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医疗背景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诊断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病,包括Duchenne及Becker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两种不同临床类型,迄今为止尚无治愈方法,随着近年来对精准医疗研究的积极响应和发展,基因测序技术等精准诊断的方法在这一单基因遗传病的诊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就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在当前精准医学背景下的诊断发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导致心脏损害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常导致一组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肌肉疾病。其中以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最常见,且临床表型最严重。DMD患儿早期多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6岁左右便可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病程终末期常死于心力衰竭或心源性猝死。近年来随着基因治疗的发展及应用,患儿骨骼肌受累的表现逐渐得到改善,但心肌的靶向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早期有效的心脏治疗将决定患儿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现就当前对该病导致儿童心脏损害的发病机制、临床表型及治疗等做一综述,旨在加强对dystrophin基因突变患儿心脏受损的早期关注,以利于患儿的心脏管理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TNBP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结合蛋白1( DTNBP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易感性之间的关联。 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汉族患者150例(病例组)和汉族健康志愿者160例(对照组)外周血样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proved multiple 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iMLDR)对 DTNBP1基因的rs909706、rs2619539、rs9370822和rs423616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DTNBP1基因的rs909706、rs2619539、rs9370822和rs4236167位点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和单倍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按照性别分组rs909706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女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携带有C等位基因的男性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高。 结论:DTNBP1基因的rs909706位点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男性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肌营养不良蛋白通过MAPK信号通路参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研究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MD)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IPF数据集GSE47460、GSE150910及GSE135893,验证DMD表达,随后下载IPF数据集GSE27957、GSE28042和GSE93606,分析DMD表达水平与IPF患者预后的关系。挑选GSE150910数据集,根据DMD表达水平的中位数,将样本分为DMD高表达组和DMD低表达组,采用R 4.1.3软件对2组基因进行差异基因分析,根据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通路预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6~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实验组小鼠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BLM)构建肺纤维化模型。取小鼠肺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DMD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将A549细胞分为NC-shRNA组、BLM组、NC-shRNA+BLM组和DMD-shRNA+BLM组。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衰老相关蛋白p21、凋亡蛋白Bax、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以及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并应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各组衰老细胞所占的比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凋亡细胞所占的比例。结果:DMD在GSE47460、GSE150910及GSE135893数据集中均为高表达,并且主要表达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内,高表达DMD患者预后更差。GSE150910数据集中,DMD高表达组和DMD低表达组共有147个差异基因,上述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衰老和凋亡的生物学过程,富集的通路得分最高的是MAPK信号通路。RT-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DMD在BLM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组织中为高表达(均 P<0.05)。