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的青岛沿海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肝段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值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志愿者178名,均采用CSE3.0T MRI扫描并测量9个肝段PDFF值,取平均值代表肝脏平均脂肪含量;将肝脏各肝段及组合肝段的PDFF值与平均值比较,观察各肝段或肝段组合脂肪含量的代表性。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用于分析各肝段诊断效能,用约登指数计算截断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非参数方法Kruskal-Wallis检验。 结果:178名志愿者经MRI-PDFF测量,肝脏平均脂肪含量为0.89%~42.61%,71.35%(127/178)的志愿者PDFF > 5%。SⅢ、SⅣb、S V、SⅧ肝段PDFF值与平均值相比,无明显差异( P值均> 0.05)。SⅠ、SⅡ、SⅣa肝段PDFF值低于平均值,而SⅥ、SⅦ肝段PDFF值高于平均值( P值均< 0.05)。9个肝段MRI-PDFF值诊断肝脏脂肪变性的灵敏度为85.8%~94.5%,特异度均高于96.0%,其中S V(94.5%)段灵敏度最高,对应的最佳诊断界值为5.13%。相较于单一肝段和组合肝段,肝脏SⅡ、S V、SⅥ组合肝段的PDFF值诊断脂肪肝的效能最高,灵敏度为96.9%,特异度为100%,对应的最佳诊断界值为5.17%。 结论:相对于单一肝段和其他组合肝段,肝脏SⅡ、S V、SⅥ组合肝段的MRI-PDFF值诊断NAFLD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作为应用MRI测定肝脏脂肪含量的首选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可视化瞬时弹性成像联合脂肪变定量分析评估消融术后肝功能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新型可视化瞬时弹性成像(ViTE)和肝脂肪变定量分析(LiSA)技术在评估肝癌合并乙肝患者消融术后肝功能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消融治疗的肝癌合并乙肝患者129例。患者术前均进行ViTE和LiSA检查,并记录肝脏硬度E值和LiSA值。构建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E值、LiSA值与ALBI评分、体质指数(BMI)的相关性。根据围手术期ALBI分级变化,将患者分为肝功能无变化组和肝功能损伤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消融术后肝功能变化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值与ALBI评分呈强正相关( rs=0.686, P<0.001),LiSA值与BMI呈弱正相关( rs=0.338, P<0.001),而E值与BMI、LiSA值与ALBI评分无显著相关性(均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BMI、消融参数、E值、LiS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值、LiSA值和消融时间是消融术后肝功能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均 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消融术后肝功能损伤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92,具有较高的准确性(82.9%)。 结论:在实时超声引导下,基于ViTE和LiSA技术建立的无创性肝功能损伤预测模型可为肝癌合并乙肝患者消融围手术期肝功能变化提供个性化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定量CT分析肝脂肪变性与中医体质及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定量分析体检人群肝脂肪变性与中医体质、BMI及实验室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 使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QCT)测量肝脏脂肪体积百分比(Fat%QCT),纳入肝脂肪变性程度≥5%的体检受试者158例.收集临床资料及中医体质结果,分析受试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观察Fat%QCT与中医体质、BMI及实验室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58例受试者的平均Fat%QCT为10.3±6.8%;肥胖组Fat%QcT值显著高于未超重组(11.7±4.1%VS 8.9±6.5%),糖尿病组Fat%QQCT值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14.2±11.4%VS 9.7±6.2%),两组组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医体质方面,158例受试者中兼杂偏颇体质共124例(78.5%),前3位分别是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湿热质;单纯体质31例(19.6%),前3位分别是气虚质、湿热质和痰湿质.相关分析显示:受试者Fat%QCT与BMI、血糖及痰湿质显著正相关(rs=0.35、0.30、0.18,P<0.05).结论 定量CT可以稳定评估脂肪肝,Fat%QCT值与BMI、血糖和中医体质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无瘢痕的FNH与肝腺瘤的CT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无瘢痕的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与肝腺瘤(HCA)的影像学差异及鉴别要点.方法 对比分析17个无瘢痕影像的FNH病灶与12个HCA病灶的影像表现,定量分析两组病灶各期的CT值及CT强化值.结果 82.4%的无瘢痕FNH<3 cm,91.7%的HCA>3 cm.在门静脉期无瘢痕FNH多呈进一步强化(76.5%),而HCA组强化保持不变相对较多见(41.7%).23.5%的无瘢痕FNH可见“中心开花式”强化,HCA组未见此征象.两组病灶间各个期相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瘢痕FNH组平衡期的CT强化值稍低于HCA组(P<0.05).结论 无瘢痕FNH体积小,坏死、脂肪变性、钙化等出现率低,“中心开花式”强化有助于FNH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Dixon技术在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mDixon技术半定量测量肝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DFF)在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M R上腹部mDixon成像序列扫描的成人患者,排除肝脏其他疾病以及因恶性肿瘤正在接受放射、化学治疗的患者,进行PDFF测量,与常规M R及超声结果 进行比较,并测量脐孔水平皮下脂肪厚度和腹部前后、左右径,计算腹围.通过泊松回归分析脂肪含量与年龄、性别、皮下脂肪、腹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436例患者腹部M R进行脂肪定量分析,其中女性199例,男性237例,年龄20~89岁.肝脏PDFF范围:0.03% ~27.78%,均值4.70%.其中PDFF<5% 有324例(74.31%),PDFF≥5% 有112例(25.68%),PDFF≥33% 为0.436例中超声诊断脂肪肝有61例,占13.99%.男性和女性患者的肝脏PDFF高峰年龄不一致,肝脏PDFF与皮下脂肪、腹围均有明显相关性(P<0.001),且男性与年龄明显相关(P<0.001).