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氧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46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患者46例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对病情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3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骨科收治的89例早期O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 n=46)和对照组( n=43)。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以VSD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HBO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记录2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患肢切口部位肉芽组织新鲜度及感染情况,综合判断是Ⅰ期缝合还是Ⅱ期伤口植皮;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并预测OCS病情变化。 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Ⅱ期伤口植皮率(53.5%)明显低于对照组(21.7%),肉芽组织无感染率(80.4%)明显高于对照组(5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13.14±3.42)d]和住院时间[(16.55±3.52) 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消退时间[(22.39±4.48)d]和住院时间[(26.87±5.5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14、21 d VA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14 d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2组患者术后21 d血清TNF-α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BO联合VSD治疗早期OCS可以改善患肢血液循环,降低切口感染,促进切口愈合,减轻肢体疼痛,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握力球联合强化专科护理在上肢骨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握力球联合强化专科护理在上肢骨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上肢骨折患者,经过筛查、挑选后的210例患者作为对象,按照给予干预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握球训练,观察组在原干预方案的情况下,联合应用强化专科护理干预,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效果,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及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及疼痛、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屈曲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伸展活动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及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握力球联合强化专科护理在上肢骨折患者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问题导向护理管理模式对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负性情绪及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以问题导向护理管理模式对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负性情绪及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8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指导,观察组实施以问题导向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锻炼依从性、康复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肢体肿胀评分、肢体疼痛评分(VAS)较对照组低( P<0.05),而锻炼依从性评分、日常生活质量(ADL)评分及治疗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以问题导向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减轻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负性情绪,提高患者锻炼积极性,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例超高龄患者经心脏起搏器同侧置入PICC多次异位调整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1例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伴混合性失语,合并心肾功能不全的超高龄患者,在心脏起搏器同侧置入PICC多次异位调整的护理。方法:置管前充分评估,置管后全面护理。结果:患者现使用PICC导管行静脉治疗80 d,无导管堵塞、血栓、肿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心脏起搏器同侧置PICC导管前,应全面评估,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确保PICC安全留置和心脏起搏器的正常运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chatzkerI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SchatzkerI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选2018年1—12月梧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SchatzkerI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手术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术后常规开展护理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比较2组患者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肿胀度与术前术后Harris评分系统(HSS)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分别为(92.58±20.65)、(8.40±2.32)d,短于对照组的(108.56±25.38)、(15.86±2.80)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930、12.309, P<0.05)。观察组术后2周及6周的膝关节肿胀度分别为(1.42±0.58)、(0.52±0.25)cm,小于对照组的(1.86±0.62)、(0.78±0.34)c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110、3.697, P<0.05)。2组术前Harries评分系统(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6周,观察组的HSS评分分别为(62.36±6.85)、(70.32±5.69)分,高于对照组的(58.42±6.02)、(63.45±6.28)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592、4.864, P<0.05);2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7.22%(35/36),高于对照组的83.33%(30/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3.956, P<0.05)。 结论:对于SchatzkerI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可快速缓解其肢体肿胀,促进其关节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使其早日康复,提升其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不同分型颈内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夹闭不同分型颈内动脉(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瘤颈发出的部位,将分叉部动脉瘤分为3个类型:ICA分叉上方动脉瘤,共5例;ICA分叉下方动脉瘤,共13例;夹角动脉瘤,共10例,其中位于ICA-大脑前动脉(ACA)夹角1例,ICA-大脑中动脉(MCA)夹角1例,ACA-MCA夹角8例。手术均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术中根据动脉瘤的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动脉瘤夹及夹闭方法。夹闭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明确动脉瘤、载瘤动脉和分支血管的显影情况。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9~12个月随访,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以及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动脉瘤有无残留或复发。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夹闭动脉瘤,术中发现1例脉络膜前动脉不显影(误夹),1例动脉瘤残留,均予以调整动脉瘤夹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未见异常。2例术后头颅CT显示术侧豆纹动脉供血区域梗死,临床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1例头颅CT显示脑肿胀,中线结构移位<1 cm,脑干无明显受压表现;3例均行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随访期无一例出现新发脑梗死或脑积水,动脉瘤无残留或复发。至末次随访,GOS Ⅴ级25例,Ⅳ级2例,Ⅲ级1例。