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薏苡仁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薏苡仁是临床应用极为广泛的中药,具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渗湿除痹、清热排脓、解毒散结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脂肪酸及其酯类、内酰胺类、三萜类、酚类、甾醇类、多糖类为薏苡仁中主要的抗肿瘤成分,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抗肿瘤血管生成、逆转多药耐药、放化疗增敏、免疫调节、抑制癌前病变等多个途径达到抗肿瘤的作用,其中薏苡仁油是最主要的抗肿瘤成分,由薏苡仁油制成的中成药康莱特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薏苡仁可用于多种肿瘤的辅助治疗,对于临床常见肿瘤如肺癌、口腔癌、鼻咽癌等头颈部肿瘤,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生殖及泌尿系肿瘤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具有防止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增强患者免疫力等方面的优势.论述薏苡仁及其提取物主要抗肿瘤成分及对多种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效果及机制,为薏苡仁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细胞癌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的肝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国人健康的重大威胁。肝癌的发生与肝内癌前病变的形成密切相关,肝癌癌前病变的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发展较快,诊断和治疗的理念和具体技术方法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和进展。因此,本共识在2020年第一版的基础上,组织多学科专家,结合各自专业领域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加以整理并完善拟订出新的版本,以提升临床医师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规范其病理学、影像学及分子诊断标准,拓宽早期筛查的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为促进肝癌诊疗策略的前移和整体提升肝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缺氧诱导因子-1α介导和调控肝癌相关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肝病进展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2 (Ang-2)的表达及HIF-1α调控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住院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以健康人群为对照;以鼠肝癌发生模型检测肝细胞癌变过程中HIF-1α、VEGF和Ang-2动态表达情况;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分析肝病患者及鼠血清HIF-1α、VEGF和Ang-2水平。构建HIF-1α特异miRNA表达质粒转染人肝癌HepG2细胞,干预HIF-1α mRNA转录,分析其对人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VEGF和Ang-2表达以及对上皮间充质转换(EMT)的影响。多组样本均数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q检验行两两比较;以χ 2检验比较样本率。 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IF-1α、VEGF和Ang-2表达情况,肝癌组分别为(145.6±32.6) μg/L、(458.9±125.3) μg/L和(42.9±5.1)μg/L,均显著高于( P < 0.001)肝硬化组的(79.5±28.4)μg/L、(206.8±56.8)μg/L和(26.2±6.1)μg/L及慢性肝炎组的(60.1±18.8)μg/L、(178.1±85.4) μg/L和(21.8±6.9)μg/L,且HIF-1α和VEGF ( r = 0.937, P < 0.001)、HIF-1α和Ang-2 ( r = 0.933, P < 0.001)及VEGF和Ang-2 ( r = 0.910, P < 0.001)呈显著正相关。鼠肝细胞癌变模型证实,从正常肝细胞、肝细胞变性、癌前病变至癌变的恶性转化过程中,HIF-1α、VEGF和Ang-2呈进行性增高表达。以HIF-1α miRNA干预质粒转化HepG2细胞,在72 h与空白组比较:HIF-1αmRNA、HIF-1α、VEGF和Ang-2分别下降88.1%、59.8%、54.0%和36.0%;EMT相关蛋白Snail(0.26±0.02与0.67±0.09, q = 6.75, P < 0.003)、波形蛋白(0.27±0.08与0.73±0.04, q = 10.35, P < 0.001)和Twist(0.24±0.07与0.73±0.02, q = 12.08, P < 0.001)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但E-钙黏素(0.76±0.08与0.27±0.09, q = 7.05, P < 0.00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结论:HIF-1α介导和调控肝癌相关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Ang-2的表达,干预HIF-1α转录可显著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EMT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细胞癌变过程中Wnt3a过表达及其早期监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以肝癌发生模型探讨癌胚型Wnt3a动态表达规律及其早期监测价值。方法:Sprague-Dawley(SD)鼠48只,以含2-乙酰氨基芴(2-FAA,0.05%)颗粒饲料喂养,诱发肝癌发生,对照鼠以颗粒饲料喂养,每隔2周留取肝组织和血液;肝组织经HE染色病理学检查并分组。