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明子治疗高脂血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斑马鱼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决明子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斑马鱼实验进行验证.方法:在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注释数据库(BATMAN-TCM)和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并筛选决明子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系统(OMIM)检索得到与高脂血症有关的靶点,利用Venny 2.1.0平台获得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使用Cytoscape3.8.2绘制决明子-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将决明子-高脂血症共同靶点通过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推测橙黄决明素(AO)为决明子降血脂的有效作用成分,在此基础上进行斑马鱼实验验证.以蛋黄液高脂饮食诱导斑马鱼高脂血症模型,造模后给予AO干预,验证AO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及作用机制.首先进行AO对高脂血症斑马鱼的毒性实验,确定AO最大给药浓度;后续观察AO对高脂血症斑马鱼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及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核心靶点mRNA在高脂血症斑马鱼中的表达.结果:共获得包括AO在内的13个决明子活性成分,决明子作用于高脂血症的潜在靶点109个,包括核心靶点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1β、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主要涉及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作用通路等.斑马鱼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造模后斑马鱼出现明显的脂质聚积,AO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斑马鱼组织中的TG、TC含量(P<0.05,P<0.01),减少肝脏组织内脂肪空泡和脂滴形成,并可显著下调核心靶点TNF-α、IL-1βmRNA表达(P<0.01).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获得了决明子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通路与靶点,并通过斑马鱼实验初步揭示AO对高脂血症的改善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TNF-α、IL-1β等核心靶点发挥治疗作用,旨在为后期研究AO在高脂血症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U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鼠血浆中的15种胆汁酸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采用UPLC-MS/MS同时测定小鼠血浆中15种胆汁酸的含量.方法 采用Shim-pack GIST C18色谱柱(100 mm×2.1 mm,2 μm),流动相A为水(含0.01%甲酸)、B为乙腈(含0.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进样量5μL,柱温40 ℃,内标为胆酸-d4;多反应离子监测,采用负离子模式,电喷雾离子源,血浆样品经预处理后进样.结果 0.24~3.2 × 104 ng·mL-1 15种胆汁酸与其峰面积的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 0.9900);回收率为83%~110%,日内RSD为 0.68%~4.02%,日间 RSD为 1.53%~8.06%;提取回收率为 70.24%~94.25%;样品在-80 ℃下反复冻融和长期冻存后的稳定性良好.结论 所用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小鼠血浆中胆汁酸的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苦丁冬青苷D抑制肝细胞脂质沉积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苦丁冬青苷D(kudinoside D,KD-D)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AML-12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PA组、PA+KD-D 20 μmol·L-1 组、PA+KD-D 40 μmol·L-1 组和 PA+KD-D 80 μmol·L-1组.除Control组外,其他各组细胞加入PA(0.4 mmol·L-1)孵育 24 h,KD-D 在 PA 加入前 1 h 给予.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油红O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肝细胞脂质沉积;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族;MitoSOX线粒体超氧化物红色荧光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结果 不同浓度KD-D明显改善PA诱导的肝细胞形态学改变.与Control组比较,PA组细胞内红色脂滴明显增加;与PA组比较,KD-D不同浓度干预的细胞内红色脂滴减少.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提示,KD-D减少PA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并改善超微结构.此外,KD-D明显降低PA诱导的细胞活性氧水平(P<0.01),降低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含量(P<0.01).结论 KD-D可抑制PA诱导的肝细胞脂质沉积,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重及肥胖体检人群定量CT所测体脂分布与血脂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超重及肥胖体检人群定量CT所测体脂分布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整体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学科行胸部CT联合定量CT检查的3 463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体重指数18.5~<24.0 kg/m 2、24.0~<28.0 kg/m 2和≥28.0 kg/m 2分为正常组(1 424例)、超重组(1 531例)和肥胖组(508例)。