结论 基于mDixon技术的M RI-PDFF能自动获得相应肝脏脂肪含量值,具有方便快捷、结果可靠、重复性好等优势,其脂肪肝的检出率优于超声,可为N A FLD的肝脂肪变非创伤性诊断和评估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FibroTouch受控衰减参数对NAFLD肝脏脂肪变性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MRI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IDEAL-IQ)为评判标准,分析探讨FibroTouch受控衰减参数对肝脏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健康体检的受试者作为观察对象,以MRI IDEAL-IQ为评判标准,分析FibroTouch受控衰减参数对轻、中、重度脂肪肝的诊断价值及定量分析的准确性.结果 共纳入104名受试者,男女比例为2.47:1,年龄为(41.6±12.2)岁,脂肪衰减参数为(288.2±5.1)dB/m.经FibroTouch诊断为脂肪肝患者、中度和重度脂肪肝患者、重度脂肪肝患者分别为82、66、50例,检出率分别为78.8%、63.5%、48.1%.经MRI IDEAL-IQ诊断为脂肪肝患者、中度和重度脂肪肝患者、重度脂肪肝患者分别为82、51、11例,检出率分别为78.8%、49.0%、10.6%.根据FibroTouch相对于MRI IDEAL-IQ的ROC曲线,计算出曲线下面积为0.956、0.956、0.839(P均<0.01),截断值分别为264.5、300.2、327.0.结论 FibroTouch受控衰减参数在脂肪肝的定性和定量诊断方面,同MRI IDEAL-IQ一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经济、可重复性高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有望成为脂肪肝筛查和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幼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的建立及其肝纤维化特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幼鼠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并探讨幼鼠建模中肝纤维化相关的胶原参数动态变化特点,为研究儿童NASH肝纤维化的进展提供新思路.方法 3周龄、4周龄、5周龄和6周龄小鼠喂养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MCD),并设立相应的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共喂养8周.在喂养的0、4、6和8周时采集小鼠肝组织,行HE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特征并评分.同时对肝组织进行二次谐波(SHG)/双光子激发荧光(TPEF)显微成像,定量分析100个胶原参数,以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和不同纤维化分期为标准,分析不同周龄小鼠的胶原特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随着MCD造模时间的延长,不同周龄的小鼠体质量逐渐下降,幼鼠死亡数量增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升高.MCD诱导4周后,各组小鼠的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变和炎症,诱导8周后,胶原含量明显增加.3、4、5周龄小鼠的汇管区胶原含量高于6周龄小鼠,中央静脉区和窦周区胶原含量均低于6周龄小鼠.各组16个胶原总特征的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3、4、5周龄幼鼠的NASH模型以汇管区胶原变化为主,病理改变更符合儿童NASH病理特征,适合建立儿童脂肪肝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磁共振IDEAL-IQ技术和CT定量分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磁共振IDEAL-IQ技术(MRI IDEAL-IQ)、CT定量分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准确定量脂肪含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NAFL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另择同时期体检正常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均分析肝功能,并进行MRI IDEAL-IQ、CT检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IDEAL-IQ的肝脏脂肪百分比(HFF)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肝/脾CT值比(L/S)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IDEAL-IQ与CT诊断脂肪变性程度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842;且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DEAL-IQ的HFF与肝功能指标AST、ALT、GGT均呈显著正相关(r=0.614、0.566、0.664,P<0.05),CT的L/S与肝功能指标AST、ALT、GGT均呈显著负相关.2种检查方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FF的ROC曲线ACU为0.959,L/S的ACU为0.984,示诊断价值较高.结论 与CT相比,MRI IDEAL-IQ除获得类似的诊断效果外,还具备操作重复性好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脏脂肪变性的磁共振影像定量分析:新技术方法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脂肪变性是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与多种慢性弥漫性肝病相关.早期脂肪变性常可逆转,故肝脏脂肪变性早期检测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穿刺活检是诊断肝脏脂肪变性的金标准,但该检查手段有创且存在取样误差.近年来,多种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广泛应用于肝脏脂肪定量,其中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DFF)技术准确性高、稳定性好、可重复性强,适用于脂肪肝治疗后的疗效评估等纵向研究,且有望取代肝穿活检成为无创量化肝脏脂肪的检查方法.本文就肝脏脂肪变性的磁共振定量分析新技术方法和临床应用作一述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3.0 TMRI双回波水脂分离Dixon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定量测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水脂分离Dixon技术在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性中的肝脏脂肪定量分析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为脂肪肝的患者行常规肝脏MRI平扫和双回波水脂分离Dixon技术(T1-VIBE-Dixon)、单体素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获得同相位(in-phase,IP)和反相位(out-phase,OP)及MRS图像,Dixon扫描所得序列通过设备自带软件获得脂肪分数图,将脂肪分数图和MRS序列所测得的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T1-VIBE-Dixon序列所测得的FF值与1-MRS所测得的FF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37、0.97917、0.9354,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采用3.0 T MRI双回波水脂分离Dixon技术定量分析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性中的肝脏脂肪是可行的,其结果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诊断、随访、治疗效果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