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MD基因变异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和贝氏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群体的DMD基因变异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05年1月至2022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2 690例无亲缘关系的DMD和BMD 0~18岁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以及地区来源等基本信息并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二代测序Panel、Sanger测序及PCR扩增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其DMD基因的变异情况,对其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 690例患儿中男2 648例、女42例,年龄6.0(4.0,9.0)岁。所有患儿的血清肌酸激酶值均有异常增高。检测到致病性DMD基因变异的2 618例患儿中DMD基因大片段缺失、重复、微小变异分别为1 875例(71.6%)、231例(8.8%)和512例(19.6%)。缺失变异中,以3个外显子的缺失最为常见[15.4%(288/1 875)],第45~50外显子是最常见的缺失区域[6.3%(119/1 875)],第2外显子是最常见的重复区域[13.0%(30/231)]。微小变异在DMD基因的79个外显子上均有分布,无变异热点。此外还检测到46种新发现的微小变异。结论:外显子缺失是最常见的DMD基因变异类型,然后依次是微小变异和外显子重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精准医疗背景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诊断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病,包括Duchenne及Becker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两种不同临床类型,迄今为止尚无治愈方法,随着近年来对精准医疗研究的积极响应和发展,基因测序技术等精准诊断的方法在这一单基因遗传病的诊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就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在当前精准医学背景下的诊断发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同患两种罕见遗传病患儿9例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同患两种罕见遗传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同患两种罕见遗传病的患儿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及遗传学特征。结果: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末次就诊或随访年龄为5.0(2.7,6.8)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表观畸形、骨骼异常等。例1~4均为男性,表现为步态异常、跑跳差,血清肌酸激酶明显增高,遗传学分析证实为DMD基因致病性变异所致的Duchenne型或Becker型肌营养不良,同患另1种遗传病,分别为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脊髓性肌萎缩症、脆性X综合征、脑海绵状血管瘤3型。例5~9分别为COL9A1基因相关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6型和NF1基因相关神经纤维瘤病Ⅰ型,COL6A3基因相关Bethlem肌病和WNT1基因相关成骨不全症ⅩⅤ型,Turner综合征(45,X0/46,XX嵌合体)和TH基因相关Segawa综合征,22q11.2微重复综合征和DYNC1H1基因相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下肢受累脊髓性肌萎缩症1型,ANKRD11基因相关KBG综合征与IRF2BPL基因相关神经发育障碍伴倒退、运动异常、语言丧失和癫痫。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最多见,6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新生杂合致病性变异所致。结论:存在两种罕见遗传病的患儿临床表型复杂,当患儿临床特征及病情变化不能用一种罕见遗传病解释时,需考虑可能同时存在其他罕见遗传病,并注意新生致病性变异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基于核心家系的全外显子组测序联合多种分子遗传学检测有助于遗传病的精准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个生殖腺嵌合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行产前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明确一个疑似生殖腺嵌合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家系致病特点,为类似家系妊娠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系统回顾2012年6月至2019年9月于湖南家辉遗传专科医院收治的1个BMD家系,查阅先证者病史与家族史,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先证者、胎儿、父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79个外显子缺失/重复变异,并结合PCR扩增、短核苷酸串连重复多态性连锁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经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筛选优质胚胎进行移植,于孕中期采集羊水进行产前诊断验证。结果:根据先证者表型分析,临床初诊为BMD,检测到DMD基因45~50号外显子缺失。其母亲外周血中未检测到该突变,再次妊娠时,产前诊断结果示胎儿与先证者存在相同的缺失突变。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的2枚胚胎均未携带该缺失,进行单胚移植并成功妊娠,孕期产前诊断确认后,足月剖宫产分娩1名健康女婴。结论:该BMD家系为连续发生2次BMD同种缺失型突变妊娠家系,且先证者母亲外周血和2枚胚胎细胞中未检测到DMD基因该缺失,提示其母亲可能为该缺失突变生殖腺嵌合携带者,产前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技术的联合应用为有效避免类似患儿出生提供了参考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儿心肌损害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是一种进行性、破坏性神经肌肉病,由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基因突变形式多样,疾病表现轻重不一。该病起病隐匿,病初仅表现为血清酶学异常,随着疾病进展,骨骼肌及心肌等横纹肌细胞被进一步破坏,逐渐出现步态异常和心肌损害,最终患儿多死于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心力衰竭,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方法,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恢复抗肌萎缩蛋白疗法多局限于缓解骨骼肌症状,对于改善心脏症状十分有限,该文综述了DMD/BMD患儿心肌损害的诊治进展,以期为临床研究和基因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5年来中国单一中心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家系基因突变分析及治疗预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2005年至2019年15年来中国单中心的2042个无亲缘关系的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家系进行 DMD基因突变回顾性分析,探讨 DMD基因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结构特点及相应的期望治疗方案。 