结论: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是治疗不同分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并发症少,患者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空气压力波治疗联合MOTOmed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空气压力波治疗联合MOTOmed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干预(包括偏瘫肢体训练、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电针刺激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MOTOmed下肢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次20 min)及空气压力波治疗(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对照组患者则辅以MOTOmed下肢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次20 min)。于入选时、治疗14 d后对2组患者下肢进行血管超声检测,同时观察患肢周径、局部症状、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并采用改良Autar DVT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发生LDVT风险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大腿周径、下肢肿胀、疼痛、皮肤色泽改变情况及LDVT发生率(3.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降低,上述指标观察组较对照组有进一步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2组患者D-二聚体(D-D)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2组患者LDVT中高风险、中度风险人数均有所减少,2组患者发生LDVT危险程度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MOTOmed下肢训练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减少LDVT发生,降低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风险,有效改善患者病情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胎儿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产前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孕妇31岁,孕3产2,孕22 +2周,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行产前超声检查。按照胎儿产前超声筛查方法 [1]对胎儿各结构进行检查,胎儿颅脑、心脏、腹部、神经系统等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行肢体检查时,胎儿双上肢未见明显异常,于胎儿下肢皮肤表层发现多处异常回声,右脚踝后方及左足底内侧见异常膜状强回声,似三角形膜状隆起于皮肤表面(图1A,B),下肢骨性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下肢活动自如。嘱孕妇活动20~30 min之后再次进行检查,超声图像无变化。孕妇3 d后复查:除首诊异常表现外,另于左下肢膝关节下方外侧见异常带状回声突出于皮肤表面,一端黏附于皮肤,一端漂浮于羊水中(图1C),动态观察,胎儿下肢活动时可见带状回声随着下肢的活动在羊水中摆动,部分似"海草样"漂浮。三维超声成像:可见双下肢膝关节下方皮肤表面"疱状"隆起,右侧隆起较明显,左侧较平坦(图1D)。孕妇1周后羊水穿刺时复查超声:原左下肢膝关节下方外侧皮肤处膜带状回声较前次检查缩短(图1E),右下肢膝关节下方外侧皮肤可见新发膜带状强回声漂浮(图1F);双足拇趾与第2趾间距增大,似"草鞋足",左足较明显,且大拇趾增粗(图1G,H)。孕妇等待羊水穿刺结果期间再次复查超声:原下肢皮肤表面多处异常回声处未见明显漂浮的带状回声(图1I)。家族史:夫妻双方、双方父母及孕妇的1妹、1弟身体均健康,否认家族性传染病史、遗传病史及类似病史。孕产史:孕妇怀孕3次,第一胎,男性,出生后疑似有皮肤性疾病,21 d夭折,未进一步明确诊断;第二胎,男性,目前生长发育正常,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本次为第三次妊娠,经孕妇同意后行羊水穿刺检查家系外显子,结果提示胎儿的COL7A1基因中检测到一个纯合子突变c.7411C>T(p.Arg2471Ter,474),突变来源是父母均为杂合子携带者c.7411(exon97)C>T(图2)。综合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及遗传咨询分析判断:本例COL7A1基因变异的危害性与患者表型存在相关。孕妇及家属慎重考虑后决定终止妊娠,于本院引产一男性儿,引产儿外观见双下肢皮肤呈剥脱性改变,皮肤大面积脱落、创面破溃、有少量渗液,左足足底增厚变形、皮肤肿胀、表皮黏附松动,颜色灰白,左足第一足趾增粗、皮肤肿胀,右足底表皮脱落,裸露面红润,有渗出,双足拇趾与第2趾间距增大,呈"草鞋足"样改变,左足明显(图3),上肢、颈前、后背有零星皮肤脱落。经孕妇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引产儿皮肤组织病理:常规HE染色下见表皮下大疱(图4A),电子显微镜检查基底膜致密板下真皮层见水疱及裂缝(图4B),从病理上符合诊断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和出院功能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对术后出血量和出院功能转归的影响,评价早期系统化康复在初次单侧TKA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TKA患者103例根据康复意愿,分为试验组54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接受骨科术后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接受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和出院当天比较2组患者术后失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同时分别采用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视觉模拟量表(VAS)、肢体围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对2组患者的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术后,试验组的出血总量、引流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高隐性出血例数和低隐性出血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1、2、3天及出院当天试验组术侧膝关节的AROM、TUGT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当天,试验组的VAS评分为(3.06±0.94)分,与对照组(3.73±1.3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93±1.23)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7.43±1.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早期系统康复干预不会增加TKA术后的出血量,但可明显促进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关节感染患者225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骨关节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体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诊断为骨关节感染的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检查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225例患者中,四肢与其他部位骨髓炎占75.6%(170/225),化脓性关节炎占16.0%(36/225),脊椎骨髓炎占8.4%(19/225);非植入物相关感染占80.4%(181/225),植入物相关感染占19.6%(44/225)。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48.4%(109/225)]、肢体运动障碍[47.6%(107/225)]、局部肿胀[28.9%(65/225)]、发热[28.0%(63/225)]、脓性渗出物增多[24.9%(56/225)]为主。非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局部疼痛[55.8%(101/181)比18.2%(8/44)]、发热[31.5%(57/181)比13.6%(6/44)]比例较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更高,而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脓性渗出物增多比例[50.0%(22/44)]较非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18.8%(34/181)]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5.49、5.60、18.45,均 P<0.050)。225例患者中63例(28.0%)合并其他部位感染,主要为软组织感染和血流感染。225份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06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58.5%,62/106),34.0%(36/106)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1.3%(12/106)。40.4%(91/225)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升高,32.9%(74/225)的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非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43.6%(79/181)比27.3%(12/44)]和C反应蛋白[37.6%(68/181)比13.6%(6/44)]升高比例高于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94、9.19, P=0.047、0.002)。 结论:骨关节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肢体运动障碍、局部肿胀、发热、脓性渗出物增多为主,易合并软组织感染和血流感染,常伴有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