BLM组A549细胞中的DMD蛋白表达高于NC-shRNA组和DMD-shRNA+BLM组(均 P<0.05)。BLM组A549细胞的p21、Bax、p38 MAPK、p-p38 MAPK蛋白以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高于NC-shRNA组和DMD-shRNA+BLM组(均 P<0.05)。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提示BLM组A549细胞的衰老细胞的比例高于NC-shRNA组和DMD-shRNA+BLM组(均 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BLM组A549细胞的凋亡细胞的比例高于NC-shRNA组和DMD-shRNA+BLM组(均 P<0.05)。 结论:DMD在BLM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组织内呈高表达,干扰DMD可以通过MAPK信号通路减轻BLM诱导的A549细胞衰老和凋亡,从而抑制IPF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AMA3 DNA甲基化对卵巢上皮性癌铂耐药及预后影响的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层粘连蛋白α3(LAMA3)DNA甲基化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铂耐药及预后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1)通过数据库中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LAMA3 DNA甲基化水平与卵巢癌铂耐药的关系。(2)选取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卵巢癌患者共67例(包括铂耐药组35例和铂敏感组32例),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两组卵巢癌组织中LAMA3 DNA甲基化水平,探讨其对卵巢癌患者铂耐药及预后的诊断效能,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卵巢癌铂耐药患者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从基因互作检索平台(STRING)数据库中筛选出与LAMA3高度互作的10个蛋白,包括层粘连蛋白β(LAMB)3、层粘连蛋白γ(LAMC)3、整合素α(ITGA)6、整联蛋白β4(ITGB4)、ITGA3、LAMC1、LAMB2、肌营养不良蛋白关联糖蛋白1(DAG1)、LAMB1、17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7A1)蛋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显示,LAMA3及其相关互作蛋白通过细胞凋亡、细胞周期、DNA损伤反应、上皮间质转化(EMT)、雄激素受体(AR)、雌激素受体(E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大鼠肉瘤癌基因(RAS)/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结节性硬化症蛋白复合体(TSC)/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等信号通路,参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调控,其表达水平与卵巢癌顺铂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相关。(2)本院临床数据分析发现,铂耐药组、铂敏感组卵巢癌组织中LAMA3 DNA甲基化水平分别为71%(25/35)、69%(22/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57, P=0.811);LAMA3 DNA甲基化水平判断卵巢癌铂耐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01,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值为0.686。LAMA3 DNA高甲基化铂耐药卵巢癌患者(24例)的化疗效果较低甲基化铂敏感患者(15例)更差[有效率分别为50%(12/24)和15/15; χ2=10.833, P=0.001],且LAMA3 DNA甲基化水平对卵巢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有显著影响( P均<0.05)。 结论:LAMA3 DNA甲基化水平对卵巢癌患者的铂耐药及预后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测价值,可能与卵巢癌的调控机制、铂耐药及预后存在密切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生后11 d,因“呛奶后呼吸困难5 h”于2020年7月26日入住滨州市人民医院。患儿入院前5 h呛奶1次后出现呼吸增快,伴气喘、喘憋,无口周青紫,无咳嗽,无鼻塞、流涕,无呕吐,无腹胀、腹泻,无抽搐、尖叫,无肢体抖动。患儿生后母乳喂养,吸吮有力,睡眠多,大便正常,小便次数及量多,生后体质量下降明显。患儿系第5胎,第2产,足月剖宫产出生,出生体质量2.8 kg,生后哭声强、婉转,否认窒息、青紫史。父母非近亲结婚,身体健康。外祖父有糖尿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6 ℃,脉搏150 次/min,心率48 次/min,体质量2.27 kg,嗜睡状态,反应较差,营养不良。呼吸急促,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干燥、弹性较差,皮下脂肪层较薄,四肢末梢凉。前囟平坦,张力不高。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未触及包块,肌张力略低。辅助检查:急查末梢血糖测不出。血气分析:酸碱度(pH)6.98,二氧化碳分压(PCO 2)11.7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PO 2)181 mmHg,剩余碱(BE-)29 mmol/L,碳酸氢根2.8 mmol/L,乳酸(Lac)3.28 mmol/L,血糖(Glu)> 38.89 mmol/L,钾6.1 mmol/L,钠134 mmo/L。入院后特级护理,暖箱保暖,心电监测,通知近亲属病重,给予鼻导管吸氧,完善血常规、生化常规、尿常规、胰岛素定量、血清C肽等检验。入院当天检查:降钙素原0.695 μg/L;血清生化:钾6.3 mmol/L,钠134.60 mmol/L,氯100.70 mmol/L,碳酸氢根8 mmol/L,钙3.24 mmol/L,磷2.91 mmol/L,总胆红素268.48 μmo1/L,直接胆红素17.79 μmol/L,总蛋白62.70 g/L,白蛋白45.35 g/L,肌酸激酶142 U/L,肌酸激酶同工酶41 U/L,间接胆红素250.69 μmol/L,血糖40.97 mmol/L。