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9年8月于本中心就诊的2042个无亲缘关系的DMD/BMD家系,联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二代测序、Sanger测序技术进行 DMD基因突变的检测分析。 结果:2042个中国汉族DMD/BMD家系中,1986个家系检出突变,56个家系未检出变异,检出率为97.26%(1986/2042)。DMD和BMD分别占78.60%和21.40%,其中包括33名女性先证者。大片段缺失、重复和小突变分别占71.85%,8.76%和19.39%。其中,最常见的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类型分别是第45~50外显子缺失和第2外显子重复,在小突变中未发现热点。调查了1595个家庭的DMD家族史,遗传率为58.62%(935/1595),新发突变率为41.38%(660/1595)。在本研究中,可以通过已有的基因治疗方法缓解症状的患者比例为34.28%(700/2042)。结论:本研究为单中心大样本量的DMD家系突变研究,为97.26%的DMD患者提供了明确分子诊断,为患者家庭的再次生育提供了有效的遗传咨询或产前诊断,丰富了 DMD基因的突变谱,为研究 DMD基因突变机制及探索DMD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转氨酶升高为首发表现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以血清转氨酶升高为首发表现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探讨转氨酶升高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早期的关系,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4例以转氨酶升高为首发表现,最终经DMD基因检测或肌活检确诊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诊断过程、血清肌酶、基因分析、肌电图和骨骼肌病理变化等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患儿均为男性,无家族史,就诊年龄(3.4±1.2)岁(0.8~6.1岁),87.5%(21/24例)的患儿为2~6岁学龄前儿童.21例(87.5%)患儿在幼儿园体检中发现转氨酶升高,1例因术前查体发现,其余2例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时发现.因该病起病隐匿,从首次发现患儿转氨酶升高到确诊的时间为0.6~20.4个月.16例(66.7%)出现腓肠肌明显肥大,18例(81.8%)表现出轻重不一的运动障碍,如不能双脚跳、易摔跤、上楼困难等.此外,18.2%(4/22例)的患儿具有语言发育迟缓症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120.3~761.7 U/L、83.3~675.5 U/L.血清肌酸激酶(CK)显著升高(3940~27510 U/L).肌电图检查显示56.5%(13/23例)的患儿呈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发现18例(75.0%)为DMD基因缺失突变,4例(16.7%)为重复突变,2例(8.3%)基因检测未见异常者行肌肉活检,其病理结果符合肌营养不良样改变,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纤维膜上抗肌萎缩蛋白均缺失.结论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或误诊.转氨酶升高是早期诊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重要线索.临床遇到持续的转氨酶升高而不能用肝病解释时,应考虑到肌肉病的可能.全面查体和病史调查及血清CK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及早行基因检测或肌活检病理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遗传学分析及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先证者和携带者的基因突变特点及产前诊断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104个家系的94例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先证者及121例女性亲属,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检测DMD基因,并对其中23例高风险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对单个DMD基因外显子缺失者采用PCR技术验证,对整个DMD基因缺失者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以明确染色体片段拷贝数变异及断裂位点.结果 在94例临床诊断为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先证者中,共发现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56例,重复突变10例,检出率为70.2%(66/94).检测女性亲属121例,确诊DMD基因突变携带者48例,检出率为39.7%(48/121).除4位母亲拒绝检测外,余62例已明确基因突变的先证者的母亲,共检出40例为相应突变携带者,母亲基因突变携带率为64.5%(40/62).23例胎儿行产前诊断,确诊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男性患儿5例,女性携带胎儿5例.2例DMD基因缺失先证者在Xp21分别有6.66 Mb和10.64 Mb片段缺失.结论 MLPA技术是检测DMD基因外显子缺失或重复突变的重要手段.确诊先证者、早期检出携带者并进行有效的产前诊断,是目前减少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遗传学诊断及剪接突变的致病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针对100例无亲缘关系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联合应用多种检测技术进行遗传学诊断,并且建立个体化产前诊断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DMD/BMD患儿的出生.创新点:通过minigene剪接实验分析DMD:c.1149+1G>A和c.1150?2A>G突变是否导致剪接异常,并确定剪接方式.方法:收集100例无亲缘关系DMD/BMD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MLPA)、第二代测序(NGS)、minigene剪接实验(HMSA)进行遗传学诊断,并通过单体型分析及性别鉴定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结论:联合应用多种检测技术可以尽早地对患者进行遗传学诊断,为临床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最新诊疗与评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主要包括Duchenne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两种类型,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疾病,DMD最常见,预后差,为延长其生存年限,需对其身体状况及合并症进行有效管理.目前为止,尚不存在针对肌营养不良的根治方法,但早诊断、系统治疗,辅之康复训练及有针对性的评估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障碍、延长自然病程.该综述旨在整理介绍DMD的最新诊疗方案及评估方法,为医学工作者提供较系统、综合的诊疗思路及更全面、详细的评估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