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0岁-14岁儿童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儿童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儿童骨折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13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年龄<14岁的儿童骨折患者的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年份和月份的分布规律、骨折类型、骨折的原因以及其入院和出院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5085人,男性占比为70.71%.年龄组构成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589,P<0.001),男性和女性最多的分别是少年组(41.02%)和学龄组(44.65%).骨折人数随着月份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呈现双峰型变动趋势,最高峰均为5月份,第二峰分别在10月和9月份.男性和女性儿童骨折最多的部位均是肩部和上臂,分别占比34.71%和44.35%;主要原因均为跌落,分别占比64.95%和70.59%,骨折类型(x2=93.616,P<0.001)和骨折原因(x2=53.506,P<0.001)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折患者通过门诊和急诊入院的比例分别为57.66%和39.67%,平均住院天数为6.40天,99.88%的人通过医嘱离院.结论 儿童骨折患者在性别、年龄、月份、骨折类型以及原因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对不同个体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儿童骨折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对颈段脊髓损伤患者肩痛的疗效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贴扎技术结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颈段脊髓损伤(SCI)患者肩部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2021年 11月—2024年 2月收治的 38例颈段SC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疼痛,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肌内效贴贴扎技术.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评分、上肢肌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上肢关键肌肌力总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段SCI患者肩痛的治疗中,采用肌内效贴贴扎技术结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较单纯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更佳,患者疼痛程度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16例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岁(40~77岁)。12例原始损伤伴有肩关节脱位。原始移位的大结节骨折未及时手术治疗者8例,初次手术治疗大结节骨折未有效复位者4例,手术治疗后大结节骨折再次移位者4例。2例向前方移位,3例向后方移位,11例向上方移位。大结节移位距最后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移位距离平均16.5 mm。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5个月(16~118个月)随访。15例术后大结节解剖复位,顺利愈合;1例复位欠佳,随访发现大结节再次出现向上移位。1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分别为(37.0±11.7)、(91.0±9.9)分,前屈上举范围分别为33.0°±26.7°、144.0°±38.5°,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1.0)、(0.7±1.3)分,术后VA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有1例患者肩部功能评分欠佳,但尚能满意完成日常生活需要。 结论: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移位特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V区淋巴结清扫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腔镜甲状腺癌手术颈部V区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外科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例行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和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资料。两例均为女性患者。术前甲状腺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均经细针穿刺病理确诊,术前完善彩超、CT及喉镜等检查。结果:两例手术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例1颈部V区检出1枚淋巴结,未见转移淋巴结。例2颈部V区检出7枚淋巴结,两例术后均未出现肩部功能障碍。结论:两例腔镜甲状腺癌手术颈部V区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并可行的,后续需增加病例数量后进一步分析,并逐渐推广此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肩锁关节脱位是常见的肩部损伤,由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损伤造成,导致患侧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目前,临床上广泛选择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Rockwood 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但存在肩峰下撞击和骨溶解等并发症,因此,治疗方案逐渐从刚性固定转向弹性固定,并趋于喙锁韧带重建。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允许肩锁关节微动,但其线圈长度不能自由调节。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是在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基础上改进而来,具有易操作、可调节、创伤小等优点,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但术后容易出现锁骨和(或)喙突骨折及复位丢失等相关并发症。目前,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方案多样且未统一,临床效果也不尽相同。