收集3组一般资料、血脂指标和定量CT所测不同部位体脂分布(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肌肉脂肪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体脂分布及血脂指标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体脂分布与血脂的相关性。 结果:肥胖组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肌肉脂肪含量、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超重组[男性:(152.80±49.27)比(72.94±22.68)、(103.79±28.30)cm 2,(287.95±57.55)比(156.36±49.40)、(224.67±53.10)cm 2,(440.75±72.44)比(229.31±62.01)、(328.46±62.77)cm 2,(12.92±8.61)%比(6.82±3.31)%、(9.39±4.88)%,(9.06±9.34)%比(4.55±5.06)%、(6.70±6.73)%,(6.52±0.94)比(4.87±1.03)、(6.27±0.96)mmol/L,(3.05±0.76)比(2.92±0.86)、(2.97±0.77)mmol/L,(2.34±1.42)比(1.53±0.82)、(1.99±1.28)mmol/L;女性:(213.82±46.87)比(104.69±30.62)、(155.05±34.90)cm 2,(184.88±46.54)比(90.67±34.09)、(138.92±42.06)cm 2,(398.71±71.28)比(195.37±55.32)、(293.97±57.05)cm 2,(11.36±6.34)%比(5.51±3.02)%、(7.98±4.77)%,(7.44±7.60)%比(3.70±3.90)%、(5.56±5.94)%,(5.27±0.96)比(5.04±0.86)、(5.11±0.96)mmol/L,(3.26±0.84)比(2.92±0.79)、(3.01±0.74)mmol/L,(1.74±0.69)比(1.27±0.65)、(1.57±0.7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正常组和超重组[男性:(1.17±0.19)比(1.38±0.28)、(1.25±0.25)mmol/L;女性:(1.36±0.22)比(1.59±0.32)、(1.42±0.27)mmol/L](均 P<0.001)。男性超重组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均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 r=0.175、0.113),与HDL-C呈负相关( r=-0.125、-0.113),肝脏脂肪含量与总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均呈正相关( r=0.083、0.075、0.206),与HDL-C呈负相关( r=-0.093)(均 P<0.05);肥胖组肝脏脂肪含量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 r=0.170),与HDL-C呈负相关( r=-0.166)(均 P<0.05)。女性超重组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均与总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呈正相关(内脏脂肪面积: r=0.129、0.160、0.348;腹部总脂肪面积: r=0.121、0.130、0.283),与HDL-C呈负相关( r=-0.264、-0.173),肝脏脂肪含量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 r=0.352),与HDL-C呈负相关( r=-0.195)(均 P<0.05);肥胖组内脏脂肪面积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 r=0.213),与HDL-C呈负相关( r=-0.223)(均 P<0.05)。 结论:血脂与超重及肥胖体检人群体脂分布相关,其相关程度在不同性别和部位间存在差异,其中甘油三酯与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最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铁皮石斛叶发酵液对酒精性肝炎小鼠干预的效果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铁皮石斛叶发酵液对酒精性肝炎(AH)小鼠的干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取70只6~8周龄近交品系C57BL/6J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G)、模型组(MG)、液体饲料对照组(CG)、水飞蓟宾组(SI)及铁皮石斛叶发酵液低剂量组(DL)、中剂量组(DM)、高剂量组(DH),每组10只。NG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CG组给予对照饲料(LB酒精液体对照饲料),SI组给予LB酒精液体饲料及水飞蓟宾灌胃,DL、DM和DH组分别给予LB酒精液体饲料及25%、50%、100%浓度的铁皮石斛叶发酵液灌胃。LB酒精液体饲料喂养8周建立AH模型。第8周取小鼠眼球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转铁蛋白(TRF)、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等含量;并取肝组织行HE、油红O、普鲁士蓝和免疫荧光ROS染色;肝组织匀浆检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PCR及Western 印迹法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AMPKβ1、磷酸化AMPKβ1(p-AMPKβ1)、抑癌基因p53(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XP4)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分析铁皮石斛叶发酵液对AH小鼠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结果:与MG组相比,DL、DM、DH组小鼠血清ALT和TG均降低[ALT分别为(45.94±19.85)、(45.73±22.62)、(41.68±7.13)比(75.51±17.76)U/L;TG分别为(0.90±0.23)、(0.69±0.22)、(0.41±0.20)比(1.28±0.19)mmol/L,均 P<0.05];IL-6、IL-1β、TNF-α、IFN-γ均降低(均 P<0.05);DM、DH组小鼠血清TRF、IL-10均升高(均 P<0.05)。与模型组相比,DL、DM、DH组小鼠肝组织MDA均降低[分别为(0.41±0.05)、(0.40±0.03)、(0.43±0.14)比(0.64±0.06)μmol/g],GSH均升高(均 P<0.05)。