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模态超声对肌少症患者肌肉质量及硬度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肌骨超声检查肌少症患者腓肠肌内侧头肌肉的质量及硬度,探索肌骨超声对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依照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诊断标准,选取肌少症患者60例为病例组,年龄匹配的健康老年人24例为对照组。利用二维灰阶超声测量右侧腓肠肌内侧头肌肉厚度、羽状角及肌束长度;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肌肉在放松状态及收缩状态的杨氏模量,比较分析两组间各超声参数差异,分析病例组右侧腓肠肌内侧头的肌肉厚度、羽状角、肌束长度与肌少症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超声测值预判肌少症的价值。结果:肌少症组患者右侧腓肠肌内侧头的肌肉厚度(10.0±2.1)mm、羽状角(16.9±3.2)°、肌束长度(30.5±3.2)mm、放松状态及收缩状态杨氏模量值[(11.5±2.2)kPa、(23.2±4.0)kPa]均低于对照组[(14.8±1.2)mm、(21.7±2.5)°、(34.2±1.6)mm、(15.0±1.5)kPa、(30.6±2.8)kPa, t=10.454、3.612、5.631、6.922、8.173,均 P<0.05],且放松状态杨氏模量值较收缩状态低;肌少症患者肌肉厚度及杨氏模量与年龄呈负相关( r=-0.307、-0.285, P<0.05);与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呈正相关( r=0.838、0.761, P<0.01);肌肉厚度及杨氏模量是肌少症显著相关的因素( OR=4.576、3.867)。超声检查右侧腓肠肌内侧头诊断肌少症ROC曲线下阈值为:肌肉厚度11 mm、羽状角17°、肌束长度32 mm、放松状态下杨氏模量12.4 kPa,其中肌肉厚度对诊断肌少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佳,分别为86.7%、100%。 结论:超声对腓肠肌内侧头肌肉质量及肌肉硬度的测量,可以量化反映肌肉质量减低及肌肉硬度下降,为肌少症的预判提供影像学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脑卒中后肌肉痉挛评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痉挛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半定量量表法对肌肉的痉挛情况进行评估,但这些评估方法都依赖于评估者的主观判断。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够提供肌肉组织硬度、弹性、粘弹性等生物力学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来评估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情况、信效度和应用条件。大部分文献均指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脑卒中后肌肉痉挛评定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运用弹性超声动态测量不同肌张力下肌肉硬度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运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测定肱二头肌在被动牵伸过程中的杨氏模量变化,初步探索SWE测量肌肉硬度辅助肌张力定量评定的潜力。方法:对49例脑卒中患者及30例健康受试者行双侧肘屈肌肌张力MAS评定,根据MAS分级结果分为健康受试者组、患者健侧组、MAS 0级组、1级组及1 +级组。在受试者肘关节被动匀速伸直过程中,留取肱二头肌的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录像,并读取杨氏模量数据。选取6个肘关节位置点,记录各位置点处的瞬时杨氏模量( EX)、计算各位置点较运动起始处的杨氏模量变化值(Δ E),分别评估 EX和Δ E与MAS分级的相关性以及组间差异。 结果:MAS分级越高,肱二头肌杨氏模量越高,并且在肘关节伸直角度增加时其杨氏模量值增加越明显。在1/2关节活动范围(ROM)至全ROM之间可观察到 EX及Δ E在MAS 0级与MAS 1级、MAS 0级与MAS 1 +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MAS 1级与MAS 1 +级之间在各个位置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利用剪切波弹性超声在运动过程中定量、实时测量肌肉硬度与MAS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探讨"通络"技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腓肠肌肌肉硬度和肌张力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探讨"通络"技术改善痉挛型脑瘫(SCP)患儿腓肠肌肌肉硬度和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诊治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0例SCP患儿为观察组,予"通络"技术;2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不予干预。比较两组在基线及治疗1.5、3个月腓肠肌内侧静息状态的杨氏模量值、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及SCP患儿治疗前后肌张力和痉挛程度的变化,分析不同MAS、CSI分级间杨氏模量的差异,及两者与杨氏模量的相关性。结果:基线及治疗1.5、3个月,对照组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杨氏模量值、MAS评分、CSI总分随着治疗疗程的增加逐渐降低,基线处及治疗1.5、3个月三者两两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观察组杨氏模量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MAS分级统计,观察时点杨氏模量均随着肌张力的增高而增加,两者存在正相关( P<0.01),各级肌张力之间的杨氏模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I分级统计,观察时点杨氏模量均随着痉挛程度的增高而增加,两者存在正相关( P<0.01),不同痉挛程度之间的杨氏模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CP患儿肌肉硬度较正常儿童高,"通络"技术能有效改善SCP患儿肌肉硬度,降低患儿肌张力,有效改善肌肉痉挛状态,可能与调整肌肉内部结构从而降低肌肉硬度相关,为临床康复与评估提供指导性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椎椎骨显微硬度分布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测量并分析胸椎椎骨T 1~T 10的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意义。 方法:3具新鲜尸体标本(62岁男,45岁女性,58岁男性)T 1~T 10椎骨部分,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使用高精慢速锯精确切取若干厚约3 mm的标本,并选取11个测量区域,其中皮质骨标为1~9,松质骨标为10和11。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标本表面硬度,记录并分析胸椎显微硬度分布规律。 结果:胸椎30块椎骨合计测量330个测量区域,每个区域随机选取5个有效压痕硬度值,共获得1 650个测量值。