以全基因组芯片分析基因和Wnt3a mRNA表达情况,以免疫组织化学分析Wnt3a在肝组织的表达分布情况,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肝组织和血清Wnt3a浓度。采用 χ2检验、Mann-Whitney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依据病理学检查,将鼠肝分为对照、肝细胞变性、癌前病变和肝癌形成4组。全基因表达谱分析并与对照组比较,在信号对数比率(SLR)>8 log 2cy5/cy3时,癌前组和癌变组分别有268个、312个基因上调,57个、201个基因下调,这些显著改变的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增殖、信号转导、肿瘤转移、细胞凋亡等。诱癌各阶段Wnt3a在mRNA水平表达增加,变性组(1.15±0.24, q=8.227)、癌前组(1.85±0.18, q=12.361)和肝癌组(2.59±0.55, q=18.08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25±0.11, F=121.103 ,P<0.001),变性组、癌前组和肝癌组分别上调4.6倍、7.4倍和10.4倍。免疫组织化学显示Wnt3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变性组阳性率为66.7%(12/18, χ2=10.701, P=0.001)。癌前组和肝癌组均全数阳性(9/9, χ2=17.115, P<0.001)。癌变过程中肝及血中Wnt3a呈进行表达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肝=176.711, P<0.001);癌变肝组织表达的Wnt3a分泌入血,血与肝Wnt3a水平呈直线相关( r=0.732, P<0.001)。 结论:Wnt3a过表达与肝细胞癌变密切相关,有望成为监测肝细胞癌变新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3—2018年浙江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人群肝癌筛查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3—2018年浙江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人群肝癌筛查结果及相关因素。方法:于2013年9月至2019年8月,以浙江省杭州(江干区和拱墅区)、宁波(海曙区、鄞州区和江北区)和衢州市(柯城区)的6个城市社区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所有年龄为40~74岁的常住居民(具有本地户籍且在本地居住3年以上)为研究对象,排除已确诊肿瘤患者、罹患其他严重内外科疾病正在治疗的患者后,共纳入166 293名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和危险因素等信息,采用癌症风险评估系统评价研究对象的肝癌患病风险,同时从项目参与医院获取肝癌高危人群的临床筛查参与情况和筛查结果,计算肝癌高危率、临床筛查率、阳性病变检出率及疑似肝癌检出率等结果,并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肝癌检出的相关因素。结果:166 293名研究对象年龄为(56.01±8.40)岁,其中男性占41.36%(68 777名)。共筛出23 765名肝癌高危人群(高危率为14.29%);其中,共有12 375名对象参加了肝癌临床筛查,筛查率为52.07%(12 375/23 765);共检出297例阳性病变,检出率为2.40%(297/12 375);其中检出8例疑似肝癌,检出率为0.06%(8/12 375)。多因素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男性、从不吸烟、从不食用腌晒食品、食用油脂含量不高、无肝胆系统疾病史的人群相比,女性、正在吸烟/曾经吸烟、有时食用腌晒食品、食用油脂含量较高、有肝胆系统疾病史人群的阳性病变检出率更高,发生率比( IRR)(95% CI)值分别为1.98(1.45~2.70)、2.23(1.61~3.09)/2.08(1.31~3.28)、1.82(1.22~2.70)、1.44(1.08~1.91)、1.45(1.05~2.00);与40~49岁、未做过HBsAg检测相比,70~74岁、HBsAg阳性人群的疑似肝癌检出率更高, IRR(95% CI)值分别为16.30(1.32~200.74)、6.43(1.24~33.22)。 结论:浙江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肝癌临床筛查依从性较好,在肝癌高危人群中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检测有助于发现肝癌及其癌前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硬化-肝癌恶性转化的相关机制及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早期起病隐匿、侵袭力强、复发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五大恶性肿瘤.肝癌的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且常规检查难以筛查,患者因不适就医时多已处于肝癌晚期,给肝癌的治疗及预后带来不良影响.肝硬化-肝癌的恶性转化是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过渡的移行阶段,涉及肿瘤细胞增生性病变,如果及时明确并去除病因或适当治疗,有可能停止这一恶性转化,阻止肝癌的发生.当前,临床缺乏诊断肝癌癌前病变的特异性指标,迫切需要寻找更可靠的诊断方法.通过归纳肝硬化-肝癌恶性转化的相关机制及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总结国内外近年来肝癌发病机制及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成果,旨在为临床肝癌的诊疗提供更加直观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9-2023年度四川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人群风险评估及筛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31