与模型组相比,DL、DM、DH组小鼠肝组织AMPK(分别为1.36±0.11、1.61±0.17、1.68±0.11比0.80±0.12)、SLC7A11(分别为0.91±0.12、0.97±0.12、0.99±0.13比0.60±0.14)、GPX4(分别为0.51±0.11、0.63±0.17、0.83±0.15比0.42±0.14)的mRNA表达量均增加(均 P<0.05)。与模型组相比,DL、DM、DH组小鼠肝组织AMPKβ1、p-AMPKβ1、SLC7A11和GPX4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增加,p5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均 P<0.05)。与模型组相比,DL、DM、DH组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小叶内炎症程度减轻,肝组织铁染色、ROS染色变浅。 结论:铁皮石斛叶发酵液可减轻小鼠AH的严重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上调AMPK抑制p53/SLC7A11/GPX4介导的铁死亡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损毁下丘脑腹内侧核与弓状核致大鼠肥胖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两点法电损毁下丘脑腹内侧核和弓状核构建下丘脑性肥胖大鼠模型。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使用1根25 GA(0.45 mm)实心铁针,针体涂上绝缘层,尖端暴露0.5 mm导电区域,参照大鼠图谱在立体定向仪下以(AP:-2.6 mm,ML:±0.6 mm,DV:-9.6 mm)为坐标,1.5 mA电流持续通电25 s,损毁SD大鼠的双侧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VMH)和弓状核(arcuate nucleus,ARC)。实验期间规律记录两组大鼠的体质量、摄食饮水量,术后28 d处死大鼠,检测肾周脂肪质量变化、体长距离,HE染色检测肝脏、脂肪组织变化情况,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含量,Western blot检测下丘脑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体质量[(427.5±17.7) g]、体质量增长[(208.5±14.8) g]较对照组体质量[(349.2±17.7) g]、体质量增长[(136.2±21.4) g]显著增加( t=7.661、6.806,均 P<0.001)。(2)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日摄食量[(44.2±6.6) g]较对照组大鼠[(23.0±3.6) g]显著增加( t=6.918, P<0.001),但模型组大鼠日饮水量[(37.5±12.1) ml]与对照组[(35.0±11.8)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61, P=0.726)。(3)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肾周脂肪质量[(13.4±2.7) g]较对照组大鼠[(6.3±0.9) g]增加( t=4.250, P<0.05),模型组大鼠体长[(21.8±0.4) cm]较对照组大鼠[(23.4±0.2) cm]减少( t=-6.788, P<0.01),模型组大鼠Lee指数(348.9±8.5)较对照组大鼠(305.5±4.3)显著增加( t=7.898, P<0.01)。(4)术后28 d模型组大鼠血清瘦素含量[(8 324.10±159.00) μg/L]较对照组大鼠[(2 705.31±407.10)μg/L]显著增加( t=25.712, P<0.001),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us area,LHA)LEPR蛋白表达量(1.3±0.1)较对照组大鼠(0.9±0.1)显著增加( t=4.932, P<0.01)。 结论:两点法电损毁SD大鼠的双侧VMH和ARC可构建下丘脑性肥胖大鼠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巴马小猪全肠外营养模型的建立及肠屏障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为更好模拟儿科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拟用新生巴马小猪建立肠内及肠外营养相关模型。方法:新生巴马小猪18只,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组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组。EN组包括喂养1周(EN-1W, n=3)和喂养2周(EN-2W, n=3)小猪;TPN组包括肠外营养支持1周(TPN-1W, n=6)和肠外营养支持2周(TPN-2W, n=6)小猪。观察记录小猪体重和组织形态学;检测分析肝功能和肠屏障功能。 结果:造模期间TPN小猪全部存活,TPN-2W小猪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较TPN-1W更明显。与EN-2W组对照相比,TPN-2W小猪的体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PN-2W小猪血清中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胆汁酸含量明显高于EN-2W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肝脏形态学显示,TPN小猪肝脏门脉区有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肝细胞轻度脂肪变。与EN-2W组对照相比,TPN-2W小猪回肠绒毛萎缩变形、绒毛长度明显变短( P<0.05)、隐窝深度变浅( P<0.01),其肠通透性明显增加( P<0.05)。 结论:建立新生巴马小猪的TPN模型,模拟了婴幼儿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及肠屏障损伤等并发症,为研究儿科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年体检人群定量CT所测体脂肪分布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成年体检人群定量CT(QCT)所测体脂肪分布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1—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学科行胸部CT联合QCT检查的所有符合纳排标准的3 205例成年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采用QCT测量其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腹型肥胖及脂肪肝检出率。根据体重指数18.5~<24.0 kg/m 2、24.0~<28.0 kg/m 2和≥28.0 kg/m 2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1 343例)、超重组(1 427例)和肥胖组(435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χ2检验比较3组QCT所测指标差异,采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QCT所测指标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QCT对肥胖及脂肪肝的诊断效果。 