3具尸体标本胸椎段总体皮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30.55±5.44)HV、(29.94±4.86)HV、(29.55±4.36)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80, P=0.009);总体松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27.93±5.61)HV、(28.21±4.96)HV、(27.98±3.94)H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91, P=0.913)。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皮质骨与椎体区皮质骨硬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467、4.750、6.621,均 P<0.001);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松质骨硬度值均高于椎体区松质骨硬度值( t=1.785、3.159、3.103, P=0.077、0.002、0.003)。3具尸体标本11个测量区域显微硬度的分布规律相似:皮质骨硬度较高的区域均为椎弓根、椎板和下终板皮质(1、2、7);皮质骨硬度值较低区域均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6、8、9)。3具尸体标本T 1~T 10不同节段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相似: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其中皮质骨硬度值最大的椎骨均是T 8;松质骨硬度最大的椎骨分别是T 7、T 7、T 6。 结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骨硬度较小,可以分散负重以保护内在较为脆弱的松质骨,椎体区向后部结构移行的椎弓根区域硬度值最大。胸椎皮质骨硬度高于松质骨,并且不同节段的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T 6~T 8呈现"小高峰"可能与胸椎节段生理解剖形态、自上而下承受肌肉力和身体自身重量的载荷逐步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技术在初发多发性肌炎诊断中的前瞻性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技术测定初发多发性肌炎(PM)患者受累肌肉硬度,探讨VTIQ技术在初发P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间温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6例初发PM患者为PM组,33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在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使用VTIQ技术对目标肌肉及同侧患肢另一区域肌肉作为同体参照进行剪切波速度(SWV)测定,记录最大值(Vmax)、最小值(Vmin),计算平均值(Vmean)及标准差(SD),比较两组间以上参数的差异;再计算目标肌肉与参照肌肉间SWV差值及比值,并在同一天内进行肌酸激酶(CK)检测。结果:部分PM患者出现受累肌肉形态饱满(31.25%)、肌束回声增高或减低(56.25%)、肌纹理模糊(25.00%)、受累肌肉血流信号增多(37.50%)等异常超声表现。PM组与健康对照组间Vmin、SD、Vmax差值、Vmin差值、Vmean差值以及Vmax比值、Vmin比值、Vmean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ROC曲线分析Vmin、Vmin差值、Vmean差值、Vmin比值、Vmean比值5个参数中Vmin诊断效能低于其他4个参数,后4个参数诊断效能接近。相关性分析显示Vmin差值与Vmean差值与CK值呈中等程度相关( r=0.512,0.601;均 P<0.05)。 结论:VTIQ测值减低或与其他非受累肌肉相比测值相对减低是初发PM的表现,VTIQ对初发PM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变伴眼部病变误诊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先证者Ⅲ-8,男,35岁,2015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双眼前黑影飘动增加,无眼红、眼痛等不适;2016年8月双眼视力逐渐下降。于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双眼葡萄膜炎、双眼玻璃体混浊,予以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炎治疗,症状逐渐加重。2017年11月3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视力右眼0.4,左眼眼前/手动;眼压右眼24.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2.0 mmHg。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双眼晶状体混浊。右眼玻璃体中度絮状混浊,眼底隐约可见视盘;左眼玻璃体重度混浊,眼底窥不清(图1)。眼部B型超声检查示:双眼玻璃体混浊,可见玻璃体腔内膜样物(图2)。予以左眼扁平部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中玻璃体腔见大量白色羊毛状混浊。出院时左眼视力达0.4,出院后未复诊。2019年10月15日因右眼视力明显下降再次入院治疗。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数指/10 cm,左眼0.4。眼压右眼14.0 mmHg,左眼11.0 mmHg。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左眼人工晶状体位正,后囊膜混浊,玻璃体腔清亮,视网膜平伏。右眼晶状体混浊,玻璃体大量白色羊毛状混浊,眼底窥不清(图3)。全身检查:四肢腱反射减弱,四肢感觉障碍,双下肢肌肉萎缩明显、肌力减低。该家系家系图见图4。家系中Ⅰ-1、Ⅱ-1、Ⅱ-3、Ⅱ-4、Ⅱ-6、Ⅲ-1、Ⅲ-4均有下肢无力及视力下降症状,Ⅱ-1 30年前因白内障、眼底出血于当地医院行眼部手术治疗,Ⅲ-4 7年前因左眼玻璃体积血、双眼玻璃体混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左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见玻璃体腔大量羊毛状混浊,视网膜表面见点状出血,术后左眼情况稳定。且Ⅲ-4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为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变(familial amyloid polyneuropathy,FAP)。心电图示窦性心率,部分导联ST-T段改变;先证者Ⅲ-8肌电图示广泛性周围神经损害;右侧腓肠神经活检示右侧腓肠神经有髓纤维重度缺失伴刚果红阳性淀粉样物质沉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 TTR)基因c.220G>A杂合变异该变异导致第74号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赖氨酸。眼部B型超声检查示右眼玻璃体混浊,可见玻璃体腔内膜样物(图5)。双眼黄斑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示右眼屈光介质混浊,OCT无信号;左眼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大致正常。左眼因后发性白内障予以YAG激光治疗。右眼予以扁平部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见玻璃体大量白色羊毛团块状混浊,硬度增加。