磷酸化、上皮细胞增殖调节、羟酸有机酸跨膜转移、组织重塑等功能相关;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定位在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聚糖、乳糖、鞘脂的合成代谢通路等与干旱胁迫相关的主要代谢通路上.研究表明,热激蛋白基因 Hsp70、SRCR、FASN、APMAP、MSTN、Poclb、S1P、Na+-K+-ATP 酶 β1 亚基及 SLC28A3基因在中国圆田螺干旱休眠时开启自身调节,田螺通过调控不同基因,启动阻隔自身对外界光线的感知,停止脂肪积累、抑制肌肉生长、吞噬自身凋亡细胞获取营养、调节细胞渗透压保水等使自身快速适应干旱休眠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肌肉再分布技术在智能仿生手信号识别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肌肉再分布技术(muscle redistribution technique,MRT)在智能仿生手识别人体运动意图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我们采用MRT治疗上肢截肢患者3例.截肢平面分别位于前臂中远1/3、腕中关节和腕掌关节.MRT是利用残端肢体的肌肉肌腱进行移位,并将肌腱锚定于皮肤.根据截肢平面的不同,选择4~6块移位肌肉肌腱,将肌腱锚定在皮肤不同区域.术后通过肌肉主动收缩牵拉肌腱和皮肤,使患肢肌腱的锚定点产生皮肤形变,测量并记录形变程度.电容信号测量时,嘱患者分别完成抓握、屈腕、伸腕、屈指、伸指动作,利用电容传感测量系统采集患肢形变信息并进行分析. 结果 术后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7个月,平均5个月.MRT手术共14处,术后3个月患者均能够主动控制相应肌肉收缩,并产生明显皮肤形变,有效形变率为85.7%(12/14).电容信号结果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二次判别分析(QDA)两种分类器对各种动作进行识别,整体识别的准确率为97.27%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的准确率均为100%.结论 MRT手术能够有效输出人体的运动意图,增加运动信号的数目、强度和准确率,有助于智能仿生手进行信号识别,为上肢截肢患者更好地控制智能仿生手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腿段胃经和胆经与经外细胞内外液分布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胃经和胆经小腿段与同水平经外的细胞内外液阻抗差异,探究经脉的体液分布特性,揭示经络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生物阻抗谱测量技术,将1~100 kHz、100 mA的恒定电流通过两个间距9 cm的激励电极分别输入到16名健康受试者胃经和胆经的小腿段以及同水平胃经经外肌肉上和胃经外肌肉旁的组织中,用位于激励电极之间的两个间距3 cm的测量电极采集一段组织的电位和相位,并测量电极间的小腿周径.使用cole-cole曲线拟合计算出胃经、胆经、经外肌肉上和经外肌肉旁的细胞内外液阻抗,再计算其电阻率.结果:胃经、胆经、胃经外肌肉上、胃经外肌肉旁的细胞内液阻抗分别为(19.1±1.3)Ω、(15.8±1.9)Ω、(19.6±1.3)Ω、(19.4±1.2)Ω;胃经、胆经、胃经外肌肉上、胃经外肌肉旁的细胞外液的阻抗分别为(28.3±1.4)Ω、(25.7±2.0)Ω、(31.3±1.6)Ω、(32.4±1.6)Ω,胃经与胆经的细胞外液阻抗显著低于经外肌肉上和经外肌肉旁(P<0.05);细胞内液电阻率分别为(658.9±78.5)Ω ·cm、(528.0±90.1)Ω ·cm、(669.9±71.8)Ω ·cm、(655.9±64.8)Ω ·cm;细胞外液电阻率分别为(953.8±75.3)Ω ·cm、(833.9±101.7)Ω·cm、(1059.8±86.0)Ω·cm、(1099.3±93.3)Ω·cm,胆经的细胞内外液电阻率均显著小于其他3个部位(P<0.01),胃经细胞外液电阻率显著小于经外两个部位(P<0.01).结论:经脉上组织的细胞外液比经外组织更为丰富,进一步证明了经络的组织液通道学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功率微波消融致兔骨骼肌急性损伤后修复的动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消融功率致兔骨骼肌损伤后肌肉组织弹性的自然恢复情况.方法 44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4只作为正常对照(正常组),余40只随机分为2组:30 W组和50 W组,分别在高频超声引导下用2450 MHz的微波消融仪(KY-2100型)启动30 W或50 W功率微波热凝右侧股内侧肌肉3 min.分别于消融后1 h、1 d、2 d、7 d、28 d时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计算消融区弹性应变率(SR);并于每个时间点切取30 W和50 W组兔右侧股内侧热凝固化肌肉组织与正常组兔同侧相同区域肌肉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消融区以蓝色为主,消融后7 d可见以蓝色为主的消融区内出现较多绿色,而在消融后28 d时50 W组消融区比30 W组仍有更多蓝色.与正常组比较,消融后1 h、1 d、2 d,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消融区SR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消融后7 d、28 d,两组兔骨骼肌消融区SR逐渐降低,但两组在消融后7 d时SR仍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28 d时仅50 W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 W组SR与对照组相近(P>0.05).H-E染色结果显示,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消融区有不同程度组织损伤、碳化、周边肌纤维凝固性坏死.消融后1~2 d消融区中心与边缘交界处可见炎症细胞浸润,50 W组巨噬细胞较30 W组增加更多;消融后7~28 d时30 W和50 W组交界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及瘢痕形成,炎症、浊肿等减轻.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消融后1 h时,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纤维含量较少,无明显纤维增生,消融后1~2 d交界处可见不同程度新生胶原纤维,肌间质纤维增生;消融后7~28 d交界处可见明显大量新生胶原纤维并伴随血管壁周边纤维明显增多.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消融后30 W和50 W组交界处可见逐渐增生的新生胶原纤维修复损伤区.消融后1 h和1 d时两组主要为Ⅰ型胶原纤维;消融后2 d时不仅有Ⅰ型胶原纤维,还开始出现Ⅱ型胶原纤维;消融后7 d和28 d时可见较多Ⅱ型胶原纤维呈网状分布.结论 不同功率微波消融可致兔骨骼肌急性损伤,在消融后1~2 d进行性加重,消融后7~28 d呈修复趋势,50 W组修复晚于30 W组.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与病理组织学的再生纤维化趋势改变较为一致,可动态、无创评估肌肉损伤修复不同时期相应组织的弹性变化,从而间接反映骨骼肌的损伤后修复过程,是常规超声检查的有益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