结果:肥胖组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腹型肥胖及脂肪肝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超重组和正常组[男性,(147.60±46.44)比(104.33±27.68)、(73.46±22.65)cm 2,(297.46±54.70)比(229.40±53.12)、(159.57±49.68)cm 2,(445.06±70.24)比(333.73±62.91)、(233.02±61.87)cm 2,11.30%(7.90%,15.55%)比8.75%(6.50%,11.70%)、6.60%(4.80%,8.70%),100.0%比96.0%、64.0%,92.9%比86.7%、73.3%;女性,(213.96±48.61)比(155.85±35.31)、(107.24±31.01)cm 2,(185.41±43.88)比(142.48±41.75)、(96.56±36.50)cm 2,(399.37±68.07)比(298.33±56.86)、(203.80±57.53)cm 2,9.80%(6.90%,13.30%)%比7.30%(5.05%,9.80%)、5.40%(3.50%,7.20%),96.4%比74.8%、28.9%,87.3%比75.6%、56.5%],且均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男性, r/ rs=0.709、0.738、0.831、0.402、0.464、0.225;女性, r/ rs=0.798、0.695、0.841、0.416、0.605、0.276)(均 P<0.001)。男性体检者基于QCT诊断所得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体重指数诊断所得(86.9%比16.6%),脂肪肝检出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所得(83.6%比57.1%)(均 P<0.001);女性体检者基于QCT诊断所得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体重指数诊断所得(49.3%比8.9%),脂肪肝检出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所得(65.2%比27.6%)(均 P<0.001)。ROC曲线显示,男性体检者以内脏脂肪面积142 cm 2为诊断肥胖的截点值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15.8%;以肝脏脂肪含量5.0%为诊断脂肪肝的截点值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9%、25.1%;女性体检者以内脏脂肪面积115 cm 2为诊断肥胖的截点值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4%、55.3%,以肝脏脂肪含量5.0%为诊断脂肪肝的截点值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7%、43.2%。 结论:成年体检人群QCT所测腹部脂肪及肝脏脂肪等指标均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QCT诊断肥胖及脂肪肝的效果优于体重指数及超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剂量胸部CT结合定量CT在健康管理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低剂量胸部CT是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而定量CT(QCT)是利用CT数据进行对第1~2腰椎骨密度,肝脏脂肪含量和第2腰椎水平腹部脂肪面积等进行测量的方法,二者结合可以应用于健康管理,可以在筛查肺癌同时,进行骨质疏松,脂肪肝和肥胖的评价。中国健康定量 CT 大数据项目是前瞻性队列研究,已经采集了6万多人的低剂量胸部CT和QCT的数据,以及体检人体参数和血常规检查结果。通过分析这些大数据,他们总结出中国人群男性和女性的骨密度正常值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同时分析了腹内脂肪含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以及骨密度与血清蛋白的相关性。中国健康定量 CT 大数据项目的实施表明低剂量胸部CT结合QCT在健康管理的应用前景和科研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磁共振成像探讨肥胖患儿腹部脂肪与体格测量及代谢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探讨肥胖患儿腹部脂肪分布和含量并分析其与体格测量及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及内分泌科就诊的60例肥胖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性别、年龄,测量身高、体重、体成分、腰围、血压,空腹检查血糖、血脂、胰岛素以及肝脏B超,并计算体质指数Z评分(BMI-Z)、腰围身高比(WHtR)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腹部MRI扫描图像计算腹部皮下脂肪(SAT)含量、内脏脂肪(VAT)含量及腹部总脂肪(TAAT)含量,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分析肥胖患儿腹部脂肪组织含量与体格测评及其代谢紊乱指标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腹部不同部位脂肪预测其代谢紊乱的准确性。结果:60例患儿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9.2±1.4)岁。肥胖患儿腹部SAT、VAT及TAAT均与其BMI-Z( r=0.60、0.46、0.59)、体脂百分比( r=0.64、0.67、0.68)、WHtR( r=0.60、0.57、0.61)呈显著正相关(均 P<0.01);SAT和TAAT均与收缩压( r=0.47、0.49)、甘油三酯( r=0.33、0.35)、HOMA-IR( r=0.33、0.28)等呈正相关(均 P<0.05)。为校正各变量间的混杂干扰作用,回归分析显示,肥胖患儿腹部SAT、VAT及TAAT均与体脂百分比(β=0.59、0.66、0.65)及WHtR(β=0.53、0.63、0.59)相关(均 P<0.01)。ROC曲线显示,SAT对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评估性能更好,VAT则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评估性能更好(曲线下面积=0.68、0.69、0.69,95% CI 0.54~0.82、0.55~0.84、0.53~0.85, P=0.017、0.014、0.019)。 结论:肥胖患儿腹部SAT、VAT及TAAT含量与体脂百分比及WHtR密切相关,随腹部脂肪含量的增加,发生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增高,并呈现部位差异。临床评估肥胖患儿腹部脂肪预测代谢风险时,应在BMI-Z基础上,结合腰围和体成分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