7月26日血清发光检查:胰岛素10.476 pmol/L,血清C肽 0.227 μg/L;尿常规:红细胞30.28个/μL,红细胞5.5个/高倍视野,尿蛋白(1+),隐血(2+),葡萄糖(4+),酮体(4+)。完善糖尿病自身抗体5项测定,糖尿病自身抗体阴性。基因检测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扩容、纠酸、胰岛素等对症支持,定时定量喂奶。7月27日胰岛素注射液0.5 U于喂奶前15~30 min皮下注射,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8月2日血常规示贫血明显,予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治疗。8月8日改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每8小时2 U皮下注射。8月11日眼科会诊提示:患儿双眼视网膜静脉稍迂曲,血管发育基本完全,未见出血、渗出、微血管瘤等。建议控制好血糖,半年检查1次眼底。出院诊断:新生儿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贫血。出院后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1.5 U每8小时皮下注射,监测血糖。随访患儿4月龄停胰岛素,血糖控制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导致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二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是一类因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导致骨骼肌进行性萎缩为特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病较为罕见,在新生男婴中发病率约为1∶19 000。该文报道一家族中2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导致的扩张型心肌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HL1基因突变相关遗传性肌病一家系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4个半LIM1结构域蛋白(four and a half LIM domains 1,FHL1),也称为骨骼肌LIM蛋白1,是一个高表达于骨骼肌和心肌的多功能蛋白,人体其他组织如卵巢、肾脏、肺等中也可观察到部分FHL1蛋白表达 [1,2,3]。研究发现FHL1蛋白位于成熟骨骼肌肌节的I带和M线上,可能具有转录因子、细胞骨架支架以及生物机械应激反应等生理功能 [4,5,6,7]。 FHL1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多种不同类型的肌病,如还原体肌病(reducing body myopathy,RBM)、X连锁显性遗传肩胛骨腓骨肌病(X-linked dominant scapuloperoneal myopathy,XSPM)、X连锁肌病伴体位性肌萎缩(X-linked recessive myopathy with postural muscle atrophy,XMPMA)和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Emery Dreifuss muscular dystrophy,EDMD)等 [8,9,10]。该基因突变较为罕见,相关的临床表型异质性较大,临床诊断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曾收治1例 FHL1基因突变相关遗传性肌病患者,现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家系特点,希望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肌萎缩蛋白病3家系的临床、病理及致病基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个中国抗肌萎缩蛋白病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特点,为疾病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个抗肌萎缩蛋白病家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取3个家系15名成员外周静脉血进行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相关基因检测。结果:3个家系共有患者8例,均以进行性四肢无力为主要表现,肌酶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家系1先证者15岁,病史1年,表现为运动后肌肉疼痛无力,肌肉病理仅见变性和萎缩肌纤维,未见坏死及增生肌纤维;家系2先证者9岁,病史1年,肌肉病理除肌营养不良样改变外,尚见脂质沉积的肌纤维;家系3先证者16岁,病史10年,全身肌肉萎缩,脊柱、胸廓畸形,肌肉病理呈典型肌营养不良样改变;基因检测发现家系1先证者 DMD基因外显子45-47缺失、家系2先证者 DMD基因c.2636T>G新发突变,家系3先证者 DMD基因外显子61-76重复,其中c.2636T>G经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会遗传变异及评定指南评级为致病性变异。 结论:抗肌萎缩蛋白病表型和基因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DMD基因c.2636T>G为新发致病突变;早期患者可仅表现为运动后肌肉疼痛无力,应尽早行肌肉病理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疾病修正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 SMN1)致病性变异导致的编码产物SMN蛋白缺乏所致。根据患者起病年龄及获得的最大运动功能,SMA分为4个亚型,其中最常见且表型最严重的为SMA1型。自然病程中,大多数SMA1型患儿2岁内死于呼吸衰竭,2~4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缓慢进展的肌无力和肌萎缩。疾病修正治疗问世以前,以康复训练、呼吸及营养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延缓SMA患者病程进展、提高生存率的唯一手段,但由于未从根本上解决SMN蛋白的缺乏,因此患者无法取得运动里程碑的改善。5年来,先后有3种药物获批用于治疗SMA。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表明,疾病修正治疗药物可以有效维持各型SMA患者的运动功能,且可促进部分患者获得里程碑进步,显著降低死亡率。但是,不同亚型、病情和病程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本综述主要讨论SMA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及面临的新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