[目的]分析2019-2023年四川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筛查结果和居民癌症高危情况.[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式,对四川省成都市、自贡市部分社区40~74岁居民进行癌症筛查,通过自填式癌症风险评估问卷和快速生物学检测,并根据中国居民癌症防控行动风险评估模型,评估居民个体5种癌症的患癌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临床筛查数据,计算各癌种的高危率、临床筛查率、阳性病变检出率.[结果]2019-2023年度四川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共40027人参与风险评估,30 850人被评估为高风险,高危率为77.07%;男性高危率(80.02%)高于女性(75.84%),65~69岁年龄组高危率最高(82.86%).女性乳腺癌高危率最高(45.84%),其后依次为肺癌(39.04%)、结直肠癌(36.25%)、上消化道癌(27.21%)、肝癌(12.43%).五大类癌症筛查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女性乳腺癌(62.87%)、肺癌(53.26%)、肝癌(33.90%)、上消化道癌(33.46%)、结直肠癌(23.93%).各癌种阳性病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女性乳腺癌(14.45%)、结直肠癌(6.16%)、肝癌(3.26%)、肺癌(1.49%)、食管癌(0.30%)、胃癌(0.11%).[结论]四川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显示人群高危率较高,临床筛查依从性较好,通过筛查可以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和早癌患者.但参与评估的男性人群较少,65岁及以上人群临床筛查参与率较低,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男性人群和老年人群的防癌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31
-
肝巨噬细胞调控肝癌癌前病变恶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肝巨噬细胞是肝脏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其通过极化为M1型和M2型,分别表达"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进而发挥调控炎症损伤反应的作用.肝祖细胞恶变是肝癌癌前病变恶性进展的核心机制,其发生的关键因素是炎症损伤微环境的持续刺激,与M1/M2巨噬细胞极化密切相关.本综述主要围绕"巨噬细胞极化-慢性炎症-肝祖细胞恶变"关系进行探讨,为肝癌癌前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乙型肝炎肝硬化异型增生结节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异型增生结节(DN)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为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23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DN患者11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再生结节(RN)患者10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小肝癌(sHCC)患者70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医体质类型、实验室指标等资料.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法;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DN患者以气虚质(27例,23.89%)、血瘀质(26例,23.01%)、痰湿质(23例,20.35%)为主.3组患者在痰湿质、湿热质占比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22、6.383,P值均<0.05),从肝硬化RN患者、肝硬化DN患者到sHCC患者,痰湿质占比逐渐降低(30.48%vs 20.35%vs 14.29%),而湿热质占比逐渐升高(12.38%vs 16.81%vs 27.14%).部分中医体质类型肝硬化DN患者在性别、Child-Pugh分级、前白蛋白、Alb、AST、TBil、总胆汁酸、甲胎蛋白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女性肝硬化DN患者气虚质占比高于男性患者(χ2=4.895,P=0.027);气虚质患者Child-Pugh A级占比低于Child-Pugh B级(χ2=6.380,P=0.012),而痰湿质患者Child-Pugh A级占比高于Child-Pugh B级(χ2=8.515,P=0.004);痰湿质患者前白蛋白、Alb水平高于其他4种体质患者(P值均<0.05),同时痰湿质患者TBil、总胆汁酸水平低于湿热质患者(P值均<0.05);阴虚质患者Alb水平低于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患者(P值均<0.05);阴虚质患者甲胎蛋白异常比例显著高于非阴虚质患者(χ2=4.448,P=0.03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DN患者以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多见,痰湿质患者癌变可能性小,而湿热质、阴虚患者癌变风险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从肝玄府微癥结辨治肝癌癌前病变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死亡风险仍在逐渐升高,对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治仍是防治肝癌的重要手段.肝癌癌前病变是慢性肝病炎癌转变进程中恶性转化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异性增生结节,故而肝癌前病变的及时防治可将肝癌治疗关口前移,中医药防治本病仍处于探索阶段.肝玄府理论的引入为本病防治提供了一个探索研究的方向,本文从肝玄府与气血津液的代谢着手,提出了肝玄府微癥结是肝癌癌前病变的基本病理状态,以开玄通络为基本治疗法则.癌前病变是多种病理因素夹杂的复杂状态,故在临床应用中提出"郁瘀态""浊瘀态""虚瘀态"3 种常见的病理状态,旨在为本病的防治提供思路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