为此,笔者就Tightrope系统内固定装置的结构及生物力学、手术方法及疗效等方面对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导板辅助下中老年患者全口种植固定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中老年患者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行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科行数字化导板辅助下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15例患者,年龄(58.6±5.3)岁(50~67岁),男性11例,女性4例。其中上颌牙列缺失15例,下颌牙列缺失8例,共植入145枚种植体。对比术后与术前设计的种植体三维位置,评估数字化导板精度。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评估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别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检查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对数字化导板精确度评估结果显示,种植体肩部偏差为(0.78±0.59) mm,根部偏差为(1.38±0.63) mm,深度偏差为(0.65±0.35) mm,角度偏差为4.12°±2.77°。种植体5年累计存留率为98.6%(143/145),145枚种植体中,种植相关生物并发症发生率为4.1%(6/145);修复相关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为57%(13/23)。负荷5年后,边缘性骨吸收为(0.69±0.35) mm;患者对种植修复的效果满意。结论:中老年患者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行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节性筋膜炎 18F-FDG PET/CT误诊为霍奇金淋巴瘤复发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笔者报道了1例结节性筋膜炎(NF)误诊为霍奇金淋巴瘤(HL)复发的病例。患者2年多前患HL,本次发病表现为左侧肩部有疼痛性肿块,行MRI、PET/CT检查均提示可能为HL复发,最终经穿刺组织病理学活检结果确诊为NF。笔者分析了NF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并进行了相关文献复习,以期分享 18F-FDG PET/CT在诊断该类型病例方面的相关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II和MHR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的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血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和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的变化,客观地评价tDCS治疗DEACMP的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救医学部自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80例DEACMP患者进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39例)和常规组(41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tDCS治疗,以左侧前额叶背外侧为阳极刺激部位,右侧肩部为阴性刺激部位,治疗时间为30 min/次,刺激强度为1.5 mA,1次/d。常规组在基础治疗上辅以tDCS伪刺激(1.5 mA电流刺激10 s),电极片保持30 min,1次/d。2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6月时检测2组患者SII、MHR,脑电图(EEG)资料、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同时分析治疗前SII、MHR与ADL评分和EEG异常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痊愈30例,好转6例),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3.2%(痊愈22例,好转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70, P=0.024)。治疗后4周、治疗后6月时,观察组的SII、MHR、EEG异常率和P300潜伏期明显低于常规组,MoCA、ADL评分和P300波幅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SII、MHR与ADL评分呈负相关关系( r=-0.805, P<0.001; r=-0.788, P<0.001)。SII、MHR和EEG异常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r=0.803, P<0.001; r=0.719, P<0.001)。 结论:tDCS治疗能有效降低DEACMP患者炎症水平,改善患者预后评分;SII、MHR可初步评价tDCS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锐器致左侧颈部损伤伴疟疾1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颈部锐器伤在临床中较常见,合并颈动脉破裂时病死率高,且生存者常因缺血性脑卒中致残,损伤累及颈部神经和胸导管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急诊手术修复受损组织、恢复脑血流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操作难度大,术后监护治疗要求高;当同时患有疟疾时,其非特异性症状与创伤术后并发症临床表现相似,可能漏诊引起不良后果。在缺乏专科药械和监护设备的条件下颈部锐器伤伴疟疾的诊治流程和预后未见文献报道。笔者报告援非期间1例刀斧砍伤左侧颈部及肩部致颈部血管、神经及胸导管损伤伴疟疾患者,探讨在简陋的医疗环境下颈部创伤伴疟疾的救治经验,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全球变暖和参与高强度运动人数增多的趋势下,热射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热射病是一种热急症,如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50%以上。早期、快速、有效降温是热射病救治的关键点。在降温的"黄金30 min"内迅速将核心体温降至38.9 ℃能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且并发症较少,但此时间内远远不足以完成急诊转运与评估。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治及转运的热射病急救服,以实现野外环境下早期快速有效降温的治疗目标。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适用于在缺少医疗物资和水源的恶劣环境下以及转运过程中的热射病患者,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627326.4)。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由衣服部、帽子部、袖筒和包裹式裤筒4个主要部分组成,且均为温变面料制成的结构件,温变体为细孔硅胶颗粒与硝酸钾制成的复合材料。衣服部的肩部与袖筒,以及衣服部的下摆前端与包裹式裤筒均以可拆卸的连接件连接,方便固定和搬运。为了对注水量进行定量控制,还设计了注水袋和相应注水结构,以保证每次注水都能达到一致的制冷效果,且制冷温度为14~18 ℃,长时间使用不会对患者造成局部冻伤。该分体式急救服可实现热射病患者移动、救援转运时紧急应用,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降温效果确切、利于搬运、成本低、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可广泛用于热射病患者现场急救及转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