清除混浊玻璃体后见视网膜平伏,未见出血及渗出,血管走行正常(图6)。术中抽取部分玻璃体混浊物行刚果红染色见淀粉样物质。出院时右眼视力0.8,眼压13.0 mmHg。术后1个月复查眼部情况稳定,双眼视力0.8。眼压右眼9.3 mmHg,左眼13.5 mmH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饲料添加谷氨酸对草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性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实验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研究对象,探究饲料中添加谷氨酸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血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配制3组等氮等脂实验饲料:对照饲料(Con)、在对照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0.8%和1.6%的L-谷氨酸(分别为0.8%GLU组和1.6%GLU组).将540尾初始质量为(37.0±0.2)g的草鱼分为3个处理,分别投喂1种实验饲料,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网箱,每个网箱放养60尾鱼,养殖周期85d.研究结果发现,饲料中添加谷氨酸组草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1.6%GLU组草鱼的背肌肌肉间隙减小,肌纤维密度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相比,0.8%GLU组和1.6%GLU组草鱼背肌的硬度、咀嚼性、黏附性、内聚性和回复性显著增加,0.8%HYP组肌肉弹性显著增加(P<0.05);饲料中添加谷氨酸组草鱼血浆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1.6%GLU组草鱼血浆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增加(P<0.05);0.8%GLU组和1.6%GLU组草鱼血浆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0.8%GLU组和1.6%GLU组草鱼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增加(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谷氨酸有助于改善草鱼肌肉品质性状,提高草鱼血浆抗氧化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植物蛋白饲料的营养及非营养性优化对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及质构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实验研究了全植物蛋白饲料的营养及非营业性优化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肌肉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的影响.共设计了9种实验饲料,分别为鱼粉对照组(FFH)、全植物蛋白组(PFH)、软化组(PFS)、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组(PFD)、牛磺酸组(PFT)、胆固醇鱼油组(PFC)、豆油组(PSH)、胆固醇豆油组(PSC)及综合组(PFA).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对初始均重为(78.1±6.60)g的大口黑鲈进行了为期50d的饲喂.结果显示:PFH组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FH组,而肌肉硬度、黏附性、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则显著低于FFH组.在PFD、PFT、PFC、PFA和PSH组等采用营养性优化组别的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低于PFH组.相较PFH组,PFD组肌肉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PFT组肌肉硬度和胶黏性显著升高,PFC和PFA组肌肉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PSH组肌肉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而在采用非营养性优化方面,相比于PFH组,PFS组肌肉硬度、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与PSH组相比,PSC组肌肉弹性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肌肉硬度、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与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肌肉硬度与弹性、胶黏性及咀嚼性呈正相关关系,弹性与胶黏性和咀嚼性呈正相关关系,胶黏性与咀嚼性呈正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在全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诱食剂(DMPT)、牛磺酸、胆固醇及以豆油替代鱼油等策略可部分改善因全植物蛋白摄入引起的大口黑鲈肌肉品质下降问题.实验结果可为全植物蛋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和大口黑鲈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恢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比较恢刺联合温针灸与温针灸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方法 将66例颈肩MP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脱落2例)与对照组(32例,脱落1例).治疗部位均为激痛点(TrP).观察组采用恢刺针法后,针尾接艾柱,灸2壮.对照组采用直刺进针,针尾接艾柱,灸2壮.两组均留针40 min,隔日治疗1次,3次/周,共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1周及2周后评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超声检测杨氏模量(Emean)及剪切波速度(Vmean).结果 两组VAS评分及NDI在治疗后即刻、治疗1周及治疗2周后均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间VAS评分及NDI在治疗后即刻及治疗1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及NDI在治疗2周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Emean及Vmean在治疗2周后均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Emean及Vmean在治疗2周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恢刺联合温针灸与温针灸疗法,均可改善颈肩MPS患者的疼痛及颈椎的活动度,其疗效可能与降低TrP的组织硬度、恢复肌肉弹性有关.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恢刺联合温针灸在改善颈肩MPS患者的疼痛、颈椎活动度,降低TrP的组织硬度、改善肌肉弹性方面优于温针灸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